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关 — 寻找“西出城关”的点点往事 (二)

西出城关(二)

广州 | 荔湾 · 西关

第15篇原创图文

出发时间  /  2021.05

拍摄设备  /  佳能 EOS R6 + 

RF 24 - 70mm F2.8 L IS USM

照片数量  /  75张

视频数量  /  1个

上一期,带大家从古广州城的正西门出发,一点点地寻找留存在西关的故事。文章得到了大家的关注与热议,感谢有你们的赞赏!

点击以下链接浏览上期内容👇

西关 — 寻找“西出城关”的点点往事 (一)

导览图

(支持无损放大,可保存作简易地图使用)  

承接第一期我们带大家继续在西关游走,本期选取的范围,大致如下面导览图所示:

出行方式:搭乘广州地铁6或8号线,从文化公园站A出口出发

(以下内容主要按照“导览图”顺序撰写)

沿江路(沿江东路、沿江中路和沿江西路)

清朝中期以前,广州珠江岸边只是一片淤积的河滩,直至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开始了广州珠江堤岸的修筑。1931年继续填江筑堤后,开辟了这条又被称为“十里洋场”的沿江路。

这条曾经媲美上海外滩的马路,其附近一带所围成的商圈,可以说是当时广州的商业文化中心,粤海关大楼、塔影楼、广东邮务管理局、城外大新公司、爱群大厦、新华大酒店、新亚大酒店、东亚大酒店、大三元酒家(现已结业)等等都在此区域内,昔日商圈繁华的气息已褪去不少,留下的更多是一种独特的历史风情,吸引着年轻人前来采风打卡。

沙基惨案纪念碑(沿江西路靠近人民桥)

1925年6月23日,广州各界群众为声讨帝国主义在上海制造“五卅”惨案,举行了游行示威,中共广东区委主要领导人陈延年、周恩来等均参加了游行。当游行队伍行进至沙基(如今六二三路)一带时,遭到了沙面租界内英法军队的开枪射击,造成超过60人死亡、170多人受伤的严重惨案。

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在惨案发生地沙面西桥旁的清平路口,建造了“毋忘此日”纪念碑。2001年,因城市发展需要纪念碑重建于现址。

站在纪念碑前,仍能感受到当年在帝国主义斗争中,中国人民那英勇无惧的气魄,同时也告诫着后人,有国才有家,国强才民安!

粤海关大楼沿江西路29号

如今广州仅存的三座石屋,除了圣心大教堂及黄宝坚石屋外,就是广东最古老的海关标志性建筑,同时也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海关大楼 — 粤海关大楼。

重建于1916年的粤海关大楼,是由当时的海关总税务司署英籍总工程师戴卫德· 迪克规划,英国建筑师阿诺特设计,仿照欧洲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形式,重要的建筑材料均由英国进口。

该建筑最具特色的就是其外立面的横三段、竖三段,屋顶中央是一座大型四面时钟的钟楼。该时钟是1915年由英国制造的全机械传动式的立钟,经多次维修后,时至今日四面大钟仍能转动。大钟同时具备报时的作用,是人们标准时间的参考,当时曾每隔15分钟响一次英国威斯敏斯特宫(Westminster Palace)报时钟声的音乐,声音响彻四方。

此外,粤海关大楼另一个被人们所关注的,就是大楼正中两侧的“CVSTOM”“HOVSE”刻字,但如今“海关”的英文翻译却是“CUSTOM HOUSE”?!据《美国传统英文词典》记载,V是U的祖先,U是V的后裔,直到资本主义兴起的时代,有人在印刷体大写字母中以V代替U,并逐渐被人们认可,因此,其实这是建筑师崇尚复古的意识,有意而为之。

站在曾经能容纳2000名海关人员办公的粤海关大楼前,在感叹它庄严宏伟的同时,耳边似乎一直回荡着那悠扬的钟声......

