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考出985名校390+学姐的答题框架原来是这样的 | 秃头暑期公益打卡纪实第六周

-

这个暑假竟然真的有四百多号人跟着我们一起每天打卡,从一个啥也不会的「答题弱鸡」变成了「好像能懂一些、能说一些的待起飞选手」。来来回回的也已经有四五位学长姐接过了每天和大家一起打卡进步的重担,而这个星期是一位真的很难大学的390+高分学姐为每天的题目愁秃了脑门。

其实,学习最大的困难不在于「知识很难」、「答题很难」,而在于还没开始就想着「难」,在翻越前头的高山之前,就先拔高了自己心里的那座「大山」。

最后再来一个星期,秃头公益打卡答题班也要结束了,而这一个暑假,你和秃头所的我们一起,都有在成长喔!

-

👏 起立鼓掌 👏

-


-

ᴅᴀʏ 1

   打卡题设与解析  

真人秀最近很火爆,学界对此现象引起的娱乐化严重、同质化问题、价值导向方面都给予了关注。你对真人秀的定义是什么?请运用相关理论和实例谈谈你的看法。

👀 思路点拨 👀

这是一道偏广播电视的题目,之所以选择真人秀这个主题,主要是可以通过对真人秀的思考延伸到各类综艺节目的思考上。这道题在题干中已经说了娱乐化、同质化、价值观等方面等带有偏向性词汇,那么在回答看法的时候一定要指出目前真人秀存在的问题,再辅之以或是娱乐化问题形成原因的讨论或是改进举措的提出、前景的预测。


   九尾猫学姐的参考答案  

真人秀,又称“真实电视”,是真实人物在特定的情境中按照规定的规则,作出真实的行为反应,达到一定的目的,同时又被记录下来,经过后期艺术加工,被制作成综艺节目。真人秀同时具备“真”与“秀”的特性,具有一定的真实性与戏剧性。自2012年《爸爸去哪儿》开始,我国真人秀节目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并呈井喷式发展态势,目前越来越多形态样式的真人秀节目的出现,也使得其良莠不齐,下面我将从真人秀的发展原因,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治理措施角度去开展对真人秀节目的看法。

一、真人秀节目的发展契机

1. 被监视的场景:满足窥私欲望

法国哲学家福柯认为视觉会产生权力,造成观看者和被看者之间权力的不平衡性。萨特也认为,当接触是不可能时,窥视欲就变成了上风。在真人秀当中,面对明星偶像脱离舞台光环下的“真实”生活时,观众看得行为不仅仅是一种监视,同时也是欣赏和模仿。受众潜意识当中会产生肆意窥探隐私的权力快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的凝视焦点。

2. 粉丝文化效应;吸引粉丝关注

粉丝文化是一种通过符号呈现的,具有边界性和强烈排他性的文化形式,通过构筑粉丝内部身份等级,获得身份认同。真人秀节目通常会邀请明星偶像,粉丝们出于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和构建,为了表达对偶像的支持和关注而关注真人秀节目,以获得关于偶像更多的话题与谈资。进而对该文本进行重新解读,推动了真人秀节目的传播。

3. 游戏式狂欢:强大的互动体验

巴赫金认为在狂欢时,先前存在的等级差异通通消失,戏谑占据主导地位。而真人秀节目通过各种手段满足受众感官的满足与猎奇心理。例如去年争议颇大的《追我吧》,采用惊险刺激的极限运动环节来引发观众的猎奇心理,栏目官微也不断通过测试、举报玩家等相关游戏设置来增加用户的互动性。在这场游戏式狂欢之中,看到光鲜亮丽的明星也会如此窘迫的状态,普通受众的心理会产生奇妙的“平衡感”

二、真人秀节目引发的问题

1. 生活情境的虚无化表演
   
真人秀经常有展示性和表演性的“剧情”,在媒介化程度日益加深的今天,会引发无逻辑、无深度、无生活的价值感,大规模采用情境化符号、景观式空间、去政治化的主题,很多节目设计采用的是伪故事情境的制作方式。在《追我吧》中,节目通过让明星们参与极限运动的方式营造出敢于拼搏不畏艰难的明星形象,但是却掩盖了超出生理和身体极限的运动本身就是无意义的。

