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科技的基石——叶企孙
                     

    说叶企孙是中国科技基石,一点也不为过,他是杨振宁、李政道等国际知名学者的老师;在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半数以上是他的学生;他创建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并培养出50多位院士。
    
宽待周培源
    
    叶企孙的尊师有两大特色:首先是善于识别名师,知人善任。第二是培养教师,尽可能把教师培养成名师。因此他聘用教师宁缺毋滥。
    
    他自1925年到清华后,竭力延聘名师的愿望总没能实现,第三年即1928年,他终于把吴有训聘来了。论资历,叶企孙是1923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而吴有训则晚了两年才获得博士学位;论职位,叶企孙已担任物理系系主任两年多,吴有训只是刚到校的普通教师。可是叶企孙却把吴有训的工资定得比自己高,几十年后许多人还道及此事,钦佩赞誉。从此以后,清华大学物理系名师云集,他们团结在叶企孙周围,同心协力,创造出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
    
    在用人上,叶企孙敢于打破常规“独断独行”。最为人们传颂的,就是他支持熊庆来先生把只有初中学历、在做小店员的华罗庚一步步擢升为大学教员,让他登上清华大学讲坛讲微积分。另一件事,就是把一位被旧社会称之为“听差”的青年勤杂工聘为仪器保管员,并辅助教授们讲物理课,而且教育学生都必须尊重他,尊称他为“先生”,这位工人就是后来被抗日名将吕正操赞誉为“中国爱国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的阎裕昌烈士。叶企孙实践的结果是:华罗庚成为世界第一流的大数学家,他一生在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中培养出大批杰出人才;阎裕昌则以他的高超技术使冀中抗日军民以高明的地雷战打得日本鬼子胆战心惊。这缘于叶企孙很注重实际调查和实践效果,而不拘泥于形式。
    
    叶企孙善于鉴别教师不仅是由于他学识水平很高,而且还由于他的工作作风民主。他本人即是最受学生欢迎、最善于接近学生的大学教授之一,在清华大学物理系27年中,他的家是学生们爱去的地方,他对每一级入学新生都要亲自面见,逐个谈话,甚至在小本子上记下学生的籍贯,所毕业的中学校名,以至家境。他几次主持清华大学校务领导机构,都保持这种作风,学生有各种困难都愿找他,他就是通过与学生谈心而了解到教师的教学情况和教学效果,而后亲自观察,判断出教师的优劣。他也充分认识到学生的意见仅是专家评价教师工作的一种参考,例如周培源在刚被聘到清华物理系时,开讲过“相对论”课,开始有9名学生选听,一学期下来却只剩一名学生了。第二学期,这门课就停开了,叶企孙并没有解聘他,仍是很尊重他,只是对周培源开讲的课作了变动。这种情况要是发生在当今,周培源很可能就被“炒鱿鱼”了。事实证明叶企孙当年的决策很有远见,后来周培源果然成为了公认的名师。
    
“刁难“李政道
    
    1998年李政道在上海敬业中学纪念老师叶企孙诞辰百周年大会上说:“他(叶老师)对我说,你的实验不行。若实验不行,则理论分数绝不给100分。叶师这番话给我的印象极深。”“叶师不仅是我的启蒙老师,而且是影响我一生科学成就的恩师。”
    
    没有叶企孙就没有今天的李政道。李政道入学不久,叶企孙即发现他的理论基础高过同辈,自学能力超常,便要他不必听他讲授的理论课了,但实验课一定要认真学。李政道刚读完大学二年级,叶企孙就拍板破格送李去美国读博士,11年后李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为中华民族打破了诺贝尔奖零的纪录,足见叶企孙是“识千里马的伯乐”,更有意思的是李未出国前的大学二年级电磁学的试卷竟被叶企孙保存下来,珍藏至今。它非常形象地印证了李政道纪念老师叶企孙重视科学精神培养的那次讲话。考卷中李只有非常小的差错,被叶企孙扣去2分,足以证明李理论学习的水平之高,可是叶企孙所批给的分数仅83分,简直是“有意刁难。”叶企孙自有看法,他认为这份试题仅是计算理论成绩,全部对了,也仅给60分,所以李政道仅得58分,另外40分是给实验的判分,李政道的实验仅得25分,所以他的这一考试所得总分仅为83分。
    
    显然叶企孙深知李政道这个学生在理论思维上的才华之出众,为什么偏要他认真做好实验呢?这不是希冀他掌握实验技巧,而是要他通过物理实验的实践,建立深刻的感性认识,从而深入地认识理论与实验的关系,牢牢地记住任何理性思维绝不可脱离实验根据,这是培养科学精神的必需,否则就绝对做不出真正的科学成就。
    
    叶企孙很善于了解他所关注的学生的特点,运用一般教师意想不到的方法、措施来培养学生素质。除李政道这个事例外,还可举一例,那就是中科院化学学部资深院士汪德熙。汪在回忆叶企孙老师对他的教导,说起一件事。他说自己有一个老毛病,容易粗心大意,不易改。在念叶老师教的热力学时,大考时一道难题,原理和计算都答对了,只是写错了一个加减号以致答案荒谬可笑。按一般的规矩,只扣几分就行了,而叶师却把整道题的分数都扣掉了,事后还教训他说,为什么不在写完答案时检查一下,这样荒谬的答案竟不加考虑就交了卷。这使汪德熙受到极大的震动,感到自己这个老毛病不是小事,从此就改掉了。这件事以后,这个化学系的学生竟与只教过他一门课的老师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以致抗战开始时,叶师找到他,要他到冀中抗日根据地战争第一线去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离开父母就去冀中抗日根据地了。
    
