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奥娇儒,奥娇儒, 鄂伦春人的味道就是狍皮的味道

“我这一辈子都不会离开狍皮制作,为的就是把鄂伦春人的根留住。”鄂伦春族大姐延楚卿对我们说:“古老的生活方式已经无可挽回的逝去,我不想有一天人们只能在博物馆里追忆我们的民族之魂!”

鄂伦春旗作为全世界唯一的鄂伦春民族自治旗,是鄂伦春族风情最浓郁的地区。作为我国仅存的狩猎民族,鄂伦春族被誉为“北半球渔猎民族活化石”,鄂伦春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其中,狍皮制作技艺贯穿于鄂伦春人的整个生活中。解放前,鄂伦春人长期以游猎为生,在特定的生产、生活环境下创造了狍皮文化。鄂伦春人有民族语言,没有民族文字,狍皮技艺就成了本民族的文化载体。这是一部没有文字的史书,它是研究鄂伦春民族文化的重要依据。

延楚卿出生在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她的父亲是鄂伦春旗的老旗长。做为家中长女的她从小就跟母亲学习制作狍皮制品,“从我记事起,母亲几乎天天都在做狍皮手工,我看着看着就喜欢上了。”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延楚卿与狍皮制作结缘,并且自然而然成了传承人。后来,延楚卿在阿里河镇经营着一家民族服装工作室,取名奥娇儒,奥娇儒是鄂伦春语,意思就是根。

作为游猎民族,鄂伦春人以狩猎为主,因而过去人们的衣服、鞋帽、手套乃至被子等都是用兽皮制作的,而狍皮是其中最主要的原料。鄂伦春的狍皮衣做工精细,样式讲究,既轻便又保暖,特别能够适用于北方漫长寒冷的冬季和鄂伦春人终年爬山穿林的狩猎生活。鄂伦春族服装以袍式为主,不同季节有不同的服装。比如,冬季穿的皮袍,鄂伦春语叫作“苏恩”,是用冬季猎获的狍皮制作的,此季节狍皮毛长皮厚,穿着特别保暖。夏季的衣服则是用皮薄、毛短的红杠子皮制作的,也有用刮掉毛的狍皮制作的。春秋穿的衣服是用秋季短狍皮制作的,鄂伦春语叫“卡热莫纳”。而“灭塔哈”狍头帽更是别具特色,它是用完整的狍头皮缝制而成,而且连狍耳、眼、鼻都要保留下来。鄂伦春族男子最喜欢佩戴狍头帽,这也是鄂伦春族服饰中具有代表性的装束。这种帽子是狩猎的极好伪装,据说如果不换上两只假耳朵,猎人在远处就会误认为是真狍子而出现误伤。

一件狍皮服饰的诞生绝非易事。其中,狍皮的处理最难。新鲜的狍子皮必须先阴干后挂到高处晾晒,大约需要20天左右。经过晾晒的狍皮会变得像纸板一样容易折断或破碎,因此制作狍皮服之前要把狍皮变软。方法为把生狍子肝捏碎搅拌在温水中,然后用柔软有韧性的乌芦草蘸着狍肝水,均匀地涂抹在狍皮上。抹完狍肝水要把狍皮卷包起来自然发酵,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狍皮上的血丝和筋膜更易脱离。接下来的“熟皮子”是一项非常繁重的体力劳动,“熟皮子”的工具和镰刀头形状相似,目的是为了彻底清除狍皮上的肉质和残渣,再拿锯齿一样的工具反复揉搓。之后就是染色环节,染料取之于自然,用黑桦树多年的朽木煮水后均匀地涂抹在狍皮上,再次晾干后用手揉搓,通常皮子“熟”到干净柔软的程度,就可以准备剪裁和制作了。

