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唐最铁血之战:睢阳之战

2015-06-20 18:28:13|  分类: 史海钩沉

大唐最铁血之战:睢阳之战 

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合围侔月晕①,分守若鱼丽②。

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挥③。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④。

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

《守睢阳作》

金庸小说中写大侠郭靖苦守襄阳,以一城之地力抗强虏多年,读者无不为其“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气概所折服。然而,此为小说家言。在真实的历史上,也有这样一个英雄,以残兵病卒,独抗数十倍于已的悍敌,直至几乎全部战死。他就是这首诗的作者张巡。在安史之乱中,张巡尽忠报国、义薄云天,堪称千古忠烈。民族英雄文天祥在他的正气歌里曾写道:“为张睢阳齿”,指的正是张巡咬碎牙齿,力拒叛贼的烈烈英风。
最令人震惊的铁血之战:张巡以数千唐军在这里阻挡安禄山大军围攻。在持续十个月的围城战中,城内首先发生粮荒。在粮食吃完后,士兵开始吃马匹,马匹吃完后,开始食用3万多名女人,老人和孩子。令人惊奇的是唐军虽然知道外无援军,内无粮草,自己必死在此,却没有叛变者。最后城破,城内6万军民,只存活400余人。


睢阳:位于大运河的汴河河段中部,当时,朝廷仅剩下长江、淮河流域的赋税支撑着,是江淮流域的重镇,如果失守,运河阻塞,后果不堪设想。张巡、许远守睢阳,兵力最多时也不满7000,前后400余战,竟然歼灭叛军12万人。睢阳坚守10月之久,在此其间朝廷不断地得到江淮财赋的接济,已完成了恢复、准备到反攻的过程,前一个月已收复西京长安,在睢阳陷落后10天又收复了东京洛阳,叛军再也无力南下。唐朝天下得以保全,全仗睢阳坚守10月之久。
睢阳之战,张巡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之下,面临强敌,临敌应变,屡屡制胜。从757年1月开始,到757年10月陷落,张巡用不足万人守军,在睢阳苦守了十个月,有力地牵制了燕军;若算上在雍丘之战、宁陵之战,则共与燕军共对抗了二十一个月。史书载,共经历大小四百多战,斩叛将三百餘人,累计歼敌人十餘萬。由於张巡的坚守,阻挡了燕军南下,使得富庶的江淮地区得以保全,保住唐朝的税赋重镇;此外牵制了大量叛军,又为唐军组织战略反攻赢得了宝贵时间。当时的翰林学士李翰等人认为:巡蔽遮江淮,沮敌势,天下不亡,其功也。

张巡死后,唐肃宗下诏,追赠张巡为扬州大都督,許远荆州大都督,封其为邓国公,史称张中丞;赠张巡妻为申国夫人,赐帛百;又宠张巡子孙,拜张巡儿子张亚夫为金吾大将军;又免除雍丘、睢阳徭役、兵役两年。大中年间,更将张巡的画像置于凌烟阁上。此后,历代仍有对张巡加封。


提起张巡,很多人都以为他是一名武将,其实他是进士出身。他是开元末年中的进士,当时是第三名。天宝年间,张巡出任清河(今河北清河)县令,因不肯阿附杨国忠等权贵,虽然他政绩卓著,却并未升迁,在清河任职期满后,被调到真源(今河南鹿邑),还是当一个小县令。张巡为官清正,虽为小小县令,也尽自己所能,秉公执法,除暴安良。当时有个叫华南金的土豪,鱼肉乡里,无恶不作。张巡一上任就拿了他,依律杀之。老百姓都拍手称快。

安史之乱发生后,因贼势浩大,有不少唐朝官吏纷纷降贼。而张巡却在形势非常危急的时候挺身而出,以数千兵卒力敌叛贼令狐潮的数万大军。张巡昼夜苦战,大小战斗共四百多次,杀敌上万人,给令狐潮的贼军以沉重打击。至德二载(757年),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安庆绪为了夺得江南富庶之地,派贼将尹子奇率同罗、突厥、奚等蛮族精锐之兵,共十几万人,气势汹汹地杀来。张巡迫于形势,只好退至睢阳,与那里的太守许远合兵一处,共守睢阳这个军事要地。

