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话说武汉 | 从方志记载 看明代成化初年汉水改道

据明朝嘉靖、万历两部《汉阳府志》转录明朝宣德年间赵弼所修汉阳府志稿称,汉阳古城辟有城门八处,其北门取名汉广门。我们知道,汉广典出《诗经·周南》:“汉之广矣,不可泳思”,那么汉阳城汉广门的取名无疑因临近汉水的缘故。这说明至少在明代以前,汉水就是从今龟山(即鲁山、翼际山、大别山)北面流入长江!

成化初年以前10年左右,即代宗景泰七年(公元1456)成书的官修《寰宇通志》卷50汉阳府山川条明确记载:“大别山在府城东北,汉江右。” 文渊阁四库本《大明一统志》卷59汉阳府山川条亦称:“大别山在府城东北,汉江右”又说“汉水在府城北五里。”该书卷59汉阳府古迹条亦称:“汉口在大别山北,即汉水与涢水合流入江处。”

《大明一统志》始修于天顺元年,天顺五年成书,与《寰宇通志》一样都在所谓成化初年汉水改道以前。这确切表明汉水在景泰、天顺年间就从今汉阳龟山北麓入江,所谓成化年间汉水从汉阳城南改道龟山北麓,是对方志关于汉水在汉口地区截弯取直记载的错误理解。    

明末江汉览胜图

明代嘉靖《汉阳府志·方域志》称:“襄河在汉口北岸十里许,即古汉水正道。汉水从黄金口入排沙口,东北转折,环抱牯牛洲至鹅公口,又西南转北至郭师口对岸曰襄河口,长约四十里,然后下汉口。成化初,忽于排沙口下,郭师口上,直通一道,长约十里,汉水径从此下,而古道遂淤。” 

这段史料一直被当作明朝成化汉水改道说的主要依据,其实仔细推研文义,这一段话开头一句就明确指出,汉口北岸十里许的襄河“即古汉水正道。”接下来一段话陈述了汉水故道的走向,及成化初年原来在汉口地区蜿蜒曲折四十里的襄河河道截弯取直,导致汉口襄河“古道遂淤”的结果。

清朝乾隆《汉阳府志》卷十五《汉阳县水利考略》关于废襄河记载,与上引嘉靖《汉阳府志·方域志》大抵相同,民国《夏口县志》更照录了上述文字。面对这段历史记载,如果不是被成见蒙蔽了双眼,就不仅不会作为汉水从龟山南改道龟山北的证据,相反倒是进一步确证了“古汉水正道”本来就从龟山以北进入长江的事实!

清末汉阳府地图上的汉水故道

与古汉水正道变迁相关的是汉口后湖的形成:“后湖即废襄河旧地,北距黄陂、孝感境三十余里,东西数十里,平畴旷野,弥望无垠。”嘉庆裘行恕修《汉阳县志》卷六《山川志》亦称:“古襄河亦名后湖,乃废襄河,离汉口北岸十里许,即古汉水正道,久淤。夏秋水涨,名潇湘湖,春涸草生,名黄花地。”

后湖是清代汉口风景游览胜地,曾经有“湘湖八景”之称。晚清汉阳学人胡兆春《汉阳府利弊论》称:“考后湖十里外,为古襄河地,其河道尚存,彷佛今日新沟以至沙口,由西而东,湖水落后,其沟港可通舟楫,即故河道也。” 他认为大致从今东西湖区的新沟镇到黄陂县武湖的沙口这条水路,就是汉水入江故道。直到清末民初的汉口地图上,仍清晰的标注着“襄河故道”的字样及图形。留存至今的汉口后襄河公园水面,就是明代汉水故道遗迹的明证。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汉阳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汉口后襄河公园夕照
裴高才:黄陂话说黎黄陂路
【湖心摄影】汉水(二)
书库 子部 类书类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卷二百六十四
新沟,依水而立的“小汉口”
唐家墩,易家墩,武汉为什么有那么多叫<墩>的地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