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导师说 09 | 我在英国的十三年:从建筑师到中国命理研究者

JULIA

伦敦大学学

The Bartlett,UCL
Bachelor of Science (Upper Second Honored) 

伦敦大学学

The Bartlett,UCL
Master of Architecture (Distinction) 

设计师与中国命理的研究者,海外推广者。追溯传统,提炼精华,着眼未来。

2011年获得伦敦大学学院Bartlett建筑学学士,2015年获得伦敦大学学院Bartlett建筑学硕士,优等(Distinction) 学位。曾任职于伦敦霍普金斯建筑设计事务所(Hopkins Architects),伦敦诺曼·福斯特建筑事务所(Foster+ Partners),CJ Lim 8 建筑事务所。作品曾在英国建筑刊物BuildingDesign(BD Online)发表,在2010英国皇家艺术院夏季展览(The RoyalAcademy Summer Exhibition),2015港深城市/建筑双年展,伦敦建筑中心(The Building Centre, London) 和北京中国建筑中心 (China Building Centre)应邀展出。英国易经协会的共同创办人,在英国进行英语易学教学,个人与企业的发展咨询,风水为主导的建筑和室内设计。致力于以人为本的人居环境研究。

XIAO = XIAO TAN
JULIA = RAN CHEN

01

XIAO:为什么高中选择去英国Wellington School读书?

JULIA:这要从我无意中在书店读到的一本书说起。徐火辉教授的《与剑桥哈佛学子同窗》对我影响很大,他在这本书里事无巨细地介绍留学利弊和具体操作,帮助我发现一条更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我有上进心,外语能力不错,有创意,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我不是所有科目都出色,国内的应试教育可能无法发挥我的优势。如果在国内继续读书,高中阶段并不会有时间挖掘我的兴趣;英国的高考A-level只需要学习四门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在深度上进行拓展。结合自身情况分析后,我跟家人进行沟通,决定去英国留学。

当时的留学中介并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和便利,我只能自己从英文网站了解英国A-Level排名和各个学校情况。想到书中徐火辉教授的儿子曾经就读Wellington School,每年中国学生只有寥寥几人,但都以很好的成绩考入牛津剑桥等名校。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发邮件给徐教授,说明自己的情况,询问是否适合报考Wellington School,得到了徐教授的认可与支持。去英国之前,我通过了雅思考试,预习了A-Level数学和高数教材,并进行了大量阅读。

在英国读A-Level的两年时间格外充实和愉快。比如我选择的一门课是艺术设计,它的课程安排强调个人探索,鼓励独立思考。学生制定自己的研究方向,用任何的材料和形式,做你认为相关的艺术家和艺术形式的研究。无论你的兴趣是自然,人文或是哲学,都可以提炼出一个出发点,以此为线索进行一年的研究和创作。一旦你对自己的作品拥有了主动权,意味着你学习的边界会变得十分广阔,于是我带着思考去读书和看展览,随身带着速写本发现创意,尝试用不同媒介和材料进行表达。这门学科让我学会深入研究和用艺术表达观点,受益良多。

艺术设计课程作品

02

XIAO:为什么本科和研究生选择巴特莱特建筑学院就读?

JULIA:在英国读高中期间,我去不同的建筑学院参加了开放日,发现了不同学校的特点。剑桥的建筑学重视建筑史;巴斯的建筑学偏重工程,更加实际;AA 和巴特莱特注重个人探索。当年的AA比较注重技术层面的表达,参数化盛行。而在巴特莱特,我看到了更多人文层面的研究,这是它更加吸引我的地方。

03

XIAO:在你看来,巴院本科和研究生教学有怎样的相同和区别?

JULIA:巴院本科和研究生教学的相同点是允许且鼓励独立思考。在这里,学生并不是按照别人制定的工作安排去开展自己的项目作品,你的项目计划是由自己制定的,然后与老师讨论获得支持。老师也不再是简单地把自己的思想灌输给学生,更多是疑问的提出者,思维的引导者,技术的支持者,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建筑思想体系。

巴院本科和研究生教学的区别在于本科阶段更多是打基础,是思维,技术,研究能力的综合培养,而研究生的自由度更高。

可以说本科阶段的自由度是有引导框架的,更多是着眼于现实问题或者为不远的将来做设计,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设计策略。从文脉探索,到宏观的社会需求,到建筑带来的可能性,再到微观的空间体验和细节处理。从不同的空间,尺度,感受上进行深入设计。不过有一点需要指出,从大一开始,巴院的设计就已经没有标准答案,学生需要对自己的思考和作品负责任,随时问自己:我的逻辑在哪里?如何把我想提出的观点变成建筑语言?我为什么做这件作品?我的设计有什么现实意义?

