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重读传播学之快速搞定三大学派的背诵版 | 神经末梢疏通课

🦉

考研冲刺马上就要进入一个月倒计时了,最近我发现各大公众号都在教大家如何在信息过载中有效的「做减法」。做减法是必须的,尤其是现在还不断的有热点不断的冒出来,之前的专题还没有整理好的情况下,如果持续的输出,而不对输入的知识和内容进行筛选的话,就会出现非常典型的情况——我明明12个小时都在学,我明明看了很多东西,我怎么还是感觉写不好题呢?

做减法思维实质上是过滤掉无用的东西,快速提高信息接受的效率和质量。

但减法这个事情就像分手和断舍离,当局者迷。所以本花不仅要教大家做减法,我觉得最有效的是直接帮大家做好减法:比如直接告诉你背什么怎么用,简单粗暴好上手。

尤其是像传播学派这种复杂的弯弯绕,学起来是真的绝望,要看的书一大堆要记得人名和理论一大堆,一个学派三个名,一个分支十个人,本以为自己能画出牛逼的学派知识树,最后变成了杂草丛生的知识荒漠。而且前期没学明白就算了,后期写题还得靠学派撑场子,但结果往往是场子也没撑住,理论用的也是错的,堆积理论闹了笑话还不自知——但!没关系,今天不管是学不明白还是用不清楚,都放着我来。

重读传播学的最后一次课,我决定帮大家系统的梳理传播学三大学派,从基础必备到提高理论到应用方法,一次性全部讲明白。

-
重读传播学之基础知识梳理
重读传播学之传播学研究方法
-


  - 食用·方法 - 

👶🏻 一张知识表查漏补缺保存背诵 👶🏻

在每一节神经末梢疏通课的最开始,我们都会帮大家做一张相关内容的知识表。大家可以把这张图保存在手机里没事的时候拿出来翻翻看看,记住了哪些忘记了哪些写题能用到哪些,咱一目了然。

👶🏻 一些基础概念温故知新 👶🏻

要相信,现在的自己和三四月份懵懵懂懂看传播学的自己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一些晦涩的难懂的理论对于你们现在而言或许已经可以理解甚至应用,再不济也能模模糊糊的触摸到边缘——所以希望大家可以借此专题,温故而知新:在回顾的同时,感悟新的用法。

👶🏻 一些触发你答题思路的新视角 👶🏻

现在的你们是会写题的人了!而且是能写出不错的题的秃头仔了!所以或许这些理论知识会撬开你们的答题盲区,让你们找到理论知识在答题实践中的新可能,也让你想起,噢原来答题还有这个点可以用。



🦉
🦉

   一张图梳理传播学三大流派   




*本张图可直接保存:随时看看
*本张图在仅罗列重要人物
*本张图人物排序存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
*每个学派排第一的人是奠基/启蒙者角色



🦉
🦉

    经验学派   

#三大研究取向重塑经验学派#

经验学派起源于美国并代表了美国主流的传播学研究范式。它的主要特点是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和功能取向的学术立场。鉴于经验学派肯定资本主义社会的多元性,旨在以经验性实用性的研究来服务传播实践,因此,经验学派的研究更多地关注媒介、受众和传播效果。

经验学派奠基人之一的拉斯韦尔在《社会与传播的结构功能》一文中提出的5W传播模式,正是对该学派的研究方向的确立和拓展,基于此,该学派的理论成果包括了大众传播功能说、控制分析、受众研究以及效果研究。

🔜 功能观

经验学派采用功能主义范式来研究大众传播,认为传播在社会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最早对传播功能进行界定的是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帕克,他认为传播具有指称和表达的功能,实质上帕克的功能观更多的偏向符号学派对于传播的意义交流本质的认知。之后,拉斯韦尔提出了传播三功能,提出传播对社会发展具有环境监视、社会协调和文化传递功能;赖特在此基础上补充了娱乐功能。而莫顿提出了显功能、隐功能以及功能失调,并于1948年同拉扎斯菲尔德在共同撰写的《大众传播、通俗口味和有组织的社会行动》一文中提出了大众传播的正负功能。

后来的学者在“拉扎斯菲尔的负功能的麻醉效果”的基础上发展了更多关于传播的负例如使得受众长期被麻醉、顺从现状、丧失审美力、自由时间被剥夺、被异化;国民丧失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人与人之间逐渐陌生化等。