一件皮衣,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而一针一线,又凝聚着狍皮衣制作人的心血。根据狍皮的面积做大衣,一般女士需要8张,男士需要9至10张。狍子的肚皮处皮薄,就要加一层缝制。最考验耐心和力量的就是缝制狍皮,其中的难度只有体验过的人才知道。狍皮看似柔软实则坚韧,针穿过皮时,需要用力拽,经常把顶针顶破。在皮上缝制图案要先用黑线,再用红线,非常繁琐。最不起眼的纽扣就需要缝两天时间。鄂伦春族狍皮衣不仅分男女款,还会区分大人的孩子,只是孩子的狍皮衣不染色,只用白板皮来制作。

延楚卿大姐制作苏恩的艰辛,我们无法体会。看看苏恩上襟、袍边、袖口镶的皮边,我觉得和我们汉族人纳千层底布鞋有一比。手指用力将针和狍筋线穿过几层狍皮,针无数次地上下飞舞,缝一针,用顶针儿推一下,针脚细密、均匀。我眼前仿佛浮现出延大姐当新娘时漂亮的样子,头戴“阿细阿温”(女帽),身穿“阿细苏恩”,脚蹬“其哈密”(皮靴)和“叨窝吞”(狍皮袜子),手上戴着“撒尔巴黑”(五指花手套),身挎“库迪”(皮包),服饰精美,古朴典雅。遥想当年,在月光下的撮罗子里,鄂伦春族女人盘腿坐在火旁,手里拿着针,食指上戴着顶针儿,身上放着还没缝好的嫁衣。她要用自己的手,把女儿打扮成世界上最漂亮的新娘。那慈祥的目光里,透着对女儿的牵挂和疼爱。

从北方草原深处走出神鹿的身影,向世人展示气韵生动的民族服饰文化之美……2016MTI世界旅游小姐金色使者中国总决赛的T台上,14位身着北方神秘民族服装服饰的模特,端庄、典雅、带着大自然的气息,让T台上弥漫着大地千姿百态神秘之风。延楚卿大姐就是此次大赛《兴安神韵》的展演服装的设计者。如今,延大姐的鄂伦春民族服装店每年都要接受几百套服装的定做,有时超过千套,客户除了本地的鄂伦春族人,还有外省市的鄂伦春族人。

鄂伦春的味道,就是狍皮的味道。延楚卿大姐一边用鄂伦春语给我们唱着小调,一边埋头做着狍皮衣服。延大姐是狍皮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她制作的狍皮服饰被许多展览馆收藏,参加过多次巡回展览。她的孙女也会说鄂伦春语,她开这间狍皮制作工作室已经10年了,就是希望这项技艺能够传承下去。做兽皮服饰费时费力,又比较脏臭,年轻人不愿意学习这门古老的技艺。延大姐现存的狍皮,都是前几年从狍子养殖场收购的。现在不打猎了,养殖场的狍子产量有限,狍皮越来越不好收购。

这是一场发现之旅,团结之旅,爱国之旅,美食之旅,圆梦之旅……“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从崎岖坎坷的云贵高原到碧海蓝天的椰林海岛,从波涛汹涌的黄河两岸到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从沃野千里的东北黑土地到牛羊遍野的内蒙古大草原……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的国家,民族那么多,我们去看看!能走遍56个民族核心聚集地,是众多华夏儿女梦寐以求的终极梦想。我们秉承“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唯美景与美食不可辜负!”之宗旨,由中国走遍56民族、吃遍56民族、写遍56民族美景与美食第一人独家策划,带您走一次前所未有的新“长征”,整个活动将跨越近十万公里,深入各民族主要聚居地和原生态地区探寻秘境中的秘境,品尝最地道最正宗最原汁原味的民族美食,亲身感受56个兄弟姐妹绚烂多姿的风情和文化。当您走遍了这些未知的神秘地域后,一定会因为感受到不同的民族大美而改变了自己的价值观,变得更加包容,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更能够伸出双臂来拥抱这个美丽的世界。中国梦,民族梦,我们的梦!心动不如行动!Lets Go!我们一起出发!(微信):1861263043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图解56个民族——鄂伦春族
山岭上的民族 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
非遗中国:鄂伦春的兽皮工艺
鄂伦春族:走进“山岭上的人”,了解狍皮制作技艺背后的那些故事
原创:密林深处的鄂伦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