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横街直路 | 利济路 风雨共济路

若要论起汉口的起源与根脉,恐怕要从硚口的汉水河边至六渡桥集家嘴汉水入长江处这一地段说起,因汉水是汉口的母亲河,汉口最早的一些道路街巷正是沿汉水而筑,因汉水而兴的,譬如大名鼎鼎的汉正街便是如此。此条街因其紧邻汉水一直与汉水平行延伸,可说是完全正宗正出,水到“路成”,由是被冠以“汉口的正街”之名。

除此还有沿河大道、汉水街、长堤街、夹街等亦如是。而在这几条东西走向的道路街巷中最繁华的一段,即距离集家嘴以西大约500米处,自南向北垂直相交着一条笔直的马路,它就是利济路。利济路之名源于晚清形成的利济巷,民国时改称利济路。民国出版的《夏口县志》中记载,利济巷内有一慈善机构圣化堂,其布道宗旨是施恩泽、利普众、济苍生,“利济”二字本意正是源于此。

宋炜臣1866—1926

说到利济路说起汉口的近现代史,不能不提到一个人的名字——宋炜臣,这位浙江商人他和武汉近现代的民族工业以及公用事业、和利济路这条对汉口有非常特殊贡献的马路有着非常特别的渊源和割舍不断的浓浓之情。1896年,宋炜臣携银25万两以及沪上巨商叶澄衷给湖广总督的信函来到汉口。他先是在歆生路开设军服皮件号,凭此在汉口站稳脚跟。接着开办火柴、日用化学用品和机器制造以及矿山开发等一系列民族工业,很快使产业不断扩大,生意日益兴隆,名声远近鹊起。

1906年,宋炜臣决定在汉口创办水电事业,这无疑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大工程,当时汉口除各租界有自行小规模的发电供外国人使用外,中国居民、商号还是用煤油灯作照明,虽外商争先恐后想开办电厂,都被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拒绝。宋炜臣游说11名大华商参股,筹集资金300余万两,联名申请创办自来水与火力发电公司,获得批准。

宋炜臣取《易经》第四十三卦“水火既济”之义,给公司定名为商办汉镇既济水电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既济水电”。既有“水电相济”之释,亦有全体同仁“同舟共济”之意。不想本是“水火不容”,竟也可“水火相济”!

大王庙电厂

电厂就建在这利济巷—大王庙(巷)汉水河边,这个厂名碰巧也与它所在的这条马路(注:1941年扩宽改为利济路)名十分相合,以致后来虽由于种种内忧外患,既济的创业之路百般艰辛,但既济的同仁们始终坚持,同舟共济,终于有了这基业的百年延续与辉煌常青,亦与这条马路同样也有着百年的不解缘分

1908年秋,既济电厂首先建成,发电总装机容量达1500千瓦占全国民营电厂总容量4449千瓦的三分之一,居全国民营电业之冠,为数万汉口家庭送去光明,亦为中国的民族产业增添了光彩!当时本埠《大生日报》、《大江报》、《汉口商务报》乃至全国各大报刊都争相报道,想必既济电厂及其所在地当年绝对是大汉口的骄傲与一处引人注目的风景,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做小孩时,听到最多的传闻看到最多的场景也是有关这个电厂的。

譬如利济路上电厂紧隔壁是电厂巷,里面的很多人家都是靠捡电厂倒出的未烧透的煤渣为生,其中甚至还有一个“煤渣大王”,他靠在这一带“统购包销”因此赚了不少钱。电厂巷对面一大片居民区叫电厂村,居住者大多是电厂工人,里面还有一个电厂小学。

我小学时最要好的同学叶新民的爷爷是叶澄衷的远亲,在电厂西餐厅当大厨,60年那几年他爷爷常带他到厂里去“学做西点”,也带着我去了几回。学做厨艺名正言顺要先试尝一下,所谓生三口,熟三口,不生不熟又三口,“再来三口更是好,一天的肚子就足够,”这是说笑了。

电厂的大门在利济路,里面两座近百米高的巨大烟囱高高矗立,冒出的滚滚白烟十几里外都看得一清二楚;电厂的办公楼和营业所则对着南面的沿河大道汉水码头。营业所是一幢西式的洋楼,十分漂亮,办公楼里面楼上会客室摆挂着宋炜臣亲笔书写的“水电既济,泽福民生”八个字的条幅镜框。

走进厂区内,那一排高大的厂房整整齐齐,发电机发出的轰鸣响声十分令人震撼。厂区的道路宽阔整洁,绿化盎然成荫。厂里有食堂、澡堂、医务室等,厂区后面又有个西餐厅,餐厅旁边有一座花园,还有一座水波潋滟的游泳池,简直像来到了西洋神话中的伊甸园。原来,当时中国的发电技术还很落后,电厂的高级工程技术和部分管理人员都是聘请的外国人,尤其是五六十年代发电量要增大扩容,厂里来了不少苏联专家,我同学的爷爷正是专为这些苏联专家做饭的,那座西餐厅和游泳池也是专供他们使用。

