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们为什么要职业化?

1.

我所在小区的物业管理是很“著名”的,这个著名要打上引号才能传达出里面一言难尽的内涵,其中的故事要是有好编剧来绝对是一出精彩纷呈的连续剧。里面必不可少的情节包括断水断电堵锁眼儿、打破业主的头、在业主家门口泼粪等等匪夷所思的事情,而一个我亲眼目睹的情节是这样的:在小区业委会筹备组的一次会议上,来旁听的几个身份可疑的人吵吵着一定要当业委会候选人,否则就不让大家开会。而前一天早有传说会有来砸场子的人。当时的场面不是我的文字所能呈现的,总之现场气氛相当戏剧火爆,险些发生肢体冲突。

我们的组长是一名退休教师,处乱不惊,耐心等着现场的公家人终于出面组织旁听人员退场平息了事端。而我们的副组长是个律师,有条不紊地继续会议议程,逐条宣读议题,回应物业代表的N多条貌似有理的质疑,声音始终清晰、平稳,逻辑清楚。两位组长都让我很是佩服,刚经过那么混乱的场面,但她们能够压得住阵,充分体现了职业化的素质。

以前写过一篇关于“职业病”的文章,在我的理解里面,“职业病”和“职业化”是反义词。如果说“职业病”是一种人戏不分物我两忘的状态,是人和职业合二为一,而“职业化”就是承认人和职业中间本来是有距离的,在工作中有意识地用职业的态度、方式去应对工作内容,即使这种职业要求并不完全合乎自己的本性。

2.

现在职业生涯规划是个热门概念,从职场到大学,现在中学甚至有的小学也有生涯规划了,目的就是为了一个萝卜一个坑,大家都能去做和自己个性相符的工作。可规划得再好,也难免有不匹配的地方。填补人和工作之间距离的,就要靠职业化。职业化既包括一种敬业的、专业的态度,也包括和职业相关的技巧。

记得在一次心理工作坊中,嘉宾是一个节目主持人,她说自己主持一档情感节目,是那种来宾到她这里痛说“革命家史”的。录节目经常要连录三期,到了后面已经听不太明白来宾说什么了,但即使这样,她还是会维持微微前倾的姿态,眉头微蹙,专注地看着来宾,并且时不时点头,嘴里说着“是啊,对啊,您那时一定很难过……”等等,看到她模仿的表情动作大家当时都快笑翻了——当然,这就是职业化,而且心理咨询师很多时候也是在做同样的事情,就是我们学的所谓的“共情”的技术。

不要说这样的职业化不真心,谁能保证自己每时每刻百分之百地倾听、共情呢?其实表达共情只是最基本的职业技能,作为心理咨询师,如果仅仅有助人的真心、热心而没有相应的技术是个大麻烦,比如还没闹明白什么是移情、反移情就被来访者绕进去了。我们往往歌颂那种一心付出的职业态度,其实有时职业要求你有能够保持界限和距离的能力,即使在咨询室谈得再私密,出了咨询室就完全放下——这并不符合人的本性,但这就是工作需要。如果没有这种职业素养,我们不知道会多多少咨询师和来访者发生纠葛的职业悲剧。

学心理学的一个不好之处是经常会被人拿专业说事儿,比如“还学心理学的呢,怎么处事还这样。”这样的说法本身就是外行话。工作中全心投入为来访者服务,不等于生活中也一定要事事周全。有一位咨询师就说,他在工作状态时对来访者会完全接纳,全情关注,但平时与人打交道会比较自我。可见,敏感体贴是一种职业化的状态,这种状态和平时状态有反差,恰恰说明职业化很成功。当然,这种职业化的前提是咨询师知道自己平时是怎样的人,而在工作中有觉察,可以进行自我调节。咨询中的自我,就好像演员在表演中的状态一样,是一个和自己既相同又不同的状态,是一种职业角色中的状态,可本我还是有差距的。

再比如我自己的例子,有一次单位开会吃饭的时候领导转过来,对我说你怎么不带着你们这桌热闹一下啊?我在工作中是比较喜欢带团体的,但在日常生活中,我其实并不是一个特别“团体”的人,尤其不是那种酒席宴前制造热闹的人。我也接受这个状态,虽然知道领导的期待是什么,但是想了想,还是继续做自己,抬头夹菜,低头吃饭。

3.

