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蜀水散文《母校》——献给风吹垭

(散文)

  

——献给风吹垭

/

“如果懂得了珍惜的含义,也就明白了活着的意义。”

                            —— 摘自《作者日记》

六十年代初出生的我,还能拼凑着读了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学、研究生,也算得上是人生莫大的幸运。

十多年的求学之路,不同的校园陪伴着我度过了不同模样的岁月,它们都值得我静静地回忆和深深地怀念,但唯有那所被我称之为“母校”的却令我始终魂牵梦绕,难以释怀。因为,它和母亲的称呼齐名。

我的母校位于长江巫峡口南岸的巴东县城远郊的穷乡僻壤,地名叫做风吹垭。

那年暑假,我揣着湖北省恩施地区财校巴东分校的《入学通知书》,带上父亲请木匠给我订做的大木箱子,打算到县城工作的姐姐那里逗留几日,然后再去新学校报到。

我从老家野三关出发时,父亲把我送上了汽车,到终点时在县城里工作的姨父又等在路边接我,这些优厚的待遇,也或多或少缓解了我因父亲强行给我填报这个学校志愿的负面情绪。

我那时是第一次来县城。虽然踏入社会后因公而到过国内外诸多大都市,而且把自己的小家也安顿在京城,但当时我这个小乡巴佬着实为这座被称之为鄂西门户的县城而惊叹。那密集的房屋、街道、车辆和人流,使我大开眼界。我经常闭上眼睛,遐想大山外面更大的世界,幻想着要走出去领略那无尽的繁华。想到这些,我内心情不由衷地感谢这份《入学通知书》。

那天上午,我和面孔陌生的同学们爬上那辆高大的卡车出发了。

汽车抵达目的地,我环视和观察着这个学校,说不出来的失望之感刹那间涌上心头。

在那陡峭而狭窄的大转弯的公路下面的山谷,既不开阔又不平整的两三亩坡地上,一栋低矮的土墙瓦房便是主楼。它的侧面顺着墙壁斜架着一个长长的木梯,一楼是两间教室,二楼是男生和老师的住处,所有的男生全住在一个房间,都是木板制作的上下铺。我已记不清楚刚开始两个班还没有合并的时候,九名女生的宿舍是安置在哪里了。后来,被称为班花(自然也是校花)的女同学回忆并告诉我:“记得我们九个女生当时住在一户农民家的二楼,每天要爬很窄的楼梯,有次一位女生在屋檐边突然发现了蛇,她的尖叫带领着我们一齐尖叫,就像领唱加合唱。后来,我们不仅开开心心地住习惯了这里,晚上还一起爬上小山看月亮数星星……”

主楼的坎下的小空地一侧便是食堂,几根木头柱子支撑着土瓦盖的房顶,一堵隔墙上挖有两个只能看得见人脸的洞孔,那是打饭菜的窗口。主楼的右边是一个篮球场,后侧面距离一百多米的山坡边便是公用的土墙厕所,还要爬上土石坎顺庄稼地走一段路程才能到达。

篮球场边缘有一条由一些农舍组成的巷子,当地人叫它猪屎街,街头坡顶有一个供销社门市部,这就是校园周围的环境。校园是没有院墙的,当然也没有门卫,更不要说绿化带了,只有主楼门前左右各有一棵笔直的柏树,有如两支丈余高的毛笔耸立着。

我们是这所学校的首届生,共有六十二人,一位校长加五位老师和两名厨师以及后勤人员不到十人。最具有特色的是同学们来自不同的岗位,年龄相差很大,阅历悬殊不小。

我们这些同学都是全国恢复高考的次年被录取的。当时考不上大学的可以上中专,全称为中等专业学校。其实相当于如今的职业学校,我们学的是商业会计专业。时值国家缺乏人才的年代,我们读的这类学校也是非常吃香的,首先是包分配,同时享受干部待遇,就凭这两条就足以说明这张《入学通知书》的份量了。