 粤海关 

清政府管理广州中西贸易的官方机构,具有征收关税和为皇帝采办贡品双重职能。

1685年清政府解除海禁政策,随后在中国沿海设立的四大海关之一(其余为闽/江/浙海关)。粤海关所制定的管理海外贸易的制度和法规,集中代表了清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和海关制度。1757年,清政府实施一口通商政策,指定粤海关作为全国唯一负责对外贸易的机构,粤海关管理的工作日渐繁多,关税也随之成倍增长,几乎超过过去其他三个海关的收入总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国人开始掌握海关管理权直到广州解放。

塔影楼沿江西路36号

一座屹立于珠江边的4层楼房,西式的装修,顶部却是中式四檐滴水,强烈的中西建筑风格,结合得故意且突兀,此外,开阔宽敞的珠江边,建筑一般都比较整齐地排列在同一水平线上,而该建筑却如此“突出”,以至于曾经被外来游客认为是钉子户。其实,无论是建筑风格还是位置,都是有意而为之,它就是建于1919年,策划了广州起义的革命先驱陈少白创立的联兴码头事务所办公室兼住宅 — 塔影楼。

塔影楼承载了陈少白实业救国的理想,他曾将联兴码头出租给轮船公司使用,所得租金成为了孙中山革命经费的重要来源。

塔影楼是经广州军政府同意兴建,与被洋人控制的粤海关大楼斜斜“对立”,充分反映了当时中国海军希望摆脱国外势力的控制,此外,塔影楼中西结合的设计,据说暗喻了中华文化不可取缔的崇高地位。

如今的塔影楼活化成优雅的咖啡厅,坐在其中,静静地看着流淌的珠江水,任由时间滴答滴答地慢慢消逝......

广东邮务管理局沿江西路43号

1897年,粤海关兼办邮政业务,在粤海关大楼首层开设“大清邮政广州总局”,办理收寄信函、明信片、贸易契据等业务。1904年,大清邮政局迁入一座新建的衙门式平房办公并对外营业,后来因一场大火将大清邮政局彻底毁坏,上海海关总工程师阿索特设计并在原址重建了一座仿欧洲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1918年由广东邮务管理局接管,正式命名为“广东邮务管理局”。抗日战争时期,大楼遭遇严重的损坏,幸好建筑主体框架仍保存完好。

建国后,“广东邮务管理局”先后更名为“邮电部广州邮局”“广东省广州市邮局”,而邮局的高级管理人员,也从过去的外国人担任,变为中国人担任。

历经岁月沧桑的广东邮务管理局,见证了广州邮政历史的变迁与发展,成为了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城外大新公司沿江西路49号

建于民国初年的城外大新公司(后来易名为南方大厦并沿用至今),是当时中国的第一高楼,被称为中国最早的“摩天大楼”,同时它是广州市第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高层楼房。

1912年蔡昌兄弟在香港开设大新百货公司,后来于1916年在广州城内,即现在的中山五路设立大新分店,它就是伫立在北京路繁华商圈里的“新大新公司”。此后,在广州城外的珠江边,兴建了规模更加宏大的大新分店,它就是如今仍然傲视广州珠江两岸的宏伟建筑 — 南方大厦。由于一家在广州城内,一家在广州城外,人们为了区分开来,便有了“城外/内大新公司”的称呼。

12层高的城外大新公司,其独特的设计方式,无论是当时的达官贵人、各国领事还是外地游客都赞叹不已。除了顶层设有空中花园和游乐设施、载人电梯之外,一至四层更是设有一条环形的汽车小道,人们可以开着汽车“闲逛”大楼,这种设计模式,几乎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城外大新公司集参观、游览和购物为一体,难怪当时坊间流传一句“不到大新,等于没来广州”。

经历了日军侵华时的严重毁坏、经历了易名为南方大厦后成为全国12家大型百货商店销售总额之首的辉煌、经历了沦为国际电子数码城的沧桑与无奈,现在这座饱含历史风霜的高层大楼,正等待着重拾那段光辉岁月。

广州文化公园西堤二马路37号

1951年,广州市政府为解决物资匮乏,为加强商品流通,在此地举办“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当时为了这个展览会,建设了12座建筑,包括物资交流馆、水果蔬菜馆、农业馆、日用品工业馆、水产馆及工矿馆等。后来,此场地先后作为地方博物馆性质的文化活动场所 — 岭南文物馆以及沿用至今的文化公园。

园内的“十三行博物馆”展示了大量清代十三行时期的珍贵文物,通过有趣生动的方式,向人们诉说着“十三行”的兴衰史,如果希望了解更多广州的历史文化,该博物馆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获益匪浅。

坐落在十三行遗址上的文化公园,一派其乐融融,难以想象这里曾经是全球财富汇聚之地。

杉木栏路

杉木栏形成于明末清初。当时十三行一带分布着众多海运要道的码头和渡口,而此地附近就有装卸杉木的渡口,杉木被集中在此进行交易,可说是一个杉木批发市场,杉木栏由此得名。

