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书家 英和


 
 
 
 
 
 
 
 
 
 
 
 
 

和(17771840 行书 自作诗
纸本 手卷
识文:

胸怀何事清如此,万派银光落眼底。登楼小憩方隐几,夜色撩人还坐起。策扶流观栏一倚,矫首长空净于洗。君子盈盈隔秋水,残花送馥清且美。复有桂兰竞芳蘤,置身香国冰壶里。徘徊无语窃自喜,兴发讴吟手拊髀。吟罢忆儿方奉使,两中秋末进甘旨。昨岁皇华走千里,今苑锁院毫濡紫。笑余舐犊情无己,知汝心驰躬负米。待将彻棘归私邸,菊影东篱未披靡。重登小楼扶弱体,一样团圞镜奁启。

道光壬辰登楼望月,时大儿奎照充顺天乡试监临官,对景牵怀,辄成古风一首。

良宵三五乃如此,皓月明星沉海底。南窗净拭乌皮几,几上先看墨云起。乍起又愤相倚,油然使我心一洗。渣滓消除淡于水,蜗居不企邱壑美。慰藉衰颜有秋蘤,相陪金粟排黄里(用昌黎灯花诗意)。萧疏逸兴沾沾喜,举头辄欲问周髀。忽雨忽晴谁所使,天远安能测其旨。西山相距纔几里,早见暮色苍然紫。湿翠扑帘来未已,画图彷佛展颠米。张弓之道丝三邸,更望顽云逐风靡。蟾蜍仍露光明体,不惮夜凉莲幕启。癸巳中秋夜雨,迭去年楼头望月韵。益智还能并益神,求名于此岂无因。朱三本自难为弟,刘四如何复骂人。铁聚六州徒铸错,山余快捷方式莫修真。沉酣终日心如醉,不借驭驭酒一巡。去日堂堂唤奈何,阿谁能挽急阳戈。储财好实封椿库,选将期当曳落河。杯酒一时全释怨,人材如海聚同科。寝行哀影非幽独,请看横空月镜磨。从来信史不吾欺,展卷挑灯每叫奇。骏马竟教泥化就,简牌偏许肉为之。双岐佳麦舆人颂,一个青铜父老遗。惠政及民民矢感,继声海内首推谁。良医肱折技何深,视疾常于疾未侵。志士习劳朝运甓,故人无识夜怀金。翦裁平漫夸衫袖,缓急声应办瑟琴。独守一编曾往复,咲将糟粕入讴吟。忆史杂咏。气肃霜初飞,时和冰未(栋)。枫叶寒山催,菊香破篱送。芳草一齐枯,晚菘独出众。人持石与钧,市集错还综。层迭白云堆,喧呼殷雷閧。细为加拣择,强分作伯仲。重担曾行,小车亦适用。纔看得得来,遂使切切弄。蘸水尚温和,撒盐宜郑重。竟日女承筐,及时君入瓮。屋贮期朝阳,石覆不留缝。可佐山海殽,可充香钵供。莫轻弃头尾,仍以惠仆从。客咲老饕痴,我怜野人种。葅菜。英竹泉侍郎以西山水塔寺园居见赠,遂移家焉得诗十二首。夙有山林廨,其如未遇缘。名区驰念久,良友得心先。并指禾囷赠,留来家具全。移居何迅速,不费买山钱。担负还车载,闲情儗葛洪。城楼挂初旭,辇语卷清风。渐觉岚光扑,先教俗廉空。柴门无待扣,迎迟有山童。曲径招人至,高阶试步登。洗尘三迭瀑,扶老一枝藤。屋有清阴覆,窗因远眺慿。卧游全在目,底事绘缣缯。栋宇喜无多,高低倚磵阿。当风吟古木,泻露飐新荷。略彴封苔藓,笆篱护女萝。晨昏人迹少,门外雀堪罗。亭榭规模小,平台栏四围。池痕湿茵褥,山翠上罗衣。地僻邻居少,坳深日色微。残霞将半岭,几个牧儿归。真山看不足,点缀假山奇。虎豹石形幻,虬龙藤蔓滋。藏春休建坞,积翠已成陂。无事日往返,双双败履知。玉树双株茂,无花亦可人。繁枝生有势,浓绿染初匀。不碍留残蒂,曾经占好春。明年歌白雪,赏玩及芳辰。启箧图书好,殷勤插架间。伊吾真有味,挥洒足消闲。一室娱衰目,终朝破笑颜。茶余香亦尽,新月半钩弯。何事朝餐懒,都缘竹树忙。攀条芟病叶,引水灌修篁。土润易垂荫,襟开好纳凉。子猷多逸兴,郭橐遗良方。久愧不知稼,老年纔学农。也来坐场圃,细为计横纵。话领豆棚趣,云看松径封。时霖甫逾寸,已失四山容。会心有鱼鸟,同不避人看。浩荡天机活,间关老树安。一泓萍泛绿,千颗杏垂丹。适见山僧至,嘉蔬助晚餐。到此应长住(杜句),浑忘夏午炎。泉甘能去疾,时汲岂伤廉。野老风欺合,村师日课严(携孙读书)。入宵清梦稳,佳兴自兹添。
款识:偶书古今体诗八纸,寄见亭河帅,英和未定草。
钤印:英龢私印(白) 祖孙父子兄弟叔侄四代翰林之家(朱)
跋文:甲戌暮春,偶于韵竹斋得英树琴相国书古今体诗八纸,寄先大父见亭公之句,诚半亩园所失之物也,能不宝诸?今藏于寸园思鹤广。完颜衡永谨纪。钤印:寸园思鹤盦主人(朱) 衡永之鉨(白)
签条:英树琴相国书古今体诗八纸。甲戌三月,寸园衡永谨题。
鉴藏印:衡永珍藏(朱) 长宜子孙(朱) 云阴堂藏(朱)
说明:完颜衡永题签。

