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走向自觉:教育科研文化的诉求

【题记】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五代.梁)契此和尚

垂緌饮清露,流响入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唐)虞世南《蝉》

 什么是自觉?《现代汉语词典》关于“自觉”有两种解释:①自己感觉到:有些病症不明显,病人常常不~。②自己有所认识而觉悟:~自愿;~地遵守。这里我取的是第二种解释。

我是一只思索的蜗牛。我不羡慕豹的狂奔和鹰的翱翔,因为我知道一切形体的敏捷,都是以思维的迟钝为代价。我在宁静中眺望,在眺望中思索,在思索中穷其一生。老子不愿陈设于案头,而愿沉湎于浊泥;陶潜不愿羁绊于尘网,而愿采菊于东南;一只无名的蜗牛,也不愿喧哗于一时,而愿宁静以致远。我,就是这样一只爱思索的蜗牛,挽着爱人,见长河落日,云卷云舒,生命中最华美的乐章骤然响起。”这是我在纪念自己走进科研时着意写下的一段文字。这也许是我对“科研自觉”的一种阐释吧。

对于一个教师而言,教育科研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种控制和要求,而应该是一种唤醒,使生命的种子在内核上发生“核聚变”──产生自身的“科研自觉”。而一个教师的“科研自觉”又离不开学校的熏陶、唤醒、支持与引领。

于是,我想“科研自觉”的实现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学校科研的管理与“领导”,二是教师自身的追求与努力。具体分述如下:

一.作为学校,应该给予科研者优良的“科研文化”土壤

(一)要唤醒教师科研自觉,首先必须唤醒科研管理者的科研自觉

科研管理者要通过对自己科研本质意义的思索与认识,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学校科研中的地位和作用,使自己首先能充分享受到科研的带来的乐趣感和幸福感,不要只是受条条框框、教育模式、教育评价标准的限制,而要有自己的理念创新、机制创新和实践创新。要充分地彰显主体性,让教育活动也变成自己“社会角色生命”的本真流动;要充分调动自己的能动性,与教师们、一切相关的教育资源互动起来,在互动中进行科研难题的攻关、创意思维的碰撞、整合与思考,进而“以自己的火点燃别人的火,去以心发现心。”(何其芳语),实现科研管理者与教师的在高一层次的“科研自觉”。

(二)科研管理者要自觉地鼓与呼

教师是以授课定成败。那么管理者,又以什么定成败呢?其成败就在于演讲。通过演讲来鼓与呼,鼓即鼓动,呼即唤醒。虽然演讲如此重要,但在真正的校长学、教育管理学的著作里,即很少看到有关的论述。管理者自觉认识到自己的使命的态度,正是其演讲的重要前提。重要活动、专家讲学、教师培训、教研科研,科研管理者都有说几句,但优秀的管理者绝不会轻意放弃这样的好机会,会阐释自己的教育理念,去指明学校的科研方向,去指点教师科研成长的要诀,去纠正教师的不足与错误。而这在之中,学校科研文化的渗透就开始了,科研文化的触觉已经不知不觉地伸入到教师的大脑中,深入到教师的思想意识与实践行为中。

久而久之,“科研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源动力”、“科研是教育教学的第一生产力”等理念,就会在教师的头脑中扎下根,继而开花与结果。

(三需要给个体更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

极大的工作压力和繁重的教学任务下是不会唤醒教师的科研自觉的了,也不会获得专业成长的快乐、幸福的体验。发自内心的自觉是需要自由的空间和一定的责任意识的,学校科研处要注重培养教师对自己生命成长的责任意识,对未来设计规划的能力,给他们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以及宽松的氛围,不要通过排名、排位这些外在的动力和沉重的“任务”(如人人参与论文评比、人人参与课题研究)来压制教师,这样只能让他们远离科研,对科研失去原来的兴趣,而要给教师以自由思考和选择的空间,自由实践和体验的机会。

