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话说武汉 | 探访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 北洋桥

北洋桥是武汉市认定的市区最早桥梁,源头是距今1000多年的唐朝,现存实物桥梁是明朝正德年间所建,距今也有500多年。是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

北洋桥。摄影多多

从武昌二环线高架向二七桥方向行驶,快到友谊大道的地方有一个下高架桥的匝道:北洋桥路。来来去去我经常从这里下匝道,以前想当然地认为这个地方可能与民国北洋军阀时期有关,也就熟视无睹了。以前也看到过说北洋桥是文物的图文,但总是先入为主地认为所谓的文物北洋桥,就是二环高架桥北洋桥匝道下面横在水渠上的水泥桥,我们经常从上面经过,去附近的“饭橘”、“老屋饭香”、“味掌柜”吃饭,不足稀奇,所以没有引起注意。今天好朋友说去北洋桥,而且不是在二环高架桥下,在青山,古桥还在。反正正好也没啥事,那就约起,几个人2辆车,从学校一号门出发,向青山开去。

从和平大道,经过冶金大道,再经团结大道,半个小时左右,到了杨春湖片区。跟着导航,从一个正在施工的小村道进去,灰尘很大,开了几百米,右手边是一个封闭的施工区,左手边有一排楼房,这条小路向楼前延伸。路口一个灰蒙蒙的破棚子,买些饮料水果。导航显示北洋桥到了,但我们找不到方向。下来向这个简陋的棚子的老板打听,老板说就在右手边这个施工区里面,但这里进不去,得从另外一边施工围栏有一个小口子进去。

于是,我们开车出来,绕到施工区另一边。看到施工围挡有一个一人宽的小口子。停好车,决定看一看,果然是有一座古桥。我们从施工围挡留出的小口子走进去,有一条小路,还铺设了人行道地砖。水渠蜿蜒,岸边长满杂草野树,自然河道别有野趣,映衬得古桥更加古朴厚重。有几个人在河边悠闲钓鱼。水面映照着古桥与岸边小树的倒影,中间半圆的圆拱与倒影形成一个完美的全圆。暗红色的桥身,青灰色的桥栏,第一眼就很惊艳。桥头的草地上几株桂花树,朵朵淡雅的桂花开正好,清风微微拂过,一阵阵幽香沁人心脾。

这座古桥,就是北洋桥。

北洋桥原先其实白羊桥、白洋桥。北洋桥与举世闻名的赵州桥结构相似,是武汉市唯一尚存原貌的古石拱桥。其实,现在北洋桥名字有点以讹传讹,这种以讹传讹,也导致我的自以为是,因为北洋桥与北洋军阀没有任何关系。

建设中的北洋桥生态公园。摄影多多

北洋桥与港

要了解北洋桥,先要了解一个概念,那就是“港”。

北洋桥横跨在东湖北岸的东湖港上。一般说“港”现在的人都想到是一个码头。这个“东湖港”,并不是码头港口,而是一条小河。所谓“港”,是大于“渠”而小于“江”的水域。也就是说,并不是岸上的一个点状的“码头”,而是一大片水的所在。这让我突然唤醒了儿时的记忆。小时候,我们家乡叫小一些的水渠叫“沟”,大一些的水渠为“港”,再大一些的叫“河”。

比如长江,小时候我们家乡并不是叫长江,而是叫大河。

“港”在我儿时的生活里,是一个重要的场所,也是出现频率很高的场所。尤其是夏天,小伙伴都要去“港”里玩水,就是在小河里游泳,狗刨式,扑通次数多了,也就自学成才,学会了游泳。在现在的武昌,也许很少人注意几个地名,沙湖港、罗家港、东湖港,青山港。很多人并没有搞清楚这几个名字的内涵,它们都不是港口,而是几条水道,见下图。

