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见筑|抄?还是不抄?
userphoto

2022.12.27 浙江

关注

大家最近都在看令人心动的offer吧,作为国内首档建筑相关综艺,各方面吊足了大家的胃口。而在节目播出之前,一波波关于海报抄袭的新闻热点引起了小编的注意。其实到底是抄袭还是借鉴,在设计界已经是争论了很多年的老议题了。

有人说,“天下设计一大抄”,就如同Virgil Abloh的设计理念“每次改变3%的设计就是足够的创新”(那岂不是97%都是一样的?)仍然在时尚界横行一般。在写论文的时候论文查重率超过10-15%就被评判为抄袭(plagiarism),而老师会教同学们查重率可以通过复述(paraphrase)降低,适量paraphrase合理、过度paraphrase便成为了洗稿。

而在设计界,往往没有查重这种手段可以合理证明项目是否是抄袭(plagiarism)还是借鉴(reference)亦或是致敬经典。但是仔细想来,若是给复制(Copy)这种行为追根溯源,人类进化的本质即为复制,我们复制蛋白信息进行再生和重组,我们不断的制造同一个器具才衍生出更精细更人性化的产品,我们抄写课文来熟记内容并得以合理运用从而归为己有。复制是我们学习进步的重要途径,但随着我们给好的灵感和想法加以署名和版权,我们给重大发明申请专利,我们为了保护优秀的脑力劳动者时,初衷不纯的复制(Copy)便不被人所接受。

而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并不是给出大家一个’在建筑设计领域什么算是抄袭’的打分机制,我们通过不同的案例和知名/不知名建筑师的亲身经历,希望给大家一些思考的空间,思考在什么时候我们的“复制”可能是“借鉴”,是明智之举或是致敬先贤,而什么时候我们的“复制”又是“抄袭”,是懒惰和不肯进步的代名词?


“优秀的艺术家都是用偷的”

著名的电影人昆汀Quentin Tarantino就常常借鉴老电影的片段和布景方式,而观者正是因为巧妙而不刻意的融合方式爱上昆汀。而昆汀的融合能力来源于他年轻时在影片店打工的经历,丰富的“百科全书式”阅片经验可以让他精准地向客户推荐电影,也给予了他的电影独特的魅力,千奇百怪的借鉴来源并没有给他套上“抄袭大师”的恶名,而令他的电影成为了电影迷的独特口味,有种“内行看门道”的奇妙感。如果不清楚他的借鉴来源,你也可以欣赏一个令人回味的故事;但是当你看出一些和老电影相似的端倪时,老饕便会开始细品看似不起眼的区别并不断比较,尝试找到更多彩蛋。我们称这种因为内行太注意“门道”,而错过故事的“热闹”的行为,称为中心凝视(navel gazing),即一直注意中心点,而忽略周围发生的事物的现象。


而在建筑领域中,建筑师如果太过注意“中心凝视”,及单一设计点的致敬借鉴,会让建筑失去其公共性:若是让建筑的受众只能成为内行人看到的精妙借鉴,而忘记考虑其他用户的使用以及项目本身与场地或者文脉的联系。但是如果使用得当,便可以让建筑师创造出犹如昆汀的电影版丰富且富有彩蛋的空间。而如同昆汀的“题海战术”,我们所熟悉的国内的建筑和艺术的教育方式也往往有着抄绘本的习惯,通过临摹大师的作品和图纸,通过肌肉记忆将大师的思路和风格融会贯通,逐渐从复制(Copy)中跳脱,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也是我们所常说的布扎体系(Beaux Art)。


复制=创新?

扎根于布扎体系的复制(Copy)本源就决定了建筑的相似性,而这也是另建筑抄袭的判定迟迟没有定论的原因。我们一方面期待每个建筑有着独特的风格自成一派,同时又期待着每个建筑内外呼应扎根城市融入文脉。于是便有以下几个有趣的经典案例:

伦敦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的Sainsbury Wing通过从两侧相接的楼立面上提取了柱式复制为己用,但是每次复制的时候稍作改动,于是经过多次的“复制粘贴”之后,Sainsbury Wing的柱子再也看不到原本的柱式来源。不断改变的副本在“正版”周边不断堆叠,在独特和复制中找到其平衡点。

