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对话UCL | Part2 PG 11 Award Zifeng:非典型历史社区空间理论建筑研究
userphoto

2022.08.23 浙江

关注

Zifeng的目选址在上海市中心杨浦区的历史街区,是一个非典型的历史社区理论建筑的研究提出了一个允许自主适应的空间和结构系统:通过重新发掘和扩大上海正在消失的历史街区,回应高速城市转型过程的历史、修辞与不满

背景分析

Zifeng的研究集中在黄浦附近的老租界区。在这个地图上看,围起来的是清末的上海老城,边上这个橘黄色区就是租界。研究探讨了上海城市的迭代过程中丢失的一些独属于租界里弄空间的文化和这些空间自然发展的可能性。

Zifeng主要研究的是分布在黄浦江西边的上海半殖民地时期的里弄,通常印象里里弄是一个很单一的类型,但是这些住房也存在一些比较非典型的例子,这些不寻常的建筑类型使得杨浦里弄的定义变得很模糊。

在开始做这个设计之前,Zifeng在暑假时候曾对上海进行实地考察对一些正在拆改的旧里进行拍照记录,后面变成对非典型里弄类型学研究的基础,并将这些住宅进行分类,比照传统里弄民居,剖析建筑结构,对住宅中不同的空间分布类型与功能进行研究。Zifeng认为,这些'破房子’代表了逐渐同质化的上海建筑景观的另一条出路

在这些住宅中,建筑形态不遵循所谓的理论或者逻辑,而是完全服务于生活的欲求和需要。有些房子为了增加阳台的位置会专门在二层做一个出挑,处于一种野蛮生长的状态。Zifeng在论文中分析了属于这些房子的历史理论,如果将历史视野扩展一些的话,会发现这些住宅的'正史’自晚清起,至40至50年代止。过去的几十年里在野蛮生长式的演变并没有很好的记录,但是这个其实是非常值得建筑学去关注的

这些建筑以某种形式被保留了下来,同时也传承出一种延续到晚清、包容性非常高的空间文化。在这个街巷空间里的生活方式不仅包括私人的活动,甚至可能是那个时代所特有的一些宗教相关的活动,全都处于比较模糊的状态中,私人和公共空间处于完全分裂的状态,没有关于室内、室外,私人、公共,优雅、低俗的分类,那个时期的空间文化处于非常混杂的状态。

因此,Zifeng的设计建立在那个流动性非常强的社会空间中文化上,尝试创造一种包容性非常强的建筑类型,并给项目取名为《焦虑的乡愁》。

这些里弄建筑不仅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中都处于一种摇晃的状态,在目前的状态下也算是一种物质的遗留,这些房屋在城市的迭代中慢慢被替换、变迁了,所以乡也在逐渐消失。那么该如何把乡带回来,就是是如何在逐渐陌生、敌意的环境中重新建立一种空间文化

设计理念

计研究的题是对抗变迁的焦虑,那么接下来这个阶段需要把在论文中研究的空间理念完善成一个作品。

首先需要搜寻相关文献内容,把这些文献里面描述的各种各样的生活状态与Zifeng在上海拍摄的照片结合起来,比如这里左边的截图是卢汉超的《霓虹灯外》这本书中,右边街区走访时照下来的照片;还有一些是出自于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Zifeng把所有这些关于生活描写的片段,不加以区分虚构和非虚构的区别揉进建筑类型学里面,这个基本的工作方法就是把论文中讨论的非典型的里弄类型学与实际生活的这些瞬间结合起来。

接着,Zifeng把这些空间结构用铅笔画出来,随后扫到电脑里去上色,再打印出来并切开,最后以某种空间上有代表性的形式将其组合起来,比如说组合上院落,或者是街巷,或者是所谓前店后宅的房屋布局。最后拼出两张正开大小的图纸,这两张图就构成了Zifeng对传统街巷空间与建筑的研究表达

以小房子为例,是《长恨歌》里描写王琦瑶和朋友在小楼中打牌、晾衣服的一些场景。Zifeng把乡愁的具体空间表现在这些小阳台房子里。还有老上海的鸽子,鸽子其实是文学理论中非常强烈的一个意象。王安忆说鸽子是一个无神论的城市里的信仰,这个诗意的表达有一个很切实的空间基础,就是随处可见的小阳台。比如像这个小楼的四层和五层,就是用一些随处可见的材料加盖一个小花园,上面会有养鸽子或者是晾衣服的空间,随着这种小阳台的空间增多,就会出现老上海那种鸽子成群,在天空中飞,把天空整个遮蔽住了一种景象。所以,这些传统空间相愁的诗意的表达都有一个很实际的,建筑上可以操作的原型