我读高中时,由于语文成绩出众,学校把我当作重点生来培养,目标是考上好的大学。由于我们家兄弟姐妹多达六个,我又排行第二,经济负担很是沉重。于是,我决定直接报考中专,这样一是把握大,二是早点为父母减轻担子,将来如果有机会再考大学。我想这也算是“曲线求学,利国利家”之策了。因此,我就这样和风吹垭结缘了。

两年的校园生活,它成为我步入社会的门槛,也是成为我人生的阶梯,更关键是它成为我品格塑造的摇篮。

我的母校和我的母亲一样,朴实而简洁,亲切而温馨,她让我懂得了人的一生要珍惜过去的深刻道理。“如果懂得了珍惜的含义,也就明白了活着的意义。”这是我毕业那天写在日记里的话。

两年的时光很短暂,但有很多的经历值得收藏,这里的诸多场景在我的印象中极为深刻,不可磨灭。

首先是饭堂,每到就餐的时候,大家拿着款式各异和大小不一的饭碗排着弯曲的长队,然后等候窗口里面的勺子打着饭菜。由于每个同学的家境不一样,所以伙食的标准不尽相同。大多数的男同学饭量特别大,一顿吃半斤或者八两米饭都不在话下,但由于饭菜票的数量有限,还得扳着指头计算着过日子。大多时日,菜品只有两三样,大多是炒土豆或者炒白菜之类,每周会有一两次荤菜,最让大家嘴馋的是粉蒸肉,每一份其实也仅有三五片肉,往往是的刚把胃口激活了而肉又没有了。有的时候,淘气的男生乘女生不注意,悄悄地偷对方碗里的一块肉迅速塞进嘴里也就成了笑料,不过,也有因此事而结成终身伴侣的。我的胆子小,所以也没这样的好运气。

我那时的饭量也很大,每顿都好像没吃饱似的,特别是菜不够吃。有位同学教我用干辣椒下饭,这个办法还是蛮管用的。我们在上衣口袋里装几个晒干了的红辣椒,菜不够的时候就啃一口辣椒再吃一口米饭,开始确实辣得张不开口,时间长了也是就适应了,而且还有某种特殊的香甜味儿。这样,就可以节约出昂贵的菜票钱以便于吃更多的廉价的米饭了,这算是“以质量换数量”吧。

我有时实在想吃肉了,周末时就跑到县城姐姐那里,她就会大大方方的给我煮一锅肉,我就狼吞虎咽地蹭上一顿,最高记录是我一顿吃了一斤多的肉。我现在回想起来,好笑之余,却觉得自己过份地不懂事,因为姐姐每月的薪水是很微薄的,还要接济家里。回到学校,饭堂依然是我每天三次都急切关注的地方。

我当时还有一个活动场所就是教室旁边不到十平方米的图书室,应该说是阅读室更合适一些,因为没有图书,就几份报纸和几本杂志,我格外喜欢的是《中国青年》和《读者》这两本。我带了个大笔记本,看到好的文章和句子就抄下来,过期的杂志上如果有好文章,我就用手裁下来帖在本子上。这个不文明的举止,当时也没有付出什么代价,两年下来我就抄写剪贴了十几本。

课余时间没地方玩耍,我就躲在寝室里看自己喜欢的文章,有时候也画画儿,我画的题为《雄风》的狮子,还获得全县大赛二等奖,重要的是收到了几元钱的奖金,足以饱食几顿粉蒸肉了,当天夜里做梦都笑醒了。

晚上,同学们睡不着,就躺在床上满天吹大牛,老师就会喊:“熄灯铃已响,寝室要安静!”,于是大家就鸦雀无声了。还有几个胆子大的不听招呼,老师悄悄走进寝室抓现行。老师突然问谁还在讲话,几个人异口同声地回答:“室长在讲话”,其实,这是夜幕下的冤案。