索绰络·英和

目录

简介

生平

家族

史载

  索绰络·英和(1771年-1840年),初名石桐,字树琴,一字定圃,号煦斋,索绰络氏,满洲正白旗人。清朝大臣、书法家。礼部尚书德保之子。英和少有俊才,权臣和珅欲召之为婿,德保不准。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癸丑科二甲进士,选庶吉士散馆后授编修。官至军机大臣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衔。道光七年(1827年)因家人私议增租被降职,外放热河都统。次年,授宁夏将军,以病为由请求解职,获得批准。不久,因之前监修之宣宗陵寝地宫浸水,被重责,本拟处死,幸有太后说情,改发配黑龙江充当苦差,子孙也一并革职。道光十一年(1831年)被释回,子孙复官。道光二十年(1840年)卒,赠三品卿衔。英和工诗文,善书法,著有《恩福堂诗集笔记》、《恩庆堂集》、《卜魁集纪略》等。

  英和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累迁侍读学士。嘉庆帝颙琰亲政后,知其父曾谢绝和珅欲把女儿许配他为妻,特加褒奖,擢内阁学士,次年授礼部侍郎。嘉庆六年(1801年)后,充内务府大臣,调户部、工部侍郎,兼军机大臣。授翰林院掌院学士,入值南书房。其间虽因密劾大学士刘权之及进呈《高宗圣训》庙号有误,两度受到降职处分,但很快得到升复。

  十四年(1809年)冬,查出工部书吏王书常等入私刻假印,伪捏款项,从内务府广储司银库冒领银两达8次之多。该堂司各官竟懵然不知,听其所为。颙琰追究失察之责,阿明阿兼工部侍郎时久,失察多至7次,原拟发往军台效力赎罪。十二月十八日,颙琰下旨将阿明啊著改发热河。历任工部侍郎英和、常福等人分别受到降革处分。郎中德音,员外郎士诚,失察八次;员外郎广善,失察七次;郎中瑞宁,失察五次;库使恩吉、常文、罗汉保、失察八次;灵铸失察五次,均著革职,发往乌鲁木齐效力赎罪。几天后,又查出王书常等人从内务府广储司及三库冒领银物共达14次之多。二十四日,颙琰就此案再次发旨:将王书常、蔡泳受、吴玉均著即处斩;蒋得明即处绞。传集六部、三库、内务府等衙门书吏前往环视,共知儆惧。商曾祺处绞监候,秋后处决。陶士煜、王嘉鼎、秦浩、钱树堂、祝广平、叶锡嘏、均著发往黑龙江,给披甲人为奴。宋良辰、万彭,俱著发附近充军。其虞衡司掌印郎中英奎著革职,同已革笔帖式惠昆,俱发往乌噜木齐效力赎罪。户部已革员外郎刘承澍、俟解到审明后,如无别项情敝,再发往乌噜木齐效力赎罪(《清仁宗实录》卷223)。英和后迁礼部侍郎。

