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咵武昌 ▏楚材街与惟楚有才

楚才街起于武昌古城贡院大门前,向南连通青龙巷到司门口,明清时它由两条街道组成:由贡院至海马巷叫贡院前街,海马巷到青龙巷叫新街。1940年代末,因在贡院前街上立有“惟楚有才”的牌坊,故把贡院前街和新街合并,取名“楚材街”。就是这座“惟楚有才”的牌坊,几百年间引出不少故事。

“楚才”最早出自于《左传》:“虽楚有材,晋实用之。”的典故,后来就有了“楚材晋用” 之说。

楚材晋用

“惟楚有材”最早出现在清初湖广巡抚林天擎所撰写的《武昌府学重修记》中。

据《湖北通志》记载:清初顺治十二年(1655年),湖广巡抚林天擎到武昌府文庙(遗址在今大成路武汉市黄鹤楼学校内)祭孔,当时,武昌府学和文庙同在一起,见巡抚到来,庠生杨如杞等众生员当庭进见请词”:武昌府学是鄂省乡学之冠,但“兹芃芃荆棘……且明伦之所,欲就倾覆,司铎者皆僦居民间。”并尖锐地指出:这种状况“似非新朝文治之盛”。当时鄂西仍为大顺军占据,“军需浩烦,诚知公帑不给”,但诸生能体谅朝廷经济困难,愿尽捐膏火(官府补助的学费),并请林天擎号召募捐,筹集资金,以修复学宫馆舍。林天擎很感动,当即应诺“二百金为鸠工助”,而后“复请于太保祖公,捐俸相若,以及藩臬诸大夫等无不斥赀有差,饬材集匠,凡榱桷朽蠹者以易;瓦石骞穿者以更;丹垩味者以饰。……篑土尺木,悉由创建。”

两年后,新的武昌府学落成,林天擎此时已不在湖广巡抚任上,但生员们感谢他对重修武昌府学的重视,仍请他作重修府学记。林天擎在《武昌府学重修记》中,回忆了两年前与众生员见面一事,遂发感叹:“余思惟楚有才,自昔艳羡”。康熙年间,“惟楚有材”四个大字镌刻于贡院门前的牌坊上。

咸丰三年(1853年),该牌坊与贡院一起被太平军焚毁。5年后(1858年),湖北总督官文、巡抚胡林翼重修贡院及牌坊,恰逢曾国藩路过武昌,于是便请他为牌坊题写匾额。重修的牌坊南面与蛇山遥遥相望,上书“辟门吁俊”;北面上书“惟楚有材”。

据上海《联合画报》1948年第三期登载的照片,武昌楚材街上立有一四柱三门的木牌楼,牌楼高约八、九米,宽约十来米,四柱三门,双檐翘角,琉璃碧瓦,红底斗大金字,与贡院大门相对,上书“惟楚有材”,系清代贡院的附属建筑。据说1958年郭沫若告诉武汉市领导想到武昌贡院遗址看看“惟楚有才”的牌楼,但武汉市领导却遗憾的告诉他,“惟楚有才”的牌楼于不久前因大风致使倾覆,只在楚材街119号留有牌楼柱础残迹。

1858年重修后的“唯楚有材”牌坊,立于楚才街,1958年被大风倾覆

关于“惟楚有材”民间流传有许多故事。相传光绪年间,朝廷派来乡试主考官是江苏籍。在武昌贡院门前看到“惟楚有材”牌坊,很不以为然,心想,自顺治三年开科112科,共取状元100余人,江苏省独占一半共49人,也未说“惟苏有材”,此“惟”太过,他有心要看看楚地才子有多大能耐。那时,考楹联对子,就可知人文底蕴和语言功底。

第二天,主考官就地取材,以汉口“九千年”老字号药店为题,出一上联:“九转炼仙丹,活人济世。”要求考生当日回下联,并须以“千”起头,“年”字收尾。不一会荆州考生徐明对出下联:“千山寻良药,益寿延年”。考官表面点头称赞,心中却想,我再出个难题,看你们是否答得出来。他以贡院左旁“得胜桥”街名为题,出上联:“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富贵等浮云,真伪只争开幕后。”要求当日回下联。必须以“胜”字起头,前句必须是相关成语。当日午后,汉阳府考生余孟雅对出下联:“胜也何荣,败也何辱,英雄原本色,是非单看下场时。” 主考官这才点头赞许:鄂地确有不少人才。  

主考官心中仍对“惟”字耿耿入怀。心想,这般秀才会对对子,不足为奇,再考布衣,看湖北整体文化素质如何。于是当街出一上联:磨大眼小齿磷磷,吞粗出细悬于牌坊旁,同时扬言,三日内对不出下联,便要拆除牌坊。第三天下午他过去一看仍无人应联,他洋洋得意的正准备差人拆出牌坊。

此时走来一个卖菜小贩,只见他将手中秤往上一提,随即对出下联:秤直钩弯星朗朗,识重知轻”。主考官大吃一惊,终于承认:小贩都能对出如此巧妙的下联,真可谓“惟楚有材”矣。

