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路朝天】老照片探析老街 汉口华景街的前世今生

清末,在汉口江岸区有一条繁华热闹的街道,这条街即今天的中山大道一段,东起一元路西至六合路,平均路宽约20米,长约1公里。这条街在历史上曾经先后有过7个名称,最有影响的路名叫“华景街”。其最繁华的路段在一元路到三阳路之间。民初罗汉竹枝词《华景街》记写的“华景街前马路边,鱼篮菜担免挑肩。争回几尺中华地,留与吾民作市廛。”说的就是这条大街上的事。1916年7月30日华景街大火、革命党人发动“擒王(王占元)”暴动、德领事借机勒索租界边界道路警权、当地1300商民联名上书抵死不让的不屈故事,就发生在这条街道上。

也是在清末,与这条街存在的同时,还有一条同名的华景街,后来改名叫华清街。这条街大致垂直于宏观意义的华景街(中山大道),它的南出口在大华景街上,北出口则通向京汉街,可通过原京汉铁路孔(地下桥洞)直达长兴街。

《武汉地名志》“华清街”词条描述:“中山大道下段西北侧公安路与三阳路之间。东南起至西北走向。东南起中山大道,西北至京汉街。长约250米,宽约4米。门牌1—97号;2—112号。”这条街在1949年后仍非常有名,1969年以前,整条街的路面都是用花岗岩(麻石)长条石铺成的石板路,每块条石长2米左右,宽约45厘米,厚约20厘米。路中间条石为横向铺排,两侧为纵向铺排,状如镶边,并设有阴沟。雨后的石板路显得光滑清洁,部分石板颜色略泛黄。1969年修建武汉防汛纪念碑而撬去此路条石充当石料或建筑材料,故改成沥青路。这条街上多为住户,少数开有门面。有茶馆、杂货铺、柴禾店、土产、寿货等,还有一部公用传呼电话。大约在1919年,和记洋行买办韩永清从业主陈景堂手中得到这条街的全部房产和地皮。华景街从此改名华清街。到1924年,在这条街上修建了一个菜场,华清街就更有名了。

这两条华景街距今已有110多年的历史。大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对纵向的全长250米的华景街耳熟能详,津津乐道,而横向的全长1公里的华景街却鲜为人知。其主要原因是1990到2000年前后编撰的武汉地名志等权威史料中,将大华景街和小华景街混为一谈,大华景街甚至“被消失”,未见专述;还有众多专家、学者,在撰写有关华景街文章、著述时,未加考证,人云亦云,语焉不详。数年前,武汉文史学者张胜林对此提出过质疑,笔者初不以为然,后觉言之有理,始留心关注,经过对一批历史照片、地图及文献潜心分析研究,终于理出头绪。这一纵一横两条华景街的前世今生,或埋没或蒙冤,张冠李戴,总得有人说个明白,还汉口一段历史真相。

从两张1911年德国水兵照片锁定一元小路口和华景街的位置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在汉各国租界区加紧戒备,防止租界受到革命军冲击。当年有人拍下两张德租界水兵在汉口街头筑起街垒工事防守租界的照片,通过照片,让我们见识了百年前华景街的街貌。第一张照片是这样的:

1911年10月德国水兵在华景街筑防守工事。枫影斜渡供图

这张照片上的左边可见一栋高大的三层楼洋房,共有五开间,中部两开间,两旁三开间,屋顶有一山花,一楼中部有一拱门,其拱门是此照片的“核心机密”。从这张照片上,谁都不会相信大名鼎鼎的华景街(华清街),就隐身在这个拱门之后。《武汉地名志》说“东南口至今留有拱门街坊”,1944年华清街被美机炸毁后,大楼只剩下这个用两条并列钢轨弯制成弧形护梁的拱门,为西洋设计,并非独立的中式“街坊”。这栋洋房的主人在当年绝对是“土豪”。此拱门若不拆,当地居民将多一份可触摸、可观赏的乡愁。大楼的左边有几间棚户,其中一矮棚阴影下挂有一广告牌,放大照片可见是“油漆”二字,这是一家有名的油漆作坊,也是华景街系列照片中“地标”之一,后文将提及这家店铺。紧邻三层楼洋房的右边,是一栋规模稍小的小三层洋房,地基稍向前突出。再过去,是两间二层楼中式楼房,白墙坡顶。中式楼房的后面,又有一栋三层楼洋房,这栋楼在2005年华清街拆除前还在,面对二曜路,当地人叫“黄房子”。