  十八年(1813年),英和随颙琰驻跸热河,木兰秋狝,闻报天理教徒攻打紫禁城。颙琰即命英和代理步军统领,先行回京,大肆搜捕天理教徒,擒获首领林清,实授步军统领、工部尚书。又参加镇压河南滑县天理教起义。次年调吏部尚书。

  道光帝旻宁继位后,英和受命为军机大臣、户部尚书。宣宗方镇意求治,英和竭诚献替。因奏请将各省府州县养廉银查明分别存革,受到大多数官员的反对,遂罢直军机,专任部务(《清史稿·英和传》)。后兼任协办大学士及翰林掌院学士。因南粮北运遇河决受阻,奏请以河船分次海运;张格尔入窜新疆作乱,疏陈进兵方略,多被采纳。六年(1826年)十二月,奏请在西陵所在地易州开采镇矿,旻宁斥其冒昧,降为理藩院尚书。次年七月,因家人在通州经营他的房产增加租金被控,英和再贬为热河都统。八年(1828年)授宁夏将军,以病请解职,返京。

  从道光元年(1821年)起,英和受命在遵化东陵宝华峪万年吉地为旻宁监修陵寝。七年(1827年)工程告竣,九月二十二日,旻宁亲自护送他的孝穆皇后的梓宫入寝,见陵寝坚固整齐,非常高兴。没想到八年(1828年)九月,发现地宫渗水,孝穆皇后的梓宫被浸湿,旻宁获悉,顿时震怒,连发十余道谕旨,大骂办工大臣丧尽天良,斥责英和承办万年吉地工程始终其事,其罪尤重。十日下令革职议处。十二日,旻宁亲临查看,认为处罚太轻,不足示惩,将英和之子兵部侍郎奎照、通政使奎耀俱革职。十九日命严密查抄英和等七人的家产;二十五日责令7人赔缴白银206000两。刑部拟议英和处斩,但查明此案确无赃私之事,于是十月四日(1110日)下旨:英和著加恩发往黑龙江充当苦差其子奎照、奎耀随侍前往黑龙江。其孙锡祉的荫生候补员外郎亦被革去。总监督牛坤发往伊犁效力赎罪;监督百寿、延凤俱著发往乌鲁木齐效力赎罪;监修定善、长淳、玛彦布俱发往军台效力赎罪(《清宣宗实录》卷144,此案详见徐广源《道光帝陵寝搬迁始末》,载《故宫博物院院刊》1983年第4期)。

  英和听旨后随即赴戍。在满洲京僚中以气节自励的光禄寺卿鄂木顺额,为英和门下士,在翰林,非有故不通谒。及英和谪戍,独送至数十里外。英和太息曰:'吾愧不知人,平日何曾好待君耶?’”(《清史稿·鄂木顺额传》)

  流放期间,英和对黑龙江齐齐哈尔的地理风物颇多考察研究,杂记汇编的《卜魁纪略》、诗文汇集为《卜略城赋》。十一年(1831年),赦返北京赋闲,子孙复官。身后赠三品卿衔。

家族

  曾祖父索绰络·都图,曾在康熙朝做过内务府郎中。

  其父索绰络·德保,历官粤闽巡抚、礼部尚书。

  长子索绰络·奎耀,次子索绰络·奎照,皆入翰林。

  英和,字煦斋,索绰络氏,满洲正白旗人,尚书德保子。少有俊才,和珅欲妻以女,德保不可。乾隆五十八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累迁侍读。嘉庆三年,大考二等,擢侍读学士。洎仁宗亲政。知其拒婚事,嘉焉,遂乡用,累迁内阁学士。五年,授礼部侍郎,兼副都统。六年,充内务府大臣,调户部。以不到旗署为仪亲王所纠,罢副都统。七年,直南书房。扈跸木兰,射鹿以献,赐黄马褂。授翰林院掌院学士。九年,帝幸翰林院,赐一品服,加太子少保,命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时诏稽巡幸五台典礼,英和疏言教匪甫平,民未苏息,请俟数年后再议,上嘉纳之。寻自请独对,论大学士刘权之徇情欲保荐军机章京袁煦,上不悦,两斥之。遂罢直书房、军机,降太仆寺卿。历内阁学士,理籓院、工部侍郎。

