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以土伏火
userphoto

2024.06.13 北京

关注

​“如何制约龙火”一文谈到“以火逐火”,“引火归原”的治法,读者或疑:火如何能逐火?本文就是对此疑之释。(中医文化、藏象、君火、相火、龙火、治法。转载需注明本文属潘毅教授原创)

不少人对补火何以能引火归源之理或存思疑。笔者觉得,此理近乎于物理学的引力问题。我们都知道,万有引力是由于物体所具的质量而在物体之间产生的一种相互作用。它的大小和物体的质量以及相互间的距离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它们之间的引力就越大;物体之间的距离越远,它们之间的引力就越小。这就是为什么质量小的天体都绕着质量大的天体做有规律的天体运动,就如月亮绕着地球转,地球绕着太阳转一样。地球把大气、人类和所有地面物体束缚在其上的道理也一样。

火之本性炎上、外散,一般而言,人体上部、外部的阳气更多,对下部、内部的阳气本就容易形成一个引力优势。如果阳虚于下或内,这种引力优势就更明显了,于是虚阳易受上部、外部阳气之引而上浮或外越,形成内真寒外假热或下真寒上假热的阳虚阳浮证,于卦为上卦、外卦阳、下卦、内卦阴之否

,这就是“水寒而龙起”。当然也可以因果相反,因龙起而水寒。因此,补肾火就类似增加下部、内部的阳气质量,以增强其与上部、外部阳气抗衡的力量。甚至肾阳充沛的情况下还可形成自身的引力优势,使上部、外部之阳下沉、内蕴,为己所用,而成上阴下阳之泰

,这就是引火归源了。

譬如艾灸涌泉能引火归源,很多就难以理解,明明是增加了人体的总热量,何以反能治疗一些有上热或兴奋症状如高血压、失眠、焦躁等病症?《灵枢·本输》有:”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该穴为人身诸穴之最下,少阴又为人身六经之最里。张隐菴注:“地下之水泉,天一之所生也。故少阴所出,名曰涌泉。”足少阴为肾经,主水,五行中水居最下,此犹天一之水由至下涌出。若此穴得温,人体至阴之位得阳而充,阳充则引力增,上部之阳被引就下而归源。火一归源,犹如地下之水泉被蒸动,则肾经之气如源泉之水,涌出而灌注周身,气行则水行,真正地做到了水津四布。所以艾灸涌泉常能让人产生满口甘津,此人体水泉上涌之兆,亦是火降水升,上下交泰

之佳征。而推搓涌泉穴由摩擦而产生热感亦具此效,所以“搓脚心”也是流传已久的自我养生保健法。当然,艾灸因其产生的引力较大,一般效优于按摩,但要注意的是,一般的保健艾灸,当以温为度,而不是以热为度,仍少火生气,少火蒸津之意。至于治病就当以病情轻重为衡了,如伤寒病之回阳,以足心转热为好转之断。养生上别小看这一招,如能一直保持足心暖融,实际就是一直保持火降水升之泰征,泰即上下贯通,阴阳交感,如此,安得不健康,安能不长寿?

由此,善用姜桂附者一般用量偏大就容易理解了。一者,“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依中药升降浮沉之理,量大则沉,沉则保证所补之阳能归于下而不上浮去助纣为虐更增浮阳;二是减少上下内外阳气因质量胜负问题带来的引力拉锯战,速战速决,以免生变,尤其在危重证时更当如此。道理是对的,但桂附均属霸道之品,附子更有毒性,用量一大,经验不足之医者多心中揣揣,尤其是医患相互间信任度下降的今天就更是如此。

李可经验与火神派实践的一些内容在今日医界影响日渐,碰到阳虚阳浮之证,不少医者明知温阳法好用往往又因为经验问题只能望而却步,这是不少临床医师所苦恼的。有没有一些方法不必那么大量的姜桂附也可补龙火而不至升腾呢?后续篇将会介绍。

以土伏火

 (2012-05-03 15:13:37)

转载▼

标签: 