华清街拱门上以两条钢轨作托梁。严涛摄于2005年7月4日

大街右边的房屋看上去比左边齐整,这是租界里分的特色,分别是吉昌里、晋昌里。1944年也被炸毁,后重建。近景右边可见有一个拐角小路的路口。摄影师于路中央取全景。画面中,德国水兵用沙包在一家店铺门前垒成一圈圆形工事,三名水兵全副武装立于工事内,路中和路边分别有两名外国军官、一名便衣和一名印度巡捕在注视着拍照。时间是下午1点多到2点钟。虽说是兵荒马乱的年代,街上行人依旧熙熙攘攘。右边这家店铺的小少爷衣着整洁,和小伙伴在门口看热闹。店铺大门框上正中处向外伸出一根悬挂招牌用的龙头挑梁,表明这家生意显赫,但是,此时广告吊牌没有挂出,可能暂停营业。二楼外墙立柱上似用石灰写着7个字的广告语,依稀可认出是“[长生]不老如壽星”,前二字没有进入镜头。电线杆上有“不许粘贴”“拍[卖]西北马口皮货”等标语、广告。拐角的墙上可见旁边房屋的投影,表明这条小路并不宽。

街道环境在当时还比较差,门面以及招牌都显得冷清,行人衣色也不甚整洁。街道右边一侧房屋的屋檐上还没有出现生意门户专用的造型考究的木结构雨阳篷。这条路就是传说中的“灰石马路”。很多人只闻其名不见其形。而第二张照片则清晰得多,其中文字信息也有利于查证照片的实际地址与方位。

1911年10月在德租界一元小路口守卫的德国水兵。刘建林供图

照片中,德国水兵在街垒上架起一台马克沁机枪,正作瞄准、送弹姿态。他们身后有一名“红帽头”印度巡捕。尽管水兵们虚张声势摆拍着作战的姿势,但从他们身后围观的“吃瓜群众”表情上看,却相安无事。这两张照片跟我们现在迎接上级检查的情况有几分相似,但不失纪实意义。

照片中这家店铺的身世值得关注。门匾上共有十几个店名招牌大字,但可认的却只有“……貨醬園槽坊□□□局”。两幅吊牌上分别写的是“濯浪滔酱园槽坊”和“濯浪滔官礼茶食、飞花贡糖”。一楼右边墙柱上写着“火柴煤油”,十分清晰,左边应该有对称的四个字,能认清的只有两个半字:“川南□□”,后面二字似为“熟米”,即川南熟米。熟米即精米的俗称。过去,川南地区出产的熟米较有名。“熟”字被遮挡了一部分,按“熟”字去认,字头字尾都相符,毫无悬念。隔壁一家大约是洋货店,二楼墙上隐约有“恒昌□货”字样,“恒”字还不能确认。下面还有一个大大的“羅”字,不用说,应该是“絲羅绸缎”。门口放着几床崭新的棉絮,想必也经营床上用品。

如何确定这家店铺的坐标位置,笔者的手法是从“酱园”“槽坊”入手。在《汉口商业名录》(1920年)“补遗”中查到,有一家“纪谦豫恒(南货糕饼酱货)”店,地址在华景街爵记里对面。爵记里,是坤厚里的前身。坤厚里的隔壁(侧对面)不正是一元小路吗?当查到“爵记里对面”时,心中窃喜,仿佛这一路口有似曾相识之感。尽管1944年这里的世昌里和晋昌里被美军轰炸,变成一片废墟,可是,复建后,路形并没有改变,它的马路对面就是“一品香”。

这里究竟是不是一元小路呢?从照片房屋侧墙上,可见贴有一条路标:華英商業學堂。这会不会是实验学校的前身呢?民国时曾办过威廉学校。再看墙上钉有一块路牌,上行有英文,字太小;下行是中文,太模糊。费尽九牛二虎之眼力,觉得像晋昌里,但晋字不太像,是不是吉昌里?也不对。依稀记得,一元小路这一带是租界区,曾经有过其他路名。

在查阅1913年外国租界地图时,发现有人作过英译汉的标记,这条路叫过“青岛路”,将照片放大反复查看,果然是“青岛路”,而且,将地图上的英文和墙上路标的英文对照,Tsingtau就是青岛无疑。这是以前没有的发现,迄今,地名志上也没有这一记载。在酱园店正门面的上方,还有一个路牌,因被电线杆遮挡,中文只能认出“後街”二字,英文也十分模糊。对照1913年租界地图,华景街的英文名称是Friedrich strasse,译成汉语是弗里德里希街。原以为“后街”二字的前面可能还有什么字,经与人文武汉学者、擅长解读历史照片细节的孙庆力先生探讨,该路牌上英文排列有序,前面不会有其他的字。再与青岛路路牌对照,青岛路为三个字,字形分布均匀,而后街只有两个字,故两字前后均留有空白,确认只有“后街”二字。就在认出老照片中墙上路牌几天后,无意中找到半幅1917年汉口特别区(原德租界)图,图上分别清楚标有后街和青岛街的方位,后从武汉方志专家王汗吾老师处得到全图。

