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显正街记忆》遗迹寻踪——老锦春

汉阳城处长江与汉江交汇之处,交通便利,经济富庶,又是守卫武昌的门户,军事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从唐朝在这里建城开始,就成了汉水下游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活动中心。

很多物质层面的东西,都会随时间而消失,唯文化和艺术,可以永久传承。我们现在已看不到李白和历代纪念他留下的任何物质的文物古迹了,但我们从他的诗中,仍然可强烈地感受到大诗人李白的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他诗中那种雄奇飘逸、自然明快、摇曳多姿的浪漫主义特色,以及“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也强烈地感受到他深厚的汉阳情结。

山不在高,有文则名。凤凰山有太多了不起的故事,但我们讲得不够,保留和恢复这些故事物质文化的部分更有许多课题。如果说“龟蛇锁大江”是武汉最典型的自然地理特征,那么依城而立的凤凰山无疑是汉阳古城的自然地理标识。我们要让凤凰山透出来、绿出来,把凤凰山的故事讲出来。

“老锦春”这家征服了显正街及武汉三镇几代人味蕾的酱园,是怎样走过 250 多年的?它的经营者是谁?它的经营诀窍是什么?它又是怎样闯过经营中的重重困难的……

辛亥革命是划时代的伟大壮举,辛亥革命的志士是新世纪创造历史的英雄,武昌首义使我们这座城市第一次以英雄的气概在世界上大展风采,这是我们永远值得自豪的宝贵记忆。我们应该竖一块“阳夏保卫战”的丰碑,用以缅怀他们的英勇业绩。

老锦春

从显正街快走到东门河,有家“老锦春”酱园,伴随了我从童年到青年的时光。它那一串串的蓑衣萝卜,甜甜的、咸咸的、脆脆的味道,常唤醒我味蕾的记忆。小时候,我们还学着做过,先把红、白萝卜腌一腌,用一双筷子隔在砧板上萝卜的两旁,距约两毫米切一刀,不把萝卜切断,再把萝卜反过来切一遍,可扯动的“蓑衣”就形成。

“老锦春”还有一种用黄豆做的不辣微甜、叫“油胚”的豆酱,家里没有菜时,也能当菜吃两大碗饭。炕虎皮青椒时用它“焌”(一种烹饪方法,在热油锅内放入原材料、调料和少许水快炒)一下,那个香味,也是飘到我脑子里一辈子没出去。乡愁其实也是味觉上的思念。

街上的大人炒菜讲究,家里“油胚”完了,也不愿用酱油将就代替一下,忙递个碗到小伢手里,塞五分钱说:“快到'老锦春’买点'油胚’。”这样的差事,我干过多次,马上屁颠颠地跑到“老锦春”买回“油胚”递给大人,这时正好虎皮青椒炕到火候,大人就手把“油胚”倒在锅里……一分多钟,虎皮青椒就“焌”好了。

小时候到东门河“玩水”(游泳)、玩沙、看船,路过“老锦春”,总要溜进去看一看,开点鼻子荤,闻一闻酱园那种特殊的味道,我也不知道这个味道是什么组成的,现在回味起来,发现那就是家乡的味道。有次溜到它店堂后面的院子里,院子蛮大,摆满了一排排比家里水缸还大的缸,有的上面还盖个竹斗笠,听说这是晒酱的地方。制酱先要把豆子煮熟、晾透做成酱坯,再拌面粉放于缸中,加盐、翻动、暴晒。有的需春天进缸,夏天晒制,秋冬才能成酱。原来“柴米油盐酱醋茶”,酱排在醋和茶的前面是有道理的。那时我站在“老锦春”的店堂里,总感觉店堂蛮大,我蛮小。

1980 年代末,我感到“老锦春”在中国的酱园中,是可与北京的“六必居”、安庆的“胡玉美”酱园媲美的,就请中国商业部商管司秦立竣副司长去看这间百年老店。当时它高大气派的前店堂还很完整,祠堂气派,粗大柱式,精美横梁,还有个天井。长长的木平柜一溜条、一溜条摆着老式苏州青花瓷盆,盛满“老锦春”的各种酱制品,黄澄澄、金灿灿、红彤彤、绿油油的,还有深咖啡色的酱,一下就勾动了我蠢蠢欲动的食欲。

参加工作多年,我比小时候的感觉有些提升,在店堂中徜徉片刻,便强烈地领略到一种传统文化冲击,感慨做一个百年企业的艰难不易。这种思考有时也会使我在家里发发呆,凝神遥想一会。

