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读中篇小说《白头吟》
【题记】
可以微弱,但要有光,要向一颗微不足道的小星学习。——毕淑敏
每个生命是个体的,任何人探索一生也不能穷尽。肉身架构在精神,还是精神架构在肉身?关键是不必计较得失,重要的坚定行走。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曰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御沟止,沟水东西流。
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竹杆何袅袅,鱼儿何徙徙,男儿重义气,何用钱刀为?
汉乐府民歌《白头吟》是一个女子写给自己心爱的人的,这个女子全部的不满与心事、悲戚与期望,在于她要以这首诗传达给她的爱人,一个人的爱应该有始有终、专一不弃。 

史传这首《白头吟》为卓文君所作,如此看,它的言说对象则是司马相如,但是,一首诗能够如是悠久地传至今日而不衰,必定有它超出一人一事的道理。
但我今天说提不是这首诗以及由它衍生出来的歌曲。我要说的是与它同题的中篇小说《白头吟》。
上面是文字则是我在看完小说之后再上网查到的。
作家计文君的中篇小说《白头吟》写的是周家老先生为达到大儿子与大儿媳妇离婚的目的,和小女儿设计保姆为得到老人财产偷家里钱的故事,善良的一无所有的保姆明知是计,但为了生存,不得不听从老人的计策,最终利用媒体炒作,将计和盘托出,保姆洗清了冤枉,另一受害人大儿媳则牵涉其中,达到了离婚的目的,在这件事中,不仅作家谈芳被利用了,谈芳的朋友唐惠也被利用了,唐惠与其说被利用不如说是自愿,因为她想嫁给周家在县里当书记的大儿子,但未能如愿,自嘲道:“心强命不强,替别人做了一锅饭,姐姐我准备继续寻找如意郎君!”
看《白头吟》,开始是被题目吸引。而接着吸引我的是篇中的文字。
读着《白头吟》,听着《白头吟》,感觉文字好,怜惜作家苦。
所以在读小说的过程中,内心生出的有时是佩服,有时是感慨,有时是向往,有时是共鸣……
谢谢优秀的作家们为人们贡献他们的有心血和内力的文字!
本篇开篇就不俗,文绉绉之中带有了中年的感慨与惆怅,真是好文字——
春气一暖,家里的花草就开始疯长,招摇着碧枝嫩叶,别致的造型线条长没了,也让人舍不得修剪掉那层濯濯新绿。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样的陈词滥调,竟是黑话,不是个中人,说是鹦鹉学舌,听是乱风过耳,窥不破个中款曲。谈芳如今也算是个中人了,心里知道了那如珠走盘的句子后面曲曲折折的大哀伤,嘴里却不说这种话了。
【点评】先是景物,后是景物后面的人物出场,景与人相得益彰,才子佳人的意味,却没有才子佳人的福气来享受,这就是当下谈芳的生活状态。
新婚时,谈芳也曾坐在梳妆台前,唱歌似的说什么“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苦巴苦等,千难万险,到底得着了这么个能陪她“赌书泼茶”的人,她当时满心都是骄矜,说这话不过是调情。知道她喜欢这调调,丈夫凑趣,握着她的手说上两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之类的话,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他,断不会辜负了花解语的良宵。此时猛然想来,谈芳激灵灵起了一身鸡皮疙瘩,脸跟着热了。真真是拿着肉麻当有趣,糟践古人!
【点评】一个段落,要把人物原先几年的背景交待清楚,不是简单的事情。但作者,借用两句诗词,既点明了人物的身份,也点明人物的过往,又与上文的笔调保持一致地流转,没有几份文字功底,是做不到的。
拿着肉麻当有趣的只是谈芳,丈夫的凑趣里多的是体恤和迁就。迁就总是一时的,过后他再遇到如此情形,也就是笑笑。这一笑,如春日暖阳,谈芳满腹的骄矜雪化冰消,腮上添了绯红的惭色。也不过两三年,谈芳有悟性,肯受教,心性渐渐改了。
谈芳煮上咖啡,就进了卧室……
【点评】从谈芳说到他的先生,一句“心性渐渐改了”,将两人的相处、相恋、相持的中年状态,透露出了“冰山的一角”,接下来会是怎样的故事呢?读者被诱惑着必须往下看!
这篇小说写女作家谈芳的生活,小说从她的写作生活入手,最终落脚于她个人的情感生活。简洁地说,小说可分为两大块:一是谈芳对周老先生一家及保姆韩秋月展开的采访与调查,这是她的职业生活;二是谈芳本人不期而遇的家庭情感问题,这是她的个人生活。小说有意识地将这两块结合起来,可谓腾挪有致。职业生活中的谈芳以一副冷静、客观、理性、分析的面目出现,时时用智性去对付她得到的谈话材料,以理性的头脑和感性的介入解开这个大家族的情感谜底,尽管纠缠于此,谈芳仍能出入自如,在剪不断理还乱的家庭生活中,发现了生活自身的情感逻辑。