🔜 控制观

· 微观施控之“把关人”理论:卢因在《群体生活渠道》中提出了守门人概念,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过滤信息的人,只有符合把关人价值标准和群体规范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怀特进一步在新闻业展开了把关研究,研究发现新闻报道过程中也存在着把关机制;此后,麦克内利也进一步完善了怀特的研究,提出了新闻流动模式;巴斯则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双重行动模式,认为把关不仅存在于新闻采集环节,更重要的是在新闻加工环节。

· 微观受控之“潜网”理论:布里德在《编辑部的社会控制》中指出,为了贯彻媒介组织的传播意向,防止新人侵扰行规,维护行业秩序、加强凝聚力,编辑部内总是存在着一张看不见的网----社会控制在新闻业的延伸,这张网制约着新闻工作者的传播活动

· 宏观受控:传播在宏观上主要受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自身以及受众的控制。政治控制主要表现为政府部门对传播的限制与管理,即立法、行政、操纵新闻是其主要手段;经济控制关键在于媒介所有权以及广告;受众通过各种反馈渠道控制传播活动;媒介组织自身也通过行业规范约束相关人员,新闻从业者也通过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规范自身行为;文化则是一种更为广泛和深远的控制,没有谁能摆脱文化语境的影响。

🔜 受众观

经验学派最先提出的受众观点是大众社会论,他们认为面对发达的媒介、巨量的信息,受众总是消极被动地接收,面临被大众媒体“拷贝”的支配;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霍夫兰则提出个体差异论,他认为由于先天遗传、成长环境、以及后天学习等的差异使得个体之间形成了差异化的心理结构、认知方式,最终导致价值观、态度、信仰方面的个体特殊性等

🔜 效果观

经验学派对于传播效果的研究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魔弹论、有限效果论、适度效果论和强效果论。

· 魔弹论(20世纪初—30年代末):媒介可以轻易左右人们的观点态度,甚至支配人的行动。很显然,这一观点过分夸大媒体力量,忽略受众的主体能动性,对于传播过程的描述也倾向于简单粗暴。

相关研究:拉斯韦尔《世界大战的宣传技巧》、李&李七种宣传技巧、布鲁默佩恩基金研究、拉扎斯菲尔德、阿多诺洛克菲勒基金会《火星人入侵地球》广播剧的影响研究

· 有限效果论(20世纪40年代—60年代):这一时期经验学派学者们展开了对传播效果的实验研究,他们发现大众传播效果受个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的既有倾向、受传者对信息的需求和选择性接触机制、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范,以及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人际影响等等。

相关研究:拉扎斯菲尔德伊里研究、霍夫兰说服研究

· 适度效果论(20世纪60年代—80年代):这一时期电视的普及使得有限效果论遭到冲击,效果研究也由此前的短期微观走向长期、宏观、多元化。此外,研究的视点也从传播者转移到受众,研究从不同方面强调了大众传播的影响。

· 相关研究:使用与满足理论、创新与扩散理论、议程设置理论、培养理论以及知识沟理论与赫佐格对广播的研究、贝雷尔森对阅读的研究、麦奎尔和卢姆勒对电视的研究、瑞恩和罗杰斯对玉米新品种推广的研究、麦库姆斯和肖对1968年美国总统选举的研究以及格伯纳对电视暴力的研究等

· 强效果理论(20世纪80年代及其以后):这一时期受众个人对媒介的选择和使用能力越来越强,新媒体赋权逐渐使得受众传播地位从被动转为主动。对这一阶段媒介的研究也是对“有限效果论”的修正。该时期的主要理论有沉默的螺旋理论、第三人效果等。



🧠 一个提高:为什么传播学的主流研究范式是经验学派?

· 来源于美国社会科学经验主义取向的影响:20世纪初,美国的五大社会科学,即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人类学,由于受到自然科学的影响和美国社会需要的推动,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在汲取欧洲社会科学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 自己的特色,即经验主义研究取向。它倾向于主要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论手段进行研究,认为社会科学主要是描述性的而不是规范性的科学,较多地使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解释社会现象的有效性,要求把科学知识与关于对科学知识的道德评价区分开来,以便对社会和人类行为的各个方面进行客观的研究

· 是美国利益集团的因势利导:美国政府、企业等利益集团在大众媒体的快速发展下,越来越重视大众媒介,并逐步认识到传播研究的重要性,纷纷资助大众传播研究,以便了解大众传播规律,更好地控制和利用大众传播对人们施加影响,谋取更大的利益。利益集团对传播研究的资助在促进美国传 播研究的产生和发展的同时,也形塑了美国主流传播研究的特征和发展方向

