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汉江一衣带,襄樊两座城
北海龙吟 2020-2-3 11:20 倒序浏览 28624人浏览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20-2-3 13:43 编辑


  襄阳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游平原腹地,湖北省辖地级市。汉江穿城而过,分出隔江相望的南北两座城区——襄阳和樊城,两城历史上都是军事与商业重镇。建国后两城合二为一称襄樊市,1983年襄阳地区并入襄樊市。2010年12月更名为襄阳市。现辖3个区(襄城、樊城襄州)、3个县级市(枣阳、宜城、老河口)、3个县(南漳、保康、谷城)和3个开发区(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襄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襄阳鱼梁洲经济开发区),总面积1.97万平方公里,人口559.1万(2013年)

  汉江(古称汉水)是襄阳的母亲河,汉江有一条很小很小的支流名襄水, 发源于襄阳城南扁山西麓的泉水坑处(今尹集凤凰村太山庙),有数孔泉眼,终年涌水不断。泉水沿宋家包北侧,经转子山、管路口北流,汇摩旗山东麓杨家岗流出的泉水,继续北流,经麒麟店汇孙家冲所流溪水,进入营盘,汇虎头山冲所流溪水,东流经琵琶山、真武山、羊祜山、郑家山,绕岘首山向南流,于观音阁旁注入汉水,长约14公里,流域面积仅30平方公里。

  襄阳位于汉江南岸,襄水之北。古人称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反之为阴。襄阳位于汉江南岸,城北无山。只是城西、城南有山,以山或汉江取名城不能称其阳,只能称其为阴。所以襄阳的名字只能是以襄水得名,《汉书·地理志》篇记载:襄阳“位于襄水之阳”,《水经注··沔水》篇中得到证实。此篇中记:“沔水又东,和檀溪水。水出县西柳子山下,为东鸭湖,……溪水自湖两分。北渠即溪水所导也。……又北,径檀溪,谓之檀溪水。溪水傍城北注,……西去城里余,北流注于沔。一水东南出……,城在襄水之阳,故曰襄阳。是水当即襄水也。”《襄阳县志·山川》中有:“襄水即今襄渠”,“襄水则凡西南诸山之水,由长渠入汉者借是也”。光绪年间的《襄阳县志·山川》也载:“今檀溪已涸,而襄水不改,城西南诸山之水,皆归渠入汉”。这些史料清楚记载了襄阳城南确有襄水和明确的地理位置。这就明确的证明襄阳的名字是因襄水而得名,并早在西汉时就已经出现。

  历史上的襄水水量充沛,1950年代还可以行船,河水“每岁夏秋泛涨,民地万余亩田辄为泽国”(《襄阳县志·城防》)。南北朝时张邵已于两岸筑堤,防治水患,后来历朝沿袭疏浚,加固堤防,修筑桥梁方便民众通行。种种举措使得襄水化害为利,涝则排水、旱季灌溉,到明代襄水基本功能成为水利设施,改称襄渠,清代沿用,后人俗称南渠。此襄水之名渐渐为人淡忘。以至说到襄阳只知有汉水,不知有襄水。

注:题头照片来源于网上,在此对原作者表示感谢
回复
北海龙吟 2月3日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20-2-7 12:08 编辑

  襄阳城区分3个区,以汉江为界,江南的是襄城区,江北是樊城襄州二区。其中的樊城是襄阳的主城区,樊城不仅有80万人口,占到襄阳市区总人口的70%。还是襄阳市的主商业区、火车站、汽车站也都在樊城,堪称襄阳市的经济、交通、信息、物流中心。樊城还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因公元前827年周宣王封仲山甫于樊而得名,距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的樊城商贾云集,市场繁荣,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美誉。樊城地处汉江北岸,它和南岸的襄阳一衣带水,隔江相望,自古即为一对姐妹城。解放后,樊城和襄阳合并为一个城市,自1949年至2010年襄阳市很长时间叫樊市(襄阳樊城各取一字)直到2010年12月,才改为襄阳市。

  虽说樊城的历史长达2800年,虽然现在的襄阳城樊城区才主城区,虽然襄阳的火车站、汽车站都设在樊城区地界内,机场也距樊城区更近,来襄阳旅游的游客不论食宿还是游玩主要是以襄城区为目的地。这是因为历史上自东汉刘表莅襄作荆州牧治始,襄阳始终是州、郡、府、县治所在,故历史上襄阳的名气远大于樊城,襄阳市内保存下来的名胜古迹也主要集中襄城区的襄阳老城内,就连郊区的主要旅游景点——箸名的古隆中、新兴的唐城影视基地也都在襄城区,位于江北樊城区的名胜古迹只有一座米公祠,名气还不大。“襄阳旅游”主要是襄城区旅游,主要是襄阳老城和古隆中两大景区的旅游。所以我文中的襄阳特指襄阳老城。