唐朝时的睢阳城,即现在的河南商丘。河南、江苏交界处的中原地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九里山前古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楚汉鏖兵,就是在这一带决胜负。直到现代,我军与老蒋的淮海大战,也是发生在此处附近。淮海大战,蒋军一败,南京总统府很快就插上了红旗。说来此处正是江南门户,此地一失,江南半壁,终究难保。张巡和尹子奇当然都知道此地的战略地位,尹子奇的十几万猛悍贼兵拼命攻打睢阳城,太守许远虽是奸臣许敬宗的曾孙,然而他却不同于乃祖,十分忠义。他自认为军事能力不如张巡,毅然将兵权让给了张巡。张巡之为人,高风亮节,赤诚待人,故而很多人对他都心服口服。从后面的事情来看,如果不是张巡有极高的威信,睢阳城中绝不会有那么强的凝聚力。那样艰苦的环境,放在别的城中,早有人开城投降了。张巡不同意?也会有叛兵捆了他去献功。正是因为张巡的个人魅力,才使得一大批人才聚集在他身边。像大将南霁云,本来是尚衡手下部将,但他见了张巡后,说什么也要投靠在张巡手下。他原来的“老板”用金银财宝厚禄挽留,南霁云坚决谢绝。南霁云神勇善射,贼兵只要敢近他百步之内,无不应弦而倒。

贼军头目尹子奇,十分狡猾,一直藏在众多贼兵中间。神箭手南霁云想一箭结果这个贼头,但却不知道谁是这厮。于是,张巡想出一个计策,这次贼兵又来攻城时,他让弓箭手射出草棍做成的箭。有贼兵中“箭”后,以为城内箭已经射完了,就乐呵呵地拿了这支“箭”向贼头尹子奇汇报,大将南霁云早已看见,弓开如满月,射去似流星,一箭射中此贼左眼,贼兵因此暂时退去。

可惜此贼并未被射死,只是变成了独眼龙而已。贼兵弄来了新式武器--钩车、木马等攻城工具想破城,但却被张巡用火攻法将敌人的攻城车统统烧毁。张巡巧计百出,贼军损兵折将,气为之沮。最后,贼人无奈,仗着人多,层层围困,意图困死睢阳城中的将士。张巡正是在这种非常危急的情况中写下这首诗的。

“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眼看着将士们一个个倒下,城中的粮草已绝,士卒们一天只能吃一勺米,掺着纸张、树皮,压一压那难忍的饥饿。这城还能守多久?张巡怎么能不愁上心头?而在敌军重重围城的时候,张巡和众将士“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浴血奋战,殊死抗敌。他们坚信忠信之师是不可战胜的,报国的坚贞之情也是不可改变的。从“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这句,我们仿佛能看见张巡将军振臂大呼,激励将士们奋勇杀敌的情形。然而诗的最后,张巡也发出一声叹息:“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当时,张巡周围有不少的朝廷兵马,但这些家伙们各自心怀鬼胎,想保存实力,或畏敌不前。大将南霁云曾杀出城去,向贺兰进明等人求救,但这些人都不发兵。

张巡城内粮绝,不但马匹被杀掉,连弓弩铠甲的皮子也被煮来吃了,又掘鼠窝捉老鼠吃,罗麻雀来吃。但这终究也无法改变城中越来越多的士卒饿死的景况。这时候,张巡杀掉自己的爱妾、许远杀掉自己的僮仆给士卒们吃。这样又坚守了三个月,士卒们终于再也没有力气做战了。张巡见这城即将失守,于是向西边皇帝所在的方向跪拜说:“臣不能再生报陛下,死后也当为厉鬼杀贼!”张巡写下一篇《谢金吾表》,其中说:“臣被围四十七日,凡一千八百馀战。当臣效命之时,是敌灭亡之日……”千载之下,读之仍令人热血如沸。