· 是奠基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旨趣上的偏好:对美国主流传播研究的产生和发展做出奠基性作用的主要学者大多具有经验主义社会科学教育和训练的学术背景,并且倾向于以经验主义的研究方法来从事社会科学研究。



    两大基本查考方式  

💣 直接型:考察你对经验学派某个理论(通常是受众理论、效果理论)的背诵和理解

名词解释直接默写,如果是论述或者简答,光是问啥答啥肯定不够的。需要大家准确、有条理地延伸你的答案。对于某一理论的理解,你可以在纵向上追溯一下理论的发展流变、与当下传媒现象的契合以及未来的发展倾向;也可以横向上把它与其他理论作对比分析;此外对于理论的评价,如果能够创新且合理地提出你批判性观点,会很出彩,但切忌哗众取宠、牵强论述、逻辑不通。

当然,也不要为了出彩,随便批判大牛学者,切记他们乃你不可批判之人。可以简单论述不足,但不可为了批判而批判。

💣 间接型:将部分知识点作为你的论据辅助你的回答。

经验学派涉及的知识非常广泛,但是我们梳理出来的就只有功能观、控制观、受众观以及效果观。因此,实质上,经验学派的理论涵盖了5w的绝大部分问题。论述题再怎么变化,它的本质还是对5W中各个要素以及要素组合起来的探讨。

所以,如果论述题是关于传播与社会,那么你需要提到功能观、效果观的相关理论;如果是关于人与传播,你需要提到控制观、受众观或者两者的组合。总之,对于这类问题的应对方法,你需要先读清题目隐含的本质,再来确定知识范围,筹划你的答案。



🦉
🦉

    批判学派   

#三大分支与答题升华必备#

批判学派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暴露出了一系列现代性晚期危机。因此,在有着悠久批判传统的欧洲,学者们率先展开对资本主义商业化、霸权化的传媒体制的研究,他们一同形成了批判学派。

广义批判学派是一个泛指的名称,它只是被用来与实证主义取向的经验学派相区分,主要包括法兰克福学派、政治经济学派、文化研究学派(伯明翰学派)三大分支。

🔜 考法一:批判学派与经验学派的区别


🔜 法二:批判学派重要理论的应用

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
理论名称:文化工业

· 内容:两人在《启蒙辩证法》提出文化工业理论。该理论认为批量生产的文化工业产品是伪个性化、程序化、批量化的,这些复制品丧失了艺术性和个性。他们指出文化工业并非为了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仅仅只是为追求经济效益而运转(马克思主义视角:经济剥削);而文化工业的影响却是隐蔽的,这些文化产品在意识形态层面上为统治者服务,文化本身的创造性和革命性被遏制,造成了社会大众的顺从(精神分析视角:意识形态控制)。

· 应用:网红、粉丝经济、选秀都有文化工业的内涵,当我们在分析今日网红带货的兴起与价值、思考各类选秀节目层出不穷时,就可以考虑利用文化工业理论

瓦尔特·本雅明
理论名称:灵韵、机械复制

· 内容:本雅明在其论文《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提出,声光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艺术作品的生产效率,但是机械化的复制和大众化的生产使得艺术的灵韵丧失了;不过,与霍克海默、阿多诺两人悲观的立场不同的是,本雅明对此持较为积极的态度。他认为艺术灵韵的丧失意味着艺术的民主化,因为解放性正是大众文化的潜质;此外他认为新型传播形式的出现使得消费者的角色发生转变,成为了传播参与者,由此改变了作者、产品与受众的关系。

· 应用:可以和当下的社交媒体传播、消费社会、符号消费等概念结合。

尤尔根·哈贝马斯
理论名称:公共领域、再封建化

· 内容:哈贝马斯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旗手,他提出了以下观点:1、公共领域:公共领域是“政治权利之外公民自由讨论、参与政治事务的空间”。哈贝马斯指出公共领域经历过资本主义初期的民主化转型和如今的“再封建化”转型,他对此持悲观态度。1、交往理性:哈贝马斯继承了阿多诺等人的文化工业理论,但是摒弃了公共领域论的悲观立场,提出人具有的交往理性能够反抗大众媒介的政治经济控制。基于此,哈贝马斯改良了第一代法兰克福学派的激进立场和悲观态度。