武昌现存以港命名的水道

以前看到这几个名字,我也没有在意。这次寻访北洋桥,说北洋桥横跨东湖港,现场看见北洋桥下是一条小河,觉得好奇,一查才知道“港”是“小河”。不曾想,儿时如此熟悉但渐渐已淡忘的“港”字,几十年后像弹幕一样,一下就被在记忆中激活了。

从图可见,武昌现在几条以“港”命名的水渠还在。沙湖港,就是与现在的沙湖大道平行的一条水渠,从沙湖一直通到东湖港,接通北洋桥。罗家港,就是现在沿着二环高架桥下面的一条水渠,从沙湖港通到现在的二七桥下一直连通长江。而东湖港,则是北洋桥所横跨的那条水渠,与沙湖港连通,下接东湖,上连青山,经武丰闸入长江,闸为黎元洪所建,以排东湖、沙湖的洪水。与东湖港毗邻的是青山港,是解放后疏导原水道而建成,与东湖港大体平行。青山港把北洋桥村从中隔开,分为两半,成为村中一景,别有情趣。

当然,要认真讲,“港”与“小河”还是有区别的。“港”是一片水域,周边很浅,或是湿地沼泽,但中间有一条类似航道的水道。武昌现存的这几条“港”,就是以前的“港”被不停淤塞、围垦后,遗留下来的中间的航道。我儿时房屋后面就是“南港”湖,当时也是可以行船的,但现在已不复存在。不仅“港”的水域没有了,连中间的航道也没有了,都成了农田。武昌这几条“港”还是幸运的,得益于要调节东湖、沙湖与长江间的洪水,所以没有被完全填埋开发,至少还有“港”的影子。

据说,北洋桥有一奇:夏天无蚊子,当地老少都到桥上纳凉过夜。每到傍晚,热辣辣的太阳收起它的威风,人们就吸一点桥下的河水,洒遍桥面,白天的暑热随水气带走,人们搬出竹床、躺椅,拎着小板凳到桥上抢占位置,或躺,或靠,或坐,或站,轻摇蒲扇,舒舒服服地度过夏夜。

北洋桥与城

北洋桥最早修建于唐朝。相传,唐初有9户人家逃难来到东湖港这里定居,百年之后其子孙组成了一个大村庄。我们在北洋桥的桥头,看到几块记事碑,有的清晰,有的模糊。这几块石碑,都是在无声述说着这座千年古桥的历史。

北洋桥碑刻。摄影多多

北洋桥,肯定在“北”。这个北,就是武昌城的城北。

武昌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毗邻长江和汉江。在明朝以前,武昌的规模不大。明太祖朱元璋创建明朝后,将第六子朱桢封为楚王,将武昌赐予他作为封地。朱桢到了武昌后,扎根于此,悉心经营。武昌的规模随即变得越来越大。为了保护武昌,朱桢及其后代在武昌筑起了一道全长约10公里的城墙,分别是武胜门、汉阳门、平湖门、文昌门、望山门、保安门、中和门(辛亥革命后叫起义门,在现在的武昌火车站附近)、宾阳门、忠孝门。

九个城门,也是各有特色。旧时武昌流传着一首民谣:

“远望湖广高又高,九门俱用铜铁包。窝风避浪文昌门,升斗量米平湖门。迎宾接驾汉阳门,挑鱼卖菜武胜门。推车抬轿忠孝门,游山玩景宾阳门。推翻满清起义门,姑姑烧香保安门。和尚骑马望山门” ,这是武昌九座门。

从这首民谣可以看出,北城门武胜门挑鱼卖菜,是民生之门。武昌古城北门武胜门在今得胜桥街口。得胜桥街是一条历史悠久的街道,在古代原本里面是石板老街,街口处有一座城门楼,高大而雄浑。前些年考古发现武胜门的瓮城石基上,脚下8米多宽度的瓮城墙基,可以相向行驶两辆马车,说明当时城墙巍峨,城门森严。

