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们为什么会有“眼中体”?

 1.

       前一阵微博上“眼中体”很火,就是“别人眼中的我”。比如大学教师,父母眼中是百家讲坛的专家形象,朋友眼中是在教室中对着一群美丽的、瞪着崇拜眼神的女学生、自己眼中理想的自己是像孔子一样面对七十二弟子传道授业解惑,而实际的自己是对着课堂上一群趴在桌上睡觉的学生。类似的还有很多,各行各业都有,建议如果有人做职业生涯的书,可以把眼中体作为其中一章。

“眼中体”很心理,涉及自我概念。“自我”是个很麻烦的东西,前一阵听一个讲座,是浙江的心理特级教师钟志农老师讲的,对于“自我“,他打了个比方,说自我就好像一个六面体的盒子,一面是自己眼中的自己,一面是别人眼中的自己;一面是过去的自己,一面是现在的自己;一面是自己能做的(现实自我),一面是自己想做的(理想自我)。每一组对立的两面都会有差异,但对一个健康的人来说,差异不能太大,还是一个可以立得住的立方体。如果这几个面都相差很大,这个自我就好像一个压扁的、歪七扭八的粉笔盒,专业名词就“自我认同混乱”了。

“眼中体”说的都是职业,我们职业身份的认同感,是自我认同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这涉及一个火的时间更长的名词——“职业生涯”这个词也很火。这些年,职场上有生涯规划师,学校里要给学生上生涯规划的课。这是个好事情。像我们这些悲催的70后,从小到大,学了无数的语数英、理化生、史地政……上了无数的专业课、必修课,和少量的选修课,可是和职业有关的课程、教育,真是屈指可数——或者说,是干脆木有。所以,现在能够有一些生涯教育,可以减少一些盲目选错了行,抱憾终生、或者至少是大学几年都很痛苦的事情。

说到底,很多人争相去做眼中体,还是因为带着很多玫瑰色的美好梦想进入一个专业、一个职业,后来发现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情。看来还是因为生涯教育做得还不够好。眼中体能够存在,而且会引起这么多共鸣,是因为理想和现实、自我和他人、专业和社会、能力和需求等等之间存在太多的裂缝,眼中体把这些裂缝暴露出来,博得一笑的同时,又有些悲剧感在里面。

 

2.

如今不仅在学校里面,连幼儿园的小朋友,也跑到某某世界这种超级过家家的地方去接受生涯教育的启蒙了。这些地方收费不菲,里面设计了各行各业的活动让孩子体验,是一个模拟的小社会。这些活动对孩子的职业概念会有多大帮助,没有统计数字还不好说,但至少能够把大小孩子哄得高高兴兴,也给进入中产的家庭又一个带孩子去玩、并把钱花掉的地方。在我们小时候,可还没有这样的地方。

不过,我们那时也有接受这种生涯教育启蒙的地方,虽然不是这种模拟版的,可是更真实。比如小的时候被父母、阿姨、或邻居家二大爷带到工作单位看管个一天半天,其实就是我们接触职场的开始。记得我小时候最喜欢的是玩我老爸工作台上的那些圆规和奇奇怪怪的作图工具,觉得特别酷,而他又不太让我玩儿——那是在还没有二维、三维CAD的时代,机械制图全凭手工。我记得老爸在图上的字迹特别漂亮清晰,可以说这是让我最早知道要有认真的工作态度的职业教育吧。记得还有一年暑假,我被做体育教师的姑姑带到单位游泳池去上班,和她一起在更衣室前面给人换钥匙,然后在两场游泳的间隙去练练游泳,这可以算做童年的一次社会实践活动了。

职业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国外的公司会有那种“带孩子上班日”,让孩子通过亲身的感受来接近职场。通过这样的接触,也会让孩子对父母的工作有一种自豪感,了解工作中的细节,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孩子将来的职业态度。希望我们的单位也可以稍微拿出一些时间来组织这样的活动,可以给员工一个和孩子更亲近的机会,跟单位一个亲民的机会。其实平常加班,大家也很喜欢办公室里面有一些小孩子,也有助于同事间彼此更多的了解。

 

3.