“老锦春”这家征服了显正街及武汉三镇几代人味蕾的酱园,是怎样走过 250 多年的?它的经营者是谁?它的经营诀窍是什么?它又是怎样闯过经营中的重重困难的……

镜头一:乾隆十九年(1754 年),一个叫王锦江的“下江人”(老武汉人称来武汉的江苏、浙江人),从老家镇江收购一批绸缎,乘木帆船逆长江而上,贩运到汉阳显正街东门河起坡,他随人流从朝宗门挤进了汉阳城。这批绸缎很“耍拉”(麻利)就被街上那些身穿长袍马褂、留长辫的男将们和梳盘发的女将们抢了个精光。这个地方六月天太热,太需要这种轻薄凉快的面料了。

王锦江头一次到这里做生意就“起了篓子”(发财、运气好),高兴得不得了。他没有沉浸在“荷包”(衣服口袋)鼓满的兴奋中,冷静地在显正街周边摸了摸行情。他发现这里也是长江边,与他老家的长江“冇得”(没有)两样,只不过一个是中游,一个是下游。而这个中游的汉阳城在中国的正中部,沿长江、汉水的岸边码头林立,船舶首尾衔接,往来络绎不绝。码头上,客货起坡,行户下河,此起彼落。显正街上人来人往,热闹纷繁,这里还是府县两级衙门所在地。他联想到老家镇江生产的酱醋很有名气,若在此处开设酱园,生意一定会很好。

中国商人很会感恩,他们一般很在乎第一桶金产生的地方,容易执着地认为这就是他的福地。显正街是块福地,聪明的“下江人”王锦江没看走眼。眼光这个东西也说不太清楚,有人就是好些,但它的背后应该不能少胆、识这两个东西。有的人眼光好,看准了,但不付诸行动,执行力不够也枉然。王锦江属于前者,看准了的事,搞起来再说。

他回老家做了些准备,很快便重返汉阳,把酱园选在显正街离长江不远的地方。他没有先租门面试试水,而是一步到位购地建房,取名“锦春酱园”。随后,又将一家老小接来定居。从这点上看,王老前辈的胆略和魄力超乎常人。

他从老家镇江请来技工,雇船买来苏州缸,弃用了武汉过去做酱菜普遍容易渗水的随州缸。他采取前店后坊,以生产酱菜为主,兼制酱油、香醋等产品。以镇江的传统技艺操作,选料认真,所制酱菜香甜脆鲜、美味可口,实行自产自销,很快一炮打响。在口味上可兼容南北、吸收西东的汉阳人,很快成为“锦春酱园”的“粉丝”。

镜头二:再可见到的“老锦春”资料,就是第七代传人王春卿了。他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 年)接手,至此“锦春酱园”已在显正街经营 147 个年头了。为标榜百年老店,他在店招牌前加了一个“老”字,改成了“老锦春酱园”。

按现在的话说,王春卿算富七代。当我们还在探索中国企业富二代怎么接班的问题,富二代们又怎么能打破“富不过三代”的家族传承时,“老锦春”在清代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实,“老锦春”也是传男不传女的,王春卿同父异母的姐姐叫王云卿,是大房老大,因为是女孩就没接班资格,出嫁后,父母双亡就再也没回家,只与同样也不能接班在南昌的五弟往来。

王春卿幼时,在汉阳这个优越的教育环境中,无疑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中了汉阳县的秀才,20 岁时自费留学日本,学习一年多回国,在荆州书院教书两年,后正式掌管“老锦春”。他到底是喝了一点洋墨水,接手后就把酱园开到了汉阳黄陵矶镇,接着又开到汉口号称“前花楼”的黄陂街,从一家店变成了三家店,这是“老锦春”发展上的重大突破。现在,当我们正在向国外学习连锁店新业态的时候,显正街上的“老锦春”在清代就开始连锁经营了。这些都是我为什么常对“老锦春”思考的原因。

可惜王春卿 1928 年早逝,“老锦春”交给了他儿子,仅 8 岁的第八代继承人王远志。实际店务由其母亲掌管,委托一位叫丁梁臣的经理人具体打理。前七代人太忙,王春卿又走得匆匆,这个大家族还没来得及修家谱、编店史,因此,七代人中间的五位继承人连姓名都没留下,147 年酱园的史料也没一点记录,这是个无法弥补的遗憾。从另一个方面看,这个谜,也给后人留下一个中国民族企业发展的研究探索空间。

汉阳老周恒盛

读懂了王锦江,才能读懂“老锦春”,懂得一个百年老店的成长。“老锦春”的开创者王锦江在创业初期的几个决策都不同凡响,耐人回味。

首先,他敢把店开在盛气凌人的官衙附近。乾隆年间的显正街两边都是府县衙门、府学贡院、纪念建筑。府县衙门官员们过江到武昌或走东驿道,要经过这里,到汉口镇检查工作要经过这里。这显然不是一个好的经营市口。当时商人们都集中在西大街、高公街一带做生意。在这里开店体现了他的胆识和眼光。艰难中成长的企业,创业者是应该多一点霸气的。