潘毅

潘毅教授

中医文化

中医

藏象

君火

相火

文化

分类: 象之篇

上文提到:有没有一些方法不必那么大量的姜桂附也可补龙火而不至升腾呢?现在可以回答了,有!方法之一就是以土伏火。(中医文化、藏象、君火、相火、龙火、治法。转载需注明本文属潘毅教授原创)

或疑:土何以能伏火?皆因龙火是水中火,就如油火,油火遇物即燃,不畏水灭,唯畏土压。《本经疏证》云:“惟其阳不归阴,是以阴气为结,惟其阴愈结,斯阳愈不归,土者生阴之源,水者元阳之配,土不藏阳,水不摄阳,则阳之无所依无所归无所定……而摄阳以归土,据阴以召阳,实有联络相应之妙。”则补土不但能伏火,土旺尚能藏阳,又一义也。仲景六经用药最能体现《内经》重胃气观念,龙火为患属少阴病,且看医圣如何处理。

少阴病证与四逆汤辈可构成很有意思且能相互说明的两组卦象,并示以土伏火原理。

少阴病证如从阳气衰少而欲脱来看,当类剥卦,此卦之象仅余一阳,为阳气衰极之残阳,且居至上之位,阳气要脱,不是从上而脱,就是向外而亡,上卦又为外卦,因此剥卦就应阳衰欲脱之象。而剥卦的综卦(主卦颠倒反转180o而成,这里的主卦是剥卦,综卦表示反主卦之道而行)复卦,复者,“一阳来复,万象更新。”阳居于下,喻阳气初生,或再生,蕴无穷生机。四逆汤辈似之。复卦为上坤地、下震雷组成。

方中附子,《本草备要》云:“辛甘有毒,大热纯阳。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能引补气药以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以滋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逐在表之风寒,同干姜、桂枝温经散寒发汗。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在里之寒湿。”其走、动、升、通之震卦特性表露无遗。而干姜、炙甘草皆温中调中之剂,且干姜温守而不走,两药具足坤性,正是坤土得壮,更可将走、动、升、通、热之附子下镇于少阴肾位而复其一阳生机,而成上坤土(姜、草),下震木(附子)之复卦。一阳来复则浮阳回归而证减。

少阴病证如从阳气衰少而格阳、戴阳看,则又类否卦,否,下坤地,上乾天,此卦阳天在上,阳气又升,位至高,其上已无物与之交;坤地在下,位至低,阴气主降,其下已无物能与之交。故为天地不交,“乾坤隔绝”,在人体为阴阳气不交通,阴盛于内,阳格于上与外的真寒假热证。而否卦之综卦为泰,泰,下乾天,上坤地,天属阳主升,地属阴主降。今乾在下,则阳气升而与坤交;坤在上,则阴气降而与乾交,此天地之气交感之象。故“泰为上下之交通”于人体则为上下内外阴阳气之交泰。四逆汤辈亦似之。

方中附子,《本草求真》:“附子专入命门。味辛大热,纯阳有毒,……为补先天命门真火第一要剂。凡一切沉寒痼冷之症,用此无不奏效。”《神农本草经读》曰:“附子味辛气温,火性迅发,无所不到,故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则其温热乾性大显。同理,干姜、炙甘草皆温中调中之剂,郑钦安谓该汤中甘草:“阳气既回,若无土覆之,光焰易熄,虽生不永,故继以甘草之甘,以缓其正气,缓者即伏之之意也。真火伏藏,命根永固,又得重生也。”(《医理传真》),且干姜温守而不走,两药具足坤性,坤土厚实,更可将温热乾性之附子下镇于少阴肾位而“补先天命门真火”使元阳氤氲而蒸,发挥“回阳救逆,第一品药”的作用,而成上坤土(姜、草),下乾天(附子)之泰卦。元阳复则自引所格之阳归位而成上下内外阴阳交泰的格局。