  数奉使出按事,河东盐课归入地丁,而蒙古盐侵越内陆,命偕内阁学士初彭龄往会巡抚察议。疏言:非禁水运不能限制蒙盐,非设官商不能杜绝私贩。请阿拉善盐祗由陆路行销,河东盐仍改商运。吉兰泰盐池所产亦招商运办。事详盐法志。兼左翼总兵,复为内务府大臣。十二年,偕侍郎蒋予蒲查南河料物加价,议准增添,仍示限制,从之。复直南书房。十三年,命暂在军机大臣上行走,调户部、武英殿。进高宗圣训庙号有误,坐降调内阁学士。寻迁礼部侍郎。十八年,随扈热河,会林清逆党为变,命先回京署步军统领。擒林清於黄村西宋家庄,实授步军统领、工部尚书。滑县平,复太子少保。

  十九年。将开捐例,廷议不一。偕大学士曹振镛等覆议,独上疏曰:理财之道,不外开源节流。大捐为权宜之计,本朝屡经举行。但观前事,即知此次未必大效。窃以开捐不如节用,开捐暂时取给,节用岁有所馀。请嗣后谒陵,或三年五年一举行,民力可纾。木兰秋狝,为我朝家法,然蒙古迥迥昔比,亦请间岁一行,於外籓生计所全实大。各处工程奉旨停止,每岁可省数十万至百馀万不等。天下无名之费甚多,苟於国体无伤,不得任其糜费。即如裁撤武职名粮,未必能禁武官不役兵丁,而骤增养廉百馀万,应请敕下部臣详查正项经费外,历年增出各款,可裁则裁,可减则减,积久行之,国计日裕。至开源之计,不得以事涉言利,概行斥驳。新疆岁支兵饷百数十万,为内陆之累,其地金银矿久经封闭,开之而矿苗旺盛,足敷兵饷;各省矿厂,亦应详查兴办。又户部入官地亩,请严催升科,於国用亦有裨益。疏入,诏以名粮巳饬覈办,开矿流弊滋多,仍依众议,豫工事例遂开。是岁调吏部,复命暂在军机大臣上行走。

  二十五年,宣宗即位,命为军机大臣,调户部。宣宗方锐意求治,英和竭诚献替。面陈各省府、州、县养廉不敷办公,莫不取给陋规,请查明分别存革,示以限制。上采其言,下疆吏详议,而中外臣工多言其不可,诏停其议,遂罢直军机,专任部务。道光二年,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年,仁宗实录成,加太子太保。五年,洪泽湖决,阻运道,河、漕交敝,诏筹海运,疆臣率拘牵成例,以为不可。英和奏陈海运、折漕二事为救时之计,越日复上疏,略谓:河、漕不能兼顾,惟有暂停河运以治河,雇募海船以利运,而任事诸臣未敢议行者,一则虑商船到津,难以交卸;一则虑海运既行,漕运员弁、旗丁、水手难以安插。因陈防弊处置之策甚悉。诏下各省妥议,仍多诿为未便,惟江苏巡抚陶澍力行之,拨苏、松、常、镇、太五属漕米,以河船分次海运。六年八月,悉数抵天津,上大悦,诏嘉英和创议,予议叙,特赐紫缰以旌异之。

  张格尔犯回疆,英和疏陈进兵方略,筹备军需,并举长龄、武隆阿可任事,多被采用。七年,奏商人请於易州开采银矿,诏斥其冒昧。调理籓院,罢南书房、内务府大臣。未几,坐家人增租扰累,出为热河都统。八年,命勘南河工程。回疆平,复太子少保。授宁夏将军,以病请解职,允之。