 栏 

是某种货物集散交易的地方。明末清初,广州西关一带出现了很多以“栏”命名的街巷,如豆栏街、鸡栏街、莱栏横街、塘鱼栏街等等。

十三行路

十三行路原为十三行街,名称来源于清朝初年在此设的广州十三行。1926年广州拆城墙建马路,从此街升级为路。

这是一条服装商贩高亢的吆喝声、小推车滑轮轰隆轰隆的响声、汽车刺耳的鸣笛声混杂在一起的道路,人、货、车,把这条原来并不开阔的“十三行路”,填充得水泄不通。

经过多次战争的洗礼,当年十三行奢华的建筑群已经完全涅灭,但作为进出口商品贸易的集散地,却延续至今。走在十三行路上,你可以毫不费力地想象出当年的热火朝天。

 十三行

1684年,康熙废除禁海令,在广州设立粤海关作为海外贸易管理机构,1685年正式开关后,很多外商货物进入广州,为了加强管理和保证关税征收,粤海关官府决定设立金丝行与洋货行,金丝行专营国内贸易,洋货行专营对外贸易,而洋货行俗称十三行,是作为广州具有经营进口贸易特权的机构的统称,并不反映确切的行商数目(“十三”一词,可能来源于诗词创作的需要,也可能是沿用明朝的称为习惯)。十三行行商数量并不固定,最多时有26家,最少时有4家,只有1813及1837年的时候,才刚好达到了13家,但十三行已成为人们约定俗成的称谓。

十三行商人对粤海关承担的义务,是负责把外洋进出口货税在洋船出口时亲自赴海关缴纳。

1757年,广州成为清政府指定对欧美唯一通商口岸后,“十三行”成为垄断全国对外贸易的组织。进出口商品都集中到十三行,由十三行商人进行交易。茶叶、丝绸、瓷器、棉布及中药材等出口量大增,进口商品主要有毛皮、毛织品、木材、胡椒、西洋参等。正因如此,十三行成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和见证地。

渐渐十三行累积了大批财富,有首诗形象的描绘了十三行的热闹与富裕“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其中经营“怡和行”的伍秉鉴被誉为“天下第一富商”,曾经其家产几乎达到清政府一年财政收入的一半。

1842年,经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 《南京条约》,十三行结束了对欧美贸易的交易特权。第二次鸦片战争,盛极一时的十三行彻底毁于炮火之中。

鸡栏街

在过去的广州城内,就有了同一行业的商品或作坊成行成市集中经营的现象,当时这里就因主要经营活鸡交易而得名“鸡栏街”。

如今的鸡栏街已没有了活鸡交易,成为了“打工人”解决一日三餐以及服装店的集散之地。

长乐路

原叫“长乐街”,曾是专门售卖炮仗的一条小街。

梁培基药厂营业部长乐路44号

广东民间称疟疾为“发冷”,十九世纪末,疟疾在华南地区肆虐,梁培基医生在西药奎宁丸(治疗疟疾的特效药)的基础上,以中药的形式加以改造,研制了符合中国人体质的发冷丸,并在全市各中药药房出售,后来还远销于马来西亚、南洋群岛一带以及美国等地,小小的药丸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

发冷丸开创了广州制药业中西药结合的先河,年销量最高时可达一百万瓶,这造就梁培基成为了那个时代的财富英雄。

如今的梁培基药厂营业部大楼,建筑设计方面虽然没有什么特色,但墙上醒目的六个大字,告诉着来往的人们它曾经的光辉故事。

 梁培基 

毕业于外国教会在中国开办的第一所西医学校 — 博济医院南华医学堂,其深受孙中山思想影响,曾希望能通过行医卖药救人救国。发冷丸取得成功后,他先后创办民众烟草公司、中华汽水厂、富强炼奶厂等实业,分别与英国烟草公司、屈臣氏汽水公司、鹰唛炼奶厂抗衡,很可惜它们在软弱的国民政府和外国买办资本家的面前相继破产。而他所创办的珠江颐养园留医院(位于二沙岛的广东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内)仍有迹可循。

时至今日,梁培基仍然对广州医药产业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他所创办的“梁培基药厂”与利济轩等几间作坊式小药厂合并,发展成为今天的广州白云山明兴制药有限公司,其纯中药现代制剂清开灵系列,缓解了不少病人的痛楚。