武昌武胜门位置图

武胜门是武昌城北城垣唯一的一座城门,是由城楼、箭楼、瓮城和城壕等组成的综合性军事防御建筑,20世纪20年代被拆毁,也就是说,一百年前,武胜门还气势雄伟矗立着。武胜门遗址准确位置,即今武昌区得胜桥路与中山路交叉口南侧。当时建城门是在沙湖的湖泊沼泽地区,部分墙体修筑在地势较低、地基不坚实的区域,就用大量木桩打入松软土层作为基础,体现了古代筑城的智慧。

北洋桥与湖

那武胜门在现在的哪里呢,就是现在武昌昙华林附近的得胜桥(曾名武胜桥正街)北端,毗邻积玉桥。

据文献记载。武胜门最初名叫草埠门。埠,就是码头。说明当时积玉桥一带是有码头的。明朝嘉靖年间,楚王朱显榕根据“都武而昌,得地之胜”的意思,取名为武胜门。武胜门外有一座桥,桥下有鲫鱼汇聚,这座桥,被称为“鲫鱼桥”。附近的厨子们就地取材,做成了一道名菜“武胜门鲫鱼”。

积玉桥地区曾经有四座桥,即堆金桥、积玉桥、多子桥、多孙桥。古时候这四座桥取“堆金积玉、子孙满堂”吉祥之意。这四座桥在1931年前后,原武昌城护城明渠改暗渠后,已不复存在。当然,还有传说,有一书生进京赶考未中,感觉无颜回家视人,就住在武昌武胜门外一客店苦读,日子一长,坐吃山空,已身无分文,客店老板天天逼账。他就到客店旁边的一座小桥上准备投水,忽见河中有一闪光碧绿的石头,捞起后顿觉精神百倍,便打消寻死念头。怀揣石头回来后,竟不吃、不喝、不知疲倦苦读。

半月后,老板见书生精神好转,又来逼账,并要告到官府评理。书生说:“我只有一身衣服和这块石头,哪有钱还债”。争执中,一位珠宝商看到这块石头,便替书生还了债,并惊叹说:“这块石头是三国时周瑜佩戴的宝石,有了它可以多日不吃不寝。周瑜病重时,不愿它落入别人之手,就把它投入长江。”话毕,经书生同意,便高价买下这块石头。书生有钱后,他念宝石和小桥救了自己,就拿出一笔钱把小桥改建成用石铺砌的大桥,亲笔题名为积玉桥。这个传说是民间故事而已,应该还是“鲫鱼桥”的说法比较可信。

《江夏县志》,积玉桥记为"鲫鱼桥",建于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是座一丈多的石桥。后来这里成为运送铸造铜元材料的车辆至武昌江边铜元局必经之地,文人雅士觉得鲫鱼这个名字太俗,便取堆金积玉之意,将鲫鱼桥谐音雅化为"积玉桥"。积玉桥泛指武昌解放路北端以东之中山路南北两侧地带。这一带地势低洼,东边紧邻沙湖,西边挨着长江。早期每年的夏季时节,长江和沙湖几乎要连在一起,全被洪水侵占。所以,以前武昌出北大门即武胜门主要还是通过水路运输,也就是经过沙湖、东湖通长江,而北洋桥则是水路、陆路的交通枢纽之处。

到后来清末张之洞担任湖北都督,兴工修建一条从武昌城到青山镇的长江堤防—武青堤,也叫武丰堤,并在青山镇设武丰闸,当然有一说武丰闸是后来的黎元洪所修,也就是东湖港的入长江口,即现在北洋桥横跨的那条水渠的入江口。这条堤将长江和沙湖水系从此隔开。之后积玉桥一带才告别了每年夏季洪水的浸漫,渐渐形成现代工厂和商户云集的区域。最早是一马路至四马路,后来向徐家棚、杨园一带延延伸,成为商业繁华地带。