2. 创新能力不足,扎堆现象严重
   
当前我国热门真人秀很多是引进国外,迂回地购买版权的《跑男》引自韩国的《running man》;还有一些疑似抄袭但并未购买版权的行为,《向往的生活》被质疑与韩综《三时三餐》有所相似,《四大名助》照搬韩综《大国民脱口秀-你好》。除此以外,真人秀节目的扎堆现象也很严重,《女儿们的恋爱》火了之后,马上又出现《女儿们的男朋友》《遇见你真好》《恋梦空间》等类似作品。
3. 冲击主流价值观,营造娱乐化信息环境
  
 “信息环境的环境化”认为,我们会以信息环境营造的氛围改造世界,人们的实践活动也会充满娱乐气息,例如以颜值正义、唱跳炫酷为标杆的《青春有你2》,突出视觉刺激的媒介内容表达,充分释放了刺激了网民的浅层娱乐细胞,当我们的信息环境被这些内容包围起来,便会形成对主流价值观的冲击和解构。

三、真人秀节目的发展导向

1. 综艺节目也要讲导向性
   
格伯纳等人提出的涵化理论认为,大众传播所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大众传播在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对于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巨大的影响,因此真人秀节目应该更多地偏向社会主流价值观,传播正面思想,契合我国的文化信仰。

2. 挖掘深度内涵,回归真人秀的“真”
   
真人秀节目应该挖掘富有人文底蕴的社会主题,多采用明星+素人结合的形式,让普通人的真实生活也能呈现在镜头之前,除了娱乐主题,还可以将视角扩展至文化、公益等更为丰富的主题上。例如东方卫视的《忘不了餐厅》,既有加盟明星黄渤、宋祖儿、王彦霖等人,也有五位患有轻度认知障碍的老人,其目的就是让人们对这些患病群体给予认知与包容。

3. 小众题材综艺化,分化真人秀新品类

综艺节目应该不断地去进行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不断挖掘内容积极的小众题材。目前不少真人秀节目已经将触角延伸到了非主流文化后亚文化领域,并且由于题材的新颖取得了很好的节目效果,小众题材也有机会成为大众爆款。例如爱奇艺的《中国有嘻哈》,将嘻哈文化打造成大众爆款,提取嘻哈和街舞中和平与爱、真实和尊重的正向因素,获得观众的喜爱。

-

ᴅᴀʏ 2

   打卡题设与解析  

新媒体环境下的中国如何进行国际传播?

👀 思路点拨 👀

国际传播一直以来是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专题,今年刚刚结束的中传暑期夏令营面试中,中传的老师将“新媒体时代的国际传播”作为一个独立的问题进行询问,足以看出这个专题重要程度。这类措施题目可以使用到5W分析法,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客体、传播效果角度进行阐述,并且注意题干中的“新媒体环境”,答题的时候思路要开阔,思维不要局限。

同学们在准备相关专题内容的时候,也可以结合“讲好中国故事”“一带一路”“国际传播新秩序”等内容加以理解,尤其是去年李子柒和CGTN的转型,抖音的出海,都是很好的案例。


   九尾猫学姐的参考答案  

一.传播主体:多元主体共发力

2. “自塑”与“他塑”相结合

他塑:·《中华的故事》由BBC和PBS联合制作,以普通人视角挖掘历朝历代的岁月留痕。

用国外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心灵对话”,以平视的视角客观全面地塑造中国形象·去年抖音国际版发起过一个征集活动“你眼中的中国”,鼓励海外用户发布他们眼中的中国形象的短视频,很快征集令八千余条视频,大家对中国的印象诸如陶瓷、丝绸、功夫等·《环球时报》英文版制作中英双语短视频《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采用街头采访在华外国人的形式,请他们对比中国和他们祖国的安全程度,最后得出中国社会环境非常安全。