兴隆北路

这里一带曾是专门卖柴火木的地方。

故衣街

一条拥有300多年历史的街道,它的形成与当时十三行一带的商业繁荣密切相关。

“故衣”即旧的衣服,该街道因临近十三行,人们当时看中了洋人的对穿着的需求,便在此地一带售卖一些旧唐装,甚至还有些宫廷中的旧物,故衣街由此得名并兴盛起来。民国时期,因附近活动的洋人渐少,故衣街成为了售卖给贫穷百姓残旧衣物的集散地,生意比十三行时期,更加兴旺,抗战胜利到建国前夕,可以说是故衣街的全盛期。建国后,故衣街又转变为做“伞”,整条街都是卖伞和补伞的店铺。后来,故衣街不再经营故衣,而是经营各种服装、帽子、针织品等生活用品。

直到今天,故衣街已成为了一条以经营服装批业发为主的商业街,商业繁华依旧,热闹不减当年。

谦益银号有限公司故衣街14号

成立于1929年的“谦益银号有限公司”,是当年十三行附近街区200多家银号的其中之一,同时也是如今为数不多保存较完好的银号之一。

细心的朋友可以发现,墙壁上硕大的红字左侧,有一落款写着“区芳浦書”,此人曾任广东省政府财政厅厅长兼财政部广东财政特派员。

此外,“谦”字上方,一个“鴻”字格外突兀,字体样式明显与其他的不同,据了解,是因房产拥有者将“谦益”二字在工商部门注册时,未获通过,改名为“鸿谦益”后才注册成功,“鴻”字为后来增加的一个字。

豆栏上街

此地附近曾是豆制品集中交易的地方,因此而得名。

岁月流逝,如今的街道已完全变成服装的批发市场,门庭若市的人流、盈千累万的货物以及被翻新后的建筑外墙,似乎掩藏了这里曾发生过的故事。

利济轩制药厂豆栏上街12号

挂满衣服的阳台、突兀的绿色雨棚、凌乱的电线,很难想象这座楼房曾经是广州早期西药厂之一的“利济轩制药厂”。

创办于晚清时期的利济轩制药厂,虽然是小作坊式运营,但其生产的疳积片和止痛散等却有一定的口碑,利济轩逐渐发展成为广东30多家知名医药制剂字号之一,它的名气甚至飞声至上海。

因时局变迁,“利济轩”与“梁培基”等几间作坊式小药厂合并,组成新联药厂,随后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如今的中华老字号企业 — 广州白云山明兴制药有限公司。

此外,利济轩制药厂还曾是民主党派的支部所在地 — 华南分会的临时办公场所。1950年6月这里还举行了中国民主促进会广州市委员会的第五次扩大理事会议。

和平路(和平东路、和平中路、和平西路)

呈东西走向的和平路,横跨大半个西关。

日本侵华时,这条路叫做“抗日路”,抗战胜利后,这条路改名“和平路”,含有欢庆胜利赢得和平的意思。

过去的西关有着大量的医馆,起初它们聚集在冼基以及洞神坊。广州解放后,原在冼基上的医馆逐渐迁往和平路营业,因此这条路又被人们称为医馆街。

如今和平路上医馆的痕迹已基本消失,各式小商品店铺布满马路的两旁,唯有和平东路,因为靠近十三行服装批发市场,成为了一条服装街。

蛇王福和平东路25、27号

蛇王福的诞生与蛇王满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一种说法是,1939年吴满与伙伴吴楫川两人携手创立了蛇王福,第二种说法是,1930年左右蛇王满的一些大厨出走并自主创业,蛇王福便是当时开的其中一家餐馆。无论哪种说法,蛇王福顾名思义,也是一家专门以蛇作为食材的餐饮店。

蛇王福餐馆是建于民国时期的双开间建筑,即使如今残损的外表,也难以掩盖昔日的辉煌,在建筑顶层右侧依稀可见“蛇王福”字样,同时在二层右侧窗户上方,仍可见“羅合和公司建築”七个字。

侨批局(和平东路50号)

位于和平东路的一栋砖混结构楼房,楼顶古雅的尖顶凉亭明显有别于附近的建筑,一层趟栊门的上方玻璃,隐约可见“永”字,其实它就是创立于清代的侨批局 — 永昌叻庄。

在福建闽南语中,“批”是信的意思,“侨批”是指海外华侨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汇寄至国内的汇款及家书,是一种信、汇合一的特殊邮传载体,而这种民间机构就是“侨批局”。

当年,到达南洋后,勤苦的华侨通过漂洋过海的书信与家乡的亲人保持沟通,同时将大宗款项托寄回家乡,侨批业务由此产生并逐渐发展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侨批局。

据说当时的永昌叻庄,人数达20人,有经理、司理、会计、抄单、派送、什役等职别,经理总揽一切事务。

 南洋 

明、清时期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一个概念。包括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也包括中南半岛沿海、马来半岛等地。