职业化不仅是完成工作的需要,其实也是自我保护的需要。因为有了职业化,我们可以在自己的本性和职业之间保持安全的距离。

我的一个朋友有一个机构,而机构的会员和她的机构的关系,有些像家人。她有时在工作中就会感觉受伤,因为那种距离和分寸很难拿捏,她是一个特别真心的人,是会拿自己的真心来对待她的每一个会员,像朋友、像家人一样去包容、去帮助对方,这真的很难,感情太近了难免就会有误解、有伤害。常常听完她的诉说之后,我就会劝她和自己的工作保持一点距离,因为“工作就是工作”。

工作就是工作,这意味让工作和自己的生活保持一些距离,也意味着明白别人的态度并不是针对你个人的,而仅仅是对工作中的角色。当双方有差异甚至冲突的时候,明白这不过是因为自己站在自己工作的角度说话,而对方也不过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已。即使碰到不懂游戏规则的对手,超出职业关系的范围乱出牌,自己还是能坚持职业的态度和方式。如果说着说着自己也跟着受伤了,产生很多情绪反应,就会把小事化大。

从事一个职业往往意味着学会处理和职业相关的情绪,比如当医生,看多了生死,就会对他人的大喜大悲很淡然,这并不是他们冷漠——当然在自己不动情绪时还能保持对患者和家属的关心也是职业化的要求之一,虽然这要求在现在看还有些高。再比如当推销员,可能就要学会习惯听到很多拒绝的“不”。再比如做服务行业的,不论自己真实的心情如何,无论对方多么不可理喻,都能随时保持良好的态度和温柔的声音,这就是职业化。职业化就是让职业要求变成一种习惯,习惯了,也就不会花费太多心理能量,可以自然而然地做出来,成了自己的一部分。

 

4.

职业化如果说有不好的方面,可能就是一旦什么事情太自动化了,不走脑子不过心了,就会少了那种原初的、真诚的、有激情的状态,这对需要创造性的工作可能会是阻碍。比如姜文就喜欢“业余”。当记者问他《让子弹飞》和他职业导演生涯的关系时,他说:我的意思是说,业余是什么呢?有感而发,拍的东西会比较好,我一直不觉得什么事干职业好。你说体育本来是一个玩的事儿,玩的很开心,非得让他(刘翔)跨栏,把脚都跨折了,你们看着开心了,刘翔他妈看着多糟心啊!……职业确实是容易把事儿走向反面。”

姜导说的确实很有道理,可这前提是有足够的财力让自己维持一种业余的、玩票的状态,同时还有实力做出很职业、很专业的东西来,这恐怕不是我们上班族所能有的状态。当然作为一种理想,一方面用职业化的方式养活自己并提高水平,一方面也别让职业把自己折磨到了会让老妈糟心的地步,同时,努力争取,有一天可以用业余的状态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如果大家都能这样,那么我们的工作啊,生活啊,该是多么美好。

而说实在话,我们还真没到那个境界,毕竟我们二十年前还在看售货员、服务员的脸色,十年前还在看行政办公人员的脸色,现在一般的购物、办事终于有看得过去的脸色看了,家门口还难免要看物业的脸色——我们的要求真不高,大家先做到职业化这一步就足够好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化
心理咨询师的生命线
心理治疗师枯揭问题
一个25岁失意职场人的醒悟:我的职场崩溃,就是从想太多开始的
职业生涯中的职业倦怠问题--自我照顾指南
案例分享:女硕士的职业迷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