回复
北海龙吟 2月3日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20-2-11 18:42 编辑

  襄阳古城位于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这里雄据汉水中游,自古即为七省通衢,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襄阳的历史始于春秋时期,楚文王为控制联通中国北方和大西北的两条主要陆路——荆襄大道和夏路,以及汉水中游的主要渡口建立的北津戍(即屯驻军队和贮存军需的基地)。襄阳城则始筑于西汉高帝六年,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东汉年间,刘表莅襄,以襄阳作为荆州牧治所,从那以后,襄阳古城历为州、郡、府、县治一直使用到唐代宋时将原土城改为砖城。现在的襄阳古城即以宋代古城为基础。
  襄阳城地处汉江南岸,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易守难攻,
作为军垒被历代兵家所看重襄阳城墙总长为7322米,共设有六座城门,即大北门、小北门、长门、东门、西门和南门。城垣上设置垛堞4000多个,护城河最宽处250米,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古城建筑防御体系之一,也是中国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池防御建筑,自古就有“铁打的襄阳”、“华夏第一城池”之说。是我国现存保存最好的的十大古城之一。


襄阳古城的代表——临汉门,本照片来源于网上,在此对原作者表示感谢


回复
北海龙吟 2月3日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20-2-11 18:54 编辑

  襄阳城区的主要景点有昭明台、北街旅游街、古城墙、临汉门、夫人城(古城墙的一段)汉江老码头、荆州古城门、荆州古治、襄王府、仲宣楼、老铁桥、长门遗址米公祠等等。除米公祠地处汉江北岸的樊城区之外,其它景点全部集中在古城内,老铁桥、长门遗址则位于古城东北角,故来襄阳旅游的自助游游客大多选择在古城内住宿。我也不例外。

  我是晚上10点多到的襄阳,为第二天旅游方便,我选择入住的酒店是永丰园宾馆,永丰园宾馆位于古城旅游步行街——北街中段,北街和县街、马王庙街三条街巷路口处。选择这里住宿最大的优点是方便。宾馆地处北街核心地段,楼下就是小吃一条街,出门往南走100来米即昭明台,往北走400米是临汉门,转古城非常方便。不但转市里方便,去市郊的古隆中和大唐影视城也挺方便,昭明台南100多米是东、南、西、北四条街交汇的十字街口,即襄阳老城的主十字街口,这里也是现在的襄城区的中心,襄城区几乎所有的公交车都在此设站,不论去古隆中还是大唐影视城,或者火车站、机场大街都 很方便。缺点是条件有限,环境乱一点。



永丰园宾馆位置及游览路线示意

回复
北海龙吟 2月3日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20-2-5 10:09 编辑

  说到襄阳,最箸名的建筑当属昭明台。昭明台也称钟鼓楼位于襄阳古城中心,北街入口处,为襄阳标志性建筑。昭明台跨北街而建,建筑面南为高台基重檐歇山顶式三层阁楼,底层为青砖筑台,中有条石拱砌券洞,洞高4.5米,宽3.5米。台上建三檐二层歇山顶楼房5间,高约15米,东西各建横房4间,台南有鼓楼、钟楼各一。建筑巍峨壮观,史载:“楼在郡治中央,高三层,面南,翼以钟鼓,为方城胜迹。”古誉为“襄阳十大景观之一”。“城中第一胜迹”。清末襄阳名士、光绪版《襄阳府志》总编纂王万芳在晚年作《襄阳好》十首,歌咏了襄阳十处景观,其中列为第一的就是昭明台:“襄阳好,第一是萧楼。”萧楼就是昭明台,因梁昭明太子姓萧,故口头称之。



回复
北海龙吟 2月3日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20-2-5 09:32 编辑

  昭明台是为纪念昭明太子萧统而建。萧统(501年―531年5月7日),字德施,小字维摩。南兰陵(今江苏武进县)人。南朝粱武帝萧衍的长子,梁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长兄,母为贵嫔丁令光。

  萧统天监元年(502年)十一月册立为太子。萧统自幼好学,举止大方,爱好佛学。因蜡鹅厌祝一事,父子产生嫌隙。中大通三年(531年),英年早逝,谥号昭明,葬于安宁陵,后世称为'昭明太子'。天正元年(551年),侯景立拥立豫章王萧栋即位后,追尊昭明皇帝。 大定元年(555年),第三子萧詧建立西梁政权,追尊昭明皇帝,庙号高宗。