有一点必须要清楚,当年的沙湖,不是现在的沙湖。现在的沙湖,只是以前的一小部分。沙湖又曾名“歌笛湖”。清末湖北道员任桐极爱沙湖之美,曾自封“沙湖居士”,别号琴父。任桐在沙湖边仿《红楼梦》中大观园修建了中国第一个带有现代特征的游乐公园,并以“琴园”命名,现在的“秦园”路,实为“琴园”路的误传。

1899年《武汉略图》中的沙湖,湖水往东北过白洋桥、青山入江,向南与东湖连通;往西南过积玉桥连接筷子湖通长江。也就是说今天的中山路(北段)以北、湖北电视大楼以北全是湖面。

记得以前我参加工作时,已是八九十年代,公正路边上还是湖水浩渺,现在早已是高楼林立。明清时期的沙湖,湖水直抵武昌城墙边。历史上的沙湖之大远非今天的人们所想象,它的湖港湖岔甚至延伸到了洪山的脚下。这也证明明代武胜门称为草埠门,从名字上来理解这一带是有码头的。

清末民初积玉桥与沙湖连成一体

北洋桥与运输

清末因为张之洞修建武青堤,隔开长江洪水与沙湖之水,武胜门通往青山镇的路埂和一些土墩高地渐渐连在一起,成为武昌通往青山的道路,这些路埂应该就是后来的和平大道的雏形。现在的和平大道始建于1955年,全长15公里多,从武昌积玉桥,至青山工人村。可以清晰地看到,就是从武昌古城武胜门为起点,顺着武青堤内侧,在长江与沙湖、东湖之间通往青山的一条陆上通道。

在修建武青堤以前,武胜门外基本都是湖泊、水凼,与沙湖、东湖等连成一片,其中能够通航行船的就是“港”。北洋桥横卧的东湖港,这里是从前出武昌城武胜门北上的要道。古代客商巨富、贩夫走卒,无论行船走马,从武昌出城到北洋桥附近的东湖港,往返南北均靠摆渡。

据传,明朝初年,一周姓官员路经白洋渡口,见200多人等一艘小舟,便说服其好友江夏人陈廷英捐1000多两白银和400担大米,在此修成一座青石拱形桥,取名白杨桥。此桥建成后,南北通商日益频繁,村民因而过上富庶生活。因渡口名叫白洋渡,石桥便取名为白洋桥。但后世讹传为北洋桥。

从上面分析可以知道,以前的武昌城北门武胜门,也就是现在的积玉桥与和平大道交汇处附近,城门外就是波涛浩渺的沙湖,运输当然主要靠水运。

其实,想想也是。我小时候,这都是相隔了几百年,在监利老家,当时出门走亲戚、售卖农产品,父辈们也还是划着小船走水路。所以,明清时期,从武昌向北,走水路运输是很正常的,当时的地图也说明了这点。

武昌古水道运输线路

从图上可见,明朝时沙湖、东湖(郭郑湖)、白洋湖是相通的。沙湖、东湖的水都可以从白洋湖入江。从武昌北门武胜门出关,走沙湖,现在还有沙湖港水道,到白洋湖,经过北洋桥,水陆运输相通,是比较方便的。所以北洋桥这个地方,明清时成为淮扬荆襄、沔阳(仙桃)、黄冈、蕲春等多路客商往来必经之地。

当时从北方来武汉,一是从襄阳、汉水来,一是从河南光州、湖北黄州、走新洲、阳逻,再经过北洋桥,走水路到武胜门,进入武昌城。而东边的蕲春等,也是顺着黄州新洲这条古道进入武昌城。

荆襄、沔阳(仙桃)、黄冈等地多产棉花、大米,所以,清末武昌开埠后,积玉桥往徐家棚一带,主要有纱厂、棉纺厂、米厂等产业。我后来工作后,还在三层楼一带看到有很多棉纺厂,我们余家头学校前面也有第二棉纺厂等,这应该都与这条运输线路的经济腹地即天沔、蕲黄的物产有关系。