研究生阶段可以说是一个升华,就像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的,“logic takes you from A to B, but imagination takes youeverywhere”. 有了一定的思维,技术和研究能力,就可以进行更深入问题的研究。研究生阶段是从10组到24组,每个组的核心价值观是不同的,受到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影响。每个组由2-3位导师带领,从叙事到机械,从个人空间到城市空间,从自然世界到幻想世界,从历史里的时间点到未来,都是一个让学生寻找自我的过程。

04

XIAO:介绍读书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一门课吧。

JULIA:大一的第一个项目叫“Object” ,学生随手捡一个感兴趣的物品进行研究。我们都形象地称这个项目——捡垃圾。你可以做任何事情,比如可以研究它的历史,研究它内部是怎么样工作,研究人怎么使用等等。最后以图面形式展现出来。我捡了一个百叶窗,做了很多解剖图,原理图,摄影,实验和模型,评图的时候贴了整面墙,画面漂亮也很吸引人的目光。但最后评图的时候,老师问,你做了很多东西呀,那为什么要做这些呢?我很迷茫地看着他说我不知道。那一刻我突然明白,设计一个项目不是为了当展示品,“多”和“看起来不错”并不应该是设计追求的目的。设计没有标准答案,但需要设计者有对研究方向清晰的认识连贯的逻辑。

05

XIAO:介绍一下自己作品集里的项目吧。

JULIA:能源社区中心项目——光的教堂。背景设定在2100年,由于化石能源的过度利用,伦敦上空再次被厚厚的雾霭笼罩,陷入黑暗。分不清日与夜,如同再次回到了1953年的雾都。光,将比货币还要珍贵。试问如何在这样灾难性的环境中生存?在煤,石油,天然气消耗殆尽的时刻,什么将是新的能源?

课题以反乌托邦的方式展开,在泰晤士河中央建立以最有争议性的核能为能源的“能源社区中心”。像一座光的教堂,屹立在永恒的黑夜中。能源以源源不竭的光,无土栽培食物和废热浴室的方式在建筑中流淌。能量被装进蓄电池,塞入瓶塞,连接瓶内薄如纸片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发光瓶携带着里面光的讯息,随着泰晤士河的涨潮落潮飘向伦敦的每个角落。

这个建筑是讽刺的,荒诞的。不过空间,结构,细节,建成步骤,核反应堆辐射的应对,废热的利用,发光瓶的生产和回收,甚至项目预算都设计了。毕竟,倘若我们无法把握现在,这座画中描绘的永远在黑暗中的城市也许会成为不久的未来。

光的教堂

“2061造云计划”是个探索新加坡未来发展的总体设计方案,为新加坡的未来提供了一套全新的水资源管理策略。新加坡作为一座富有的城邦国家,人口密度高,缺乏自然水资源,淡水资源自古以来一直面临严峻危机。此方案以城市设计为着手点,对现有资源进行重新认识与整合以达到新的利用。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抬头望向整片天空,自然界的水循环中,云是水的运输系统和暂时储存系统。通过建立一系列源于自然云系的水资源管理策略,对淡水的生产,收集,运输,存储和回收加以强化。自然云系在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的同时,还提供教育资源,休闲空间和食材保鲜功能。


2061造云计划

06

XIAO:在studio 8, Foster+Partner, Hopkins 实习工作有什么不同体验吗?