  初,营万年吉地於宝华峪,命英和监修,尝从容言汉文帝薄葬事,上称善,议於旧制有所裁省,工竣,孝穆皇后奉安,优予奖叙。至是地宫浸水,谴责在事诸臣。诏以英和始终其事,责尤重,夺职,籍其家。逮讯,得开工时见有石母滴水,仅以土拦,议设龙须沟出水,英和未允状,谳拟大辟,会太后为上言不欲以家事诛大臣,乃解发黑龙江充当苦差,子孙并褫职。十一年,释回,复予子孙官。二十年。卒,赠三品卿衔。

  英和通达政体,遇事有为,而数以罪黜。屡掌文衡,爱才好士。自其父及两子一孙,皆以词林起家,为八旗士族之冠。子奎照,嘉庆十九年进士,历官至礼部尚书、军机大臣,缘事夺职,复起为左都御史;奎耀,嘉庆十六年进士,官至通政使,后为南河同知。奎照子锡祉,道光十五年进士,历翰林院侍讲学士,后官长芦盐运使。

英和(1771-1840)幼名石桐,字树琴,一字定圃,号煦斋,索绰络氏,满洲正白旗人,隶内务府。其子奎照为道光帝时的尚书。其孙女索绰罗氏为咸丰帝妃嫔之一,光绪年间晋尊为婉贵妃。

英和为乾隆五十八年(1793)癸丑科225名进士。官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有异才,和珅欲婿之不可。清仁宗即位,首言开捐之弊,称旨,吏治一品。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英和却连遭厄运。农历6月里,因为家人私议增租而被拔去花翎,降二品顶戴黜降;农历9月间,惹火了道光帝,英和与时任左侍郎的长子奎照、任通政使的次子奎耀,以及做即补员外郎的孙子皆被革了职,英和的家财被抄没,人也被投进了大牢。原来此事涉及在道光朝第一大案,甚至是整个清王朝数一数二的贪渎大案修建皇陵的案件中,主犯英和徇私舞弊,玩忽职守,将皇陵建成豆腐渣,阻拦言官上奏,犯罪事实明确,罪大恶极,且涉及皇帝地宫,孝穆成皇后灵柩被淹,按律理当处斩并追究家人,但太后(孝和睿皇后)居然插手外朝,为英和求情,要求道光特别开恩从轻发落英和,使其最终仅仅流放一年半就返回原籍,子孙继续做官。

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秋,五十九岁的英和与两子奎照、奎耀,一道被解往黑龙江充当苦役。经过将近半年的艰辛跋涉,他们到了流放地卜魁(今吉林齐齐哈尔),当时那里是异常蛮荒寒冷之地。英和一家在流放地苦苦地煎熬了两年。直到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皇上颁旨赐还。其子奎照与奎耀继续出仕,英和取却一贬到底,再也未复官位。

英和工诗文,善书法,幼时临多宝塔,少壮得赵孟頫之神,后列刘墉之门,晚年兼以欧、柳,自成一家。与成哲亲王、刘墉并名当世。兼长绘事,其妻萨克达氏亦善丹青。英和曾主持编纂《石渠宝笈》三编,著作有《恩福堂诗集笔记》、《卜魁集》等多种。嘉庆十五年(1810)英和刻有《松雪斋帖》六卷、《英煦斋家刻刘文清公书》帖等传世。卒年七十。

 

 

英和 凫芗书札

 

英和《凫芗书札》。

释文:近奉手书,如亲芝宇。委题之卷,写付竹醉携归,贱况属其面述。匆匆殊不尽意。此候。凫芗先生升安。不一不一。 同馆世弟英和顿首。

 

 