二.传播内容:

1. 变“宣传”为“讲故事”

·自2013年我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之后,相继推出了一系列相关电视节目以及专题纪录片。例如《一带一路》,分为六集,虽然每集表现的主题不用,但都是以小故事展示,平民视角使得观众产生更深层次共鸣。
·2016年澎湃新闻出品一份讲述中国故事的英文产品《第六声》,将中国人目前的生活百态展示给对中国感兴趣的外国受众。

2. 多元文化内容全面打造中国故事

·漫画:长篇历史自传体漫画《从小李到老李》2009年率先出版于法国,将政治色彩化为人本情怀,从而尽可能使不同受众达到相同理解,即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接近”
·电视电影:大家可以考虑比如《陈情令》《甄嬛传》《步步惊心》等电视剧出海到韩国、日本、泰国等。
·网红:去年大火的李子柒在Youtobe上千万粉丝,还有办公室小野,也收获了很多海外的粉丝

三.传播渠道:从单一扁平渠道变多媒体融合的立体传播渠道

1. 造船出海

·CGTN,2017年全新起航的国际传播旗舰平台,具有“连接中外,沟通世界”的责任和使命,高举“See the difference”的口号,初步具备多语种、多平台媒体集群的雏形。释放出通过新媒体传播方式吸引海外年轻观众的心

2. 借船出海

·CGTN入驻YouTube,同时入驻的还有很多官媒,包括Twitter,具体哪些官媒大家自己去查查

3. 多元传播方式

·文化活动:孔子学院
·大型活动:奥运会、世博会、G20、APEC

四.传播受众:以国际受众为导向,实现跨文化传播

注重满足国际受众的需求,提高对外传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用大数据分析用户画像,制定有效策略进行传播

-

ᴅᴀʏ 3

   打卡题设与解析  

用新闻学传播学原理分析,以抖音为主的短视频火爆的原因,并分析利弊。

👀 思路点拨 👀

短视频一直是一个很热的考点,今年中南大学的夏令营也考到了“用使用与满足理论来分析短视频火爆的原因”,所以今年短视频热度仍在。这道题的问题还是很清晰的,原因,然后从短视频火爆的利和弊去回答就可以了。


   九尾猫学姐的参考答案  

1. 契合用户使用习惯
   
根据施拉姆的媒介选择或然率,人们会根据获得信息内容和使用传播途径的难易程度来决定媒介的选择。大部分短视频均采用竖屏形式,这契合了大部分用户的手机使用习惯,几秒钟就可以了解清楚一个事件也让人们获取信息更加便捷的快速。因此短视频更加贴合普通用户的使用习惯。

2. 模仿与参与刺激内容生产
   
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在《模仿率》中认为,人作为一种模仿性生物,模仿是促进人类进行文化创造和社会融合的根本冲动之一。短视频中模仿的成本低,只要模仿平台已火的视频内容和音乐元素就容易产生高流量视频,比如前段时间抖音上的绿茶妆视频,就引发了全网模仿。

3. 杀时间神器,对碎片化时间的占领
   
短视频标准时长在15秒,用户在碎片化的时间里即可了解视频内容,从而获得及时报偿的满足感,因而在等车、午休、等人等生活化场景中,短视频都可以全方位侵入人们生活的各个地点和时间。并且由于短视频本身快节奏娱乐化的特点,以及不停地“刷”的动作,可以快速消耗时间,造成时间过得很快的错觉。

4. 世界图像时代,感知信息方式的变化

早在20世纪初海德格尔就提出我们已经进入世界图像时代。所谓世界图像时代就是指人们用图像的方式去感知世界,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而“看”则是人类把握世界感知世界的一种方法和手段。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化为动态图像,不论是获取信息、知识还是表达自我均可以使用短视频的方式,它可以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利好一面:

1. 个体自我赋权与话语的重构
   
自我赋权是通过一种群体本身也毫无察觉的方式实现增权的过程,这个过程往往是隐蔽的,通过群体的主动参与体现出来。由于短视频制作的低门槛以及平台定位,各类社会阶层的群体都有机会表达自我,草根也有展示自己的舞台和机会。正如威尔曼教授提出的网络化个人主义所言,社会交往不再是给予群体的交往,个人拥有更大程度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个人主义更加彰显。

2. 推动小众亚文化的被看见
   
以抖音为例,上面盛行的各种嘻哈音乐、古风音乐等小众音乐形式;汉服博主、JK制服博主、LGBT群体博主等亚文化博主的存在,使这些亚文化有了更多“被看见”的机会,他们通过各类高质量有创意的视频,改变社会对这些亚文化的刻板印象,推动多元文化的彼此包容,促进文化事业更加繁荣多样。

弊端:

1. 泛娱乐化导致思考的缺失
   
以抖音为主的短视频为人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碎片化。娱乐化信息,让人们只需要滑动屏幕就可以获得简单而麻醉的快乐,当人们的休闲时间被这些娱乐化内容充塞填满,人们将会变成为流行文化规训失去批判性思考的个体。论文马尔库塞所说的单向度的人: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被压制。丧失了自由与活力,不再追求与想象另一种生活。

2. 与商业资本合谋下的消费社会景观
   
在短视频与商业资本的不断融合之中,也越来越被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所控制,消费社会景观逐步被建构,文化产品难逃资本的操控,平台的最终目的是流量变现,内容生产者迎合大众的审美趣味,同时也操控着趣味的走向。越来越多的植入式广告的存在使内容服务于商业,受众越来越陷入崇尚消费的拟态环境。

3. 对严肃话题的解构
   
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并非反对娱乐,而是反对“现实生活中一切公共的话语都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由于短视频的覆盖面极为广泛,越来越多官媒入驻,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等严肃议题通过短视频呈现,根据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可知,起决定性作用的并非传递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当人们习惯于以这种碎片化娱乐化形式去接受信息,必然会导致严肃议题的消解,公共议题难以进行有效讨论。

-

ᴅᴀʏ 4

   打卡题设与解析  

微博传播的社会影响

👀 思路点拨 👀

微博是社交媒体专题下与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掌握好微博的平台特点、用户关系和传播特点对于十分重要。在回答社会影响的时候,大家可以遵循两个基本思路,第一个是微观个体、中观群体和宏观社会;另一个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从解构和建构两个方面去进行回答。


   九尾猫学姐的参考答案  

一、微博传播对社会的重构意义

1. 个人主义彰显,自我赋予话语权
   
加拿大社会学教授巴里·威尔曼提出了网络化个人主义来描述新技术变革下人们社会交往行为的变迁。每个人都是自己多元社会网络的中心,同时又是他人社会网络的一环,社会交往不再是基于群体的交往,而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网络化联系。个人拥有更大的自弃主权和选择权,个人主义更加彰显。在微博当中,每个人都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网络中心分享自己的生活,构建以自我为中心的多重媒介空间。

2. 消失的地域,促进社会信息共享
   
梅罗维茨哎《消失的地域》一书中认为,电子媒介促进很多旧情境的合并,于是一些“地域”消失了。微博通过话题、热搜榜促成跨越时空网民集聚,因现实生活和网络热点而引发普遍关注的事情,来自四面八方的网民可以围绕同一议题进行讨论。不同群体之间的对话让人们消除误解、增进了解、促进理性对话,推动议题的快速解决。例如网民可以在官媒发布博文下方进行互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官民之间的交流。

3. “圣礼式语境”,凝聚社会共同体
   
在戴扬和卡茨看来,通过媒介事件本身,对仪式播出的准备以及对人们的反映等高度选择性解读,媒介为事件制造了一种“圣礼式语境”,一旦成功,媒介事件就能起到凝聚社会的作用。新媒体语境下,微博本身就可以为媒介仪式提供新的可能,热搜话题之下的实时评论让评论者跨越时空界限感受到自己对该事件的参与感,尤其是在为某一事件声援时更推动想象的共同体的形成。比如在疫情期间评论中的相互鼓励,社会恶性事件中为受害者发声等等,普通人合力将某一话题推上热搜,这大大社会群体对公共事物的参与度,从而起到凝聚社会的作用。