中国福安保险公司广州分公司和平东路59号

1901年创立于香港的中国福安保险公司,主营水火寿险兼仓库按揭业务,是较早一批承保寿险业务的华商保险公司。1925年广州分公司曾在此营业。

黄河洋行和平东路80号

建筑顶层,还保留有“黄河洋行”四个字。

永泰隆银号和平东路87号

民国后期,广州年轻商人何雅各开办永泰隆银号。

当时广州的建筑一般为三层楼高,即使是在如今的和平东路上,这栋六层高的建筑还是显得鹤立鸡群,足见这位年轻商人的财力是多么的雄厚。

后来因为个人投资失败等原因,何雅各身陷绝境且不能自拔,在这里的天台纵身跃下,年仅37岁。何雅各自杀身亡的消息,震动了官商界,各大广州报刊为此争相报道,后来还被评选为1947年广州十大新闻之一。此外,该消息还在南京、上海、香港等地报道。

装帽街(原第十五甫)

装帽街一带,曾是道光年间一场意外大火之前,第十五甫大致的所在区域

顾名思义,这是一条专营衣服和帽子的街巷。

十八甫路第十七、十八甫

整条路就是第十七和第十八甫的大致位置

第十八甫区域曾是老西关商圈的中心地带,商铺林立,人声鼎盛。除了地理位置原因外,“十八”粤语发音“实发”,意为一定会发财,商人就冲着这个意头聚集在这里。以至于后来即使城市拆城墙修马路,十八甫路也一度比上下九路更为繁华兴旺。也由于这样,仅仅一条十八甫路已经不能容纳更多的商铺,便衍生出其他十七个甫都没有出现的情况 - 十八甫西路、十八甫南路、十八甫北路。

桨栏路(原第十六甫

桨栏路一带,曾是道光年间一场意外大火之前,第十六甫大致的所在区域

在轮渡还没出现的岁月里,广州作为一个通商口岸,所有的船只是使用桨来驱动。

当时十三行的商人有些是住在珠江的南面,即如今的河南,船只是他们日常的交通工具,这带动了当时渡江船的业务,增加了桨的需求量。渐渐,在十三行附近的一条街巷上,就出现了专门的桨集市,该街巷后来就被命名为“桨栏街”

民国时期轮渡的出现,桨业开始没落,桨集市失去了市场地位。当医药业兴起后,成就了桨栏街另一段辉煌的历史。这里成为了“药铺一条街”,中西药店临街而立,主要做的是药膏、药丸等成药生意,

20世纪80年代,街已早早改称为路,桨栏路变成了服饰的集散地,以经营童装为主。这种业态也延续至今,各种时尚服饰小店鳞次栉比,更多是面向追求潮流的年轻人。

桨栏路另一段高光时刻,便是从辛亥革命后至解放初,在长达40多年的历史里,广州的中心花市都在桨栏路,这与此地及周边长期以来作为广州工商业较为发达的区域,不无关系。

李众胜堂桨栏路17号

李众胜堂是民国时期广州经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药业商号,上世纪80年代闻名海内外的“保济丸”便是其创制的产品。

小时候经常在香港电视台播放的广告中,听到一句广告语:常备保济丸,有病唔驶怕。这里所指的“保济丸”就是李众胜堂所创制的中成药,至今逾100年的历史。

保济丸对呕恶吐泻、食滞酒醉、感冒暑湿、舟车晕浪等颇有疗效,成为了当时百姓的家庭常备药品。

蛇王满蛇餐馆桨栏路41、43、45号

以采药捕蛇为业的佛山人吴满,通过提供蛇胆给制药商而逐渐起家。

1885年,吴满开设蛇店,名叫“蛇王满”,除了经营蛇胆陈皮、陈皮米酒和三蛇酒等产品,还兼营蛇餐。当时,“蛇王满”是广州唯一一家专门吃蛇的小餐馆,虽然只有20多个座位,但名气却不小,吸引了不少来自全国乃至国外的尝鲜食客。

1939年,“蛇王满”重新选址在桨栏路营业,生意相比过去更加火爆。后来“蛇王满”成为指定的外宾接待单位之一(当时全市只有广州、泮溪、北园等十来家),尤其是在广交会其间,外宾、省外食客都纷纷前来“猎奇”。

“蛇王满”于1975年正式取名“蛇餐馆”。1985年,走过100年的“蛇王满”已发展成为营业面积达800平方米,有600左右餐位的中等规模酒楼,在广州饮食界中名列前茅。