要努力建立一种自主宽松的科研的文化氛围,利于教师科研自觉性的苏醒,进而启发他们的教育智慧和科研意识。要努力让每个行政人员都成为老师的科研合作者、经验分享者、而不只是领导者、管理者和约束者。

二、作为教师,应该努力让自己走向“科研自觉”

科研自觉需要教师本身对科研的体悟和“在科研中成长”的信念,这是教师走向“科研自觉”的重要前提。教师通过对生命哲学的体悟,逐步认识到科研对自己专业成长的意义,通过设计教育人生、科研人生,不断成就自己的专业成长意识,努力去成就,进而在科研中“幸福成长”。

(一)勇于实践:从被动走向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教学实践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基,没有这一根基,教师专业发展只能是“空中楼阁”。大凡有影响的著名教育家都是很注重实践工作的。我最崇拜的中外实践型教育家有两位,他们是中国的陶行知,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有行动之勇敢,才有真知的收获。”陶行知先生在实践的基础上,将王阳明的思想翻了个儿,改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成功地实践了他的“乡村教育”。陶行知先生,原来是叫陶知行,后才改名为陶行知,这也是他的“行以求知知更行”的实践性哲学思想的重要体现。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是一位是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既是苏联帕夫雷什中学的校长,又做过班主任,还教过许多学科。他所著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被称为教育教学实践研究之“圣经”。因为这本书是他专为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写的。由此可见,勇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勇于探索,这才是教育科研的根本出路。

一般来说,教师获得专业知识和智慧的途径不外乎三种,即正规的学校教育;上岗前培训;教学中的“做中学”。从对一个教师个体的成长经历来说,第三种途径仍是最主要,并能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正好杜威先生在《哲学的改造》一书中所说:“智慧并不是一旦得到就可以永久保用的东西。它常常处于形成的过程中,要保持它就要随时戒备着,观察它的结果,而且要存着虚心学习的意志和重新调整的勇气。”

科研自觉需要个体具有健康的自我意识。因为任何一种自觉都是由内到外的,而不是一种被动的认同。对于教师而言,自觉性会受到不同程度水平的自我意识的影响。因此,作为学校领导者,一定要在平时的科研活动中,培养教师认识自我的能力,尊重其自主性、独立性,多给他们自主实践的机会,让他们逐步到“被动”走向“主动”。

(二)勤于学习:从推荐走向自选

古人云:“三天不读书,则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善于学习尤为重要,其原因有二:

其一:学校的教育功能要求教师终身学习。终身学习是教师从教的基石,《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指出“全世界在争论这样一个问题:学校应该教什么?在我们看来,最重要的应该是两个科目:学会怎样学习和怎样思考。”要指导学生怎样学习,教师应是学习的典范,应该率先学会怎样学习。

其二:知识迅猛更新客观上要求教师学会学习。据英国技术预测专家J·马丁测算,人类的知识,目前是每三年就增长一倍。西方白领阶层目前流行这样一条“知识折旧率”:一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知识就会折旧80%。面对知识的蜂拥而至,我们必须学会从中筛选、检索、加工、整理这些信息,从中提取出最有利于自我发展的信息,居高临下地把握当今教教育研究的焦点、热点与难点,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的桶里常流水,流活水”。这样,才能真正站到教改的前沿,用最新的教育理念去看待教育教学中的各种现象与问题,从而找到最佳策略。

1、多多浏览,广闻博采

首先教师在利用书刊、网络广泛浏览各类有用的信息。 “一本好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海洋”(凯勒语)。特别是利用网络来浏览获取知识信息,更是一个较好的途径。因为它不仅可以获取知识,同时又能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教师应养成利用网络浏览收集信息的习惯,而且把有用的信息在自己的电脑中进行了分类存放,以备日后之用。

其次要重点学习教育理论。教育理论也是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如何学习?我的体会是:弄清最基本的(不犯原则性错误),关注最热门的(才能在当今的教育潮流中不至于落伍),特别留心本学科的(才能站在本学科的前沿,使自己的教学思想永远不陈旧)。在学习中,宜采用“为我所用”学习法进行,即我现在进行什么样的实践研究,这段时间就重点购买方面的书籍,搜集、整理这方面的资料,进行横向的拓展学习和纵向的深入学习,从而达到为教学实践与研究反思服务的目的。