概念提出

各种不同的自建阳台、街巷、扩建拼在一起,变成了一种非常混乱,但是却也非常错落有致的一种非典型的院落空间

这个空间不再仅是一个被围起来的院落,变成了一个充满自然生长的树、花、草、鸽子的野蛮生长而成的空间,就像是里弄中经常出现的那种同样的一个空间具有不同的功能,既是既是主人的卧室,也可以是茶水铺,也可以是下午避暑的地方,甚至可以是过夜,作为一个像小旅店一样的地方,这个空间属于自由度非常高的一种野蛮生长的产物,可能可以称为一种不太讲究界限的空间文化

《长恨歌》开篇说里弄的屋顶是一个漆黑的海平面,所有的这些瓦片的屋顶连起来变成了一片海,如果你放一块石头进去,它也会很快沉入海底。这就像在Zifeng的作品中,以鸽子的视角望下去,会出现非常同质化的表面,但是如果你深入到这些巷子里,生活的和空间的复杂性都会在这个看似统治化的建筑空间里显现出来,这属于在一个比较自然发展的情况下产生出的历史产物

最后的作品大概是有Zifeng人这么高,把这些关于生活方式的部分印在了一张塑料薄膜上,那些真正的房屋结构印在了底下的那层画上,最后把两张画叠在一起,就出现了这样一种有点像鬼影的效果。

这暗示了一个乡愁的城市空间,在现代性进步的语境下面,它的不确定性。接下来想要做的就是如何能把这种城市空间在带回到现在的城市里,在带回到现代性的城市中,所以Zifeng在城市密集化的压力下,分析并借鉴了杨树浦周边的里弄建筑作为一个非典型住宅空间的范例,以最大程度的留住这些建筑,把他们转化为一个新的城市居住空间

设计方法

Zifeng的设计中囊括了许多不同的尺度,整合为一个整体性的规划、景观策略,设计方法是通过手绘和做模型,类似于3d打印出来的关于传统空间密度的研究模型,模型按照目前流存的院落空间与街道布局重新排布,通过把这个体积重新排布,我再尝试把院落空间带到以前的街道布局中,这不像我们所认为的传统建筑(大院、四合院等),这种全新的建筑模型是一种高密度的,非常适合目前城市市中心尺度建筑的形式

Zifeng想要做的就是重新设计里外的关系,是小巷还是院落,什么样的建筑会给空间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巷是对于传统建筑空间的分析,用各种不同类型的传统建筑空间,放入设计的基地里,排满后会形成什么样的密度的建筑,最后的结果是最高可以超过很多现代城市社区的密度,即是说当代规划中所设想的城市完全可以由传统的建筑空间来实现

Zifeng还做过很多不同的研究,比如针对上海水系统的研究,研究了关于上海的旱涝和水资源短缺的简略研究,以论证将上海放到更大的生态系统里,其实存在收集雨水以进行循环的动机以及可能性。通过在不同尺度上对水进行合理利用和处理后,放进一个比如'四水归堂’的意象里。它对于一个社区的功能,和他的历史层面上的美学意义是可以结合起来的。

新的设计把公共空间用错落的住房围起来,他的这些硬表面区域是遵照各种不同的体育场所的大小来划分,最后用这些不同的空间将拆了一半的非典型的里弄空间给包围起来,变成景观的一部分,相当于是新的城市与旧的城市的积累与合并,所有这些集合形体都是将这些旧的、非典型空间的残垣断壁延伸成全新的景观和城市

方案深化

关于新房子的设计,Zifeng将其做成了可以复制的模块化的基本平面单元设计,以尝试去解决建筑事物与城市空间的矛盾。无论原来城市空间有多复杂,最终都无法模拟甚至复刻出在过去一百年间自然生长逐渐形成的空间,解决办法就是通过某种结构的建筑手法来给他'留白’,以满足未来自发建造的可能性。这首先要满足基本需求,比如说,首先是把围起来的居住空间抬高,防止洪涝灾害,但是外部空间完全是开放的,外部空间可以被围起来,也可以被作为城市空间中的空隙

