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醉乡土』堤头村筑堤始与秦始皇

堤头村和秦始皇的渊源

文:李善奇   王树淼

博野县南小王乡堤头村,因秦时自定州沿淮水筑堤至此,村建大堤之头北侧,故名堤头。

堤头村位于千里堤下白塔村的北侧。据推测,淮水即是现在的潴龙河。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做出了一系列与民生有关的大事。修建长城,是为了保护北部边境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开展全国的商贸活动,促进经济发展,又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修建驰道(类似现代的修建公路),实行车同轨,就是把以前列国的马车大小不一样、车道宽窄不同都统一起来,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距离一律改为六尺,使车轮的距离相同。这样既利于为前线运输补给外,又方便了人民的出行、经商,搞活贸易流通。秦始皇还十分注重水利建设,下旨开凿河渠,治理水害。

当时的淮水(现在的潴龙河)由于没有堤防,从西面山谷泄到下游的洪水经常淹没农民的庄稼,冲垮甚至毁坏村庄和民房,秦始皇即以古人大禹治水为榜样,下旨由地方郡县官衙规划治水方案,修建防洪堤坝,后因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荒淫无道,只顾自己享乐,不管百姓死活,放弃了不少民生项目,因此防洪堤也只修到了现在的堤头村南侧,致使淮河下游百姓饱受水患之苦。

秦王朝灭亡后,经历汉、晋以后的历代王朝,不乏有道君王效仿秦始皇继续修筑堤防治水。有记载的包括明嘉靖年间筑宋村堤。

清康熙年间筑套里、宋村、解营等堤,清嘉庆五至七年修筑博野解营到高阳东绪口堤,长62里。清前堤防的防洪能力甚微,汛时河水经常上岸漫溢决口成灾。中华民国期间,战乱不止,国无宁日,百姓饥寒交迫,堤防建设无人顾及,水灾也是连年不断。1946年,博野县人民政府建立河委会,组织河两岸村民对堤防逐年增厚加高,防洪能力有了较大的改善。1949年11月23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发出的《水字第一号令》规定“从堤中心算起,潴龙河两堤里七丈、外八丈收归国有",自此每年都有修堤工程。1953年潴龙河右堤全部进行了加固,解营村北截弯取直筑新堤。1955年3月,潴龙河再次开工复堤。1963年海河流域经历了历史罕见的沥涝和洪水灾害,潴龙河及南边的滹沱河多处决口。毛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根治海河"的伟大号召,博野县再次对堤防进行加高加厚,防止水患。这些年来,党和政府仍然大力投入建设,现在的千里堤可以说是固若金汤。

从秦始皇筑堤到现在的堤防建设,可以看出只有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才能真正摆脱洪水的危害,才能真正过上丰衣足食的小康生活。


本作品经过作者授权,其它媒体刊物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李善奇   王树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潴龙河
中国古代抗洪简述
106黄河(国画)自古黄河治理重“防洪”
民间故事——莲花池的传说
漫话黄河防洪工程
惠济河重点河段治理工程堤防规模确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