其次,他敢单枪匹马到武汉三镇这个大码头开店。清康乾盛世(1681—1796年),各地的商帮就开始云集长江和汉水交汇的这块地方。从最早沿汉水而下的陕(西)帮捷足先登,接着徽、晋、浙、赣、湘和川帮纷至沓来。市场繁荣、五方杂处,也带来了商帮争斗。他没有步江浙帮的后尘,亦步亦趋,而是另辟蹊径,迈出了勇敢而坚定的步伐,走到这个无帮无派无靠山的地方,敢于面对三教九流,不惧周旋五行八作。这种从容的心理优势,是王锦江的自信和魄力,而自信本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显正街和汉阳城的包容和宽厚也是助他成长的土壤。

再次,打江山、坐江山,他还能让后辈们接江山。坐江山比打江山难,江山永固就更难。一个家族企业能一代一代传下来,是王锦江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游戏规则,创造了一块生机勃勃的生命空间。他的后人在这个空间中既可以自由成长,又有规可依。这是王锦江的智慧和谋略。

王锦江的后几代继承者,也像酱园门前这条长江,前浪推着后浪,源远流长。除第三代在清嘉庆年间(约 1816 年)有 6 兄弟分家,老二继承,元气锐减的阵痛,其他的史料上再没有什么记载。但稍读一些汉阳的历史就会发现,康乾盛世并不是处处太平,汉阳连年洪水成灾;道光年间,汉阳又多次遇瘟疫、大旱、蝗灾;咸丰年间,太平军抵汉阳城,与清军进行四年拉锯战,“老锦春”严重受损。幸而园址尚存,从镇江筹集资金,才得以维持经营;1938 年武汉沦陷,“老锦春”汉阳店的财物和商品又被日寇抢劫一空,真是天灾加人祸。

面对满街饥饿的灾民和士兵,面对日寇的暴行,“老锦春”在七灾八难前,处境就可想而知,居然还能顽强地支撑经营局面,生存发展实在不易。也说明理想和信念、良好的生态和规则,都是可以激发人在面临大灾大难和生命极限时不畏困难、百折不挠的勇气和力量。

镜头三:1938 年,18 岁的王远志从母亲手里正式接过接力棒,成为第八代继承人。他带领店经理丁栋臣、酱园掌作吴继松等人度过了艰苦的八年抗战。抗战胜利后,王远志怀着振兴祖业的雄心壮志,采取一系列革新图治的措施,以保持传统特色的酱品为主,积极开发糕点类新品种。

这时的酱品已有:江西豆豉、豆瓣酱、元坯、蓑衣萝卜、酱瓜、藠头、甜蒜头、酱海带、泡蒜苗、五香干子、臭面筋、腐乳、糟鱼、糟鸭、咸鱼、腊肉、咸鸭蛋。糕点有:京果、酥糖、绿豆糕、豆沙包、咸酥饼等。

王远志还十分注重规范生产管理,要求极为严格,坚持传统制作,整个生产工艺,均须服从“把作”(即管理生产的负责人)的调配,出售产品严格检验后方可出售。

蓑衣萝卜是用黄州萝卜先制成酱萝卜,把酱萝卜干切成可以扯动的蓑衣形,用冰糖冲开水,放冷浸泡,晾干即成。酱瓜选用青嫩的小黄瓜做原料,先泡在甜面酱缸里,每天深夜转缸一次,把黄瓜上沾的面酱一条一条抹掉,换放另一缸里。这种连续转缸 20 天或一个月,成为甜脆可口的酱瓜,才能出售。

沙湖油黄盐蛋,是每年春末到沔阳沙湖,选购鲜鸭蛋约 20 万个,黄泥调盐包蛋腌制,标准是蛋黄有油,呈“朱砂黄”色。沙湖油黄盐蛋,不仅畅销武汉三镇,还远销上海等地。

还有那用芝麻堆成一个“锦”字的碱酥饼,与汪玉霞饼中是“玉”字的碱酥饼一样,都是武汉人的最爱。而“老锦春”与汪玉霞、冠生园、曹祥泰不同的是它的糕点是兼制。

新中国成立后,“老锦春”更是逐年好转,蓬勃兴旺。经营面积达到 2000 多平方米,有 1000 多口缸的生产规模。

1954 年,王远志以 8000 元将家产“老锦春”售给武汉市合作总社,曾改名“汉阳酱园”。1959 年划归武汉市蔬菜公司,在汉阳腰路堤另建 1.9 万平方米新厂房,更新全部设备。改革开放初,为弘扬老字号,更名“汉阳老锦春酱品厂”。

1981 年,又划归武汉副食品调料公司,先后建造年产 5000 吨的酱品车间、1000 吨的酱菜车间、100 吨的小包装车间,基本实现了半机械化和机械化生产。1990 年总产值为 335 万元,糖蓑衣萝卜和“琴台”牌陈醋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铜牌奖。很多产品不仅是武汉人的最爱,还远销全国各地。正当“老锦春”铆足力量向新的春天迈进时,由于多种原因,20 世纪初,该厂停产。