《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这首歌,它在校园里出现的频率确实很高,大小活动得唱它,同学们有事无事也唱它,时时刻刻都在每个角落里传响着。“再过二十年,我们再相会……”这句歌词具有很大的魔力,它激发着“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我们对未来的憧憬。我相信,几十年过去了,这首风吹垭的校园主题歌,它依然带着当年的青春气息,东风般地在我和同学们的心中荡漾。 

       数十春秋弹指间,

昨日青春化云烟;

老当益壮自奋蹄,

夕阳壮丽写新篇。

我想,我们还要唱响《年老的朋友来相会》,健步踏上“再过二十年,我们再相会……”的新征途。

……

我从母校毕业,后来又就读过几所高校,它们也成了我人生经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它们却无法完全替代我所称为母校的珍贵的生活片段。

前年,我应一位教授朋友之邀去北大做客,参观了博大井然的校区,感受了源远浓郁的书香气息。我怀着肃然的敬意,向着“北京大学”的四个大字致以敬礼,同时,我也朝着家乡的方向,为我的母校致以敬礼。

我的母校,风吹垭!

风吹垭,我的母校!

       家蜀水:原名张一彪,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曾任职《恩施报》、《三峡晚报)、《中国三峡工程报》、《深圳法制报》、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现任红铅笔集团董事长北斗猎头执行董事


附评论:

母校是人生之母

——作家蜀水《母校》读后感

/龙道子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一个人都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养我的身体之母,一个是教我育我的人生之母。正因为如此,人们才将自己就读过的学校称之为母校。

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每一所就读过的学校都可以称之为母校。他们赋予了每个人不同人生阶段的不同的教育职能。这其中,因为个体原因的不同,有的对小学更情有独钟,有的对中学更念念不忘,有的对大学更回味无穷。而作家蜀水先生给读者展示的母校,则是他就读过的一所中等专业学校。

蜀水先生写道:“如果懂得了珍惜的含义,也就明白了活着的意义。”看来,蜀水先生就读过的这所中专母校,对其人生的历程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从蜀水先生的笔下,读者可以感知到,他的这所母校是艰苦的,但同时也是充满情谊的,是让当年的恰同学少年们获得了真才实学的。所以,在这所母校就读,正是值得作者倍加珍惜的经历。

母校是艰苦的。其实,在作者就读的那个年代,很多人的母校,包括本人的母校一家中等师范学校,也都是那么艰苦。记忆最深的莫过于学校唯一的公共厕所,那个简陋,就是在一个大坑上面搁置了几块预制板。但就是那么艰苦的条件,并没影响它照样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小学老师。那个年代的学子,精气神十足,学习、文体、生活多姿多彩,现在回味起来很苦的状况,那个年代根本就不觉得。

与那个年代的艰苦条件相比,如今的学校,可谓是各地条件最好的场所,有的还是当地的城市标志。当然,今日的莘莘学子再没机会体会那个年代的苦,但今日之条件却是靠那个年代以及那个年代前前后后若干代学子努力建设的结果,成就来之不易,当倍加珍惜矣!

母校是充满快乐和情谊的。蜀水先生就读的这所中专母校,条件虽苦,但同学们依然快乐成长、光彩夺目。正如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同学之间的情谊,从面对一条蛇的集体尖叫,到一片肉的相互偷吃嬉闹,相处的情感不断加深,以至于有的竟由同学之情上升为爱情,那份情谊,那份幸福,不正是“明白了活着的意义”了么!

母校也是让人成长成才的。那个年代的中专毕业生,走向社会就走向了国家建设的主力军队伍。作者蜀水62名同班同学就须担纲62个重要岗位,也许在不同的单位从事着不同的职业,但他们必定是各个单位的顶梁柱。这,就是那个年代中专母校的意义所在。它让每一位学子成长成才,不仅是同学们的知识之母,更是同学们的人生之母。

每一个人,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多么富贵,都应该铭记自己母校的谆谆教诲,向母校致敬!

(评论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董玉恒散文:师范毕业25年同学聚会有感
感悟同学聚会散文
呼和浩特第一中学校歌
我和我的母校
我的母校——凤翔师范
保定四中母校的回忆之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