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美小姐姐打造高密度住宅下的“隐私”空间,海景与私密空间必须ALL IN!
userphoto

2022.08.12 浙江

关注

作品在城市高密度的语境下,旨在解决住宅私密性与观景需求的矛盾问题,侧重于理性地分析及落地的解决方式。将“视线”作为一个环境要素重新定义城市密度、建筑和环境要素三者之间的组织形式,成为打破建筑边界、衡量建筑空间开放与私密性的标尺,提出视线的测量方式与新的概念“视网”,并在后续设计中依托视网对场地周围环境的视线影响进行量化分析,以理性的数据为依据进行建筑城市尺度的排布与形体、单元、界面的生成。

QUESTION 1

可以介绍下这个项目的背景吗?

为什么叫LANIKAI视觉住宅呢?

这是我大五的毕设,我们班的课题是<城市高密度问题下的环境研究与设计>。导师在课前给我们发一个课程提纲,提纲中他会给我们引导,目前超高密度所带来的生存空间的限制,导师再提纲中对于如何在其中维持和创造良好的空间感知的建筑环境,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我们这一届的切入点是“环境要素”,那如何定义环境要素的呢?就是建筑内外空间所形成的环境中影响人类居住的基本重点单元元素,例如光线、空气、水、声音等等。在上学期两人一组进行了前期研究,我们小组选择的环境要素是“视线”。下学期的毕设是单人作业,我确定的argument是住宅对隐私性与观景需求之间的矛盾问题。


<LANIKAI视觉住宅>这个名字是前期睡眠严重不足时临时起的名字,后期也就沿用了~我选择LANIKAI这个单词,因为它的意思是天堂的海洋寓意观景的视野比较好。我研究的环境要素是sight,所以就选择了视觉这个词。

QUESTION 2

该设计的目的是?

实现该目的的潜在挑战是?

在当今社会这种高密度环境高容积率的情况下,不仅建筑内部单元之间产生了隐私问题,林立的高层建筑之间也因为互相产生视线交集影响着彼此的私密性。视线是一条双向的直线,住宅内部可以看见外部环境的同时,在外部环境中也可以看到建筑内部的情况。因此在住宅获得良好视野的同时,也将自身暴露在了外部的视线中,牺牲了一些隐私性。所以,我希望通过建筑学手段去调节住宅视野隐私性的平衡,探讨如何在超高密度的环境下,去解决住宅的隐私性与观景需求之间存在的矛盾

城市超高密度的环境背景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像我们视线研究组有两个人,另一个同学的选址是深圳的城中村,她选址的建筑密度就比我高很多,甚至是几乎没有观景空间的,只能将视线投向天空。我的方案策略会有一定的场地局限性。如果选址在类似九龙城在这样超高密度,真的是没有一点观景余地的这种非常赛博朋克的地方的话,我的部分策略效果就会弱化甚至是失效,就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重新的讨论分析跟规划

QUESTION 3

在设计开始之前,做了哪些调研?

我们在大五上学期进行了两人一组的前期研究,主要是对自己环境要素部分的调研,以及大师经典案例的研究与改造。

首先,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重新定义自己的环境要素——视线。我们最终给出的定义是视线在高密度语境下是衡量空间公共与私密性的标尺,视网打破了高密度城市的建筑边界,其密度高低反映了场所公共与私密程度,同时建筑边界的形状和渗透度等因素又塑造了视线的形态。

▲ 视线

同时,我们提出了视线的测量方式与新的概念——视网。然后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做了许多相关的拓展研究,比如说城市高密度情况下视线与尺度关系,视线要素在不同的时间维度之下的定义呈现和视线的功能演变过程等等。

▲ 视网

接下来就是大师经典案例研究,研究视线在城市高密度环境下的不同案例中发挥的不同作用,并且选择其中的一个案例进行视线方向的极致改造。我们对贝鲁特阳台、哥伦比亚大学医学研究中心、白树公寓进行了视线要素的分析并将其图示化。

对贝鲁特阳台是分析它是如何利用自己的空间形态、采取怎样的物理手段弱化遮挡视线等建筑策略有效地阻隔视线并解决其带来的隐私问题。

▲ 贝鲁特阳台

哥伦比亚大学医学研究中心研究的则是垂直社区是如何利用视线连续性建立社区氛围感的,在这里重点利用了视网的概念。

▲ 哥伦比亚大学医学研究中心

最后在白树公寓是探讨其如何分析并结合场地环境去设计建筑形体达到视野的最优化。

▲ 白树公寓

最终,我们选择了贝鲁特阳台去深化改造,去发现它视线上的问题,把它改造到极致。

QUESTION 4

为什么选址在香港维港颂呢?