二、微博传播的对社会的解构

1. 媒介依存导致群体性孤独
   
雪莉·特克尔通过研究发现,信息技术带人人们沟通便利的同时也使人与人之间关系若化看似平台上给人们更加广阔的交流机会,但是这些交流和接触都是浅层的,内心的孤独感会伴随着这种交流的加剧而加剧。现代人满足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社会性格孤独自闭,存在着严重的媒介依存症。微博热搜、超话等模块让人们无时无刻不想追逐热点,好像一会没有看就会错过什么重要的事情,但是在追逐热点的时候却已经忽视了和身边人讨论身边事的意识。

2. 网络巴尔干化导致舆论引导困难
   
微博的群、超话、好友推荐机制将不同兴趣爱好的个人联系在一起,进而形成了网络区隔,圈子与圈子之间互相隔绝,自说自话,鲜少沟通,形成了网络巴尔干化。巴尔干化的网络社群会导致各个圈子内部意见极化,舆论引导面临困难,社会阶层面临撕裂。微博里无良营销号为流量利益,针对不同群体的引战,不同群体的互不理解相互攻击,都会导致沟通困哪,进而加重网络社会的戾气。

3. 流动的空间加剧地方空间之间的不平等
   
网络社会延展了地理空间,构建了新的空间形式也即流动空间。流动空间会在某个点集中,使得围绕这些店的信息流、技术流、资金流远远高于其他节点位置,进一步加剧原有地方空间之间的不平等,从而在社会中形成新的撕裂。最终会使得社会空间中出现一些特殊的、被排斥的和区隔化的,处于流动空间之外的社会空间。相比于更容易接触信息化的地区,信息化程度低的人只会被抛弃。在微博上,我们关注的永远是热搜推给我们的话题,我们关注纽约北京华盛顿,但是却可能连身边小城有哪些新鲜事都不知道,人们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微博推送给我们的内容,长此以往,被忽视的地方和群体能被分到的资源越来越少。

-

ᴅᴀʏ 5

   打卡题设与解析  

论述新媒体环境下谣言的传播。

👀 思路点拨 👀

这一题是有关谣言,并且要注意是新媒体环境下的谣言。所以在对谣言下定义之后,可以指出在新媒体环境下谣言传播的有哪些新变化,新变化的成因,可能带来的危害,建议的举措等等方面,也是可写的面比较广的,大家按照自己的思路选择几部分论述即可。


   九尾猫学姐的参考答案  

一、新媒体环境下的谣言传播呈现新特点

1. 谣言数目大
  
【仅2019年7月这一个月,根据中央网信办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的数据,全国各级网络举报部门受理包括科学类谣言在内的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1193.2万件,其中微博324.9万件,腾讯148.0万件】

2. 谣言比真实信息传播更快
   
【国外研究表明,虚假谣言比客观事实传播速度要快的多。1500名研究对象在推特上传播真假消息各自所用的时间,假新闻平均传播时间10小时,而真新闻传播需60小时。与事实真相比较,假新闻和谣言更加新颖,且更容易引发受众惊讶、害怕、厌恶等情绪。】

3. 传播渠道圈群化
   
【与传统谣言“点-点”或“点-面”的双重传播模式不同,网络谣言借助博客、贴吧、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呈现“点-面-面”的多重传播模式。李彪和喻国明指出网络谣言在传播结构上最大的变化是圈群化传播,网络谣言在一个圈子内部传播,会被信息桥节点转发到其他圈子,出现了圈子之间的嵌套、连接进而会产生情绪共振和情感共鸣,在整个虚拟空间形成一种群体压力,传谣氛围至此形成】

4. 互动性更强
   
【借助微博、论坛等互动平台进行传播,吸引更多的人加入与谣言有关的信息活动,进一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讨论,形成持续的连锁反应】