刘墉与英和

来源:中国高密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0/06/16

张其凤

  英和,生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字煦斋,索绰络氏满州正白旗人,尚书德保子。少有隽才,和珅欲使其为己乘龙快婿,请人作伐,其父德保未应。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成进士,散馆后授编修,递升侍讲,侍读学士。嘉庆时,因其才干出众,又不肯依附和珅,受到重用,历任吏、户、礼、理藩院等部、院侍郎,八旗满汉军副都统、都统,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等。嘉庆初年,首言开捐之弊,有永停捐例之诏,吏治为之一变。嘉庆十八年(1813年),林清起义时,英和署理步军统领,并亲自派员到宋家庄将林清捕获归案。道光六年(1826年),英和任户部尚书,因洪泽湖大堤冲垮,阻塞河槽运输水路,提议海运,但任事大臣皆不愿也不敢承担此事。英和挺身而出,在江苏巡抚陶澍的配合下,将米一百六十三万三千余石,悉数运抵天津。道光八年(1828年),因力行节俭以补国库收入不足,在督理宝华峪孝穆皇后陵寝地宫工程时,因施工过简而导致地宫浸水,“被革职系狱,籍没家资。谳拟大辟,会太后为上言,不欲以家事诛大臣,乃解,发往黑龙江充当苦差。”三年后赦还,道光二十年(1840年)病卒,年七十岁。综其一生,英和在满州贵族中,可以说是个通达政体,遇事敢作敢为的高级官员。这在当时文恬武戏、文武官员多数只知贪污纳贿的道光年间,尤为难得。英和多次提出治国方略,实关国计民生大局,但因损及大臣们的利益而被束之高阁。《清代名人传略》英和传作者房兆楹说:“有人认为英和几度升迁贬谪,可能部分原因是因首辅曹振镛与他对立,另一因素无疑是内务府官员臭名昭著的贪污中饱。他们怀恨任何提倡节俭或妨碍他们捞钱的大臣,并想方设法排挤这些人,内务府其它大臣中,受到类似遭遇的有松筠、敬征、禧恩等。”如果英和事业顶峰处在康熙、乾隆年间,以其才干谋略和锐于任事的精神,将有一番大的作为,而英和偏偏处在清朝已趋没落,皇帝无能,群臣掣肘的时代,也可谓生不逢时了。另外,英和工诗赋,善书画,文化素养很高,其父、其叔及其两子(奎照、奎耀)孙(锡祉)皆以词林起家。他曾镌一印章文为“祖孙父子兄弟叔侄四代翰林之家”虽不免有自诩之嫌,但确实称得起是八旗士族之冠。

  刘墉与英和家族是世交,英和祖父为刘墉的老师,英和的父亲德保与刘墉关系十分和谐。在《刘文清公遗集》中就有一首“题德文庄公夏云多奇峰赋”的七律诗,此诗题中的德文庄,即英和父德保。另外还有一首诗为“丙午秋日用九松山僧寺壁间韵二首呈定圃大宗伯”也是给英和之父德保的(德保,号定圃)。在《英刻刘文清公墨迹》中则收有刘墉赠与德保的早年墨迹。刘墉曾与德保多次合作。如修辟雍、卢沟桥等。

  英和在壬子(1792年)、癸丑(1793年)两次出于刘墉门下,刘墉对英和十分器重。在癸丑年取中英和与藩之轩后,刘墉称他们二人为“玉树两株”(藩后来也入阁,而且是林则徐的推荐人)。刘墉对英和特别垂青,这在英和的多处文字中皆可见到,《刘文清公遗集》英和跋最为详尽:“壬子、癸丑,和两出公门,彻棘拜谒,深以师生门户积习相戒,而于门弟子中独许和侍坐。或竟日或到夜分,视如家人父子。”

