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抗清名将吴阿衡忠魂归乡浩气存
抗清名将吴阿衡
忠魂归乡浩气存
稿件来源:南阳日报-南阳网

  修缮后的吴阿衡墓。

  本报记者 张冬梅 摄

  本报记者 扈玲 张冬梅

  深秋时节的一个午后天气阴冷,秋风裹挟着阵阵寒意,我们一行四人驱车前往方城,拜谒明朝兵部右侍郎、蓟辽总督吴阿衡墓。

  吴阿衡,字隆徽,裕州(今方城县)人,明万历已未科(公元1619年)进士,明末抗清将领。这位300多年前的英雄人物,是方城人的骄傲之一。他不仅是方城的英雄,更是民族危亡之时挺身而出,英勇抗敌,最终血洒边关的民族英雄。关于他的生平和事迹,在方城本地就有据可查,《方城县志》有记载,出土的吴阿衡及其父母亲的墓志铭也有较详细的记述,民间更流传着很多有关他的趣闻轶事。

  我们怀着对英雄的崇敬和缅怀,走在方城这片土地上,试图踏寻历史的足迹,了解民族英雄吴阿衡。

  名将后裔 少有异才

  吴阿衡祖籍陕西乾州,是南宋大将吴■后裔,吴■与兄长吴■ 俱为抗金名将,他们率部大胜金兵兀术等部,为保卫秦陇,屏障巴蜀,立下汗马功劳。明洪武初年,吴阿衡祖父奉旨迁于河南裕州,即今方城县,世为名门望族。其父吴宏道“幼奇颖不类凡儿”,“稍长,刻意向学”,但可惜运气不好,屡试不第,后来决定放弃科举,一心栽培唯一的儿子吴阿衡,虽对其视若珍宝,却并不骄纵,对他十分严厉。

  许是名将后裔,吴阿衡亦是“少有异才,过目成诵,尝以文星将星自许”, 并且“生负奇气,倜傥磊落,喜谈兵”。

  一代忠臣 血洒边关

  吴阿衡考中进士后出任山东淄川、历城县令,为官清正廉明,体恤民情,“有真父母之称”。在出任历城县令期间,面对白莲教数万人大举攻城,吴阿衡巧设伏兵,两面夹击,获得大胜。皇帝龙颜大悦,“以征白莲军功擢监察御史”,并赐给他一副铠甲,手书“忠”字赏赐。过去吴府祠堂正中挂一大红匾,上书“钦颁盔铠、御赐忠字”,铭记的就是这一特别的荣耀。

  吴阿衡“正色立朝,有四其铁面之风”。他不惧强暴,向朝廷秉笔直书揭发大权在握的宦官魏忠贤的恶迹,魏党对他切齿痛恨,派人到家中秘密刺杀他,适逢吴阿衡回家为父奔丧,才得免于难。

  崇祯九年,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大举攻明。北方告急,负责北方防守事务的蓟辽总督出缺,朝臣公推吴阿衡堪为“北门锁钥”,因此崇祯皇帝“擢兵部右侍郎,加服俸一级,兼都察院副都御使,总督九省,弹压山海等关”。吴阿衡到任后,即训练士卒,筹集辎重,严设壁垒,“以恩结士卒之心,以威慑将帅之气”,遂“诸边安静,烽烟无告”,北方边关暂时稳定。

  然而,此时久病的明王朝已处风雨飘摇之中,清军铁骑很快直逼“北门”。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秋,清兵由墙子岭、青山口分道而入。此时,吴阿衡手下的总兵吴国俊却临阵脱逃,吴阿衡“调各路军兵不至”,仅率数百亲兵孤军抗敌,“保墙子岭七日”。连战数日之后,援兵不至,兵尽粮绝,力竭被俘。清军逼降,吴阿衡大义凛然,慷慨赴死。清军恼羞成怒,将吴阿衡残忍杀害。后来吴阿衡的亲人前来寻找他的尸首,发现其“膝盖骨刮去,齿击碎,摇落强半,舌不存矣”,甚为惨烈。

  吴阿衡死后,明政府追谥“忠毅”,以示对忠臣的褒扬,后来清政府也将其事迹收入《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清初学者彭而述为他撰写墓志铭,认为他是与颜常山、稽绍、文天祥“前后争光”的忠烈英雄。