照片放大后的青岛路和后街路牌。孙庆力供图

1917年汉口特别区(德租界)全图局部。王汗吾供图

在德租界,德国人将一元小路命名为青岛路也是有原由的,青岛曾是德国租借地。把华景街命名为后街,也不无道理,一来,南为前,北为后;二来,华景街是租界分界线,最初并没有形成街道,也许京汉铁路建成通车后,这一带才逐渐填土建房,形成商业气候,因此,对德租界而言,将其称为后街也是自然而然的,这与人们称后湖为后湖同理。

《武汉市志·外事志》记载:“瑞澂督鄂时,以华景街一带与德界毗连,又是一片荒土,恐被外人侵占,经清廷批准,在德华交界处修筑一条灰石马路,并设警察,借作保障。”瑞澂督鄂时,应是1910到1911年,在修筑这条路之前,其路形已经有了,只是加铺一层灰石使其成为一条更成型的路而已。所谓灰石,就是常见于铺在铁轨枕木下的那种碎石,颜色呈灰暗。而本地用来修路的碎石,多呈黄色,如黄石路就源于铺路碎石是黄色。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时期的照片、1913年外国租界地图和1917年汉口特别区全图这三个重要证据中,基本梳理出:租界时期(1911年前后),中山大道一元路到六合路这一段路,中文曾经有过“灰石马路”的代称,又曾在德租界一侧命名为“后街”,英文曾经叫作“弗里德里希街”。而一元小路在这个时期被命名为青岛路(街)。

1913年外国租界图中一元小路被叫作青岛路孙庆力供图

这还并不是这条街的全部名称,它还有一个响亮的名称叫华景街,命名时间更早。目前能找到的华景街最早的地名证据是1909年(宣统纪年)的振成号钱庄票,地址明白无误:“漢鎮德租界華景街下首鸿順里拾伍號門牌。”鸿顺里,1920、1938年汉口地图中为洪顺里,方位在四唯小路与五福路之间。《武汉地名志》未收录,可能毁于战争年代或已改建。

宣统纪元(1909年)汉镇德租界华景街振成号钱庄。照片源于网络

《武汉老新闻》中摘录了1910年6月3日《申报》一则新闻,题为“德人越界修路交涉”。文中首段写道“汉口华景街,与德租界毗连,现德工部局因华界内有某姓旷地与本界马路相接,竟私行占据扩充马路,汉上各官均未察觉……”该书编者对华景街的注解是“今华清街”。这一解释似乎缺乏说服力。这是典型的将华景街与华清街混为一谈。文中明明写道:“汉口华景街,与德租界毗连”,是指的华景街这条作为分界线的大街,“扩充马路”也只能是扩充毗连的马路,有词为证,吾民为此“争回'几尺’中华地”而已,而华清街纵深250米,并非建机场跑道,又岂能扩充得了?

类似的混淆,在当代专家、学者著述中,比比皆是。

1920年《汉口商号名录》中,将这条街称华景街。1926年《汉口商业一览》中,这条街已改名华清街。此后,又改名汉景街。但直到1937年,华清街与汉景街之称同时并存。1946年元旦并入中山大道。

值得探讨的是,为什么同一条道路,在早期又叫华景街,又叫后街呢?在没有寻找到可靠证据前,只好暂作推测:德租界一侧挂有后街路牌,或在规划图上命名弗里德里希街,那是德人一厢情愿,而华界居民则喜欢叫华景街,德人也管不着,这叫“一街两制”。不知是不是这个理?

另外,大华景街的附近又有个小华景街,这在武汉市也许还是个特例,究竟是先有大华景街还是先有小华景街呢?根据照片和史料分析,矗立在大华景街上的三层楼洋房,观其年代,少说已建成十年八年,而且它应当是在小华景街出生后建造的,以洋楼之威骑在路口。而大华景街(灰石马路)则是1909或1910年修建成功的,建造时间应稍晚于小华景街,小华景街街口的三层楼洋房、中式酒楼等,比德租界一侧的二层楼里分建筑显得既有地标感,又繁华热闹,在一时没有正式名称的情形下,是否有可能是随着小华景街的社会知名度而顺口叫成华景街呢?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汉口华景街。皮忠勇供图

近期一些公众号转载、引用本公众号内容并注明出处,本号表示欢迎;但有公众号引用后未注明出处,请自爱!



  扫描二维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江汉路 | 江汉关 江汉路的地标建筑
汉口太平路与太平洋行
【大路朝天】倩影英姿皆入品 春兰秋菊尽含芳 汉口时尚和浪漫发源地
【老照片】0888-日租界时期的寿街(兴安路
【每天老照片】-1万-3863-1898年 武汉汉口租界老照片
汉口胜利街上的老建筑(9)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