  首先,英和之所以能成为刘墉的得意门生,是因为刘墉把他看作是自己书法上的衣钵传人。“余(英和)幼时习字,临摹《多宝塔》,及冠,检先人书箧中,得松雪与子英学士手札墨迹,遂日日仿之,是为学赵之始。后到刘文清公门,尝领论书余绪,又尝侍公挥毫,略窥作字用笔之道。一日,公出赵迹二赞、二图诗,大字卷子,董华亭所称以鲁公《送明远叙》兼米海岳法者示观,余爱不释手,公既慨赠,有一生学之不尽,聊当衣钵之语,余拜受归,因名书舍曰'藏松’。”因刘墉将英和视作自己的传人,故不仅对价值连城的赵氏真迹能慨然以赠,而且自己的作品也经常赐与英和。在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清代名人手札》中有一刘墉给英和的信也恰好是谈给英和写字一事的,手札如下:“炎热如蒸,不能握管,嘱书之件,秋后报命,此复。煦斋先生刻安,刘墉。”《英刻刘文清公墨迹》煌煌四卷,且多精品,皆为刘墉赠与英和一家的墨宝,可见刘墉与英和全家翰墨渊源之深。在《英刻刘文清公墨迹》中,我们可以看到仅在乾隆五十九年,即英和在刘墉门下成进士后的第二年的六月二十八日至二十九日两天,虽暑气如蒸,但刘墉仍为英和书写一幅小楷横披、一本册页,且均为精品,刘墉对英和的喜爱程度,于此可见一斑。而挚爱刘墉作品的英和对师尊的报答,就是在嘉庆二十年仲夏将自己家藏的刘墉墨迹精选上石,这就是刘墉曾侄孙刘云根先生认为远胜于《曙海楼帖》而足以匹敌《清爱堂帖》的《英刻刘文清公墨迹》。英和追忆此事时曾自云:“公于和深相器异,每有笔书,辄以见畀,故家藏墨迹甚多,曩以摹勒上石,垂为世守。”刘墉不仅频频赠与英和作品,而且还经常让英和随侍左右,时加教诲,这在英和《座主刘石庵先生斋中观砚》诗中有所反映,诗如下:“夫子书通神,嗜砚有奇癖。示我以大观,珍重手拂拭。端歙相间陈,陆离光奕奕。或乃琵琶形,或乃鹦鹉格。或乃瓜皮青,或乃蕉叶白。一一锡嘉名,其大辄盈尺。自非夙好敦,谁解殷勤觅。小子列门墙,问字来朝夕。窥豹见一斑。恍然心有得。规矩应方圆,坚贞复润泽。历久终不渝,相契是翰墨。允为席上珍,那数韩陵石?”

  其次,刘墉不仅把英和看作是自己书法事业的传人,而且还把他看做是自己整个文化事业的接班人。《恩福堂笔记诗抄年谱》的一段记叙很能说明这一问题:“刘文清公熟于《史》、《汉》,博通前人诗、古文、词,尤精于内典,旁及说部。一日侍坐,谓余曰:'曾阅坊间小本平话否?’以无暇及此对。公笑曰:'是尚未能传衣钵,’盖公天资超迈,每于俚言琐事中,悟出正道。”不仅如此,刘墉还将英和视作自己的知心朋友,在写于廿七日申刻的一通手札中,刘墉写道:“蒙垢自屏,不交宾客,不谈世事,一乐之书。不至于旧交新贵之门,山中养疴而已。煦斋先生览,石庵手具。”将自己的牢骚、苦闷向一个比自己年轻很多、学生身份的人倾吐,这在身为高官的刘墉来说绝非是寻常之举,可见他对英和信任之重。在《英刻刘文清公墨迹》中我们还可看到刘墉与英和夫妇礼尚往来的信札,其犹如家人父子的关系于此不难看出。封建时代,选择谁为自己作传是十分慎重的。刘墉曾先后两次委托英和,一次是初见英和时,就嘱他“子他日为余作传,当云以贵公子为名翰林,书名满天下,而自问则小就不可大成,不能年八十五,不知所终(刘墉恰八十五虚岁去世)。”第二次是刘墉八十五岁腊月二十二日英和在懋勤殿作书时,“公呼至,告以雍正至乾隆初南斋旧事,复理前作传语。且云,昨已嘱瑛梦禅镌印记曰:'洞门童子,以当息壤。’今为期以近,岂展期耶?复还坐,纵谈长久,起曰:吾去矣,毋恋。是月二十四日晨兴,饮啖如常,至未申间,端坐而逝。”

  刘墉对英和如此信任倚重,而英和也从未辜负师恩,可以说刘墉对英和的期许是得到了兑现的。英和在政治上,只是时运不济,而未能成就惊天动地的大业,但能官至协办大学士,尤其是能身为军机大臣,其政治地位几乎是到了人臣的最高档次;文艺上,英和如前所述,是书法家、画家、诗人。而对恩师,英和在其著作中念念不忘,经常提及,刘墉诸多事迹,许多是靠英和《恩福堂笔记》及《刘文清公遗集》中的英跋留传下来的。在英和最艰难的日子里——被发往黑龙江当苦差时,他仍携带着刘墉的诗集(刘墉已去世多年),并饱含思念之情写下了“夜读刘文清公遗集”长诗:“阒无人首万虑屏,隔窗依约银河影。地炉自热火温磨,未启遗编冠先整。只为书高翰墨林,翻教名掩诗人境。唾珠罔觉自挥毫,就钞我每思怀饼。克家后起真得人,九苞凤羽常彪炳。笔压青邱吟有香,回环万遍味何永!鼍鼓咚咚漏渐沉,塞外深冬不知冷。聊志高山景仰心,妍词敢向师门逞?”