停产不久,在一次武汉市政协常委会上,我曾专题发言,主题是酱醋这个产品是百姓饮食的大产业,呼吁把“老锦春”这个老字号做大做强。后来,我还向时任武汉副食品调料公司的总经理建议,在显正街原址恢复老字号,做成前店后场仿古风格的展示馆。

1990 年代中下旬,汉商与法国家乐福合资的第一家大型超市在汉阳十里铺开业,家乐福的外资经理告诉我,家乐福就是做“顾客每天都需要的商品销售”。别小看一瓶酱油和醋,市场需求大得很呢!20 多年又过去了。武汉人现在仍主要吃着外地的酱油和醋,保留一点自己城市的味道就这难么?

八代人接力经营一家企业,历时 250 年之久,这在中国企业的发展史上都不多见。据统计:在中国有 200 年历史的企业不到 10 家,如:六必居、同仁堂、九芝堂、张小泉、陈李济等,还有武汉的叶开泰、汪玉霞。“老锦春”这样的老字号企业,既是一笔物质财富,更是一笔精神财富,是一个城市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我们习惯于“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往往忽视身边的真经。汉阳从明末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企业家群体,这个群体就是我们身边可取的真经。

明崇祯四年(1631 年),江苏溧水人叶文机随父亲逃难来汉阳定居。父亲是位民间老中医,号称“叶神仙”,开始在琴台门前摆摊行医。1637 年,他父亲去世,叶文机开始在汉口镇鲍家巷设“叶开泰”药室。到清咸丰、同治年间,“叶开泰”药店已名扬海内外,它与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广州陈李济号称中国四大中药房。武汉人有句顺口溜,称“叶开泰的药,闹死人都是好的”,“吃死人不填命”。新中国成立后,“叶开泰”经过公私合营,改名武汉健民制药厂,现恢复老字号,有380余年历史的“叶开泰”,在汉阳浴火重生。

清同治五年(1866 年),江西饶州人周庆春将周天顺炉治坊迁汉阳双街,更名“周恒顺”,是武汉三镇最早的民营机器制造企业。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周仲宣(1881—1967 年)继承祖业,生产了中国第一台蒸汽动力抽水机,蒸汽卷扬机和造币机等,人称“武汉机械工业先驱”。

清末至民国时期的汉阳首富,汉阳显正街三槐岭人万㧑伯(1875—1931 年),曾担任汉口业主会会长、汉口淮盐公所总理等职,与宋炜臣创办汉口既济水电公司。

汉阳的木工作坊

还有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那些职业企业家。清代的红顶商人,大名鼎鼎的盛宣怀,也曾任汉阳铁厂和汉冶萍公司总经理。新中国成立后,中铁大桥集团、武汉国棉一厂、武汉油脂化学厂、武汉第二印染厂、武汉冷冻机厂、武烟集团、汉阳钢厂、汉商集团及武汉童车、冰川服装、金牛管业、亚太味精、苏泊尔、福达坊等等这些厂的企业家,都是在汉阳这片土地上闪闪发光的企业之星,他们是汉阳企业家群体的形象。

21 世纪初,在湖北应城天鹅镇当了十四年“赤脚医生”的刘宝林先生,也来到汉阳创业了。他头脑灵活,为人诚实,不事张扬,开创的“九州通”集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一店式经营发展成全国网络式经营,医药、实业投资的多元化产业集团。他斥重金从美国哈佛、麻省理工及清华等全球知名学府,请来 100 多名博士和研究生建立研发团队,2019 年九州通营业收入达 995 亿元,入围中国 500 强企业,中国民营医药商业企业第一位,刘宝林也获多届“湖北首富”称号。

刘宝林先生现在的业务遍布全国和海外多个国家,但他总是感恩汉阳这块热土。我在他汉阳总部那间简朴的办公室里,听到他的肺腑之言:汉阳就是适合我和企业生存、发展的地方。

企业家群体是增强区域经济活力的主力军,是经济史的主体。我们的社会必须尊重、爱护和鼓励企业家,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的环境,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企业家,更好发挥企业家的作用。

武汉市已制定振兴老字号的一系列政策,大多数老字号已重振雄风,相信“老锦春”也会涌现出一个新时代的企业家,沿着我们民族自己百年老店的商脉,奔向似锦前程,迎来新的春天。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汉阳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武汉汉阳银杏迎最佳观赏期 已有541年历史
美轮美奂,武汉十大教堂建筑
老地图老汉阳 · 贰——街巷往事
武汉掌故
30元吃到饱,武汉好吃不贵的炸炸店全在这里了!
武汉的城市记忆—汉口的前世今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