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十大影响力报道
十大影响力报道

(资料图片)

    1《“羊城论坛”:坚持12年的议政平台》

    背景简介:(2004年11月29日,作者:尚晓宇 薛艳)在广州市政府旁边的人民公园里,广州市人大常委会每月都会举办一次“羊城论坛”,论坛话题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每期都有人大代表、政府官员与群众面对面交流。一个群众、代表与政府平等交流的平台,为何能坚持12年?本报记者深入其中,记录、挖掘了“羊城论坛”的特别之处。 

    作者感言:采访当天,“羊城论坛”讨论的是“关注药品流通市场管理”,一位药监局副局长被问得有些下不来台。那种场合没有人顾及面子,问题尖锐、直接。后来了解,每期话题都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原则,举办论坛之前,还会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形式向百姓告之,而且公园是免费的,环境又好,会场是开放式的,摆些凳子,所有人在一个平台上平等交流。文章宣传效果非常好,很多省的人大宣传处与当地人大联系,表示要取经、学习。稿件被评为中国人大好新闻一等奖,这也是《声音周刊》创办后第一篇获奖作品。 

    专家点评(北京联合大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杨积堂): 

    这篇稿件记录了广州市人大常委会通过电视媒体举办“羊城论坛”关注民生倾听民意的创举,十年之后,最新一期的“羊城论坛”以“旧楼加装电梯大家谈”为主题,在2014年9月7日举行,参加论坛的群众发言依然踊跃,争论依然激烈,这一切,都源自广州市人大常委会的创新和坚守;这一切,正是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一种特殊路径。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不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正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人民民主的追求。

    2《1.3亿流动人口中谁当代表》

    背景简介:(2006年1月2日,作者:谢文英)全国城市外来人口已逾1.3亿,人大换届之际,要不要为他们分配代表名额?《1.3亿流动人口中谁当代表》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弱势群体的最高权利——政治权利。这篇获得2006年度中国新闻奖通讯三等奖的文章,引起了社会各界包括最高权力机关的高度关注。在2008年两会上,人们欣喜地看到,新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首次出现了3名农民工的身影。 

    作者感言:如何保障流动人口这一群体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不仅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而且决定着城市能否和谐发展。因此,要不要为1.3亿流动人口分配代表名额、如何分配,是这次换届选举中各地人大无法回避的紧迫问题。稿件通过对广州、浙江等地人大以及专家学者的采访,探讨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标题是时任总编辑王松苗改的,正如他所说,“1.3亿”不是个小数目,“流动人口”表明这一群体的特点,“谁当代表”提出悬念。 

    专家点评(湖南省人大常委会《人民之友》杂志社副主编田必耀): 

    选举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选举权堪称一切民主权利的“母权”。《1.3亿流动人口中谁当代表》一文对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特殊群体——“流动人口”选举权利的关注,体现了作者的敏锐。作者从国家法制、选民权利、社会现状等多维度,表达了对“流动人口”参选人大代表的关怀。选举法修改后中国实现了城乡居民选举首次“同票同权”。流动人口当选人大代表的事例渐渐多了起来。这篇作品对选举制度的改善有建设性、前瞻性意义。

    3《实施11年,检察官法遭遇三大难题》

    背景简介:(2006年8月28日,作者:庄永廉 王丽丽)2006年8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作了检查法官法、检察官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顾秀莲针对其中四个问题提出了五点建议。此前,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在多地检查了“两官法”实施情况。11年来,检察官法执行情况如何?面临哪些难题?本报记者从基本情况、发展瓶颈、老大难问题、检察津贴等方面对此进行了深度报道。 

    作者感言:实施11年来检察官法遭遇三大难题:办案力量普遍不足,办案经费保证不了,检察津贴至今还是由国家另行规定。记者旁听审议会场,创新写作手法,以事实、数据为依据,再现了审议时常委会委员们、列席会议的代表们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会后,声音周刊编辑部即组织了“说经费话津贴”栏目,就“保障经费落实津贴,路有多远”开展了两个月的大讨论,在代表、委员、检察官之间搭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专家点评(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莫纪宏): 

    检察工作能否依法开展,能否发挥自身的法律监督职能,除了需要有一整套明确的法律依据之外,更关键的是要重视人的因素。本文结合检察工作的实践,通过具体和翔实的数据介绍目前很多地方检察机关暴露出来的检察官人员流失、办案经费保证不了以及经费不足等问题,并强调了检察工作要出成果仅仅依靠良好的主观愿望是远远不够的,要提供人、财、物三个方面的保障,要通过制度化的手段保证检察运行机制顺利进行,因此,本文提出的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意义。 

    4《郑州人大否决政府专项工作报告追踪》 

    背景简介:(2006年12月4日,作者:翟兰云 赵国勤)2006年10月24日,在河南省郑州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郑州市政府有关负责人作了《<关于解决城乡弱势群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代表议案办理情况的汇报》,出人意料的是,该报告经表决未获通过。原因何在?本报记者深入采访,几经波折,多番打探,终于了解到了人大否决这份报告的缘由。 

    作者感言:这是一篇很“费神”的报道。2006年,可以说人大否决政府工作报告全国没有先例。我从网上看到这条短消息后当即坐车赶往郑州,找到本报驻河南省检察院的记者赵国勤。没有料到的是,几次赶往郑州市人大常委会采访,均被拒绝。我们不想放弃这么好的料,坚持采取“死守”策略,天天守在当地人大常委会办公大楼门口,不断地给他们负责人打电话,解释作为最高检的机关报,我们是不会乱报道的。最终这位负责人才接受采访,详细介绍了事情经过。后来,我们又冒雨赶到议案代表所在地采访代表,了解议案提出背景等。欣慰的是,稿件见报后反响很大,被《北京青年报》全文转载。这条稿件也获得了本报当月五星稿。 

    专家点评(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莫纪宏): 

    过去人们习惯称人大代表是“举手代表”,在宪法和法律实施过程中作用很小,但人大代表履职的实践表明,只要对人大代表充满信任,只要对人大代表充分地赋予权力,人大代表就会敢于担当,甚至会对“一府两院”实施宪法和法律的行为亮出红牌。本文通过对郑州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否决郑州市政府有关负责人所作的《<关于解决城乡弱势群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代表议案办理情况的汇报》的具体过程的描述,向读者展示地方人大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如何依法按程序有效地对政府实施法律的活动进行富有实效的监督的过程,对于理解人大监督政府工作的制度内涵和纠正对人大工作存在的误解有着很好的正本清源作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360doc网文摘手
潍坊市人大代表审议市人大常委会和“两院”工作报告发言摘要
郑州市人大常委会“代表热线”7月1日开通
首席大检察官与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二期代表学习班270余名代表互动交流
关于加强代表工作室建设的几点思考
北京将立法禁止人大代表接受社会赞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