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暑期共读|2 ‘强有力的知识’的概念基础

导言推送参见:暑期共读|1 导言:学科的相合与分离

在开始更新之前,先简要说明一下导读并不是代读,我不是嚼碎掰开了然后喂给读者。我提供的一些参考资料也只是为了方便学有余力的读者自行再做延展。如果觉得自己目前会贪多嚼不烂,可以就从这篇文章开始去思考。

学术文献的专业阅读和兴趣导向的休闲阅读是不同的,随着人的经历与思考深入,同样的文字可以产生迥异的阅读感受。如果觉得目前还看不懂,放一放也没关系。

同样的,这次开始阅读之前,也请你想一想两个问题:

既然有强有力的知识,那这个/些知识为什么是强有力的?

那是不是也相应地存在比较弱的知识呢?

谁来决定什么是强有力的知识?什么不算强有力的知识?


2 '强有力的知识’的概念基础

2 Conceptual underpinnings of 'powerful knowledge'

一个严谨的学术概念的提出往往不是只经由一个学者的工作。因为学术写作和小说创作很大的不同就在于,提出一个新概念之前,学者一定是尽可能地广泛且深入阅读过与此相关的文献,然后才谨慎地提出来。

这部分内容就带着读者回顾了课程研究领域里非常重要的系列研究——巴兹尔·伯恩斯坦(Basil Bernstein)的两部作品。同时作者也指出伯恩斯坦不是平地起高楼,他也是深受布尔迪厄的影响。

Bernstein, B. (1990). Class, codes and control, volume IV: The structuring of pedagogic discourse. London: Routledge.

Bernstein, B. (2000). Pedagogy, symbolic control and identity: Theory, research, critique. Oxfor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学术界的作品无论是非常认同某人的研究,还是非常不认同某人的研究,都是要承认对方的研究对自己的研究产生了影响的。对于伯恩斯坦而言,他并不认同再生产理论中对知识“媒介”(medium)的过度关注,而忽视了“信息”(message)本身。

举个例子,比如在学校里教什么不是被关注的,而怎么去教、用什么形式去教、教的对象是谁才得到重视。这种形式远大于内容的学校教育是将知识放在一个永恒不变的位置上,也就是你祖父母学的东西和你在学的、你孩子将来学的都是一样的,但是你们可能接受不同的教学方式。

伯恩斯坦据此提出了两种话语,一种是日常使用的水平话语,另一种则是专业性强的垂直话语,前者是没什么门槛也不成系统的,后者则是有内部的系统并且层级分明的。用我们熟悉的话语来说,一个就是人人都能听懂的大白话,后者就是某个行业内部的人才会使用的术语。

不过即使是在垂直话语中,人文学科和理工学科相比,前者还是比较水平话语,后者则更加垂直。举个例子,你学历史可能学了前唐,然后去学欧洲中世纪也没关系,两者不存在什么先后关系,可以跳跃;但是如果你学物理,可能不会一开始就从弦理论开始学习,要一步步攀登的感觉。

之所以回溯到伯恩斯坦,是因为Muller要清晰地声明说powerful knowledge的概念就是部分根植于伯恩斯坦提出的垂直话语

然后接着回溯的话,可以看到社会学开山鼻祖涂尔干(Durkeheim)的影响:什么是世俗的知识?什么是神圣的知识?

这个神圣当然最初是指宗教意义上的神圣,但在现代世界里,这个神圣更多广义上被解读为“科学”。

世俗的知识则是日常世界的感知象征,比如一些传说、谚语、工作中逐渐积累的知识以及本地人有(但是外乡人没有)的小智慧。

把两个概念放在一起,水平和垂直,世俗与神圣,不难看出相关性。但是这篇文章是要讲伯恩斯坦和涂尔干的差异。因为伯恩斯坦之所以提出知识的话语(水平、垂直)是与布尔迪厄作为社会学理论家的学术争鸣中提出的,而不是在教育领域或者课程研究领域里面。

伯恩斯坦的这个话语理论是到后来被课程社会家化用的,这里Muller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学者Leesa Wheelahan(此处插一句,Wheelhan比Michael Young更早在powerful knowledge上耕耘,但国内目前很多都只知道Young,不太知道她)。

她用伯恩斯坦的理论来驳斥当时澳大利亚盛行的“职业学校的学生不需要学什么理论”,呼吁'加强’与理论的结合,并且首次在发表中使用了powerful knowledge(强有力的知识)。

当时还存在一个相似的概念epistemologically powerful。它是用哲学上的知识论概念,epistemology本身是知识的理论的意思(the theory of knowledge)。但很有意思的是,现在学界更为常见的还是用powerful knowledge而不是espistemologically powerful。

我私以为,前者比后者好传播多了,算是垂直话语中的水平话语。不做知识论研究的人,有多少知道espistemological,但是谁还不会对poweful knowledge有个前见?

除了澳大利亚的Wheelahan之外,南非的社会学家、英格兰的Rob Moore等人也都开始去探讨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政策、建构理论的缺陷,好像要教什么知识是被忽略的,也就是说知识结构的形成应该要得到更多的关注。那在这样的情形之中,不同的学校课程科目与相应的大学学科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

是要让学校里教授的知识更加扁平化?还是加强它的垂直性?这些对于知识结构的讨论最终形成了'强有力的知识’。此时Young与Muller开始合作写文,并且发展出相关的原创理论。

很有意思的一点是, Young曾在年轻时有一个有权者的知识(knowledge of the powerful)的观点,这与目前我们在讨论的强有力的知识(powerful knowlege)是相反的概念。前者看知识掌握在谁手中(媒介),后者则认为知识本身就是有力量的(本身)。这也就引出了两个社会学理论流派的争鸣——社会建构论与社会实在论,渐变成为'有权者的知识’和'强有力的知识’之争。

不过这社会学界的争鸣也引起了哲学家的兴趣,其中最有名的应当是与Michael Young同在一所大学的John White,他就直指强有力的知识存在着弱点,并且认为这不过是流行一时的观念而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舒尔曼知识转化理论对教师知识发展的启示
什么是知识基础理论?
2015年6月六级写作真题解析1:知识与实践(四六级珍藏背诵版)
我国教师知识管理相关概念及理论架构综述 -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 期刊杂志赏析网 免费...
图式理论 | 听说你要去英语应试,那你阅读英语外刊的姿势是否正确?
专业理论 | “TPASK”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