回复
北海龙吟 2月3日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20-2-5 10:01 编辑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昭明太子是众多太子中的一个,他对文学颇有研究,并招集了许多文人学士研讨儒家文学,主持编撰中国现存最早的汉族诗文总集《文选》,史称《昭明文选》。这部文选共30多卷(今本分60卷,)广集从先秦至南朝梁代初期的文学作品三万多卷,为我国文学保存了重要资料,是我国最早的文章总集。书成之后,影响深远。唐代以后应举进士必须熟读《文选》。以至于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更重要的是其书之序中所闸明的选文的标准,第一次划分了我国古代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后世研究(文选)者很多,以至于有“选学”之说。

  襄阳之所以纪念昭明太子,还因昭明太子及其母丁贵嫔与襄阳的深厚渊源。《梁书·昭明太子萧统传》记:“以齐中兴元年九月生于襄阳。”《丁贵嫔传》则记:“高祖八男:丁贵嫔生昭明太子统,太宗简文皇帝,庐陵威王续。”昭明太子的母亲丁令光(封丁贵嫔),祖父在襄阳担任属官,丁令光就出生于樊城,据传出生时紫气满室,神光四射,所以取名为“光”。萧衍齐建武四年(497)任雍州刺史,驻镇樊城,一次登城而望,见汉江边一个女子正在漂絮,头顶上却幻化出龙形的五彩祥光,于是14岁的丁令光被萧衍纳为侧室,齐中兴元年(501)生下长子昭明太子。从这个意义上说,仅凭出生地,襄阳就取得了纪念昭明太子的法统地位。所以,襄阳从很早就有了纪念昭明太子的建筑。

回复
北海龙吟 2月3日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20-2-5 10:50 编辑

昭明台周边的店铺


回复
北海龙吟 2月3日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20-2-5 10:57 编辑

  昭明台始建年代不可考。此后楼一度毁坏,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礼部侍郎齐庆胄镇襄阳时,整理其遗迹,在原址复建,仍名文选楼,陈琪袭《图经》以谬相因作记。对此,乾隆年间的《襄阳府志》和同治年间的《襄阳县志》都作了订正。

  南宋端平年间(1234-1236年)襄阳失守,李阳冰所篆碑刻芜没。淳祐十一年(1251年)京湖制置使李曾伯命都统高达等,率兵收复襄阳后,守臣程士元复建,较原楼稍有迁移,层楼下为街市,此后楼址再没迁移过。到明代,台上增设有花楼,又于台上置钟、鼓,以击钟而报时,故有鼓楼、钟鼓楼之俗称。明嘉靖三年(1524年),副使王佩改题名镇南楼,由鲁铎作记。万历初,知府万振孙在台北面题写昭明楼。崇祯末又毁。

  清顺治中都御使赵兆麟重建,定其名昭明台,并勒碑记之,又在道左立高斋石碑,以示区分。综上,昭明台之名延用最久,襄阳城在解放前曾一度称昭明镇,便是由昭明台派生的。

  抗日战争时期襄阳沦陷,楼毁台存。1954年,在台上新建东西两边厦房。1973年后,因久雨台东南角塌,为行路及安全将台基平毁。1993年底,襄阳市人民政府在原址以北50米处重建,但风格与原貌有所变化,仍定名为昭明台。





回复
北海龙吟 2月3日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20-2-5 11:07 编辑

  历史上屡毁屡修的昭明台名字也多次变迁,昭明台唐以前叫“文选楼”的,后来襄阳成为唐山南东道治所,此台改为“山南东道楼”,宋时蒙古人攻下襄阳改名为“南平楼”,明初改为“钟鼓楼”,其后又改为“昭明文选楼”、“镇南楼”,明万历间改为“昭明楼”,明末清初此楼为张献忠的起义军烧毁。清代顺治间重建,定名为“昭明台”。民国时期,“钟鼓楼”和“昭明台”两名并称。不算清末名士王万芳称它为萧楼这个非正式名称,一楼还有八个名字,世所罕见。

回复
北海龙吟 2020-2-3 11:57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20-2-5 11:37 编辑

