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江城夜话 | 趣谈汉腔与戏调交融

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曾经赞叹:武汉和北京上海是京剧的三大码头。实不为过也,所以不少戏剧演员希望到武汉表演。他们说武汉观众喜欢戏,懂戏,武汉人热情,我们表演铆上啦。看戏是艺术享受,演戏也是艺术享受。

本来嘛“人生大舞台,舞台小人生”。就像武汉的黄鹤楼酒,万里飘香,使人沉醉。我们可以从戏剧语言与汉口话交融中长知识,寻乐趣。

1957年汉口轮渡码头,梅兰芳(右)与巴南冈。巴忠人供图

赶场有两两种形式,一种是赶集,一种是戏剧的赶场。同一演员在相近的时间内, 在不同的地点演出叫赶场,赶场必须要算准时间, 一场演出结束后, 再赶往下一个场子,演员乐此不疲,一般赶场的演员,都是“名角”“叫座”率高。

赶场是一个蛮有趣味的场面。在这一个场子,演完了换场,一般来不及卸妆。这时他们约好了在剧场门口,通常有一个黄包车在那里等候,演员一出门就上车,表情凝重,仿佛没有从戏剧人物中走出来。车夫拉着就跑。这种场景在民众乐园也是常见的。这是戏码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现在难得一见了。

生活中忙忙碌碌的人们,把这种现象也乐于叫赶场。我记得作家张天翼有篇小说,叫《华威先生》,就是以“赶场”为背景的抗日时期,讽刺国民党官员故事…那是负面形象的。

而生活中我们说的赶场,多半是指社交能力强,应付场面多的人,一种状态。有时候还有一点喜剧的色彩。我们武汉人喜欢热闹,凑热闹也是一种乐趣。有一些精力旺盛的票友, 一天要换几个圈子, 比专业演员还忙。

赶杀场

“赶杀场”就不是好话啦。以前街头常遇到这种事:由于行者心中有事,走路很急,不小心闯着人家,这种场景是经常发生的。如果撞着老人小孩的,少不了一顿骂,骂很毒。“砍脑壳的。赶杀场”或者是“充军”再或者“铲刀”总之没有好话。

我还得找找,我们汉话中也有说“赶沙场”。是怎么回事呢?有人赶路,急匆匆碰着了人家,人家不高兴就会说赶沙场。在京剧《宋世杰》中匆匆忙忙的赶路,碰着了宋世杰,将他的包袱碰掉,宋世杰很不高兴。

我得去找他的“原创”,一找啊,还真有点名堂。一连串的,有三层解释。

1  送死。

2 救人。刀下留人,行刑讲时辰的,晚了就人头落地。所以,要赶杀场。不顾一切的赶,

3 上战场,有的人说不是杀场,是沙场,救兵来了。

同词义还有”充军”、“ 铲刀” 。原来武汉这个行业的手艺人背着一个长条板凳,这是他的工作台,走街串巷吆喝“磨剪子,铲刀”,铲刀也成了赶沙场的另一种“汉骂”。样板戏《红灯记》中有个磨刀人,他的“磨剪子嘞,镪菜刀”很快就代替啦原来的吆喝。传承中的创新,用马达带动砂轮,与原来的骂人话没有关系啦。

吹胡子瞪眼睛

小时候,听见一个街坊伯伯教训别人:你不要在那里“吹胡子瞪眼睛”的。我好生奇怪,他没有胡子。怎么吹呀?他们不告诉我。我还是自个儿穷思冥想,以前男人是留有胡子的,年龄和身份的象征。但是,胡子不长。我记得我的父亲称他的父亲叫胡子。祖父是八字胡也不长,吹的时候,要下嘴唇向上。多别扭,肯定不是。

后来我在戏剧舞台上看到。男性的胡须,很夸张,长胡子,大胡子,红胡子,白胡子,黑胡子。它在表演中不仅仅是表示年龄的,还表达喜怒哀乐的。胡子在戏剧舞台上叫髯口 ,又称口条,口面。戏曲舞台上男性角色用来装饰脸面。髯口色彩、形状各异,一般有黑、黪、白三种,以区别角色的年龄。少数形貌怪异或性格暴烈的人物及神怪,也有戴红髯、紫髯、蓝髯、黑红二色髯的。它是代表剧中人物年龄、性格的一种不可少的化化妆的装饰。

《苏三起解》中崇公道用吹胡子表演生气。京剧武丑演员的胡子。本来是向上翘的。吹胡子表示生气。还有点可笑。

武汉是京剧麒派的窝子。麒派的粉丝很多。《坐楼杀惜》是麒派经典表演剧目,宋江的吹胡子瞪眼睛,气忿与恐惧的无奈,发泄与压抑的交织,有气不敢出,焦虑。表演得淋漓尽致,堪称吹胡子瞪眼睛的经典表演。其实,周信芳在《徐策跑城》《萧何月下追韩信》也有吹胡子的表演,那是累,累的喘气,跌倒在地,吹了三下胡子,就到位了。

铆起来

今年两会开幕之际,在三月四日这天,中央11频道,播出京剧《龙凤呈祥》,在喜庆的日子,播出喜庆的戏剧,这是我们民族的习惯,而且是顶尖的表演艺术家。个个技艺高超,哪怕是配角,也毫不含糊,表演十分出色。戏迷们不由得高声叫好:“铆上了!铆上了!好。”

朱强的乔玄,杜镇杰的前刘备,于魁智的后刘备,赵葆秀的吴国太,孟广祿的孙权,王蓉蓉的孙尚香,奚中路的赵云,宋小川的周瑜,李军的鲁肃,杨赤的张飞。除了年轻一点的裘识的诸葛亮外,都是花甲之年的艺术家。这样的阵容能不叫好吗?

这个“铆”字说起来还是地道的汉腔呢。

熟悉京剧的朋友也知道,我们在看演出时,发觉某个演员,演出十分认真,卖力。我们就会由衷地赞叹:“他今日铆上了!”在戏剧演排时,把这种进入角色的最佳状况叫“铆上了”,窃以为,这正源于汉腔。 

京剧的形成离不开湖北的汉剧和湖北籍的演员。如,湖北罗田的余三胜(京剧余派老生创始人余叔岩的祖父)、江夏的谭志道(京剧谭派老生创始人谭鑫培的父亲)等戏剧表演艺术家进京表演的同时,也把湖北的方言带到了北京,在京剧形成的过程中,音乐、腔调、服装、风格等等都有直接的影响。京剧演排中,出现“汉腔”不以为奇。

汉方言将集中并使出全力叫“铆”这与“铆上”是一个意思。武汉人现在还说“铆起来跑”、“铆起来跳”、“铆起来吃”、“铆起来干”、“铆起来骂”、“铆起来笑”,就是“使力、用劲”的意思。武汉人用“铆起来”一语有鼓动、鼓励的味道在里面,是善意的。前不久,在外地,我见一个老奶奶喂孙儿吃饭,孙儿胃口好,她很高兴,说:“铆起来吃,长得胖胖的。”他乡听到“汉腔”,真的!感到十分悦耳。

戏言汉语多么有趣。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1913年的江城武汉
夜吟江城武汉
江城子·武汉抗疫
美丽江城武汉
京剧名角的“赶场”趣闻
赶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