首先,在中国提到超高密度城市的话就会绕不开香港。在选址的时候我看见了香港维港颂的售楼视频,然后从这个视频再结合卫星地图,就可以看出它原址上的建筑。因为它密度很高,自身建筑形体会产生折叠,为了观海景又开非常大面积的窗户,产生严重的对视的问题,进而影响私密性,这很符合我的毕设主题。

其次,场地周围环境建筑属性丰富,其包含酒店、住宅、学校、办公大楼、公共福利中心、商店、高速路等等,环境视线的载体种类多,会有多方面多角度需要去考虑和分析的要素。

第三点,是场地周围有高达 190 米的超高层建筑,这在垂直方向上就会造成视线过于密集的问题。第四点,场地周围分布着许多高密住宅,住宅之间互相都对视线问题更加敏感,互相影响隐私性。最后一点,是场地有一面是面向海的,会产生特定的观景需求和隐私的矛盾问题。

以上这些问题既然存在就需要依靠设计去解决,设计师就是解决问题的,所以我就选择了这一场地去解决它现有存在的问题。

QUESTION 5

可以简单的介绍下视网概念么?

首先,我们会把人的视线想象成实体化的射线,它的属性包括长度、方向、渗透度、观察点与被观察点。然后,我们建立一个网格,在这个空间内会存在无数的视线实体,就形成了一个视网模型

这个视网模型可以直观有效地反映建筑空间的公共与私密程度。视线密度越高的区域公共性越强,密度越低的地方就私密程度越高。同时,视线的实体化模型打破了建筑的固有边界,会受到建筑界面的影响而改变视网的形态。


QUESTION 6

如何解决住户的观景和隐私需求的协调?

首先从城市尺度上对场地进行规划。我的手段是对场地以进行一个数据化的分析,先把场地划分成10mx10m的网格,然后把周围环境的建筑高度、建筑属性、建筑使用时间、环境建筑之间的距离、建筑立面视线渗透度、建筑遮蔽指数等影响要素作为一个系数去给场地评分。打分之后图示化为一张表格。表格中间颜色比较深的地方是私密性比较好的地方,浅色部分就是私密性比较弱的地方。然后根据这张表格进行城市尺度上的规划。比如私密性比较差的地方,就是视网模型中视线比较集中且属性复杂的地方,一般策略是建筑形体对这些部分作出退让并赋予公共空间的功能。

其次,在单元功能排布及体块的退让上,我们也进行了调研分析。比如建筑功能是住宅,卫生间就属于视野需求最小、隐私要求最高的房间,基本会被安排在体块的最深处。而像露台是视野要求最高的地方,但你来到露台的话,就相当于主动交出了自己的隐私,所以把露台排在最外侧,同时作为一个视线的缓冲空间。

第三点,是从立面材质上进行分析。我这个设计比较数据理论化,也是去做了一些实验研究,形成了一个立面材质与视线渗透度相关的表格。比如玻璃的视线渗透度是5级,视线几乎是可以完全透过去的。扁形的格栅视线渗透度是2级,通过调整格栅角度视线会有所遮挡。实墙的视线渗透度是 0 级。然后再把这些材料进行做各种组合排列,最后把得出的结果应用到建筑立面上。根据对视线渗透度的不同需求,选择不同的材质。

QUESTION 7

在推敲建筑形态的过程中,做了哪些方面的考量?

我的课题是观景跟隐私性的矛盾景朝向以及视野的广度是需要精确到每一户,考虑所有用户的观景体验的。在最开始根据量化分析图表生成体块的时候,会有一些视线死角,但老师表示我的方案应该是要做到极致,要精确到每一户,不能有死角,如果这个方案不极致的话就等于这个课题是失败的。所以我对几百个用户单位都进行了分析与考虑,仔细推敲。除此之外周围环境及环境建筑对项目在视线方面的影响、反过来我的项目建筑对现存周边建筑在视线方面的影响,以及项目建筑自身在视线方面可能会造成的对视问题及遮挡问题都是需要重点考虑的。

QUESTION 8

为什么做半围合的体量?

如何解决面向中庭空间的对视问题?