接着在设计上添加一些美学的装饰,Zifeng尝试去模拟过一些古画里看到的多孔的城市空间这样的一个状态,以达成一个全新的视觉效果,但这个视觉效果不是这个设计的重点,这个设计的重点是结构的维和它这些基本的建筑手法,以确保可以为以后带来更多的城市自发生长的可能性。

“像下面这个可能我是今年做的唯一的一张渲染了,在做今年的设计的时候,我想摆脱渲染带来的视觉上的束缚,所以我更多的时间都花在模型的制作上。”Zifeng说。


模块化的基本平面复制出比较复杂的空间,并描绘对这个空间可能的使用功能。把像是《长恨歌》描绘的一些片段重现出来,像这个表绘的是一个同样的一处户外空间,也可以作为室外剧院使用,这里可能就是平常运动或者是喝酒、吃早点的场所,但是同样的一个空间,你可以通过设计给他带来不同的可能性,或许只要他简单的加几根柱子和挡雨的东西再把所有这些东西都撤掉就可以变成集水池,把这些空间作为现在高密度城市中充满包容性以及自由度更高的空间,这个空间会是一个休憩的空间,也是一个逃离现实的空间

这套图的绘制手法与最开始的大画一样,都是反反复复的画,接着打印出来之后,分为结构和使用两个部分,之后我通过挪动两层画纸把不同的这些功能移植到不同的结构上。这是图纸表达层面上尝试弥合上文提到过的那个矛盾,就是设计不可能真的模拟出一个城市自然生长的状态,所以我做图的时候也尝试不框定每一个场景的可能性,而是通过这种错位和错置给它带来一点随机性。最后我把这些画又拼出一个新的模型,取名为'拟似临时性’Analogous Ad hocery,也就是通过手做的方式模拟城市空间野蛮生长的状态

Zifeng把建筑立面和剖面的图纸做成了一个框架,把留白的部分用手做模型的方式重新做了出来,做成一个想象中可以自然生长的城市空间的样子

Zifeng想要做的是去模拟那种街巷空间的复杂状态。它的出发点只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街道,但是因为这些突出的留白结构,它可以允许你做出各种不同的像亭子。像可能只是一个简单的挡板,做出一个非常复杂的,不仅是视觉上的空间,也是体验上的空间的这个结构。他有一个可以打开的一个机制,你可以把这些板子翻开,这些板子翻开里面就是某一户人家,相当于把看模型的人放在了一个住户的位置上去体验这个设计。

这个模型还有一个推拉的机制,用来模拟不同宽度的街巷。比如四米就是一个比较比较常见的老式石库门尺度,八米就是一个五开三进的传统中庭。再拉宽就变成了羽毛球场的一个长度。那么,Zifeng尝试用这种方法来给这个模型一些不确定性,我只能是通过某种模拟的方式,来给这个模型的观众提供一个想象的可能性。

总结

那最后形成一套完整的模型,图纸,包括所有我今年做的研究,把所有的模型放到一起的这张照片算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

本项目提出了一种城市规模的设计策略,旨在从形式、材料、场所记忆和空间实践等方面探索一种'疑似里弄’的具有包容性的空间文化。最后解释一下为什么说是'焦虑’的乡愁。有一个哲学家叫格伦·阿尔布雷奇,他提出一种说法叫Solastalgia,大概可以翻译成'在家的乡愁’,对应Nostalgia'离家的乡愁’。大意就是说现代化语境中思乡的情结很多时候不体现在人和家乡相隔两方,而是即使人就在家中,乡变化的速度也使得熟悉的环境变得陌生。这个乡愁并不被'回家’所解决,所以它一直处在一个摇晃的,焦虑的状态中。本来这个词的本意是描述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性开采给人带来的焦虑感,但是用来描述诸如上海的不断加速的大城市甚至比原意更加贴切。

建筑学本身就是仰赖于城市建设发展起来的,所以我觉得在学术和实践上反思城市建设的因果其实也是建筑研究很重要的一环。”

谢谢大家。

图文来源:Zifeng Ye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海里弄文化
类型学思路在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中的运用——以上海老城厢方浜中路街区城市设计为例
非遗建筑 | 正在消失的石库门
最常见的生活空间:上海弄堂
上海建筑考察实结报告
前行的上海,要护好历史之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