· 应用:史安斌教授的经典论文《传播权利的转移与互联网公共领域的再封建化——对FB进军新闻业的思考》:诸如facebook这类社交媒体对传统新闻业的冲击一方面助推了社交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为重塑新闻业开拓了新的路径;另一方面社交媒体对渠道的控制则带来了传播权利的转移——作为渠道控制方的社交媒体成为控制公共生活和媒介生态的决定力量——而这决定的背后,到底塑造的是世界范围内的“公共空间与意见自由市场”还是由于技术寡头带来的“再封建化”还未可知。

赫伯特·席勒
理论名称:文化帝国主义

· 内容:美国批判学派的开创者,对文化帝国主义有深入的研究。席勒认为跨国媒介公司受到大公司控制在他国获取了大量的经济利润;受到政府管理在他国实行意识形态渗透。跨国媒介公司通过投放广告和推广文化产品,从而掠夺他国市场,而这些广告和文化产品的普及会将自身携带的意识形态传递给和价值观他国受众。

· 应用:中国病毒、中国污名化、花木兰等

斯图亚特·霍尔
理论名称:解码与编码

· 内容:霍尔在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基础上指出大众媒介是主要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但是,霍尔并非彻底的悲观主义者,他认为受众的意义解码活动是主动的。他认为受众有三种解码模式:1、偏好阅读;2、妥协阅读;3、对立阅读。霍尔的研究为文化研究转向对解码者的民族志学研究提供了研究方向与方法。

· 应用:所有和国际传播、跨文化传播相关的内容都可以用到解码编码,李子柒、花木兰等

约翰·费斯克:
理论名称:青年亚文化、通俗文化

· 内容:费斯克主要提出以下两个理论:1、通俗文化:他认为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受众的意义解读行为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过程,受众在解读意义的过程中具有文化盗猎和游牧式的主体性;2、双重经济:费斯克认为电视节目的生产和收看是两个经济系统,前者流通金钱,后者流通意义的快感,在他看来后者最为重要,因为在此过程中,受众能进行创造性和抵抗性的消费。

· 应用:费斯克认为,受众在日常的文化消费中能够享受到远远超乎我们想象的自由。受众能够有效地利用文化资源,创造属于自己的意义。他创造出了“文化经济”的概念,认为在文化经济的生产中,交流和流通的不再是财富,而是意义、快感和社会身份。在这一过程中,受众成为主体,他们利用已经被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自主地进行创造性的使用——比如粉丝与饭圈、数字迷因的传播、打工人梗等等。



    应用注意事项   

💣 问题一:什么时候用?

· 题目涉及到传播的负面现象时:如后真相、标题党、污名化、传媒失范等等等,通常在分析原因的时候就可以在批判学派中找出对应理论来解答。

· 当问题在探讨传播与社会各结构要素之间的关系或者传播对社会的影响等宏观问题时,要使答案全面,可以在批判学派中找到有关经济、政治、文化的理论来分析。

· 当题目是探讨传者与受者之间的互动时,可以提出一系列关于传者控制、剥削受者;受者具备一定主体性予以反抗的理论。具体理论都在上面提到,大家下来多分析多总结。

💣 问题二:怎么用?

· 奠定基调:首先你要明确你将采用何种视角来统摄全篇答案。彻底的批判视角?彻底的经验学派视角?媒介决定论?媒介共生论?媒介批判论?或者还是以上几种的组合?

· 确定理论延伸方向:你将如何串联理论,是学派之间围绕一个问题的横向延伸还是纵向梳理一个学派的理论变迁?这要视具体问题而定,但一定要注意个理论之间衔接自然。

· 定位理论:一般来说,问题关于传播者时,你可以运用批判学派中经济与意识形态控制传播者的理论;问题关于媒介时,可以运用本雅明的理论、文化工业理论等;问题关于传播内容时,可以运用赫伯特·席勒等人的理论;问题关于受者时,可以运用本雅明、马尔库赛、哈贝马斯、霍尔、菲斯克等等等等大佬

💣 注意敏感:一般批判学派理论分为政治、经济两大批判类别。如果问题是关于国内的,就分析就批判市场经济足矣,政治真的别随便触碰,那个男人真的敏感;如果是关于国外的,政治经济可以一起批判,尤其是涉及到美国的,就文化霸权啊文化帝国主义啊文化工业啊哗哗哗的往上骂。