据说,杨振宁、李政道、华罗庚、苏联元帅伏罗希洛夫等名人,都曾是座上客。

可惜在1999年,因内部经营问题,“蛇王满蛇餐馆”正式宣布歇业,这个百年老字号也随之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

生隆昌老号桨栏路42号

民国时期的浆栏街是中西药店的集散地,有多家经营参茸、人参等高档药材生意的店铺,而“生隆昌老号”就是其中之一。

墙面发黄、剥落的一栋建筑,一层的两根柱子上可见“生隆昌”“燕窝”“人参鹿茸”等宣传文字,门口上方横眉依稀能看到繁体字的“生隆昌老号”。

据查证,生隆昌除主营人参、鹿茸、燕窝、玉桂等高档补品药材,还生产“生隆昌牌代乳粉”,因销路较好曾被不法商家假冒模仿。

位元堂制药厂(桨栏路46号)

始创于1897年的中药品牌位元堂,由出身官宦的黎昌厚与数名志同道合之士合办。

19世纪末20世纪初广州爆发鼠疫,大大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位元堂于1932年创制的“养阴丸”,主治益气养血安神,作为疫症愈后调理的秘方,让很多疫症患者在这场抗疫中看到了胜利的曙光。部分养阴丸就是由位于桨栏街44号(今桨栏路46号)的位元堂制药厂制造,“养阴丸”后来被销往全国各地及欧亚澳非美洲。

1952年位元堂迁往香港发展,成为香港著名的中成药企业。

如今,位元堂已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医疗保健集团,致力于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各种优质的传统中成药及保健产品。

梁广济药厂桨栏路57号

主要产品为梁广济的风湿膏药酒。

如今在建筑的顶部,仍能较清晰地看到“梁广济”三个字。

位元堂栈房桨栏路58号

据推测该建筑为当时位元堂存放药物的地方。

黄祥华如意油广州总店桨栏路68号

创制于清朝咸丰十年的黄祥华如意油,相传,因治好了军机大臣李鸿章宠姬的病一炮而红。随后李鸿章赠予“韩康遗业”木匾,至今保存在佛山岭南天地的黄祥华如意油祖铺内。黄祥华也以专营此药油而成为佛山首富。

拱券顶为三角设计,与附近的建筑相比颇为特别。

道亨银号货楼桨栏路由义巷3号后座

1921年中山人董仲伟在香港创办道亨银号,随后在广州、上海、天津等地开设分号,主要是经营汇兑、办理押汇、放款及一切银行业务,同时设有货楼,存放银子、货物的仓库。据说,当年广州除官僚背景的银号外,道亨银号的综合实力位居行业前列。

道亨银号改组为道亨银行后,于2001年被新加坡发展银行收购,该银行其后更名为,全球首家同时拥有三项“全球最佳银行”权威荣誉的银行 — 星展银行。

寻找道亨银号货楼的位置并不容易,历经艰辛,从由义巷3号的一座高层民居一直沿楼梯往顶层走,就能远眺货楼。历经多年风霜,除了部分墙皮剥落外,整体依然是铜墙铁壁、坚不可摧的感觉!

张安昌中药厂桨栏路76号

以出品煖脐膏和金丹膏为主,根据当时药品的说明书,前者主要治疗跌打刀伤、风湿骨痛、祛风散寒(小儿)等,后者主要治疗乳疮(乳腺炎)、皮肤溃烂等。

乱杂的电线,并不能阻碍后人对张安昌中药厂的了解,建筑牌匾上从右往左,仍能依稀看到“煖脐膏”“张安昌”“金丹膏”字样。

黄耀南老药行桨栏路93号

1865年黄耀南于香港中环士丹利街设馆,生产“万应普救丸”并以十年为期,将其免费赠予当地的老百姓。黄耀南在香港行医多年,黄耀南药行出品普救丸及男女健身补品40多种,商标以“仙翁炼丹”为记。

药行逐渐发展,后来在广州桨栏街以及新加坡开设分店,让更多的老百姓受惠。

添男茶楼桨栏路130号

对于一直住在老西关的街坊来说,“添男茶楼”是当时西关赫赫有名的茶楼,它曾是桨栏路与扬巷路交界的标志建筑。每天早晨,这里都是老板们谈生意的绝佳场所,同时也是富裕人家享受“一盅两件”的地方。