揭示科学之美
    
    叶企孙主持清华大学的工作作风是“无为而治”,在实际工作上有所为有所不为,讲究实效。这种务实作风也贯穿在他的各种教学工作中。
    
    原北京大学理论物理所所长资深院士胡宁回忆30年代听叶老师讲课时说:“他慢慢地讲解课的内容,斟酌着每句话里每一个字,在讲课的同时不断地对他所讲的物理问题仔细地分析和推敲,就像他也是和我们一样初次接触到这个课题,听课的同学也自然地受到他的感染而跟着他一起思考。当叶先生每次得出一个重要结论或导出一个重要的公式时,我们都有像是首次共同发现这些结果那样的新鲜感。叶先生在讲完一个课题后总是指给我们有关的参考书,使我们感到像是被叶先生引进一个胜境之中,看到里面很多美的东西。”
    
    叶企孙的讲课总是从听课学生的特点出发,使学生终身受益,摒弃了一般讲员以教学体系为中心或是以教师自我为中心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叶企孙所讲的内容相对于一般赶进度的教师而言要少,并且常将教学大纲中最后的内容舍弃掉。不过这里所说的“内容”是指课本或教学大纲上的具体题目而言,而不是指叶企孙在课堂上讲给学生的物理知识、科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方面面的总和,许多这方面的内容是书本上没有的,从一般教师那里是绝对学不到的。
    
    还有一点是叶企孙的讲课理论联系实践,着重于讲清物理现象和物理概念,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例如他导出一个物理定律的偏微分方程式之后,必围绕这个数学式详细讲述每个数学符号所代表的物理现象、物理思想和实验过程,连正、负号表示什么具体的物理意义,都解释清楚。许多学生说,是听了叶老师讲的物理课以后,才真正懂得了什么才叫做物理学,才被引入了科学的大门,才学会了如何学习物理学。
    
    在老清华物理系,课堂教学时间不多,课余时间就可以充裕地自学大量参考书,这是叶企孙倡导的物理系好传统,既符合通才教育又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程度不同、天分不同的学生,在自学上各尽其能,各取所需,都有自由发挥的条件,而且名师在指导自学时得以发挥其作用。
    
鼓励学生超越自己
    
    虞昊记得他刚入学不久,全班30多位学生就被叶师请到自己的宿舍小聚,在聚会上叶师逐个和学生谈话,了解学业和家庭状况。有个高个子同学家境不好,衣服都破了,叶师对他说:“以后有困难就来找我。”后来,“找叶先生去。”成了学生们遇到困难时常说的话。有一年暑假,王淦昌经济困难没钱回家,叶师知道后,找到他说:“我给你钱,回家去吧。”
    
    抗战期间,西南联大教授们都挣扎在饥饿线上,生活极端艰难。叶企孙却省出钱买了两包糖果糕点,在昆明的圆通公园举行茶话会招待听他的热力学课的全体同学,使大家在欢乐中听他讲话:“目前困难是暂时的,抗战一定会胜利。你们一定要锻炼好身体,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争光。一定要大公无私,不计名利。”当年的一位学生半个世纪后还深深铭记当年茶话会结束后叶先生的背影,总忘不了这位慈父般的老师将一群离家求学的学生当成自己的儿女。
    
    叶企孙最关心的还是学生的成才,即使学生毕业以后,仍关注着他们,尽己之力予以帮助。学生冯秉铨常常激动地向人谈起一个情况:他毕业多年后才发现老师叶企孙一直关注着他的成长,为他取得的每一点成就、每一个进步而高兴。他在国外发表的论文,叶师认真阅读,并提出看法。叶企孙去世后,遗物中有许多信件,是离校多年的学生写给他的,多是向他汇报他们的工作、科研情况。1995年举行叶企孙铜像揭幕会上,远在美国的学生戴振铎特地托同班同学秦馨菱在铜像前向清华大学献上一本刚在美国出版的自己的新著,表示向叶老师汇报。
    
    叶企孙对于弟子成才的那种胸怀,使他不仅反对文人相轻,而且竭力鼓励学生超过自己,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为荣。老清华物理系学生唐立寅描述:“有一堂物性学课,快下课时一位同学提出一个问题,没有解释好下课铃已响了,叶企孙说:‘我回去想想再来解释。’后因出席一个重要会议,临时托林家翘先生代课。林先生一上课就说:‘这个问题非常简单。’指出问题关键之点,立时圆满解决。下一堂课,叶老师一上堂就讲:‘林先生天资聪颖过人,又努力钻研,来日必有辉煌成就。’当年叶老师和他的得意门生互敬互让的情形,恰恰使我们听课的学生们在获得物理业务知识的同时,又学到如何做人的典范形象,产生对叶师的由衷的敬爱。”
    
    老清华物理系之所以培养出大批非常杰出的人才,实与叶企孙及物理系这种长期的亲密的师生关系有关。
    
    摘自《中国科技的基石》虞昊  黄延复  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年10月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叶企孙:他一生未娶培养出79位院士,晚年却被赶出清华孤独离世
叶企孙 2022-11-19 23:23小字号 【 编者按 】 2018年7月16日
文史天地|叶企孙:培养出众多大师的传奇人物
他是两弹一星元勋之祖,却蒙冤20载,晚年遇钱三强:快离我远点
叶企孙:大师的大师
他培养了13位“两弹一星”,79位院士,终生未娶,晚年却乞讨为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