去办公室实际接触一些职业毕竟有限,能够了解的也就是身边亲友的职业。很多人子承父业,未必是因为真的适合父业,而是因为不了解其他职业的存在。可如果孩子的能力倾向、兴趣爱好和父母不同呢,就又会发生选错行的悲剧了。

除了去办公室这样的直接经验,人很多的经验是间接的,比如,通过影视作品。往往是电视上关于某个职业的电视剧热播,当年报考相关专业的人就会增多。   

近年来,如《杜拉拉升职记》这样的影视剧热播,除了从作品本身的艺术性、戏剧性以外,也和大家对外企、白领这些内容感兴趣有关,希望增长一些间接的职业经验。还比如像《亲密敌人》这样的作品,也可以满足一下群众对投行这类高收入、看上去很光鲜的职业的想像。

这些片子的确很励志,也有很多的波澜起伏、明争暗战,还会有爱情线贯穿其中,可以说是现代版的“革命加爱情”。不过,故事毕竟是故事,真到其中,可能革命不是这么革命法,爱情也不是这个爱法,真正的职场,更多是同样事务的重复,和在这样日复一日中实力的累积。

从生涯教育的角度,一部影视作品要说好,不仅是观众觉得好,一个很重要的角度是本行本业的人说好,有共鸣,这个标准很难达到。记得小时候,我看什么电影感动得不行,常被老妈的一句“都是瞎编的”粉碎肥皂泡。老妈在科研单位工作,片中出现做科研的场面,常被她不屑。比如,某部片子中有一个研究人员要攻克飞机制造上的什么难题,如何废寝忘食,老妈就会说,根本不可能是这样,这样的项目都是要团队合作去做,还以为现在的科研是一两个人的小作坊哪。还有《穿普拉达的女魔头》热映的时候,那时在杂志社的同事也会议论什么地方很像,什么地方不像。

只从戏剧的角度好,但在职业角度有很多想像的作品,就可能在无意之中,误导了观众,让带着满腔热情的年轻人受骗上当进入一行,才发现原来以为是高级的、白领的、技术型的工作,其实还是有很多简单的、蓝领的、体力活儿的成分,受到巨大打击——其实工作本来就有这样的方面,只是镜头没有表现。

 

4.

我喜欢看真人的节目,可以从中了解某一个行业工作的人的现实生活状态,不一定是职场类。比如《非诚勿扰》里面,常常让我更感兴趣的不是相亲,而是相亲人的职业对他的影响。还有印象深刻的是访谈国内知名的女法医王雪梅,非常生动。虚构的作品,比如国内外的行业剧,有一些有很真实的细节的,也很有意思。让我疑虑的是打着职场旗号的节目,是不是真的反映了职场的实际情况。比如前一段某个求职节目中,主持人和差点和求职者打起来了,当然不是肢体冲突,但已经很有点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的意思了。当然这至少可以让人知道一点,就是职场上的选择,并非只有理性这一个层面,还有很多非理性的层面。如果看的时候别太当真,看看倒也无妨,要百分百按照节目推荐的方式去求职可能又要失望了。

说到底,要减少“眼中体”的悲剧,还是要传播关于职业的一些实实在在的内容。实实在在的内容是要下功夫的。比如影视作品,需要编剧去真的深入生活,了解行业。可是编剧有这个功夫吗?国内编剧行业普遍收入偏低,和国外编剧可以打着飞的去体验生活不可同日而语。还比如有一次听教育专家讲生涯教育,说国外的教材会渗透职业的内容,比如讲化学,配合各章内容会讲和化学相关的各种职业,不知不觉就把职业教育做了。这样的教材是要认真花心思去编的,不是轰轰烈烈搞几次所谓生涯教育的大型活动就可以。可惜的是,我们更多是一种成功学的、急功近利的、搞运动式的普及,虽然引进了生涯教育的概念,但要真的变成现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怎样为孩子制定人生发展规划?
12位家长、12个职场主题 长沙这所中学的高一学生开启生涯教育
初入职场:断奶期的痛苦
想跳槽?先想好怎么给技能树加点
“生涯规划”在生活中到底有什么用?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