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实在是讨厌“研究​”

©️陶理 Hermione

在草尖晒太阳的露珠

摄政公园 Regent's Park

2020.10.19 08:24

从十月初成立“关爱留守儿童成长”的小群开始,我不定期在群里分享一些我看到的相关内容,群里的同伴也有做一些分享。

可随着我逐渐去了解目前在做这些与留守儿童有关事情的机构以及相关新闻、资料,我总觉得哪里不对,就感到不太舒服昨天在看了一个同伴分享的一个研究者的报告后我感受到比较明显的不适。

经过思考,也正好和我最近在看的Hood Feminism(这是一个出身于贫民窟的黑人女性结合自身经历以及搜集的资料,写的被白人女性忽视的女权主义)我大概琢磨出来了自己不舒服的原因:

这些研究者也好,慈善机构也好,我觉着ta们应该大多是好心的,也是真心想要帮上忙的。但就我目前看到的资料,里面的表达总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

其中不少语句表达流露出专家、权威的感觉,留守儿童和ta们的家庭总是被放在一个被观察的位置,被看作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

能够'救’ta们的似乎是那些爱心人士、爱心企业、研究这些议题的学者专家。

这种研究与帮助在我看来是不对等的,里面容易潜藏着一种有些微妙、还带一点复杂的'救世’感。

而留守儿童要成长为一个活跃而负责任的公民,到底需要的是什么?

不是说父母的陪伴不重要,而是要有高质量的会给孩子赋能的陪伴。

不是说家庭的温暖不重要,而是要驶出家庭的港湾探索浩瀚的大海。

如果父母在身边,但衣食都没法温饱,如果父母在身边,但总在吵架,或者试图控制孩子成龙成凤,和缺少父母的陪伴一样,都不能为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但凡和成年人打过几次交道的人都难免会意识到,要让一个成年人做出改变,尤其是积极的改变,相比让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健康的心态,似乎总是更难一些,因为成年人的思维惯性总是会更加顽强抵抗改变。

那如果父母很难做出改变,谁可以改变?

小朋友是很可以的,尤其是在得到鼓励和关爱的情况下,青少年和儿童是可以记很久的,并且以此为力量向前大步走。

我作为一个从乡村走出来的留守儿童(父母在异地,孩子留在家乡),回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时光,有很多灰暗的时光,但对我来说,我总是有盼头。

像我这样痴迷哈利波特的书呆子,我就很期待每年出的新书,然后如饥似渴地阅读一遍再一遍。当然我还广泛阅读其他各种小说、漫画、杂志。

我不是说留守儿童青少年看书就好了,时代已经不同了,兴趣爱好也都会很广泛,我是想说,或许还可以多一种介入留守儿童生活的方式,那就是走近ta们的生活,和ta们一起找到自己爱做的事情,让ta们每一天的生活都多一点自己的色彩。

我不是说捐钱捐书包捐爱心午餐什么的就不需要了,我觉得都好的,只是对像我这种其实相对生活无虞的留守儿童来说,我当时严重缺少的是能够和我说说话、一起做些感兴趣的事情的人。

因为家长,即使是很负责任的家长,或者哪怕在身边的父母,都很少把一个儿童或者青少年看成是一个对生活有各种好奇心的个体,只是看作一个孩子。而我慢慢在意识到我有这些那些感兴趣的事情,有一些可能和同龄人又还不太一样,那是不是可以有一些这样的志愿者/义工存在?

这些人不是拿着放大镜来观察留守儿童和ta们的家庭,以及所处的社会,不是来评判说怎么没有创造更好的让孩子成长的环境,而就是和孩子进行一些兴趣爱好的交流,也可以延伸到对未来、对职业的一些思考。

这些人做这些事不是为了去考虑什么最后研究出来的结果能不能成为学术报告,也不是为了要解决问题,而是回到儿童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多一些人与人之间的关心与爱护。

做这些事情是为了让比较少得到平等对话与交流的青少年可以有一个说心里话、敞开心扉的对象,让ta们平时不能表达的、不敢表达的情绪有个出口。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双向的帮助过程,聊天的双方都在对话过程中得到了一些温暖与关心。

在双方都充分知情同意的情况下,经过伦理审查,这些聊天的内容经过研究者的分析,可以成为一份对参与研究的人、对这类研究感兴趣的人、研究者本人都有意义的研究。

其实,这样的过程是一种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参与式观察以及对话、访谈都可以用到,也可以叫做线上民族志。

回到标题,我实在讨厌的“研究”是把研究对象看作是需要解决的问题(problem)的研究,研究者容易落入一种我来解决问题的心态,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会更可能陷入一种不平等的关系。

我期待做的研究是更加有温度的,不是先入为主地认为自己看到或者发现了问题(problem),要寻找解决方案(solution),而是觉得想要更了解某些社会现象(social phenomena)或者一些人/社群(certain group of people/community),于是和ta们进行更多的接触,有更多的交流,在对话过程中自然地由于自身的好奇心,提出一些问题(question),彼此之间进行探讨(discuss),一起探索更多的可能性与未来,是不设限的。

与其说期待别人这样去做吃力还不怎么会出成果的研究,我可以自己先试着去做起来,让自己更靠近我想看到的研究。

我想践行的是互相帮助、彼此温暖的过程,

做这些不是为了报告也不用非得建言献策,

最后能够形成的文字是为了让更多人看见,

或许可以激起更大的涟漪让更多人动起来。


今天差不多就写到这里,如果你是留守儿童/青少年,或者有过这样的经历,欢迎你和我联系,说出你的故事,我也愿意和你分享我的经历。

如果你是留守儿童/青少年的家长或老师,也欢迎你和我联系,我们可以一起尝试探索怎么帮助这些容易被忽视的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方式。

如果你和我一样,也是有志于做这样的对话交流来进行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平等的研究,也欢迎你和我联系,开门见山地和我聊聊怎么合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坏孩子”系列之二:ADHD | 青少年心理健康科普
医二代——另一类留守儿童
让心灵不再孤独,才是最好的救助
关爱留守儿童,让这世界多一份温暖---王子鉴
阜南县2023年“我们的节日·中秋”之“家乡的味道”走进王堰镇
美研究建议,应像烟草一样添加“含糖饮料有害健康”警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