《白头吟》里的周家甲乙丙丁四个子女成家以后,各自为了自己的小家把老父亲丢给保姆,很少在精神和情感上给予老人关怀,相反念着的是老父亲的财产。目睹这一切的谈芳多年不育,她似乎有点庆幸又有点无奈,中国人的家庭观念里不能没有孩子,否则就不算完整的家庭,她明知将来可能遭遇同样的凄惨,还是得努力造人。这就是中国父母的宿命,他们一生的价值得到却是子女的冷漠,中国的家庭观念里包裹着中国文化典型的虚伪,即自欺欺人的生存哲学。
可以看出,计文君的《白头吟》在一丝悲凉的叙述中透视了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及家庭伦理。在中国人的意识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生儿育女天经地义,既是每个人的责任,也是每个人的价值所在,没有哪个国家的父母像中国父母那样为了儿女甘愿做牛做马,也没有哪个国家的子女像中国子女对自己的父母那么无情无义,在这个讲究家族观念的国度里,却有着极其自私的个人主义,大家族并没有带来温暖和情义,而是争相脱离家族的利益纠纷。
本卷的卷首语也是值得学习的,它告诉我们写作的本质与灵魂是什么。
罗曼·罗兰说: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是青年人。灵敏,是写作的首要素质,没有灵敏就没有发现、探究与表达。灵敏通向繁复的认知,发达的灵敏容易导致情不自禁,并对丰富复杂的世界动以声色。
在罗曼·罗兰的回忆录里,前面的那句更富意味:“人类的历史事件在实践中中出现以前,经常是在灵魂深处首先宣告的。”由此可见,所谓灵敏,并非指向琐细平庸的外观,而是一种洞穿和预见的内力。只有曾经灵敏过而到老年依然灵敏的人,才能如此慷慨大方地寄语青年。
1919年初鲁迅38岁,用毛笔以中年人的口吻写下四十一则“随感录”:“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反观我们现在的青年作家,也应有“敏感”的心性,“向上”的心志,“丰实”的心血,以及“丰润”的心灵,以这样的文字去影响读者,影响他人。
还有几段文字,着实精彩,只能留存下面:
(谈芳拿出周乙的一本散文集),记得她有一篇写父亲的散文,翻开书就找到了。在这篇名为《共说南山雨一犁》的文章里,周乙说了这样的话:“父亲曾有意气纵横的年少岁月,历尽世道莽苍,俗情冷暖,老病中的父亲,再也不提李白的飞扬顾盼。一日,晴窗下,书案上,读到父亲抄录的一首七绝:‘芍药花残布谷啼,鸡闲犬卧闭疏篱。老农荷锄归来晚,共说南山雨一犁。’回看父亲神情萧瑟,不觉心下黯然,纵然南山有雨,父亲又能与何人共说?”
(一个老人说)中医上讲情深不寿,我给它补一句——机深伤福聪明是长处,却未必是福气。你们都记住,要是哪天有人夸你,不是夸聪明、有才华有学问有本事,而是夸你厚道,那你就有福了!
(结尾)谈芳哀矜地看着唐慧的背景微笑。她们身侧,五月的繁花,正在挥霍一年中最为丰沛的朱颜碧色。
熟知汉乐府民歌的人都知《白头吟》,史传为卓文君所作,今人有计文君同题入文,成就了一部新时代《白头吟》(原载《人民文学》)。小说的主人公谈芳是一名女作家,结婚经年,起初的新鲜已变得老旧,或者说,这场婚姻正面临着时时发生的诱惑的威胁——小说称其为“白头吟事件”。
小说最后,一切平息,女主人如那千年岁月中的另一个女子,表明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而男当事者也如李白诗中的感叹“宁同万死碎绮翼,不忍云间两分张”,两人和好如初,以避免了“独坐长门愁日暮”的命运。身外与心内,这是计文君几年来一直关心的女性主题,岁月见长,她的笔触也日渐平和,已无“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的烈性,而多了仁慈与宽恕。
作者计文君,诗词卓文君,是偶然的巧合,还是计文君从小就埋下一个种子,要写文章,要引用到卓文君?还是上苍的安排?这只能是去问计文君了。
总之,我至少认为计文君是一位才女,一个好的文学者。

  1. 写作是一个让自己的灵魂反复吞噬与复活的过程——秋天读陈应松的小说《巨兽》

  2. 从眼前事,想起了两篇著名的城乡小说

  3. 得心理疾病,有时并非缘于恶,而恰恰缘于美德——读李文颖的中篇小说《有人将至》

  4. 惆怅终会抵达哀伤,哀伤的天堂无欢乐的篇章——读小说《谁在那里自言自语》的点滴琐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卓文君《白头吟》
心情驿站-[自由典故
数字诗并非卓文君所作
白头吟
联话古代才女之卓文君
用文字阻止丈夫出轨的古代奇女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