  作为刘墉家族发祥地——槎河山庄,是刘氏家族人们心中的一方圣土。故刘统勋请画状元唐岱绘制槎河山庄图,并请皇帝与巨公豪卿题写吟咏诗篇。英和的父亲德保曾写了长达300字的长诗,英和就依其父之原韵,也写了一首长达300字的长诗,表达了他对老师家族的崇敬膜拜之情。诗写得很有情致,且保留了有关槎河山庄图题咏的若干史料,故全诗录下:“五岳恒岱尊,旁支华石清。二劳与九仙,郁起势欲努。云气荡溟濛,仙真自来去。其下见高门,天华垂雨露。笙生命世英,上应是辰数。世世为国桢,大厦藉楮梧。自昔农部公,买山此延驻。方伯后归田,亦在槎河渡。巍巍文正公,勳名亦寓布。衮职冠岩廊,锵然龙虎步。少有读书亭,即停乔柯树。文清继相业,展卷终身慕。更念诸父行,当时族居处。筑舍借烟萝,尝稻思匕著。唐生早传神,麓台非溢誉。绵缈起云岚,清苍发缣素。山杏及溪杨,秀色成野趣。何尝策杖游,呼童为携具。今诵诗五篇,此境梦中遇。我出文清门,相赏始一晤。后与公犹子,同寮襄部务。异哉遽其箕,悉赓蒿里句。济美两郎灵。骅骝方得路。示我故山图,儿时曾记觑。琅琅三百言,名押先人署。开首帝子词,其余钜公附。大笔尽燕许,妙绘亦张顾。藏弆动百年,已是验门祚。愿毋堕旧业,列戟重施枑。我作瓦釜鸣,敢继咸与頀。”

  刘墉与英和家既是通家往还,因此就不仅与英和父子关系密切,而且与英和之妻也有许多笔墨交往。英和妻萨克达氏,字介文,号观生阁主,是有名的才女,在诗文及绘画上均有成就。刘墉不近女色,与自己妻子、小妾相处时,也多是让她们侍候笔砚,因此三人,尤其黄、柳二妾皆可做刘墉代笔人。刘墉家既与英和家经常礼尚往来,因此夫人们肯定也会交流从艺心得。为了凑趣,刘墉恐怕也就少不了为英和妻写字。英和刻刘文清公墨迹共四卷,第一卷为小楷,第二卷为德保书,第三卷为英和书,第四卷就是为英和妻介文所书。其交往之频繁,由此可见一斑。

  正是因为有此深交,所以不仅刘墉信任倚重英和,刘墉的后代也同样信任倚重英和。刘墉从孙刘喜海在道光六年(1826年)刊印《刘文清公遗集》时,只请了一个人作跋,那就是英和。当时英和任户部尚书。可见英和在刘墉家人心目中具有多么重要的位置。而英和的跋写得情致缠绵,对刘墉的敬爱之情溢于字里行间,亦可谓恪尽了师生情谊。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

英和 (1771-1840),幼名石桐,索绰络氏,满洲正白旗人,隶内务府。乾隆五十八年(一七九三)进士。 按八旗画录作五十四年(一七八九)。官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有异才,和珅欲婿之不可。仁宗即位,首言开捐之弊,称旨,吏治一变。工诗文,善书法,幼时临多宝塔,少壮得赵孟頫之神,后列刘墉之门,晚年兼以欧、柳,自成一家。与成哲亲王、刘墉并名当世。兼长绘事,其妻萨克达氏亦善丹青。有恩福堂笔记。卒年七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英和 书法欣赏
此人与嘉庆有同一个老师,还是道光贴己奴才,后来平步青云
清朝状元书法大观!【典藏精品】
清朝五对父子大学士家族
和珅、刘墉、纪晓岚谁的官职最大,为何一个称臣一个称奴才?
乾隆第一宠臣——和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