睢阳城陷落后,张巡和许远及众将士都被缚。被缚的众将士见到张巡,都挣扎着站起身来,向张巡痛哭流涕。张巡却一付坦然自若的样子,他缓缓地从这一个个将士的脸上看过去,这都是陪他一起浴血奋战的好兄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张巡要再看他们一眼。张巡平静地对他们说:“不要怕,死乃命也!”张巡此刻的心中,可能真的像湖水一样平静。因为张巡尽到了最后一份力气,将士们也拼到了最后一滴热血来报效国家。五百年后的文天祥,临刑前也是从容地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作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贼头独眼龙尹子奇狞笑着对张巡说:“听说你督战时,大声呼喊,把嘴角都弄裂了,甚至嚼碎口中之牙,真能这样?”张巡怒叱此贼道:“我欲气吞逆贼,只可惜没有力气了!”尹子奇大怒,命人用刀豁开张巡的嘴,果然见口中只剩了三四颗牙。尹子奇以下贼将也不得不打心眼里佩服张巡是个好汉。尹子奇等抽刀威逼,想招降张巡。张巡不予理睬,只是昂首待死。贼将又招降南霁云,这时南霁云踌躇不语。张巡呼道:“南八(唐人习惯称人排行以示亲热),男儿死尔,不可为不义屈!”南霁云笑着说:“我是想留下这条命再干点大事--“欲将有为也”(意思是想假投降后,再找机会诛杀叛贼),既然您如此说,我哪里敢不慷慨就死!”于是张巡、南霁云等人同时遇害。张巡年仅四十九岁。

当时朝廷也知道睢阳一带军情紧急,江湖夜雨的老乡宰相张镐(他是山东聊城人)当时兼河南节度使,下令浙东、浙西、淮南、北海四镇节度使及谯郡太守闾丘晓火速发兵救援。闾丘晓这厮,一向自高自大。他不听命令,拒不发兵。说来就他离张巡所守的睢阳最近,若是他早出兵救援,可能睢阳城不至陷落。当张镐亲自率大军来到睢阳时,睢阳才刚刚陷落三日。张镐打跑了贼军后,看到睢阳城内的惨状,听到张巡和众将士可歌可泣的事迹,感动之余,不禁对拒不发兵的闾丘晓怒火万丈。他下令将这厮乱杖打死,这厮全没有了以前的骄横气焰,趴在地上求饶,说什么家中有老母在堂之类的话,和假李逵一样的腔调。张镐冷笑说:“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旧唐书·卷一百一十一·张镐传》)张镐说,你当时杀害诗人王昌龄时,怎么没想到王昌龄家中还有亲人呢?闾丘晓这厮无话可说,只好乖乖地受死。诗人王昌龄回乡时,被闾丘晓害死。张镐也算替王昌龄报了仇啦。

张巡苦守睢阳,虽最终城破身死,但他却死死扼住了叛军的喉咙,保住了江南半壁富庶之地,为郭子仪等人的大军收复两京、最终击败叛军立下了卓越功勋。当然,也有人对张巡当时杀人而食的做法颇有非议,唐代当时就有,现在还有。然而,张巡等众将表现出来的凛然大义,誓死不屈的气节是永远值得我们尊敬的。日军攻打南京时,唐生智信誓旦旦:“本人奉命保卫南京,至少有两件事有把握。第一,即本人所属部队誓与南京共存亡,不惜牺牲于南京保卫战中;第二,此种牺牲定将使敌人付出莫大之代价。”结果事到临头,二十多万军队面对日军五万多人的进攻,先行夺路奔逃,将南京父老姐妹送于敌寇之手蹂躏。如果国人大多数都喜欢看张巡脸上被抹黑,都学得像唐生智之流一样“聪明”,敌人来强奸,我先递上套。那国家危矣,民族危矣。

①侔:如同。此句说敌军围城,像月晕围着月亮一样。

②鱼丽:是春秋时郑庄公创造的一种新型阵法。所谓“鱼丽”就是像网捕鱼似的捕捉对方。

③黄尘:指兵马荡起的尘土。白羽:白羽扇,表明张巡的儒将风范。

④陴:指城上的女墙。

附:此文中见死不救的两个家伙--贺兰进明和闾丘晓也会写诗。兹录二首如下:

君不见岩下井,百尺不及泉。君不见山上苗,数寸凌云烟。

人生赋命亦如此,何苦太息自忧煎。但愿亲友长含笑,相逢不乏杖头钱。

寒夜邀欢须秉烛,岂得常思花柳年。

《行路难五首(其一)》贺兰进明

舟人自相报,落日下芳潭。夜火连淮市,春风满客帆。

水穷沧海畔,路尽小山南。且喜乡园近,言荣意未甘。

《夜渡江》闾丘晓

凭心而论,这两人的诗写得还不算太差,但人品却是非常卑下,为世唾骂。
张巡就义后,其殉国事迹很快沿大运河、长江、淮河一带传开,豫苏皖浙各地纷纷為之建庙立祠。其后,道教又尊张巡为“保仪大夫”(或保仪尊王),张巡成为收灾降福,惩恶扬善,统领神兵的大神。 臺北市文山区,「集应庙」奉祠「保仪尊王」「张巡」,「忠顺庙」奉祠「保仪大夫」亦為「张巡」,当地老一辈仍称自己為河洛人,使用河洛话,称「集应庙」為「尪公庙」。(河洛指的是河南洛阳),「张巡」实為臺北市及北臺湾之正神。

河南商丘睢阳区建有张巡祠。安史之乱平定后,唐朝为纪念张巡、许远建的“双庙”。后又改建为“五王庙”,加了南霁云、雷万春、贾贲三人。北宋时,添加了姚訚,改称“协忠祠”。后黄河缺堤,祠堂被大水冲毁。明朝正德年间重建,称为“六忠祠”。1991年,又迁往商丘城南门外改称“张巡祠”。

苏浙、闽粤、港澳与台湾、新加坡等地,相当尊崇张巡,单是浙江桐庐就有张巡庙九座,福建省泉州安溪县人,则视之為茶叶保护神,称之尪公。相传农历五月廿五日为“尪公诞”,一些地方的庙宇会在这天会祭祀张巡,举行“迎尪公”仪式。

明、清时期,福建安溪县张巡信仰,随著移民传入台湾,在台各地奉祀。台湾民间称之为“张王爷”、“张千岁”、“尪公”,在台湾则一般与许远共祀,称為双忠,共有一千多座张巡庙,张巡也有保仪尊王(少数庙宇与清水祖师同称為护国尊王)等尊称。
宋代岳飞。韩愈、陆游、王安石、文天祥等人对张巡的忠君爱国的精神均有诗文赞颂。
据史书记载,张巡防守睢阳,城被围日久,守军无粮,曾被迫吃人充饥:

“茶纸既尽,遂食马;马尽,罗雀掘鼠;雀鼠又尽,巡出爱妾,杀以食士,远亦杀其奴;然后括城中妇人食之,继以男子老弱。”(出自《资治通鉴第二百二十卷唐纪三十六》)

“巡出爱妾曰:‘诸君经年乏食,而忠义不少衰,吾恨不割肌以啖众,宁惜一妾而坐视士饥?’乃杀以大飨,坐者皆泣。巡强令食之,远亦杀奴僮以哺卒……初杀马食,既尽,而及妇人老弱凡食三万口。人知将死,而莫有畔者。城破,遺民止四百而已。”(出自《新唐书卷二百五十列传第一百一十七》)

“巡乃出其妾,对三军杀之,以飨军士。曰:‘诸公为国家戮力守城,一心无二,经年乏食,忠义不衰。巡不能自割肌肤,以啖将士,岂可惜此妇,坐视危迫。’将士皆泣下,不忍食,巡强令食之。乃括城中妇人;既尽,以男夫老小继之,所食人口二三万,人心终不离变。”(出自《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史故事】中原魂——17、粮草绝睢阳城陷
张巡杀妾犒劳将士,这一刻的吃人,为何令人感动
大变局——大唐帝国的后半生 NO.135
五河双忠庙的来历
气吞山河的张巡“睢阳保卫战”.
睢阳之战交战双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