因此,四逆辈初用应是“一阳来复”,效佳则为“天地交泰”。

以土伏火是否医圣本意这里不好妄揣,但其实际效应确含此理。

郑钦安在《医理传真》中对以土伏火有妙解:“世多不识伏火之义,即不达古人用药之妙也。余试为之喻焉:如今之人将火煽红,而不覆之以灰,虽焰,不久即灭,覆之以灰,火得伏即可久存。古人通造化之微,用一药、立一方,皆有深义。若附子甘草二物,附子即火也,甘草即土也。古人云:“热不过附子,甜不过甘草”。推其极也,古人以药性之至极,即以补人身立命之至极,二物相需并用,亦寓回阳之义,亦寓先后并补之义,亦寓相生之义,亦寓伏火之义,不可不知。”

火被土所伏的好处有二:一者难以上浮而为患;二者火居于下则可尽其用,当物能尽其用时还需要那么大的量吗?

潜阳以降龙(一)

 (2012-05-0815:24:28)

转载▼

标签: 

潘毅教授

潘毅博客

中医养生

中国文化

传统文化

文化

分类: 象之篇

前文提到:有没有一些方法不必那么大量的姜桂附也可补龙火而不至升腾呢?上一篇谈的方法是以土伏火,本篇讨论更有效的潜阳以降龙。(中医文化、藏象、君火、相火、龙火、治法。转载需注明本文属潘毅教授原创)

潜阳以降龙,即用姜桂附时佐以重镇潜阳或内敛阳气之品,一可直接引火归源,二可潜敛热药于下焦,更好地发挥其“一团烈火,火旺则阴自消,如日烈而片云无”之效而不虞能源浪费。

重镇潜阳多用龙骨、牡蛎、磁石、龟板;内敛阳气则常用山茱萸、白芍、五味子,内敛之品,其性亦降;此外尚有引火下行之牛膝,引诸药归宿丹田之砂仁等。这里顺便看看古人是如何认识药物的。

龙骨:《神农本草经百种录》:“龙者,正天地元阳之气所生,藏于水,而不离乎水者也……身五脏属阴,而肾尤为阴中之至阴,凡周身之水皆归之,故人之元阳藏焉。是肾为藏水之脏,而亦为藏火之脏也,所以阴分之火动而不藏者,亦用龙骨,盖借其气以藏之,必能自返其宅也。非格物穷理之极者,其孰能与于斯。”《医学衷中参西录》曰:“质最粘涩,具有翕收之力(以舌舐舌不脱,有翕之即吸收之力可知),故能收敛元气、镇安精神、固涩滑脱……龙骨若生用之,凡心中怔忡、虚汗淋漓、经脉滑脱、神魂浮荡诸疾,皆因元阳不能固摄,重用龙骨,借其所含之元阴以翕收此欲涣之元阳,则功效立见。”

牡蛎:《本经疏证》:“牡蛎之用,在阳不归阴而化气也……牡蛎之召阳归阴,可藉以平阳秘阴矣。”

磁石:《本草新编》:“磁石咸以入肾,其性镇坠而下吸,则火易归原矣。”

人称“祝附子”的火神派祝味菊先生,每用生龙骨、生牡蛎、磁石与附子同用,称为“温潜之法”。此法用于虚阳上越诸证者,确验。

龟板:《本草思辨录》:引张氏云:“龟甲能引阳气下归,复通阳气上行。”《温病条辨·卷三》解大定风珠:“元阳直上巅顶,龙上于天也,制龙者,龟也。”

山茱萸:《医学衷中参西录》:“山萸肉:味酸性温。大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因得木气最厚,收涩之中兼具条畅之性,故又通利九窍,流通血脉,治肝虚自汗,肝虚胁疼腰疼,肝虚内风萌动,且敛正气而不敛邪气,与他酸敛之药不同。”

李可破格救心汤中龙骨、牡蛎、磁石、山茱萸同用。

牛膝:《本草乘雅半偈》:”纤细之质,径直下生三四五尺,非百倍其力者,那能如是。”《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此乃以其形而知其性也。凡物之根皆横生,而牛膝独直下,其长细而韧,酷似人筋,所以能舒筋通脉,下血降气,为诸下达药之先导也。”牛膝引火下行、引血下行、引药下行、引水下行之用或受其形态启发。济生肾气丸由于有牛膝下引,故阳虚之龙火上浮轻证可疗。