叶新民家住在电厂马路对面一个叫做“利济路特1号”的真的是很特别的院落里,外面有高高的围墙,里面栽满大树,有两幢漂亮的红砖小洋楼,还有几栋平房和小车库点缀其间。那些苏联专家和技术人员就住在那两幢洋楼里,厨师和司机等则住在那些平房中。周末的时候,里面经常举行舞会和派对,总听到里头叽里呱啦的喧哗大笑和手风琴、小提琴的声音传出来,特别的新鲜,那个有着欧式韵味的小院在这条马路上显得十分神秘又颇为打眼。

利济路上的风景当然不只是高大的厂房,现代先进的机器设备和欧风洋味的点缀,更多的是市民的日常生活,市井的浓郁风情,还有大汉口的风云变幻,不断演进。

说到这里,不由想到一户人家和一位眼光不凡胸有大爱的知识女性——章静婉。章静婉是我母亲老家的远房亲戚,我们喊大姨。说是远房,因她们家姓章,我母亲姓程,由此便可见一斑。尤其是我母亲娘家的身世家底,和她们章家那是有天壤之别。我外祖父上几辈都是在安徽歙县老家帮别人做小生意,自外祖父起,跟随江浙的百货商来到汉口当店员。

大姨家比我外祖父他们早到的汉口,我的姨姥爷即大姨的父亲是一个留学美国学金融的洋硕士,屋里是老家那一带的望族,有多处田产和店铺,还有一些钱庄和作坊等,由此也可见他们章家的家世不俗和殷实的程度。姨姥爷回国后,先后在上海、宁波的一些外资银行就职,从一般职员到高级管理,后转调到汉口,在花旗银行、金城银行和大陆银行都干过,一直做到襄理和总经理成为大股东,应该算是当年汉口比较著名的银行家了。

他买下当时汉正街最俏皮的位于利济路口的乾丰里半条里份,把他的三个女儿即我的大姨二姨三姨都培养成女大学生,这位静婉大姨便是毕业于著名的北平女子师范大学,二姨毕业于复旦大学,三姨也不错。

我们两家早先年在老家有些来往,后因辗转迁徙中断了联系,现在在汉口重新遇见,感到十分惊喜;尤其听说我们家也住利济路,大姨更是高兴得不得了,她常去看我外公,来我们家看望我奶奶,给我们带好些东西来。

1954年汉口发大水,利济路汉水河边一带首当其冲,我们家住汉水街祥和里10号楼下,水淹到齐胸高。我那时刚一岁,哥哥姐姐也都只几岁,母亲当时又怀着妹妹在,一家人紧缩在用蹦子床板和桌子柜顶临时搭起的“阁楼”上一筹莫展,情况十分危急。

母亲便和父亲商量正准备想办法带奶奶和家里人到高头外公租住的洪益巷楼上那个小单间去挤一挤,没想到静婉姨听说了,立刻亲自带人打着雨伞撑着一条小船划到我家,不由分说,硬是把我们一家接到乾丰里在她们家楼上住下,让我们一家住在最好的上房里,且一住好几个月直至水退。

其实她们家那时很多房子早在抗美援朝时就捐献给国家了,剩下并没太多空余地方,现在多出了我们这一大家人,想想会增加多大麻烦,她们章家唯一的一个儿子即大姨的弟弟我们叫舅舅的那段时间就一直是睡的地铺,这事我都是后来长大听母亲经常说起的,可见章家一家人待人的仁厚与大义!

大姨家这样殷实富裕的人家很多都是非常讲知恩图报的,一旦有了能力,便想方设法去造福乡梓,回报社会;尤其是她们家是书香世家,非常讲究诗书礼仪,仁厚忠远,在老家就常帮助乡里修建学堂等。

来汉口后,五十年代刚解放不久,国家百废待兴,政府财力有限,利济路一带根本没有像样的学校(电厂小学仅只有初小,我那时上的是市十三小,离家好远),更别说什么发展教育培养人才了。这时姨姥爷已去世,大姨当家,大姨和几个弟妹商量,欲响应政府号召,办一所好点的学校。

大姨的提议获得全家支持,大家将家中的积蓄差不多悉数拿出,申请创办一所中学,由大姨担任校长,校址就在这乾丰里口间的汉正街上,学校大门紧望着利济路。学校建成后,弟妹们提议学校取名“静婉中学”。大姨不同意,大姨说办学不是为了图财图名,而是要造福社会,济生利民;且学校又正好在这利济路上,遂提出校名叫“利济中学”。

好一个“造福社会,济生利民”!真是又一个“英雄所见略同,同道所举相合”!利济中学是利济路一带最早的一所中学,虽是民办,教学质量却相当不错,在武汉教育界拥有很好的口碑,后在文革期间被改名为“红阳中学”,文革结束,又恢复原名。名称倒不是最主要,关键是这所学校终于在利济路这条工业和商业的百年老路上存留了下来,让教育与文化如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2013年利济路河边。关耳摄

v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汉口租界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汉镇巨贾”宋炜臣
到底到谁家睡呢
【林宇极】那天,我摔倒了
上海为什么没有“武汉路”?
我姨说她家的山上兰花多得是,羊都不吃,这回我是真信了
相声-方清平说自己有大姨四姨五姨,就是没三姨,爸爸的话笑喷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