🦉
🦉

    媒介技术学派   

#时下最热门与最易错#

技术学派又称媒介生态学、技术决定论、传播科技决定论或者加拿大多伦多学派。它崛起于北美,分为多伦多学派和纽约学派两大学派——打破了传播学领域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两分天下的局面。

与两者对媒介内容的重视不同,媒介环境学派强调媒介形式的重要性,将媒介视为分析的重点,视媒介为环境,探究媒介与人的共生关系。分析媒介对人、文化、社会等产生的各种微观的或宏观的影响,以弥补传统研究对媒介本身的忽视。

媒介技术学派起源于多伦多学派,强调传播媒介的时间偏向和空间偏向之间的平衡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多伦多传播学派的媒介文化理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奠基人英尼斯提出的“传播偏向论”、核心人物麦克卢汉倡导的“媒介讯息延伸论”和80年代以来戴瑞克. 德科柯夫以新电子现实为研究框架所倡导的“文化肌肤论”

多伦多学派的第二代第三代研究均围绕麦克卢汉进行,而另一边英尼斯与麦克卢汉等人的观点在纽约进一步传播,开启了媒介技术的纽约学派,即技术学派的第二代代表人物——尼尔·波兹曼和詹姆斯·凯瑞等人吸取了刘易斯·芒福德的学术成果,研究文化与大众传媒的社会影响与控制;第三阶段是保罗莱文森与约书亚梅洛维茨,直接仍在影响当代传播。

🧠 核心考法:用媒介技术学派的理论来认知当下的技术发展

以下本花会将媒介技术学派分为乐观(积极)和悲观(消极)两方面,正好对应所有技术影响类题的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如果写到类似的题目,大家就可以从中来寻找答题理论。

🔜 乐观主义:英尼斯、麦克卢汉、梅罗维茨等人观点

哈罗德·英尼斯
代表作:《帝国与传播》《传播的偏向》
个人地位:媒介技术学派奠基人
理论名称:传播的偏向论
内容:“媒介偏向论”着力探讨媒介与权力结构的关系

· 观点一:他认为媒介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偏向性,媒介的这种偏向性塑造着社会的知识状况和政治形态。其中,偏向空间的媒介由于易于携带有利于形成扩张权利范围,但由于不便保存,因此难以形成中央权威;而那些偏向时间的媒介则与此相反,利于维持政权的稳定,但不利于权力的扩张。

· 观点二:关于媒介与权力结构的关系,英尼斯认为媒介会极大地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从而影响社会形态;新的媒介出现会开创新的交往模式从而促使权力结构发生转移;所以,一旦掌控了媒介,就可以操控权力。

· 意义:英尼斯将媒介与文化联系起来研究,批判了当时出现的知识机械化倾向,改变了传播学过去以信息内容为研究中心的传统,逐渐开始将媒介与社会文化、经济、权力结构联系起来研究。但是他片面强调了技术的决定性作用,为技术学派奠定了决定论的基调。

· 应用:胡翼青教授说过一句很深奥的话:一切在空间当中嚣张的权利,最终都会被历史清算,时间最终会说服一切,所以弱势群体,一定会用时间偏向的媒介证明自己的价值与意识。而这种媒介的时空偏向性,即英尼斯从政治、权力甚至更加宏观的视角,从批判学派汲取了精华,为媒介技术学派打下的基础。

用法还是比较局限的,一定说要用的话,那今天带有solomo性质的媒介我们可以称之为空间偏向,二类似于微博这类以时间演进的媒体可以称之为是时间偏向,基于其讨论这两类媒体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总之就是不推荐用,很抽象。



马歇尔·麦克卢汉
代表作:《机械新娘》《古腾堡群英》
个人地位:英尼斯的学术,代表人物
核心理论:媒介即讯息、媒介即人的延伸、冷热媒介

· 评价:麦克卢汉对于媒介技术他提出了很多富有创见的惊人之论,因此,学界当时对他的评价也呈两极趋势。

· 应用:麦克卢汉不会用的,今天距离考研还有378天。



约书亚·梅洛维茨
个人地位:媒介技术学派第三代代表人物
核心理论:媒介情景、消逝的地域

· “媒介情境论”:吸收融合了英尼斯、麦克卢汉的“媒介环境”观点和戈夫曼的“情境论”。“媒介环境”是指媒介变化导致人的变化,而“情境论”认为情境变化导致人的变化。梅罗维茨提出:媒介变化导致社会情境变化,因为媒介作为传播信息的工具,本身也是一种情境,不仅告知人们社会的变动,还指导人的行为活动。而社会情境变化导致人的行为的变化。因为情境决定了人的交往行为,一旦情境变化,人的角色扮演行为甚至是角色身份也会随之变化。例如情境的融合使人的多重角色身份发生混淆。梅罗维茨动态地分析了媒介、情境、与人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但是他同决定论的其他学者一样,都忽视了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混淆了媒介内容与媒介技术对人的影响。