2、学习名著,吸取精髓

对于中外教育家的一些经典著作,教师一定要坚持读。如《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中国教育改造》(陶行知)、《哲学的改造》(杜威)、《认知心理学》(皮亚杰)、《反思性教学》(熊川武)、《学习的革命──通往21世纪的个人护照》([美]珍妮·沃斯、[新西兰]戈凳·德莱顿著,顾瑞荣等译)、《走进学习时代丛书》(周南照、孙云晓主编)、《学生作为研究者──创建有意义的课堂》([美]Shirley Steinberg主编)……总之,不管到图书馆借书是多么方便,我还是建议每个教师应该拥有自己的藏书。

3、学习优秀教师的经验

深入思考优秀教师的经验,将有助于你看到:在自己的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取得一些成功,都取决于哪些因素。只有向周围其他同仁学习,学习他们的教书育人的经验和方法,结合自己的实际巧妙移植,才能避免少走弯路。

在一个教师集体里,肯定总有些有经验的教师。但是学习别人经验也是一种很复杂的创造。你作为教育舞台上的一名新手,几乎能够向每位教师学到东西,哪怕他只比你早毕业或晚毕业几年。但是如果你没有学习的方法,每天只是一个挨一个地去听老师的课,那也是很难得到教育的技巧与要领的。

总之,你对有经验的名教师观察和研究得越多,你就越能学会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析和自我教育,你就会来越接近自己的教学的理想状态。

(三)善于反思:从散漫走向专一

关于思考,有一个小故事也许对你有所启迪。这个故事是这样的:卢瑟福是一位大科学家,一天他走进实验室,看见他的一个学生正在伏案工作,便走上前去问他:“这么晚了,你还在做什么?”学生回答:“我在工作。”卢瑟福又问:“那你白天在干什么?”学生回答:“我在工作。”卢瑟福进一步问:“那你早晨也在工作吗?”学生以期待老师赞许的神情说:“是的,早上我也在工作。”卢瑟福迟疑了一下,说:“那么,这样一来,你用什么时间来思考呢?”

是啊,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聪明的大脑,如果不充分利用,不能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那可以说最大的资源浪费了。正如古人所云:“心,灵物也;用则常存。小用则小成,大用则大成,变用之则至神。” 

1、零星思考,化解教学、科研难点

在学习书籍、报刊与学习其它教师的先进经验的同时,教师要坚持零星思考,随时写教育教学随笔。科研随笔,它不需要像官方文件那样需要什么特殊的格式,只是一种自己日常的教学教育记录,再加上一些临时的体会和灵感。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

有许多教学与科研上的难题,不是一下子就能形成一定的清晰思路的。况且教师不可能像大学教授有专门的时间来进行研究。我想,只有通过记教育日记或随笔,通过零星思考,把科研难点化解,这样逐步积累,将有利于对某一个问题深入思考。现在有关专家已经给类似这样的思考方式,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专题性反思

2、聚合思考,突破教学、科研难题

光有零星思考是不够的,通过一定时间的“专题性反思”,必须对某一问题这方面积累的材料,进行整理,作聚合性思维,以便突破临界状态,使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深入。

(四)乐于写作:从他律走向自律

科研的最终目的虽然不仅仅是为了写文章,但教师要获得高水平的专业发展教学,又不能不会写教育教学文章。只能通过教育教学文章的撰写,把自己的教学经验教训、体会认识加以提炼与归纳总结,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真正得以提升。练写教育教学文章,它的好处主要是培养自己的深度思维能力、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正确表述自我观点的能力、修词炼句的能力、甘受寂寞坚持到底的坚韧品质等。

有人把科研写作看作很难,认为高不可攀,其实不然。只要你坚持反思,并将所思所想,认认真真地记录下来,点点滴滴,聚沙成塔,你就不知不觉从“他律”走向“自律”了,你就一定能有所收获,进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不知不觉中,使自己已经成为你曾经向往的“专家型教师”或“学者型教师”了。

三、对于科研文化,让我们一起进入“反思状态”

科研文化,对科研管理意味着什么?它是意味着──不抱怨、要批判、重建设!

