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荆楚名人】张继煦 一生笃行“教育救国”

张继煦(1877-1955),又名张勋,号春霆,祖籍湖北枝江城关。1888年,张12岁童试中秀才入武昌两湖书院就读。湖广总督张之洞曾曰:我总督湖广十七载,得弟子万余人,其中惟张继煦的文章必传,万声扬的字必传。但弱冠之年的张继煦却选择就读日本弘文书院师范科,决心致力于“教育救国”。

负笈日本 参加革命

1902年,张继煦等学子经张之洞提名官费派赴日本留学。当时一起同行的有李书城、万声扬、李步青、谈锡恩以及湘籍学子黄兴等人。留日之初,进步学生刘成禹、李书城等人发起组织湖北学生界社,张继煦、万声扬等人相继加入。

湖北学生界社创办的刊物《湖北学生界》宣传排满,鼓吹革命,张继煦担任主编。他曾撰写《序论》、《致国内同胞书》,大声疾呼:“危哉中国,其为各国竞争中心点也。呜呼,夫孰知以中国竞争之局卜之,吾楚尤为中心点之中心点乎?”

1905年孙中山、黄兴、李书城等创立中国同盟会,张继煦和万声扬、张知本、汤化龙等人都第一批加入了同盟会。入盟后,在孙中山等人的领导下,开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活动,湖北学生界社团会刊宣传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触怒了清廷,张继煦等人被取消官费供给。张之洞以回国办教育为名,急召张继煦、刘成禺等人回国。张之洞苦心孤诣擢选人才,本意是为巩固清朝的一统江山培养中坚骨干,不料却为燃焚大清社稷培养了众多的盗火者。张继煦在其所著《张文襄公治鄂记》一书中说张之洞积“二十年缔造之力”使武汉成为重镇,却“事机凑泊,种豆得瓜”。可谓一语中的。     

兴办教育  革故鼎新

1907年张继煦返鄂后,任省学务公所实业科长并兼任两湖总师范及文普通中学教职。1912,经汤化龙保荐,任湖北省立师范学校校长兼优级师范国文教员,包惠僧、吴德峰、傅光培等人是其门生。1915年汤化龙任教育总长时,延聘他到教育部任视学,越二年,任普通教育司司长。他积极从事劝学活动,主办“国音传习所”,在全国推广国音,实为推广普通话之先声。

1919,张继熙被胡适、王星拱、刘文典推荐就任安徽省教育厅长。1921,安庆学生声援上海工人,学生姜高琦被军警打死。学生们抬尸游行,张以“不能保护青年”自疚,亲易丧服,于教育厅门前供奉香纸蜡烛,举行路祭,以示抗议。

1920年,教育部调张回鄂代理武昌高师校长。张继煦到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任校长时,解决了应拨学校经费不到位且被挪用侵占、拖欠薪金问题,使学校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国立武昌师范大学鸟瞰图

在武昌高师,张继熙首开新风,破禁招收女生,实行男女同校,同时创立旁听生制度。该校注册正式学生400多人,而旁听生高达300多人。学校改4部为8个系(1923年还附设体育系和美术系),废除学年制,采用学分制,与国际通行的大学教育颇有类似之处。学校聘请的知名学者、教授有黄福(湖北三才子之一)、王葆心(国学大儒)、黄际遇(数学教授)、李汉俊(社会学教授)、耿丹(公民学教授)、纪育沣(化学教授)等40多人。在寒暑假,他还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作演讲、讲学,如印度诗人泰戈尔、国内学者梁漱溟、美国学者陶克博士(桐油研究专家)等来校授课。张积极倡导民主,让学生思想、言论有更多的自由,使湖北这所最高学府的面貌焕然一新。

1923年7月新建的武昌国立师范大学校门。

武昌师范大学校园北倚蛇山,南面长湖、紫阳湖,东临抱冰堂,西接省议会、阅马场,时为“镜湖枕麓,屏城襟江”的学府佳境。

国立武昌师范大学校园远眺图。

学校升级为师范大学后,学生公费待遇却取消了。张继煦经多方奔走,屡次碰壁,加上其它原因,于1924年夏愤而辞去校长职务。张继煦在武昌师范大学实行的诸多改革和创新,是中华民国高等教育界的一股清新之风,在教育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创办荆中 传灯乡梓

1921年张继煦任省立师范学校校长期间,会同枝江同乡,时任湖北省军政府教育司副司长的时象晋、任职省教育厅的松滋人熊世玉等人,利用荆州府暂存于省府的一笔学款,联合荆、沙、宜七县旅省人士公议,联合创办了私立武昌荆南中学。张任该校董事会董事长,时象晋任校长。地址在武昌牙厘局街。招生主要以照顾乡土青年学生为主,兼收他县青年学生,学校收费较廉。该校的校董、校长系义务性质的兼职,没有薪金,校长只有40元的车马费。

1929年张继煦出任荆南中学校长一职。从大学校长屈尊到中学当校长,在现代人眼中似乎不可思议,但他却把一个私立中学搞得风生水起。据《武昌区教育志》载,1933年荆南中学27名教职员,有留学生1名,国内大学毕业生6名,高等师范及专科毕业生19人,专科以上学历教师占比达97%,这样的师资水平放在21世纪的今天也不落伍。1935年该校第25班参加省毕业会考,成绩位列全省第一名;1936年武汉大学招收的新生前10中有两名是该校的毕业生。时间不长荆南中学便成了当时的“名校”,以至于校门前的路名都从牙厘局街改成了荆南路。