同时复制也可以成为一种适应建筑本身更广泛背景的方式。Vanna Venturi House就好似从建筑洪流中东拼西凑出的杂音进行一场大杂烩。整体的建筑造型像传统斜屋顶的房屋,但却没有四面的山墙;他的形状只是为了融入街区邻居的形式,但是厨房的长窗又长又窄,像柯布西耶的Villa Savoye的条状窗户。

文丘里住宅融合了现代主义的要素同时又选择了加入传统元素,进行了大量的“复制粘贴”,但传统和现代在这所住宅中被扭曲扰乱,以普世的样貌和不寻常地出场方式博得了罗西和埃森曼等一众建筑师的称赞。

而来自澳大利亚的ARM Architects则把复制刻入了设计初衷,他们设计的Howard Kronberg Medical Clinic则是对书中文丘里住宅进行了扫描,但是不同的是在扫描过程中故意移动了这一页,然后根据扫描本生成了他们的设计,设计将扫描形成的条纹瑕疵悉数复刻;与其说是建筑设计不如说是大型的艺术品,ARM Architects通过将“复制品”进行复制,挑战了“抄袭”的底线。受到同样遭遇的也有上文中提过的柯布西耶著名的Villa Savoye,在重建的同时,ARM将Villa Savoye漆成棕色,并称之为“本土化过程”,是一个将文化特色融入到复制行为中的设计。

Frank Gehry对于复制也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从他放大了一副双筒望远镜开始,通过不同程度的抽象和变形。好像Claes Oldenburg把生活中熟悉的物件进行不同程度的放大并置于人们不熟悉的环境中。Gehry并不是在借用Oldenburg的创作理论,复制并不是他的设计初衷,而是他的设计手段,鱼看起来不像鱼了,鱼作为灵感给了Gehry一套分析物体曲率的独特方法的同时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在复制的过程中,Gehry逐渐脱离了起始物件,逐渐生成了独属于他的复杂形式;在模仿自己的过程中,他的建筑语言逐渐整合趋同,于是便成为了他的风格。


坦诚的赝品

那对于同样形式的照搬呢?大家常常诟病不管不顾的中国式抄袭,将各国各时期的风格进行魔幻拼贴。这种建筑物的复制,并非在原建筑的基础上做了改变,也毫不隐讳其作为“赝品”的本质。但正是这样的坦诚和原汁原味,也能带来在异国土地上的全新建筑体验。在建筑史上,拉斯维加斯早就以其放大“照搬”式建造方式复刻了很多纽约的高楼,例如帝国大厦、克莱斯勒大厦等等,当然自由女神像也少不了。艺术评论家Dave Hickey在谈到虚假的诚实和坦诚的伪造时,“相比新建筑自称古迹,不如用赝品大杂烩创造奇观来的坦诚。”

当然有时灵感的雷同并不是有意为之,毕竟建筑师的灵感可能来源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我们生活又生活在同样的时代。当Joe Rogan指责Carlos Mencia偷了他的梗时,Mencia说这些笑话只是不知不觉传到了他的大脑里,所以才说出听起来相似的“妙语”。在建筑中也有类似的场景,在90年代Eyebeam的艺术科技博物馆竞赛中,Thomas Leeser和Diller Scofidio 提交的方案不约而同的都采用了流动的弯折面来构成大楼的体量,通过弯折来进行内部的分区,导致最后的提交方案看上去颇为雷同。而在这个特殊的案例中,双方都没有称方案最早是由己方先设计出,也没有互相指责对方抄袭。双方对于这件事的发生非常值得各位深思,也作为本文的结尾。

Thomas Leeser说,其实我们的设计都是时代的产物,时代的精神体现;若非要说我们抄袭了谁的话,我们抄袭了自己而已。(It’s in the Zeigheist. If we copied anything, we copied our own work)而Liss Diller说,要避免抄袭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不断进步。如果你被别人抄袭而这事扰乱了你的话,只能说明你在原地站了太久了。(The only way to avert the problem of plagiarism is to be a moving target. If you work is copied and that upsets you. It means you waited too long to move on )

文/叁碗 编/柒杯

文中图片来自于网络、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推 荐 阅 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00年100位家具设计师 ②
图辑:老牌商学院的摩登新风格
他是全世界最“烂”的建筑师,造出歪七扭八的房子,网友:简直酷毙了!
全球最酷100座建筑,你去过几个?
全球最奇特的18栋建筑——为什么我们对它们情有独钟?
捷克-跳舞的房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