科研文化,对教师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问题意识、实践意识、文献意识、反思意识!

科研文化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它就是──“科研自觉”!

曾经读到一首小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一个农民插秧的情景,还不如说是在写一个农民的“劳动自觉”!

师范时曾读过唐朝诗人虞世南的一首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入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中托蝉言志: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但这几日时常想着“科研自觉”这一话题,却读到了诗中的另一番含义:什么是科研自觉,就是不停“垂緌”(甘于躬行,不求其它),饮着“清露”(吸收着各种信息的养料),总有使自己“居高声自远”(达到一个的科研境界,对教育教学问题有关自己独特的体悟与见解),而非凭藉“秋风”(即自我反思与递进,胜过一切外来的指导与提携)。

虽然,我上面已经对“科研自觉”作了一些阐释,但是我还是觉得未能做到真正的“领悟”。于是我联想到一部专门描写佛教历史的影片《达摩大师》,进而有许多耐人寻味的禅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与玄机。现抄录如下,也许对我们理解“科研自觉”有所启示:

普通人随缘即变,持道人随缘不变。

修炼要从根本上去修,什么是根本━━心为根本。

若问前世因,今生受的事;若知来世果,今生做的事。

看那别人看不见的东西,听那别人听不见的声音,感受那别人感受不到的感觉,这才是真理。

达摩大师的修炼历程令常人无法想象,也难以理解,但是大师就是大师,他能“感受到别人感受不到的感觉”,也许“科研自觉”也是这种境界吧。

于是,我有了问自己关于科研的十个问题”:

1、什么是科研,或者说我如何来理解科研?

2、我为什么要进行科研?是为学校,为专家,还是为自己?

3、我当下的科研兴奋点在哪儿?为了当下的科研,我在读什么书?

4、对于科研,我有方法吗?或者说我会自己搞科研吗?

5、我真的在搞科研吗?我的科研是对教育教学是有用的吗?

6、科研,我能坚持多久?

7、我是科研的快乐者,茫然者,还是跟风者?

8、我有自己的创造吗?

9、我未来的(或远期的)科研方向是什么?

10、科研,我需要别人(或者学校)为我做什么?

我问在对这十个问题尝试作出应答,以促使自己的科研行为不断完善,促进科研与教学的互动与和谐。如果每个搞科研的教师,都来尝试应答这十个问题,我想我们的科研文化就不难形成了,我们的科研行为也会越来越“自觉”了。

茅盾说:“才能是经验的积累,成功是吃苦的忍耐。”所以,我总是努力的告诫自己:千万不要奢望科研会给你的教育教学、你的专业发展带来“立竿见影”的神奇效果。但只要我们充满“不到黄河心不死,不到长城非好汉”的信心,有一双洞察教育问题的眼睛,一双敢于在教改中实践的双脚,一双笔耕不已的双手,加上一个不断思索的头脑,实实在在去实践,点点滴滴去积累,反反复复去思考,勤勤恳恳去写作,孜孜以求,如蜜蜂采蜜,如蜘蛛织网,滴水穿石,你就一定能大有收获。因为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陶行知在晓庄学校开班典礼上讲过这样一句话:“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心”。心诚则灵,万事如焉,概不例外!

写到此处,耳畔忽然响起一首现今流行的新歌《最浪漫的事》──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

留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

直到我们老的哪儿也去不了

你还依然把我当成手心里的宝

什么时候,教师爱科研也能到永远?如果能,那是一件多么浪漫的事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新解
教育微思考:最适合教师的教育科研方法
新时期怎样当好校长
实施和美走动管理 打造和谐校园文化
2019年1月9日┃精选文章┃扎根实践:中小学教科研的理想样态
浅谈音乐教师研修的目标、内容及途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