1937年七七事变后,武汉也迭遭日机轰炸。张继煦为保学校财产免遭战乱散失,率领教职员工和学生,将荆南中学的图书、仪器等悉数迁至枝江城关,借用县立中心小学部分校舍,招收新生复校上课。

张继煦这一洞见,早于省政府成立联中西迁的决定达半年之先,但对他个人及学校当时造成很不堪的影响,因省政府成立联中后学杂费全免并供应住宿,荆南中学因提前转移没加入联中,学生享受不到这种待遇。但张据理力争,化解了危机,保存了学校。

19406月,枝江县江北地区沦陷,县属机关紧急搬迁。经人介绍,张继煦租用西门外几栋民房,继续开学上课。1943512日夜,日军渡江南犯,战况吃紧,他带领校师生近200人,取道宜都、长阳、巴东、建始等县,爬山涉水,步行22天,行程七百馀里,到达当时的省会恩施。

据他的大女儿叙敬回忆,听说父亲带领师生辗转来恩施,经常佇立街头翘首盼望。一日见一人光头跣足,头脸满积尘垢,身上披着破布条儿,趿拉着半截底的烂布鞋,形同乞丐。忽听此人呼唤自己的名字,大吃一惊,才发现这竟然是自己的父亲。女儿泪眼婆娑,张老却笑呵呵说自己很好,将200多师生带到恩施没失落下一个,值得庆幸。时任省临时参议会会长石瑛、省通志馆馆长李书城等闻讯赶来慰问,称其为“正气所系,师表所存”。

张继煦在恩施时还兼任国立湖北师范学院教务长兼国文系主任,该院解放后院系调整时并入武汉大学;他带去恩施的枝江中学在抗战胜利后返枝江,他仍当该校校长直至1947年卸职,此校即现在的宜都二中。

不闲不妄 高风亮节

张继煦曾自撰一联云:闲过今日,便无今日;妄取一文,不值一文。此联可谓春霆老一生行事做人的概括(此联曾由张继煦留日同学万声扬书写成联楹,惜在抗战时期遭兵燹被窃)。

张继煦任教育部司长、教育厅长及大学校长时,收入不菲。但他个人生活方面极简朴,对贫困学生则经常施以援手,对身外之物“敬谢不纳”。荆南中学兼职校长有40元的车马费,张兼任校长后,谢绝了40元的车马费。荆南中学迁恩施后,省政府主席、省联中校长陈诚派人送去一担白米和几匹白布以示慰问,被张老婉拒。武汉解放时,董必武委托李先念、吴德峰和潘梓年(武汉市军管会文教口负责人)对张的生活工作作好安置。当时张继煦年事已高,贫病交加,生活困难。军管会送去一笔生活补助费,张辞谢不纳,亲笔给潘梓年写了一封信,令家人到璇宫饭店将信和钱面交潘梓年。董必武说:“春老我是知道的,他是无功不受禄。”此后不久,中南局教育部向寓居在武汉的几位知名老教授派发一笔数目可观的生活补助费,张老再次谢拒。董必武同志知道后感叹:“春老节操犹如昔日,真吾师也!”

张继煦一生从事教育,同时他也是版本学家和藏书家,收庋颇丰,其书斋名为邺侯架。1944年曾以半价出让藏书给湖北省,计有图书216种、2098册。其中抄本《焦理堂丛抄四种》为国内仅存之孤本,现存湖北省图书馆。

《焦理堂手抄四种》现藏湖北省图书馆

张继煦在解放时已是古稀之年,这位历经三朝的教育宿儒,被聘为武汉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当选为武汉市人大代表。19551221日,那天也正好是他78岁(农历)生日,在教坛辛勤耕耘一生的张继煦永远歇息了。亲属遵其遗嘱,将家藏为数不多的古玩字画捐给了武汉市政府。

1956年,武汉市政府参事室收据。

张继煦生前教书育人,著书立说,结集出版的有《张文襄公治鄂记》、《异字考》,部分文章发表于杂志。张继煦先生虽没能像其恩师张之洞所期待的那样以文章传世,但他致力于教育救国、教育兴邦,一生洁身自律、张弛正义、身体力行地践行了自己年轻时的志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对张老先生一生步痕的最好诠释!

张之洞撰书赠张继熙父亲张松龄楹联:“愿把霓幢引烟策 戏操狂翰涴蛮笺”

合作著文:张继煦孙女张起全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民国武昌文昌门

近期一些公众号转载、引用本公众号内容并注明出处,本号表示欢迎;但有公众号引用后未注明出处,请自爱!



  扫描二维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育家李廉方的辛亥历程
【一中人物.校长】郑万选>>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中学 >> 百年校庆 >> 校史溯源
我和我的学校 |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
一位中学校长养育女儿的经验
【荆楚胜景】瞻仰武昌首義遺址
汉之广矣[1],源远流长;荆声楚韵,音震莽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