  纵观昭明台名称的变化,始于文选楼,终于昭明台,将之系于纪念昭明太子萧统是主流,所以王万芳直接称之为“萧楼”。其实襄阳对这座楼的定位是有争议的。唐以前,人们一般称之为“文选楼”。唐李益《送襄阳李尚书》说襄阳此地“俗尚春秋学,词称文选楼”,这表明唐以前襄阳就建了此楼,并名为文选楼,强调于《文选》。后因篆书大家李阳冰题字“山南东道”一度改名“山南东道楼”,宋淳熙年间又改回“文选楼”,仍强调于《文选》。故有人认为此楼之所以名文选楼是因昭明太子箸文选于襄阳。但到了明清,“文选楼”之名,一再受到质疑。很多人认为昭明太子箸书《文选》与襄阳毫无直接关系,所以明代出现了“昭明文选楼”、“昭明楼”的名称,强调“昭明”而弱化文选;顺治年间都御史赵兆麟重建昭明台时就认为元明以来所称的“南平楼”“镇南楼”“钟鼓楼”都是“凭臆失古人迹”,于是定名为“昭明台”;雍正年间守道鲁之裕进一步阐明:“昭明自天监以后,未尝再至襄阳也,文选楼之名殊为附会。”他指出《文选》的编纂地不在襄阳,强调了昭明台的真正含意不是纪念文选,而是纪念昭明。所以自那以后昭明台的名字不再变化。



昭明台历史沿革


回复
北海龙吟 2月3日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20-2-5 11:03 编辑

  到了现代,昭明台又有了新的意义。1924年,时任襄阳中学堂庶务的刘鉴三与教员杨立生,酝酿在襄阳筹办图书馆,遂设图书馆筹备处于襄阳昭明台。并由杨君磐出面购其师刘务之藏书数十卷,刘杨二人亦私捐部分藏书以作基础。1928年,国民党驻襄阳五十一师师长范石生,会同襄阳行政长官倡议社会募捐办图书馆。当年11月21日,鄂北图书馆于襄阳昭明台处设立。馆括钟楼正殿一层,设外借、阅览于一处,室内可坐60余人。李楚珩任馆长,配职工两人。

  图书馆经费来源于本馆在襄阳城西吴家集180亩土地的收入,每年约千余元。为便于组织社会各界募捐,图书馆实行委员制,委员长由专员李石樵和程泽润等兼任,各界知名人士任委员。藏书主要从外地购买,也有私人和学校捐赠。1933年,馆藏图书为6000余册。1935年后藏书达15000余册。这些藏书以(永乐大典)、<康熙字典)、(四库全书)、(万有文库)、(图书集成)、(四部丛刊)数量为多。采用<杜氏十进分类法)和参照经、史、子、集分类法分编。每周6天开放,周一公休,每天开放6小时。1938年秋,日军轰炸襄阳,该馆藏书曾运往郧阳避之。1945年抗战胜利后,藏书又运回襄阳原馆址开放,其间,图书损失数千。后又遭战祸,图书损失严重。现市博物馆仅存数十册。

回复
北海龙吟 2月3日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20-2-5 20:22 编辑

  1992年,为建设北街仿古一条街,襄阳市人民政府在原址以北50米处重建了昭明台,新昭明台由黄鹤楼的设计者、著名设计大师向欣然设计,高台基重檐歇山顶式三层阁楼。采用用现代建筑材料建造,风格与原貌有所变化,台基更加高大,台基之上按魏晋风格建3层楼阁,整个建筑高达34米,整个建筑雄伟壮观,成为襄城北街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当时襄阳城墙内最高的建筑。而楼上的'昭明台'匾额则由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著名书法家赵朴初题写。鷴昭阳台于93年底建成。重建的昭明台仍定名为昭明台,为襄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现在看到的昭明台是内部为襄阳市博物馆,里边展出了有关襄阳历史的大量文物古迹,成为人们了解襄阳历史的最佳场所。但昭明台博物馆开馆时间是早9点,闭馆时间是晚6点(5点停止进馆。我虽住在离它很近,但早晨上路时它还没开门,晚上转回来时它又闭馆了。故我虽在襄阳玩了两天,却没能进昭明台一游,成为此行的一个遗憾。

回复
北海龙吟 2月3日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20-2-5 11:50 编辑

  “唐道南东横地出,汉江西北接天流,城郭画中收。”民国时的昭明台,主门楣上悬挂着“文章六代,烟月四时”的楹联,即为王万芳所撰,很好地诠释了昭明台的文化内涵。从清末民初的昭明会也可以看出,襄阳文人对昭明太子是十分崇敬的。对昭明太子的尊崇,实际上反映的是中国传统社会独特的文学情结

  如今,昭明台仍矗立于古城中央,依然在昭示着襄阳与昭明太子的千年之缘。站在昭明台上,襄阳依山带水,城池映照,风景如画,尽收眼底。所以昭明台被列为襄阳十大景观第一并不奇怪。