  遗骨归乡 英魂安息

  吴阿衡被清兵杀害在北京墙子岭,却得以葬在故乡裕州。对于当时动荡不安的政治局势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吴阿衡死后,明清交战,官军与起义军交战,李自成攻占北京,随后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在此背景下,一位明朝抗清将领的遗骨得以回归故乡,不得不说是个奇迹。在《方城县志》和吴阿衡的墓志铭中可以寻觅到,这个奇迹的发生由两位与吴阿衡感情甚笃的人促成。一位是他的红颜知己张夫人,一位是其生前的刎颈之交王铎。

  张夫人是吴阿衡的妾室,“婉■慧悟”,“能窥书传大义”,两人感情十分深厚。吴阿衡被任命为兵部右侍郎上任之后,经墙子岭之战死难。噩耗传来,举家失措。张氏找人打探前方消息,得知吴阿衡确已死难,立刻上书朝廷,愿亲检骸骨归葬,并为吴公“请恤恩典,荫如例”。之后,张氏身着麻衣前往吴阿衡死难的地方打听他的下落。几经周折,她从一个常在吴阿衡左右的老兵那里寻访到吴阿衡遗骸的下落。打开临时埋葬吴阿衡的坟墓,目睹遗骸惨状,张氏“痛哭伏地,绝而复苏者再”,清醒之后张氏慨叹道:“天乎!君得死所矣!”张氏将吴阿衡的尸骨“敛含如礼,载京城西郊古寺旁”。经上报,朝廷“诏工部为公治丧”。朝廷为吴阿衡治丧期间,形势急转直下,“中州流氛甚炽”,“大河以南,路绝行人”。她只得将吴阿衡暂时葬在京郊古寺旁。张氏削发为尼以给人洗衣舂米等为生,以待时机。自此,8年时间转瞬逝去。

  清朝建立之后,张氏得到消息,吴阿衡的生前挚友王铎任职礼部尚书,就深夜悄悄拜访王铎,向他讲述了所有事情。王铎“悼惜良久”,当即与张氏约定一定协助其让吴阿衡归葬故土。不久,王铎奉命祭华山,返程时取道方城,找到吴阿衡的长子,责备道:“若翁遗骨在燕,若庶母守之历有年尔,不念,何以为子?禽犊尔。”并拿出百两银子,助以麦舟之赠,让其动身前往北京。之后,一家人得以在北京相见,张氏说:“公之死事,在今日不便明言,但得残蜕归故里,葬宗祖坟墓足矣。”1652年3月18日,“时值春初,月色朦胧,阴雨霏微,鼓漏甫下,群动皆息”,张氏将吴阿衡遗骨装入绢袋,与家人一起护送英魂回归故里。为了感谢王铎,她专程取道孟津。到了孟津她才知道,王铎已在他们迁葬当天与世长辞。张氏乃携家人“崎岖弘农、成皋(今荥阳)、临汝(今汝州)一带抵里”,终“葬公方城山麓”。

  缅怀英烈 珍惜历史

  吴阿衡在300多年前历尽曲折,才得以归葬故里,英雄自此长眠于方城。吴阿衡墓位于现方城县工业园区,到他墓前拜谒是人们缅怀英烈,追思历史的一种寄托。

  吴阿衡留在方城的印迹还有一处,就是吴府三堂。清朝中期,清政权已经稳固,乾隆年间,朝廷为进一步确立儒家思想,在文化上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乾隆大力表彰因抗清遇难的明朝官员,“念殉节诸臣各为其主,义烈可嘉,更冀以褒扬忠良,风示未来”,他命大学士、九卿集议,将晚明殉节诸臣汇为一起,用资表彰。此书即《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为明朝壮烈牺牲的吴阿衡,也被收录其中,受到清廷的尊重。得到乾隆公开表彰后,吴阿衡在方城名声更著。他故居的三进院落,被改造为“吴府祠堂”,称“大堂”、“二堂”、“三堂”。他家所在的街道,也被称为吴府大街。

  三年前,吴府祠堂这一方城县唯一的明代建筑因房地产开发被拆除。方城县人民政府对保护历史文物很重视,正在落实县多位人大代表《关于加快推进吴府祠堂建设的建议》,在原址上重新恢复吴府祠堂。方城县政府拨出专款90万元对吴阿衡墓进行了修缮。这样的消息让人欣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应该具有基本的民族文化自觉,越来越懂得珍视我们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只有把民族的根留住,才能赢得未来。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抗清名将血洒边关,历经两朝何以魂归方城?
血泪长城墙子岭
男孩被拐卖30年后与父母团圆 生父递苹果谢养父
我的第四次“跟着孔子去旅行”发表在《北国旅游》上
端午悼屈原
浩气丹心 千古忠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