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药的四气五味
userphoto

2023.06.29 内蒙古

关注

大家好,我是紫云。

前面两节,我们一起学了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叫做以偏纠偏;也讲了古代人发现中药偏性的两条线索,形态像和机理通。今天,我们讲药物偏性里,最重要的理论,四气五味。

五味,五种味道,很好理解。四气,指的是寒热温凉这四种不同的药性。

既然是性质,为啥非叫四气?其实这里面,藏着一层意思,就是天地之道,自然界的万物,包括人,也包括各种动物、植物,都生活在天地之间。天地给我们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天带来的,是寒热风湿,这些天气的变化;地带来的,是酸苦甘辛咸,这些味道的不同。

我们再看中药的四气五味,你会发现,它讲的,其实就是药物秉承了天地的某一种偏性,从而具备了某种治疗作用。

那还有个问题,天气变化可不止是四种,除了刚提到的寒热风湿,还有燥和暑呢。至少有六种主要的天气,那为什么药性只讲四种呢?

这需要对天气做详细一点的区分。在天气里面,风、湿、燥、暑,这四种,它们不是一直都在的。暑只在特定的时间段,也就是暑天才出现,风、湿、燥,都只是偶尔出现。所以,风、湿、燥、暑都不太具有普遍性。

那寒热就不一样了,天气不是寒,就是热,要么就是稍微有点寒,或稍微有点热。也就是说,天气每天都在寒热温凉之间切换。

而且严格的说,对每个人而言,今天是寒还是热,是温还是凉,这是个四选一的问题。

每味药材也是,要么性寒或凉,要么性温或热,总有一种性质属于你。这就和偶尔出现的那四种天气,风、湿、燥、暑,不太一样了。

所以,我们要认识所有中药的药性,用寒热温凉这四气来划分,就更适合。

当然,其它的几种天气,在药性上也有体现。比如秉受风气的各种香药,麝香、木香;秉受湿气的沙参、麦冬;秉受燥气的苍术、白术,以及弥漫着暑气的白酒。

不过,这几种气,就不是每个药材都有的性质了,它们更倾向于具有某种特殊的作用。

比如风气足的药,就能行气;湿气足的就能养阴;偏燥气的就燥湿;偏暑气的能温补。

那和天上来的这四气相比,地上长出来的五味,要好理解一些,就是酸苦甘辛咸,这五种味道。

这些味道,我们每天都会接触。比如又酸又甜的橘子,辛味的辣椒,咸味的盐,还有苦味的苦瓜。

那么,药材是什么味道,我们尝尝就知道了。但它的性质,是寒是热,我们怎么能知道?

判断的方法,是去体验。我们连续几天吃辣椒,会有明显的上火表现,嗓子疼还说不出话,嘴唇、鼻子周围会长红疙瘩;舌头通红,一派热象,说明辣椒的性质是热的。

再喝几天大黄试试,大便一天好几次,完全没有形状,身上越来越怕冷,食欲越来越差,全是虚寒表现,就说明大黄这个药是寒性的。

也就是说,中药的性质,是由人吃过之后,自身的感觉来判断的。这会带来一个问题,人的感觉,都是主观的。

同样的一杯水,你摸上去是凉的,我觉着挺温和的;房间里同样的温度,你在里面觉得热得不行,可是我已经觉得有点冷了。

这样的话,药性的寒热,还能有什么客观的标准吗?这确实是个问题。如果我们翻看古代的中药书,你会发现,对一个药的寒热,大家的认识有时候确实不一样。

举个例子,比如生石膏,有人说是微寒的,也有人说是寒的,还有说是大寒的。那到底是微寒还是大寒?还有麦冬,有人说性平,也有人说性寒,或者微温。那到底是什么?