第一次看见“添男”二字,如此直白的表述,难道是进去喝茶就会容易生男孩?据说是因为当时添男茶楼的老板赵俭生,因求子心切,就给该茶楼取名“添男”。

当时茶楼内设有歌坛,吸引了不少粤曲艺人到此演出。粤曲平喉四大名家之一的“星腔”创始人邓曼薇(原名邓惠莲),在添男茶楼登台演唱《秋坟》时,突然吐血昏迷,第二天抢救无效去世。

如今的添男茶楼,楼已非楼,粤剧之声也不再缭绕,似乎留给后人的只有那一段传奇又沧桑的历史。

爱育西街

被称为省城九大善堂之一的爱育善堂,过去就坐落在如今十八甫路附近的西关大厦,而该街巷因在该善堂附近,均被冠以“爱育”二字。

爱育善堂 

创办于1871年,商人钟觐平与好友陈次壬等12人发起成立,常规善举主要是施医赠药、兴办义学、施棺殓葬,赈灾救灾及兴修水利等。爱育善堂作为岭南近代慈善事业的开创者,为以后的慈善机构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怀远驿

广州历来是外国人入贡中国的主要贡道,明朝永乐年间,朝廷在外国商船停泊口岸的附近建设驿馆,提供给中国官员办公及外国贡使居住,而这些驿馆所在的区域就是“怀远驿”。

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朝廷决定全国仅保留广东市舶司,这时到怀远驿的外国贡使数量增多,怀远驿也得到扩建,商品贸易昌盛。直至清初,怀远驿的屋宇楼房仍是接待贡使的地方,地位不减当年。

直到康熙年间,怀远驿的地位逐渐被十三行的十三商馆所取代,驿内屋宇也逐渐成为普通居民的住宅,并延续至今日。

十三行馆

洋行商人建造、出租给外商经营和居住的房屋。据记载,十三商馆建筑华丽且宽敞,每一个商馆中包含多间房屋,有仆役室、办公室、厨房、仓库、账房、客厅、餐厅和卧室等。1882年,广州十三行商馆包括了丹麦馆、西班牙馆、法国馆、美国馆、瑞典馆、荷兰馆等。

杨巷路

过去的杨巷(今杨巷路)和杨仁里一带,主要是经营丝绸、布匹生意,因布业的兴盛在广州商界颇有名气。

如今,这里的商业气息依然浓重,各种款式的布匹、饰品、服装应有尽有,形成了一条服饰批发街。

永安公司杨巷路109号

由郭乐、郭泉兄弟联合澳洲华侨集资创办,曾与美华、大新、先施一同被人们称为广州四大百货公司。据说,永安公司当年卖得最好的是毛线和床上用品。可惜同样因经营问题,在西关经营了长达56年的永安公司于2003年结业。

如今在建筑顶部,还能依稀地看到“永安公司”四个大字,但整体格局却被严重破坏。

拾翠大屋(扬仁南17号)

建于民国初年的拾翠大屋,身处在西关闹市中一个较为隐蔽的地方,为砖混结构中西合璧建筑,当年杨巷附近住的多为丝绸商,它的主人很可能是当时拥有“同永泰”“永裕泰”“裕泰祥”等多个商号的绸缎庄老板 — 陈凤笙。

走进如今的拾翠大屋,阴暗潮湿,充斥着一股发闷的气味,抬头一看,阳光透过开阔的玻璃顶棚,艰难地“照亮”着建筑。大屋整体颇为高大洋气,二、三层的外立面,罗马式廊柱及拱券,设计庄严典雅,具有西方古典主义的建筑风格。但同时,也发现整体建筑被强行划分为多个隔间,住满了租户,隔间结构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大屋总占地303.8平方米,主楼分前后两座,前楼三层、后楼四层,采用平天台设计。据说当时大屋的一楼是一个宽敞的舞池,楼顶有两个相对而立的中式凉亭,可惜曾经的一切,都只能从老一辈的口中或者旧资料中慢慢想象。

万源堂参茸行西荣巷2号

位于位元堂栈房附近的万源堂参茸行,如果不仔细察看在杂乱的架空电线后,“人参鹿茸”四个残破的文字,真的不容易发现其所在的位置。据查证,角柱上竖刻的是“万源堂统办人参鹿茸著名茸行”。

万源堂参茸行是由老板关松芝于民国所建,当时首层经营参茸药材生意,二层为寝室,三、四两层为仓库。抗日战争时期,生意破产,后来作住宅使用。

西式建筑的设计风格与斑驳沉闷的墙面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走进内部发现更是破败不堪,但种种的一切似乎还是难以掩盖当初的奢华大气。