5. 对老年人群影响更大
   
【国外研究人员发现,社交软件上Facebook上65岁以上老人是转发假新闻的绝对主力,他们分享假新闻的数量是18-29岁人群的7倍。老年人群更容易受谣言影响。随着年龄增长,认知能力趋于下降,加之很多谣言本来就披着科学的外衣,真假难辨】

二、新媒体时代谣言传播新景象,警惕谣言美学
   
美学化的谣言,也叫正能量谣言,其特征在于将粗糙的事实美颜化,或用美好的意图去想象一个可能会发生的事实,通过对于公众痛点的把握,能够俘获公众注意力。例如抗击新冠疫情期间“陈薇院士先试疫苗第一针”在网络上疯传,后经过辟谣,陈薇院士注射的根本不是疫苗而是前段时间出征武汉时提前注射的提高免疫力的药物。这则谣言,用美学化的方式对公众期待进行精准喂养。这类谣言美学常常有恃无恐,因为其意图之美,虽然是假新闻但却很少受到追究。但是谣言就是谣言,若是谣言美学盛行,以修辞和美学糊化事实,人们便失去了对事实本身的判断,而陷入无尽的情绪陷阱之中。

三、另一种维度:作为社会现状反映器

1. 表达人们的对抗性诉求
   
谣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达人们的对抗性诉求,而这些对抗性诉求恰好反应的是无法通过其它有效途径表达的诉求。胡泳指出,谣言常常作为一种社会抗议而出现,通过谣言倒逼利益相关者对民众关心的事件作出回应。从某种程度上说,谣言实际上是一种民意,是民众得不到释放的心理诉求,是一种对于信息不透明的社会抗争。

2. 作为“讽刺画”的谣言

讽刺画一般通过夸张的画面内容,去讽喻社会上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一些谣言它们的内容与现实中某些受到大众关注的社会问题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而当受众接触到这类假新闻时,会因为在现实中遭遇过类似的真实事件而认为它是可信的,正是这种影射的关联性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中真实存在的某些严肃议题。从功能上看,这些谣言就像讽刺画一样,通过对现实的夸张加工传达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批判。

3. 作为“预警器”的谣言

预警器的功能在于警示可能发生的潜藏危险:当出现危险的征兆时,它会提醒人们注意,以避免更大危机的发生。而作为“预警器”的谣言,就是指其虚构的故事中被注入了错误导向的价值观,而含有这种价值观的消息被生产、传播和接受,恰好反映了现实社会中大众某些真实的群体性心理。通过这类带有明显价值导向的谣言,可以洞察到目前普遍的社会心理,进而做出调整和疏通。

四、新媒体时代的谣言处理:平衡利用是关键

谣言可以分为三类:误解性谣言、牢骚性谣言和攻击性谣言。一定程度上可以将前两种作为作为民意的窗口,进行细致的解读,通过其中包含的社会情绪,及时疏通,快速回应合理关切,提高社会治理的水平。

同时也可以针对谣言进行分类处理,或是解释,或是删除,可幽默对待也可严肃处理。很多时候平衡谣言比删除谣言更有效。

针对恶意的攻击性谣言,也应该正确界定应受行政处罚的造谣违法行为的构成要件,针对恶意制造谣言引发社会恐慌和群体对立的现象给予法律层面的严厉打击。
 
学者陈寅恪尝言,“伪史料中有真历史”,谣言从人类社会诞生开始与人类并存到现在,从未减弱,也永远无法得到根除,在未来将会继续和人类共存下去,因此与其硬性一刀切地删除谣言,不如去思考如何在新媒体大数据时代利用谣言,找到社会症候,不断完善社会治理。

  晚 安  





🌛



🌙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每日考点|看似简单的“新媒体”,考试时花样贼多!
考前必备19丨终极预测1:短视频的兴起原因、传播特点、社会影响
安徽事业单位申论技巧:提高语言生动性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考研真題网课视频课程
微信谣言的传播危害及其治理措施
浅析网络谣言的危害以及治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