这就涉及到上面的问题,药性的寒热,是由人的感觉来判断的,而感觉一定是因人而异的。所以,严格地说,药性很难找到客观标准。

不过,这倒不是说,药性寒热,可以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绝大多数情况下,古人对药性的判断,还是比较一致的。因为每个人的感觉虽然会有差别,但大方向基本还是—致的。

比如到了夏天,就算阳气再虚的人,也能感觉到热;到冬天,阳气再盛的人,也会感觉到寒冷。

到五六月份,大多数人感到的,都是天气越来越暖和;十一月份呢,越来越冷。也就是说,按常理、常识来判断,做定性的判断,还是比较容易达成共识的。那到底有没有一个,已经达成共识的结论,我们可以直接参考的?有,那就是《药典》。这就是目前最大范围内能接受的,对药性的认识了。

这是说药材的四气。细心的大家,可能发现了,刚才咱们讲麦冬的时候,有一种说法是,性平。这是说,在寒热温凉之外,还有一种平的药性吗?

历代中药书上,确实有一些药的性质,写的是平。常见的比如甘草、山药,性质都是平的。

可前面不是说,中药治病,靠的都是偏性吗?那药的性质如果是平的,还怎么治病?这里面有两个问题。

首先,我们这儿说的药性,指的是寒热这种性质。而药性的范围,除了寒热之外,至少还包括味道和走向,这两个方面。

比如,甘草虽然在寒热性质上比较平和,但它的味道非常甜,属于典型的甘味药,那就是在味道上的一种偏性。

比如茯苓,我们上次课讲过,它特点是善于利湿邪出于小便,所以它的方向是偏下行的。

也就是说,我们用药的时候,药只要在某一个方面 ,有明显的偏性,就可以成为一味很好用的药材了。

刚才又提到一个话题,就是关于中药材的走向,我们也顺带了解一下。

除了四气、五味,中药喝下去之后,会往哪个方向走,也是我们用药的时候,需要考虑的内容。

有些疾病,比如,中风就是气血上攻到头,这时候,就需要那些向下降的药,把上逆的气血,给降下来。另一些疾病,比如脱肛、子宫脱垂,就是气虚托不住,器官都掉下去了,这时候就需要用向上升提的药,把气给提起来。

疾病在方向上,除了向上、向下,还有两种情况,一个是气聚在一起,打不开了;还有气向外流散,收不住了。前面这种,就需要向外散的药;后面,就需要向内收敛。

总结一下,这四个方向,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在中药里面,就被称为“升降浮沉”。那中药的味道 ,可以去尝;寒热温凉,我们可以去试。这“升降浮沉”,我们怎么判断呢?

我们判断药性的走向,会重点关注两个方面:一个是药的质地,轻还是重;另一个是药的部位,是花、是枝叶,还是根或者种子。

一般地说,那些石头类的药,像滑石、代赭石、动物的壳,龟板,鲍鱼的壳,石决明,这些质地沉重的药,它们的方向,通常都是往下沉降的。

而那些质地很轻的药,像花草、叶子,就更倾向于向上、向外,升和散。

那对一株植物来说,不同的部位,走的方向往往也是有区别的。一般花、草、叶子,会偏于升散;而植物的根或种子,偏沉降的就更多一些。

这两条线索,质地和用药部位,可以给我们判断药的方向,提供一个基本的参考。

不过,这里面绝对有例外,而且例外还不少。比如几个最重要的升提药,升麻、葛根、柴胡、黄芪,还包括桔梗,它们可都是草根。所以,这是个参考,可不是标准答案,别太执着。

实际上,在具体用药的时候,四气和五味,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帮我们判断药气的走向。比如性质温热的药,就更倾向于升散;寒凉药呢,就更容易往下走。

药的味道不同,对走向也会有影响。比如酸味药,方向就是向内收敛的;辛味药,就会更多的向外发散。

今天我们一起学了药性理论的四气。我们知道,寒热温凉这四气,因为药物秉受的寒热天气不同,而形成的。

在用药的时候,就可以根据病性的寒热,选择相应的药物来治疗。那这些药性寒热,是根据人吃过之后的感觉来判断的,所以客观标准不容易把握,但大体上达成共识还是可以的。目前最大范围内的共识,就反映在《药典》上。

最后,我们讲了一下药性的升降浮沉,几种不同的走向。药物的质地和用药部位,影响走向的两个重要因素,四气五味,对走向也会有一定影响。

今天的内容就学习到这里,感谢大家的观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说说中药的四气五味
中药常识:中药之四气五味
中药的 “气”?和 “味”?
性味归经有讲究
中药四气理论初探
一文搞懂中药的四气五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