半围合的建筑体量主要是建立在视网模型和场地量化评分表上,退让出隐私性比较薄弱的地方,跟周围建筑保持20米以上的距离。因为在前期调研中得出结论:间隔距离在20米以上视线就会弱化达到一个相对的“安全距离”。然后在不改变原有建筑用户数量的情况下退让隐私薄弱区,在经过多种规划排布的尝试后,确定了其中最能够将视线议题做到极致的方案,那就是半围合。

虽然半围合看起来是个朴素的选择但是的的确确可以使用户的观景效率最大化,也可以弱化对视问题。半围合两侧隔了70多米,两边的住户实际是看不清对面的。同时,我对单元的功能体块也进行了分析与排布,靠外侧的其实都是不太在意隐私性的一些功能,加之视线缓冲区的设置、界面材料渗透度的研究和选择等措施,即使单元之间离得近也可以保护隐私。所以对视问题在建筑本身的形态的中已经被非常的弱化了。

QUESTION 9

为什么要在建筑中间挖空?

怎么想到要使用曲线元素的?

我导师在开题的时候表示如果我光做到保证自己项目的隐私和观景相协调还是不够牛,牛的是在考虑自己的同时也考虑到周围建筑的私密性和观景条件。然后他给了我一个限制:方案建筑高度不能超过周围建筑的平均高度。因为只要一个劲儿向上做高自然隐私性就提高了,没什么设计含金量。所以在保证用户数量的前提下,我给出的答案就是通过多向的开口打开后方环境建筑向海的视线通廊。

开口使用曲线元素有两个原因。其一,是曲线元素可以使得视觉更加流畅完整。原本是设想过颗粒腐蚀形态的开口,但是会使得视线变得非常的破碎,所以最后就采取了这种曲线的大开口。其二,就是一个个人的审美取向~

QUESTION 10

在交通流线的设计上有特殊考虑么?

在做好体量跟形态规划以后,交通的设置就不会太影响用户的数量和密度了。我在建筑主体是基本没有安排走廊这样的公共区域的,而是在建筑周围排布核心筒进行垂直交通,主要是为了四通八达的观景效果和功能的合理安排而且建筑底层是架空抬高的缺少了墙体的支撑,所以在周边布置相对数量的核心筒也有结构支撑的作用。

QUESTION 11

建筑的公共空间做了哪些考虑呢?

这么高密度的住宅为什么要做架空层?

我在前期主体设计全部做完之后才去进行了公共空间的设计,对建筑规划问题进行补充解决。原址上除了住宅还有酒店,建筑底层保留了酒店功能。酒店作为建筑的裙房,屋面成了住宅的花园和公共活动空间。将裙房酒店层层抬高,使得住宅的户外的空间随之抬高,视野变得更好。

我要解决的是高密住宅下保证隐私性的问题,如果你站在裙房屋面平台上的话,可能会看到屋子里面的情况,影响住户的隐私性,所以我设置了一个架空层来过滤平台公共空间带来的视线干扰。住户数量和建筑高度的问题会通过延长围合长度增加建筑占地面积等其他手段来解决。

QUESTION 12

视觉住宅与传统住宅有什么区别呢?

传统住宅的话一般是平层排布,而我对单元设计的基本策略是要模糊 “单间” 概念,强调功能自身的排布,将住宅内部的功能体块进行”垂直化排列“,每户都是3-4层的跃层。

根据前期对住宅功能的私密性与观景需求的分析,将住宅内部功能体块垂直化排布。公共性强,视野要求高的功能单元外推;私密性强的空间藏于体块内部,以解决室外视线干扰问题。功能垂直化后卧室与客厅分层,是两者灰空间独立,可以从更小的尺度上解决室内视线干扰问题。同时,上下层由异户改为同户,每4层异户之前楼板不设凹进部分,阻隔不同户型上下层间的视线干扰。

QUESTION 13

创作过程中遇到过什么困难吗?如何解决的?

毕业设计是大二以后的首次独立个人作业,会缺少讨论和合作,自己闷着做的话几乎每个阶段都会遇到一定程度的困难,很少有非常顺利推进的时候。从调研时期的概念提出,到如何利用视网模型去解决议题,再到方案的设计规划,就会都会遇上大大小小挫折。这时候我就会去找毕设导师、同学,甚至是不了解建筑设计的人去讨论自己的方案,从其他人的角度思考补充自己的作品。总是一个人门头做的话就很容易陷入一种绕进去打转的状态,因此需要听取下别人是如何看待我的方案的然后灵光一现拓展思路

图文来源:Ling Nan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建筑设计攻略:城市建筑肌理如何表现?
如何在抄绘中锻炼设计语感? | 抄什么建筑 | 建筑学院
创新设计空间:日本House O住宅
貌如其名的墨西哥“A”住宅 | <?php echo C('PX
东京1.8米宽住宅
拼图住宅:采光观景两相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