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显正街记忆》遗迹寻踪——敬节堂

显正街敬节堂旧址。侯红志摄

老锦春斜对门的敬节堂,也是显正街上有历史价值的老建筑,街上人都称它“寡妇堂”。它正立面白墙黛瓦、朴素洗练,约两丈高、四丈余宽。

雨水浸打和石灰风化留下的斑驳,似丝丝泪痕和团团泪迹印在墙上。一个圆桶形状的小木门位于正中,随着老木轴的慢慢转动,嘎吱嘎吱的“音乐”伴着你进入堂内。

保存在黄陂区杨楼子老榨房博物馆

敬节堂从街边退三丈多,形成了一个长方形小广场,门前立有一座石牌坊,相比共勉牌坊要精致一些。正方楼柱、四柱三间,楼顶、匾额、夹杆石也是方方正正、朴实无华。左右楼柱上各刻了一行工整俊秀的楷书,上联是:湘水东来江水泪流斑竹血;下联为:夕阳西下城边塔映石榴华。横额:名节完好。据街上老人说,这是对南宋汉阳军一位受冤而死寡妇的赞语。

儿时,这个牌坊下的小广场是我们玩耍的一个好地方,总是带着几分新奇和神秘感到这里。有一次大胆溜进那个圆桶形状的木门内,里面是一条长长的巷道,一间间的小房挤满两边,住的都是孤寡妇女。生炉子的烟子、做饭烧水的蒸汽,好像还有点烧香的烟雾,缭绕高悬在巷道不宽的一线天上,日光总被遮挡,有几分怪怪的气氛。

“文革”中,牌坊被视为“四旧”,被红卫兵小将们打翻在地,石柱等构件躺在广场上多年。不知什么时候,这些构件又被当作建筑垃圾用于填湖。留下上联楼柱,孤零零地横卧在东门河望江花园小区内,近年也远走他乡。再路过这里时,敬节堂也拆了。留下“汉阳敬节堂墙角地界”的地界碑,还顽强地立在周边未拆的老屋墙基上。

后来翻阅《汉阳区志》,知道敬节堂是清同治五年(1866 年)汉阳时任知府钟谦均主持建造,在原朝宗门通判旧署基础上,改建房屋 96 间,可安置上百名守寡的妇女(以 300 口为限)。这些妇女平时在堂内做些针线活和日常家务,很少出门,日常生活用品由其家人递送进去。若有小伢的,可随母亲在堂内居住生活到 8 周岁,就会被送出堂外,在外读书生活。

早在汉代的律法中,就有国家负责救济鳏寡孤独的规定。救济对象首先是贫穷又无依无靠的贞女节妇,其次是没有被收容进堂,也没行乞能力的贫老困难户。至于一般困难的平民,就只能提供一些微薄施舍。对于那些无视伦理,不孝不悌、游手好闲之辈,是不被列入救济范围的。

中国历代王朝都设有社会救助机构,唐代就已经有安置鳏寡孤独的“安养院”,安置乞丐的“卑田院”。宋代明代有“养济院”“善济院”。清朝有“育婴堂”“辅仁堂”等。

如遇天灾人祸时,敬节堂这样的机构,又充当善堂的职能,成为民间自救机构。靠社会各界人士自助筹款维持。弥补了政府自顾不暇、治理能力薄弱的弊端。而正是这种民间自治的中国固有的慈善博爱精神,在清代和民国的城市地方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汉阳敬节堂建立以来,主动承担了大量社会救助。成立的第二年,即同治九年(1870 年),武汉遭大洪水,三镇被淹。光绪十五年(1889 年)又遇大水,敬节堂和三镇各善堂广设粥厂,救济灾民超过 2.7 万人。光绪二十九年、三十一年和宣统元年(1909 年),大水又使汉阳多堤溃口,灾民流离失所。民国年间的 1931 年,洪水更大。江汉关水位达28.28米,汉阳拦江堤、腰路堤相继溃决,显正街上淹水 4 尺左右,汉阳城一片泽国,受灾面积 27 平方公里,被淹农田 13440 亩,全县冻饿病淹而死者达 5 万人。牲畜、房屋、庄稼损失惨重。敬节堂与汉阳社会各界设灾民收容所,设施粥处,接待灾民。

1938 年,日寇又多次轰炸县政府、学校和显正街周边居民区。汉阳饱尝天灾战火,民不聊生。敬节堂免费向穷人派米、施粥、施衣、施医、施药,收殓无名尸,帮助掩埋无主遗骨,还尽其所能,免费提供了一些棺材。

民国六年(1917 年),汉阳人萧纯卿为报答随母在敬节堂住堂的养育之恩,在敬节堂边投资兴建了一所小学,名静清小学,后改为和睦巷小学。前几年才拆除,校舍用了近 100 年。我读初中时,有来自和睦巷小学的同学,同学们嘲笑他们编了个顺口溜:“和睦巷小学'怀又怀’(差又差),棺材板子钉'黑牌’(黑板)。”这些记忆,也随老一辈人的离去而消失了。

新中国成立后,汉阳区人民政府(时称汉阳城区区公所)在汉阳的第一个办公地点,就设在显正街上的静清小学,即和睦巷小学内。从此敬节堂的救灾和慈善事业有了强大的后盾。1950 年,武汉善联筹委会清理,汉阳城内外有大小善堂 39 座,用房屋 156 处。东门河边的敦本堂于 1823 年建,是汉阳最早的善堂。北城巷有道安善堂,西大街有厚善堂,归元寺边有怀善堂,高公街有敦化堂,河泊所有修德堂等等。

1949 年 9 月,政府筹措 1.25 万余公斤粮食救济失业人员家庭。1954 年,武汉三镇面对特大洪灾,人民政府组织工人、农民、机关干部和学生 35516 人的防汛大军,日夜奋战修筑、加固堤防。对受灾群众进行安全转移和救济,重建民房 6015 栋,发放救济款 17 亿元(旧币),动员社会各界捐助衣物 3019 件,使受灾群众得到及时和妥善安置。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把我们的祖先与自然灾害抗争的优良传统更加发扬光大。我们的国家和人民经历了一次次大灾难、大考验,我们也目睹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直面一切艰难险阻勇敢前行的智慧、勇气和力量,目睹了中华民族空前的大团结,感受了救灾抢险中涌动的真情大爱。

2011年9月,人文武汉网友寻访敬节堂旧址。侯红志摄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汉阳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老街新韵| 汉阳显正街,“楚中第一繁茂处”
为了读书,他到汉阳拜师,后来高中进士,又迎娶娇妻!
让我带你游老街
武汉“四塔二桥一牌坊”之贡院牌坊
武汉汉阳银杏迎最佳观赏期 已有541年历史
1939年华北大水灾述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