天泉银号西荣巷17号

该银号曾筹集华侨资金成立金华置业公司,开设了被誉为广州三大戏院之冠的新华戏院。因“让路”于地铁建设而被拆除。天泉银号成为了侨资进入广州的桥梁。

如今建筑中部的牌匾上,还能看到“天泉”二字。

太平桥

这座桥附近曾是古广州城10个小城门中的太平门。当时城内人可以从太平门出城,经过横跨西濠涌的太平桥,进入西关。

太平门一带,曾是商业旺区。诗曰“太平门外太平桥,濠内全通海内潮。桥下疋头洋货店,洋瓷巧倩细工描”(出自《太平门(外城西便门)》)。如今的太平桥虽然变成了一条短路,但是走在上面,仍然可以感受到当年“桥”的模样。

敬修堂太平桥6号

都说“北有同仁堂,南有敬修堂”,敬修堂由浙江慈溪商人钱澍田于1790年创立。敬修堂寓意“敬业修明、普济众生”,其商标“园田牌”中的“田”字隐喻钱澍田的名字。

当年敬修堂所经营的回春丹、宝婴丹、如意膏等产品,从配方、选料到制作,都是经过钱澍田先生等人精心炮制,由于疗效好,价格实惠,受到了百姓的推崇。

清嘉庆年间,敬修堂产品妇科白凤丸进入宫廷成为御药,钱澍田的著作《敬修堂十种药说》和“敬修堂白凤丸”一直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1956年公私合营后,敬修堂主攻清热消炎类药品和风湿跌打类药品,其中最负盛名的是万花油,时至今日仍是“居家旅游、老少咸宜”的家庭常备药。

这是敬修堂最早的所在地,如今除了大大的招牌向人们展示着它的身份外,一切旧迹似乎被完全抹去。但是作为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敬修堂传统中药文化,已是岭南中医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后记

由于西关占地面积较大,每个角落都蕴含着为人熟知或不为人知的过去,因此团队决定以分期的形式,尽力为大家分享我们的所见与所闻。

本期主要是从沿江西路开始往北走,通过我们的亲身经历,带大家重回“十八甫”,体味西关的点点故事。如有未提及或存在疑问的,欢迎留言跟我们一同探讨。

下一期(预计2021年6月下旬)我们将继续为大家分享西关其他地方的故事,敬请期待!

参考资料

【1】吴多.《拾翠大屋藏身西关 惊艳百年身世成谜》

【2】谢仰虞.《广州怀远驿史事略》

【3】朱健刚,武洹宇.《近代慈善先锋爱育善堂》

【4】敬修堂官方网站:http://www.jxt.com.cn/

【5】王道斌.《敬修堂 一樽万花油普济海内众生》

【6】胡文中.《广州市荔湾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年鉴》

【7】陈国康,邓广彪.《广州花市》

【8】李辉斐.《商海中的一条小船》

【9】江粤军.《十三行路名 一部商贸史》

【10】严家森.《蛇王满 龙虎风云迹难寻》

【11】张晓辉.《清末民初省港朕号药行沿革》

【12】刘玉倩.《和平东路侨批局:一纸侨批寄乡情》

【13】张晓辉.《近代香港与内陆华资联号研究》

【14】陈邦.《广州银业风波见闻》

【15】杨逸.《百年药厂旧址重现 揭秘民进早年会史》

【16】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广东省志·金融志》

【17】何达志.《妙手制药成巨富 实业救国终苍凉》

【18】梁少林.《清末民国广州的药商》

【19】梁尚为.《“发冷丸”起家的梁培基药厂经营小史》

【20】梁方仲.《关于广州十三行》

【21】方文瑜.《工商界参加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纪实》

【22】故宫博物院官网(https://www.dpm.org.cn/lemmas/240294.html)

【23】曾繁花.《民国时期广州邮政业述略》

【24】彭长歆.《岭南近代著名建筑师》

选题 | 沉迷于挖大坑而不能自拔的 随镜而行

拍摄 | 在日晒雨淋中狂练铁臂神功的 随镜而行

文案 | 拥有成为生发水广告代言人巨大潜力的 随镜而行

校对 | 被睡魔附身要用牙签把眼皮撑起来的 Anita

以下平台搜索 「 随镜而行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廣州的記憶--老街老铺寻源
5座货楼藏深巷,见证老西关商业传奇|广州|笔法
十八甫:西关迷魂阵,十八条商街
广州第一条“鱼”诞生记! ▍九鱼迷踪(二)
广州的兰湖花市、大策花市、城门口花市、桨栏路花市、太平路花市……
一份1888年的广州西关地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