民国时期,1928年时的昭明台

回复
北海龙吟 2月3日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20-2-5 19:56 编辑

  由昭明台向北是襄阳老城的北街。  北街坐落在襄阳城中心十字街之北,因此名北街。 北街北连古城墙,南接昭明台,长860米,宽12米。北街是襄阳古城的一个重要'符号',也是襄阳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张'名片'。北街历史悠久,商周时期开始发展,唐宋时期甚为繁华,虽历经上千年沧桑战火,但街道位置没变,1993年为迎接第一届诸葛亮文化节和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会的召开,襄阳市政府出重金将北街打造成老字号店铺林立,集购物、餐饮、游览、文化娱乐于一体的仿古文化步行街。2002年为繁荣北街经济,又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改造。如今,襄阳北街已是古襄阳城内最繁华的旅游商业街道。北街两侧的街道里则散布有众多的小旅馆,我居住的永丰园宾馆在北街和县街路口处。



从北街上看昭明台

回复
北海龙吟 2月3日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20-2-6 10:33 编辑

  北街是襄阳老城的主要南北通道,两侧的支巷呈鱼骨形排列。由昭明台向北,第一个较大的路口是县街路口,县街在北街中段,东西走向,东起荆州街,西至北街,长480米,因街东段清代曾为县衙所在地,民国时又是县政府所在,故名县街。

  县街是北街众多大小支巷之一,也是襄阳老城的主要街道之一,更是襄阳城较繁华的街道,解放前街西口曾有义丰翁记酱园,有220口酱缸,是襄阳最大的酱菜园,生产的大头菜为有名的地方特产。街中段的四美春饭店环境幽雅,菜式精美,也为襄阳名店。

  现在的北街属于步行商业街,县街是汽车从北街通往市区主干街道的主要道路之一。



北街和县街路口,对面装有飞越网咖和家福宾馆(
现改名为永丰园宾馆)的三层小楼就是我下榻的旅馆

回复
北海龙吟 2月3日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20-2-5 20:08 编辑

永丰园,淡季标间80元/天,在这样的黄金地段这个价格还算可以吧,设施一般但卫生还可以。

回复
北海龙吟 2月3日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20-2-6 11:08 编辑

  与县街相对的马王庙街。马王庙街位于襄阳城西部,清末已称马王庙街,因街中段南侧旧有马王庙(后毁)得名,东西走向,东自北街,西止卉木林巷,长280米,宽约7米。

  马王庙街旧时南侧大部分和西端北侧部分为县学宫属地,街东端两侧有居民住房,尤以街东端北侧有栋两层楼砖木结构房,较为考究。街北侧除少数平房外,即为空场。西端至西北侧一带为花红园。解放后街南侧大部分为襄樊五中逐年建起的教学楼或学生宿舍,街北侧中段解放前是花红园、菜园。解放初曾是襄城办事处球场,后段初为五中两层教学楼,后改建为五中教工宿舍区。街西北角1969年辟为市第二水厂,余下仅为少数民居。此街原为泥土路面,约1958年改为三合土路面,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改铺沥青路面。



马王庙街街口


回复
北海龙吟 2月3日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20-2-5 20:41 编辑

马王庙街街

回复
北海龙吟 2月3日
本帖最后由 北海龙吟 于 2020-2-6 11:25 编辑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条街就是北街,是县街路口以北的北街。这是早晨,绝大多数店铺还没开门。

  北街历史悠久,自唐宋以来就是襄阳城的中心街区,也是襄阳最主要的商业街,是襄阳城内最繁华的街区。关于北街在清代以前的繁荣景象,历史资料中并没有过多的记载,只是从遗存下来的商业店铺可以推断。直到解放前夕,虽历经多年战乱,北街街道显得有些破败,两侧还有很多经营日用品的小商店。北街商业 之所以长盛不衰,与北街的区位优势是分不开的,北街位于襄阳古城南北中轴线上,靠近汉江,出城就是汉江码头,虽历经沧桑战火,但街道位置一直没有改变。而水运是古代主要的运输方式,北街凭借天时地利,怎么会不繁荣?

  新中国成立初期,北街更名为延安北街,但人们仍俗称北街,1979年8月正式恢复北街名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襄阳·24节气丨谷雨 昭明台
(315)襄阳北街·襄阳昭明台·襄阳夜景一窥
祖国风光(3775)襄阳市昭明台
昭明台,襄阳古城第一胜迹
湖北襄阳:鼓楼
襄阳那一口黄酒一口面的温情荡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