JULIA:每次有人问我要选择什么样的公司工作,我都会问他们目的是什么,想学到的是什么?这三个公司代表了英国的三种建筑实践模式。studio 8是师徒设计工坊。Foster+Partner 和 Hopkins 虽说都是明星建筑师,但Foster+Partner代表的是国际大型建筑公司,主要着眼于国际大体量项目,而 Hopkins 是中型公司,英国当地项目的比例大。

studio 8 是教授Cj Lim的建筑工作室,主要是国际竞赛项目和教授自己的研究项目。就像Bartlett学校设计项目的延伸,我在这里锻炼了设计能力,尤其是概念设计和图面表达。在Foster+Partner我参与了北欧,中东和东南亚的几个国际项目,目睹了大公司内的结构和工作方式,建筑师和工程师需要紧密协作和高强度的工作量才能把巨大的项目付之于实际。可是国际项目也意味着对于年轻设计师来说,实地的机会有限。Hopkins是比较传统的英国建筑公司,对每一个项目都很严谨,也为青年建筑师提供很多学习和实地机会。

07

XIAO:在英国呆了十三年,你觉得自己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JULIA:在英国的十几个年头,从质朴的英国乡下到忙忙碌碌的伦敦,感受过静到出奇英国乡间的夜,有过赶着羊群在青草地上飞奔的童真,幸运地遇到了很多良师挚友和来自世界各地优秀的同学和同事,有过打击,也获得过一些荣誉和机会。最大的变化可能是视野更开阔,人变得平和一些,知道自己想要的,不会人云亦云,也不会过度去追求什么。

08

XIAO:你最喜欢英国文化的哪些方面?

JULIA:崇尚传统。就像到今天无数的英国剧院依然在上演和改编莎士比亚戏剧一样,英国人敬重历史和古老的智慧。的确,无论在哪里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根。很多人认为英国是排外的,但我接触过很多良好教养的英国人对各国文化充满兴趣,并且发自内心想去了解和学习。

09

XIAO:这也是你后来转行去做中国文化研究顾问的一部分原因吗?

JULIA:是的。这些年在学习建筑的同时,我也一直热爱着中国古典文化,中西方命理学。我曾在英国占星研究院学习西洋占星,远程跟中国的老师学习八字命理和风水。目前我就职于英国易经协会,做中国文化和命理相关的英文教学和研究工作,风水是最早的建筑环境学,我希望未来把古老的风水概念与设计做到更深层次的结合。

10

XIAO:在你看来,风水、西方占星和建筑(人居环境)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JULIA:提起风水,大多数的人们会感觉到神奇,也有一部分人会认为这是封建迷信的产物。要解开风水神秘的面纱,首先要了解风水描述的是人类生活大环境,其次是人与风水的关联。

我们先要明白“藏”的概念。我们修建房子的目的是架构一个合适的空间与外界隔开,具有隐蔽性,随之而来就具有“藏”的性质。道家思想认为,“藏”是一切生气的来源,有了收藏、储存才有生命气息的延续。

第二是了解自然。《史记·太史公自序》里有一段话:“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 我们都知道树木到了春天会长出新的枝芽,四季的变化如同指令一样,让地球上相对应的万物进行生命活动的开始或者结束,风水学认为这种玄妙的力量是因为土地生气运动变化所导致的。

一个人出生之后,其命运的大致轨迹也就诞生,这是中西方命理共同的结论。我们没有办法改变人类的个体差异,就像我们很难把老虎变成山羊。每个人都有他的喜忌优劣,同一类人也有其共同特点。通常感官很容易辨别喜好,但我们却很难用感官佐证建筑是否适合我们。顺应自然的力量,从环境角度采取一系列能给我们带来正能量的措施,这就是以人为本的人居环境研究。

11

XIAO:作为海外导师,你希望学生能从自己身上学到什么。

JULIA:有三点。一是基于前期的文脉研究和对社会问题的剖析,这决定了项目的高度;二是逻辑推演的严密性,这决定了项目的深度;三是建筑语言的灵活运用和图像表现,这决定了项目的温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旧宅更新:与遗迹相处的英国羊皮纸厂新宅
2014年全球最惊艳的20大新建筑
从加拿大到英国再到荷兰,成为融入当地的建筑师 ▎设计师在彼岸 Vol.10 【WE STUDY IN UK 】
永久珍藏 | 扎哈·哈迪德1993—2016全球作品集合!
英国建筑师打造云端建筑 飘浮3米
当建筑师遇上风水先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