 惟楚有材不仅外地文人不满,近百多年来鄂、湘两地专家、学者还围绕谁是“惟楚有材”的源头、正宗,争论不休,甚至普通民众也乐于参入其中。争论的起因是湖南岳麓书院山门挂有一联:“惟楚有才,於斯为盛”。

清嘉庆十七至二十二年(1812-1817年)袁名曜就任岳麓书院山长,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院长、校长。书院学生请袁山长为书院大门题写门联,袁名曜出一上联:“惟楚有材”,命大家出下联,有考究众人才华的意思。众人沉思好久没有想出合适的下联,正在这时贡生张中阶进来,大家将此事告诉他袁山长征集下联之事。张中阶立即应到“於斯为盛”,大家家都称赞此联珠联璧合对得好。上联“惟楚有材”,典出《左传》,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说的是楚国多出人才,但都为晋国所用;下联“於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於斯为盛。” 是孔子盛赞周武王时期人才鼎盛的局面。用在这里,全联的意思便是:楚国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岳麓书院更是英才齐聚之会所。上下联均出自典籍,其意境浑然天成。从那时起,这幅楹联就悬于书院山门。

1926年在岳麓书院旧址上正式成立湖南大学,1933年该楹联就悬挂在湖南大学新图书馆。后来,日机轰炸,将图书馆连同楹联一起炸毁。1984年,湖南大学又根据原件照片复制了匾额,仍然挂在岳麓书院山门上。

湖南长沙岳麓书院大门“唯楚有材,於斯为盛”对联

湖南学者认为:“惟楚有材,於斯为盛”楹联,早在清嘉庆年间(1812-1817年)就悬挂于岳麓书院山门,而武昌贡院牌楼的“惟楚有材”却是咸丰八年(1858年)由曾国藩题刻于贡院门前牌楼上,而曾国藩刚好在岳麓书院读过书,因而认为是曾国藩把岳麓书院的楹联上的“惟楚有才”搬到武昌的。至于有人说“惟楚有才”早在康熙年间就悬于武昌贡院门前牌坊,但没有确切的史料佐证。因而湘派学者认为湖南才是“惟楚有才”的源头和正宗。

而鄂派学者则引经据典地说,“惟楚有材”一语最早见于湖北巡抚林天擎在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武昌府学重修记》,比岳麓书院的“惟楚有材,於斯为盛”楹联早近两百年,此为一;其二,明代以来,武昌贡院门前就有牌楼,查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江夏县志》所载武昌贡院图,其大门前面立有三座牌楼:“劈门吁进”、“文运天开”、“朱衣首点”,由此推论,乾隆年间“惟楚有材”理应刻在贡院牌楼的另一面(北面)上。乾隆时期的贡院和牌楼在咸丰初年的战乱中被毁,咸丰八年重修贡院时,这牌楼当然也会加以恢复。所以,咸丰八年官文、胡林翼所立牌楼并非新建,而是依前朝规制重修。咸丰八年的牌楼南面刻“辟门吁俊”,北面刻“惟楚有材”。只不过是请曾国藩按照原来牌坊上的题词,亲笔手书“辟门吁俊”,“惟楚有才”而已。因此,武昌才是“惟楚有材”的源头,并且原牌楼比岳麓书院的要早将近一百年。

总之,围绕以上问题,鄂、湘学者、专家引经据典,分析考证,各置一说,谁也说服不了谁。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发达,引得两省的民间人士、也都纷纷参战其中,在网上吵得不亦乐乎。但在争论的过程中,有两点认识却逐步趋于一致,第一,“惟楚有才”的“惟”,不是“唯有”、“唯一”的意思,“惟”只是一文言助词,并不是“唯一”之意。这一句应该是说“楚地有人才”,而不是说“只有楚地才有人才”。第二,“楚”既不是专指湖南,也不是专指湖北,历史上湖北、湖南都属楚地,“惟楚有材”就是夸奖湖北、湖南人才众多,这一点倒是不会错的,仅从中国近代史上,共产党内那么多领袖、将军、志士仁人都出自湖北、湖南就是明证。

2007年,有学者向武汉市领导反映,“惟楚有才”的牌楼原在武昌,现在武昌的牌楼没有了,却高悬在湖南的岳麓书院大门柱上,建议在武昌恢复“惟楚有材”牌楼。 2010年,在武昌湖北省实验中学九十周年校庆前夕,该校在校门内重新修建了“惟楚有材”牌楼,特请武昌实验中学校友、武汉大学教授冯天瑜先生作《“惟楚有材”牌坊重建记》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武昌宝通寺洪山宝塔

近期一些公众号转载、引用本公众号内容并注明出处,本号表示欢迎;但有公众号引用后未注明出处,请自爱!



  扫描二维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天下第一名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到底是指湖北还是湖南?
争议不断,长沙岳麓书院“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背后的历史真相
岳麓书院名联“吾道南来”到底是谁写的
书院(157)考亭书院
武昌非遗|“惟楚有材”传说
最近,湖南湖北两地围绕“惟楚有材”及“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中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