· 情景论的发展——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欧文·戈夫曼在符号互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情境论。他认为人的生活就像是一出戏剧,大家各自在不同的情境依据不同的身份扮演不同的角色,即“角色扮演”。扮演过程中的行为举止通常被划分为前台和后台,通常前台展示的是社会规约其身份的行为,而后台则使个人完全放松,呈现出与前台近乎迥异的行为。

· 应用:媒介情景论与戈夫曼理论在当代最核心的应用就是“人设”呈现,无论是明星、网红还是我们个人,社交媒体上的“人设”即前台、即情景、即角色扮演。



🔜 悲观主义:尼尔波茨曼

代表作:《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
个人地位:媒介技术学派创始人
核心理论:娱乐至死、媒介即隐喻

· 童年的消逝:他认为在口语时代儿童与成年人无异,当时不存在童年这个概念;然而印刷时代,文字成为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分界线,儿童需要经过教育才能解读成人的奥秘;而如今进入电子时代,电视等媒介降低了信息获取的门槛,儿童无需经过教育和训练就能接触成人的世界,因此童年这个概念消失了,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壁垒也消失了。由于感性的媒介压倒性地胜过了以往的理性的媒介,因此成人原本的逻辑思维能力也被削弱,逐渐与感性无批判的儿童趋同,造成了“成年的消逝”。

应用:各种未成年人互联网伤害事件都可以使用。至于成年的消逝,今年的饭圈爱国、江山娇就是最好的体现。

· 媒介即隐喻:波兹曼认为媒介作为隐喻在定义着现实世界,它是通过其形式来作用于社会的,媒介的形式偏好特定的传播内容,从而塑造整个社会文化形态。口语时代媒介与信息的和谐状态促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而电子时代,媒介主宰信息。一切严肃的话语都被改造成简单通俗的形式,人们淹没在这种无需思考的信息中,丧失了自己的批判性和现实活动能力。

应用:这是典型的控制类理论,讨论了技术的弊端,特别适合在结尾或者在消极影响中作为辩证思考存在

· 娱乐至死:美国社会由印刷统治转变为电视统治,得出了由此导致社会公共话语权的特征由曾经的理性、秩序、逻辑性,逐渐转变为脱离语境、肤浅、碎化,一切公共话语以娱乐的方式出现的现象,以此来告诫公众要警惕技术的垄断。

应用:这个用法太多了吧,微博热搜,人们的互联网狂欢,本质都是娱乐至死

· 意义:波兹曼继承了麦克卢汉的媒介决定论思想,但是也开始摒弃麦氏的乐观主义,开始辩证地反思和批判媒介技术。



🧠 一个提高:反对决定论

贝尼格“控制决定论”、威廉斯“传媒与社会意向”;此外之前梳理的批判学派所有理论都认为媒介是受外部的政治经济控制,从而实行意识形态的操控,所以也可以用上批判学派的理论进行杂糅。

🧠 一个总结:考试的时候可得往深了写

作为传播学三大流派之一的媒介技术学派,对于我们考试的意义绝不仅仅是像经验学派那样记住流派里的代表人物和代表理论,像批判学派那样把个别理论放在今天的事件中思考也依然不够。我们要做的是既看到单个理论在今天的价值,也要深入思考整个媒介技术学派背后所代表的传播观念或者传播价值在今天技术快速发展时代的作用和意义。

只有明白了技术的逻辑与价值,才能真正明白传媒业在技术推动下将走向何方。正如莫斯可所言:只有当技术不再是神话般的崇高,而是迈入了平淡无奇的寻常事件,这种技术才会成为社会和经济变迁的动力。




累了累了累了累了
求求你们一定要学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内部讲义——传播学流派
2021年,传播学界痛失三位大师。
传播学的经典名词解释
传播学各个学校试题 - 考研圈子 - 中国考研网
传播学概论》试题
听说你只会背书,不会做题?五大经典案例带你破题!【简答题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