白洋湖也是在不断变化。根据1869年《江夏疆域图》地图,上面的白洋湖已经没有了,只剩下个北洋桥。这说明,青山沿江一带有一些沙洲,后来由于江水改道,这些沙洲逐渐成为陆地,于是白洋湖也就逐步淤积成陆,只剩下通江明渠,那就是“东湖港”,以及北洋桥。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的在洪山区团结大道以南,工业四路和礼和路之间的北洋桥,桥下是东湖通往青山出江口明渠,即东湖港。

北洋桥运输枢纽位置图

北洋桥的废兴

北洋桥的桥头,有几处石碑。据碑石记载,此桥屡经兴废,多次重修。北洋桥虽然几经废兴,但现存主体都是明朝时所修建的。

北洋桥桥式平缓,如长虹卧波,古朴雅洁,富有强烈的层次感和韵律感。桥面与栏杆是青麻石,桥面由三道组成桥中砌有四十八纵横相排的砖石2.5米宽坡道平缓,能通行小汽车。前几年还一直有汽车在通行。桥面两边是人行的台阶道,各1米多宽,上九台台阶道,下九台台阶道。桥体为红色砂岩,桥基为青麻石。

北洋桥近代最大的修建维护是1915年,民族资本家江夏人李凌创办华中地区第一个纺织厂,即一纱厂。修桥补路是传统善举。事业成功的李凌为了方便百姓,出资重建北洋桥。我们在桥头,看到了记述李陵修桥的记事碑,碑体保护很好,字迹清晰。碑文记载,是李陵遵从父母遗训,母亲姓徐,向官府申请,乡民也出资出力,得以重修北洋桥。

据当地老人讲,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有日本人坦克要从桥上走过,被当地人阻拦,双方发生抗争,村民们不畏生死,最终避免了桥梁受损。

文革时期,红卫兵破四旧,村民王树声和另外几位村民用"牛车"将最大的一块石碑运到一地沟边,假装当"跳板"使用。石碑得以逃过灭顶之灾。

前几年,村民为防桥面被重物辗压,集资在桥两端各修了一对“八”字形的石墩,限制大型车辆通过。有一年的一个秋夜,一辆卡车强行过桥时,撞坏了桥南的护栏,村民听到撞击声后,跳下床就追了出去,一直追出1公里将肇事车抓住。司机看到光着脚板大汗淋漓的村民,二话没说就掏了4000元钱维修费。两天后,桥又恢复了原样。

北洋桥的未来

为保护古桥,北洋桥村的村民在引桥的两边立起八字形矮墩是"限载墩",还有限高架与挡板,这是近些年为防止货车上桥采取的措施,但丑陋之极,不过好在这些是临时措施。现在北洋桥正在修建一座生态公园,修好后应该有很大改观。

从地图来看,北洋桥连接南北的小道依旧清晰可见,大体沿现在的团结大道,从青山一直延伸到沙湖边湖北大学的南边,离积玉桥其实不远,大体也反映了古代从武昌北门陆路交通线路的大体线路。不过北洋桥附近现在正在开发建设的大片高大的建筑群,与古桥朴素的现象相差甚远,古桥显得有些孤单。

北洋桥周边的开发

社会总是要发展向前的。古北洋桥已失去当年的荣耀,随着城市开发与村民的搬迁,古桥的通行功能也渐趋消失。但我们能够记住古桥,就是记住了武昌城市布局与交通的历史,也是对古桥500年坚守的的一种慰藉吧。

北洋桥有了小兄弟。摄影多多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民国武昌文昌门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武汉那些改名成功的地名,武圣路和罗家山你知道是哪里么?
武汉沙湖变迁史
江山如此多娇(第11辑)
行走在东湖绿道(五)白马道(6)
武汉,欢迎回来!
武昌古城|一份来自一千七百九十六年古城的自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