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温故·知新”读《论语》——写给2019除夕

【题记】

读书有君子之学,有小人之学,有妇妾之学。《论语》是一本君子之学的书。

《大学》《中庸》原是汉人《礼记》的两篇文章,后唐韩愈、宋二程、朱熹从中抽出,视为“经书”,与《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

在这暖阳阳的冬日,翻开《论语》看上几页,重温一些谨言,也重温一些记忆。

关于【论语】

《论语》是中国古代思想史、文化史、教育史上的影响卓著的一部重要儒家典籍。自汉代以来,读书人一直把它奮必读之书。无论是修身、治国还是为学、处世,我们都能从中获得启迪。

《论语》思想核心是“仁”。

政治上主张仁政德治。“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在教育方面,教育原则讲求“有教无类”,教学方法上讲求“启发”、“因材施教”;指导学习上则主张“温故而知新”、学思结合、不耻下问;教与学的态度上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关于【温故而知新】

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在“弱水三千”中,我“只取一瓢饮”,重点说说我对“温故而知新”的理解。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来自《论语·为政》的话,我们已经耳熟能详。我们应该是在师范学校的时候就知道这句了。

当时老师教给我们的大概意思是:温习旧的知识,从中学到新的知识,这样就可以当老师了。

但是,现在细细追问起来,有几个疑问——

这句话仅仅是在讲学习方法吗?

在学习知识的范围内,具备这种能力是不是很难呢?不难呀,只是这种能力有高有低而已。一般的学生都会有这种本事呀。

如果只要是能帮助学生温习旧的知识,再从中学习新的知识就可以当老师,这样当老师是不是也太容易了?孔子心目中“可以为师矣”的标准是什么呢?

这里边上下文的逻辑又是怎样的呢?

于是,我在读《论语》中的一段时间里,重点对这句话进行多方搜索,希望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这句话的内涵。

朱熹把“温故”解释为“重温旧事”:“”,寻绎也,“”者,旧所闻,“”者,今所得。“”,又与“古”通。即古训,指先代留传的法则。当代礼乐崩溃,孔子孔子“信而好古”,“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主张是:“我从周!” 但鉴古而知今,温故而不泥古,温故而达政!“”实为“道”之用。温故之故,如今之用,今之从政之道。由此我想到,古代信息工具不发达,信息主要靠口耳相传。正由于为数有限典籍作为信息载体,异常精贵,而熟悉典籍的学者身份也提高。如果说一般旧闻,随时可以向人请教而获悉,那么作为“先王之遗典”的“故训”,则非得向高人请教不可。在这个意义上,“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古代是千真万确的为师、择师之道。

南怀瑾先生讲到《论语》二十篇,每篇都是一篇文章。他认为《论语·为政》是继第一篇《学而》讲个人做学问的内在修养之后讲学问的外用的道理。孔子所提的“为政”是教化。孔子主张不管是为政或做事,是要靠人生经验的积累。具体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一句,南怀瑾先生认为,此句上文是讲如何对人的观察,提出了自己观察人的道理、原则和方法。到了这里就讲如何对待事,也就是如何对待历史,如何对待前人的经验。为政到底是要有学问的,古今中外的政治的、社会的,都要知道。根据上文的理解,这句话里的“”就是解释成“旧的知识”,也不应该理解成书本上的知识,而是指“旧的事物”,古今中外的历史。同样,这里的“”就是解释成“新的知识”,也不应该理解成书本中的新知识、新体会,而是指“新的事物”,事物的创新。这样,对“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翻译简单一点就该说成:温习过去的,知道现在的,便可以当人家的老师了。

通过上面的解读与理解,我们是否可以认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其实是在讲“为政”之道,讲学习的外用,至少是在讲“为师”之道。只有“温故”才能“知新”,“温故”的目的就是“知新”。能够做到真正的“温故”已属不易,要是能进而“知新”更不是容易做到的事。也只有能够具备“知新”的能力才可以当老师。

而且,我们说《论语·为政》这句话中的“”是广义的,是告诉我们大家,我们谦虚归谦虚,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嘛,但是我们要清楚,什么样的人才配作自己的老师。狭义的,就我们广大教师自身而言。

进一步,我想把《论语·为政》中这句话的“为师”之道,分为两个能力来说。

一说温故”的能力。

我们看到,有些课程领域和有些地区目前进行的所谓教育改革就有些披着“新事物”外衣的“旧事物”,再加上五花八门的一大堆外国教育理论,简直搞乱了我们一些教师的双眼和内心。当然这些“新事物”不见的不对、不好,我们所要认清的是哪些原本就是传统的和经典的,只是仅仅观念上随便一变,改头换面冒充新事物,哪些却是冒充新事物的落后的,甚至是没落的、腐朽的东西,哪些是具有独创性的真正的进步和创新,哪些是所谓的专家、教授们食“洋”不化的舶来品。只有认识清楚了这些,我们才能不被当前新课改中的某些东西的外表所迷惑,蒙住了双眼,自己乱了自己的阵脚。

我们这样做不是去寻古,不是去抠传统教育中的陈谷子,也不是说外国人一说什么,我们就说我们的才祖宗已经说过了,云云。比如: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变成了现在的切磋,琢磨!源头在论语中,但我还是比较喜欢原句,它把一个人如何进行学习、探究的状态描写得惟妙惟肖!

“君子之教,喻也。”怎一个“”字了得,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深入浅出”一脉相承啊!

“我一以贯之”,说明了一个人的持恒精神是多么的重要!

陶行知的先生的“只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也是从孔子的论语中演化而来。

二是知新”的能力。

只有具备“知新”的能力才能当好老师,否则不但自己往往要被眼前的事物搞得晕了头,有的还人云亦云,误人子弟,可见做到“知新”实在是不容易。不说社会上那些改头换面的旧货色,“朝三暮四”“新瓶装旧酒”的新花样,就说我们教育部门中小学的新课程改革。目前波及全国的这次中小学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有一些学校和教师对此不是无动于衷,就是观望徘徊,甚至还有些抵制情绪,这与我们的“知新”能力不高有关。我们不但要知道我们中国的过去,知道外国的过去,还要知道中国和世界的现状和未来的新动向。认清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欢迎新事物,努力发挥新事物的作用,在教育事业上继往开来,是我们广大教师份内的事情。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要做主人,不要做旁观者,更不能做“奴隶”。

当我们既具备了温故”的能力,又具备了“知新”的能力后,我们就会在教育研究领域里左右逢源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经】《论语》 为政篇·第十一章
三读论语.为政11温故知新
小初衔接之二 ▏《论语》十二章 ▪ 品析归纳
论语十则的翻译及原文赏析
【论语】为政11:学习的捷径
橘子郡读《论语》265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