砂仁:《本草纲目》引韩愗《医通》云:“缩砂属土,主醒脾调胃,引诸药归宿丹田。香而能窜,和合五脏冲和之气,如天地以土为冲和之气。”《本草乘雅》:“命门火衰,不能纳气归元者,亦可使之从降从入矣。”《本草分经》:“能润肾燥,引诸药归宿丹田。肾虚气不归元,用为向导,最为稳妥。”

以上诸药,最易被忽视的是砂仁,在下一篇我们看看源于郑钦安《医理真传》,现在广泛应用于阳浮诸证的潜阳丹之解:

潜阳以降龙(二)

 (2012-05-1114:25:59)

转载▼

标签: 

潘毅教授

潘毅博客

中医养生

中国文化

传统文化

文化

分类: 象之篇

续前文。(中医文化、藏象、君火、相火、龙火、治法。转载需注明本文属潘毅教授原创)

《医理真传》潜阳丹:“问曰:头面忽浮肿,色青白,身重欲寐,一闭目觉身飘扬无依者,何故?”

“答曰:此少阴之真气发于上也。原由君火之弱,不能镇纳群阴,以致阴气上腾,蔽塞太空,而为浮肿。所以面现青黑,阴气太盛,逼出元阳,故闭目觉飘扬无依。此际一点真阳,为群阴阻塞,不能归根,若欲归根,必须荡尽群阴,乾刚复振。况身重欲寐,少阴之真面目尽露,法宜潜阳,方用潜阳丹。”

潜阳丹,西砂一两姜汁炒,附子八钱,龟板二钱,甘草五钱。

“用药意解:按潜阳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也。夫西砂辛温,能宣中宫一切阴邪,又能纳气归肾。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况龟板一物,坚硬,得水之精气而生,有通阴助阳之力,世人以利水滋阴目之,悖其功也。佐以甘草补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曰潜阳。附子、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化阳。龟板得水之精气而生,至阴之物,有通阴助阳之力,能引阳入阴,与童便、猪胆汁有异曲同工之妙。”

与潜阳丹同样出名的是源于《奇效良方》的封髓丹:黄柏一两 砂仁七钱 甘草三钱炙。

郑钦安解曰:“按封髓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亦上、中、下并补之方也。夫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入脾,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也,独此一味,三才之义已具。况西砂辛温,能纳五脏之气而归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则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曰封髓。其中更有至妙者,黄柏之苦,合甘草之甘,苦甘能化阴。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能化阳。阴阳合化,交会中宫,则水火既济,而三才之道,其在斯矣。此一方不可轻视,余常亲身阅历,能治一切虚火上冲,牙疼,咳嗽,喘促,面肿,喉痹,耳肿,目赤,鼻塞,遗尿,滑精诸症,屡获奇效,实有出人意外,令人不解者。余仔细揣摹,而始知其制方之意,重在调和水火也,至平至常,至神至妙,余经试之,愿诸公亦试之。”(《医理真传》)

《御药院方·卷六》对该方砂仁亦解作“若缩砂者,以其味辛性温,善能入肾,肾之所恶在燥,而润之者惟辛,缩砂通三焦,达津液能纳五脏六腑之精,而归于肾,肾家之气纳,肾中之髓自藏矣。”

我讲授中药每到砂仁,言其有纳气归源之用,座中每有医者目瞪口呆,以为是奇谈怪论。今人但知砂仁行气祛湿之用,不知砂仁纳气归肾之功久矣。

因封髓丹寒性略大于温性,若用在“水寒则龙起”的浮火,常恐力有未逮,因此多以潜阳丹与封髓丹合用,称为潜阳封髓丹,用治龙火上浮之牙痛,头晕头痛,不寐,复发性口疮,面肿,喉痹喉痹等患。有谓:“潜阳丹有附子之燥烈,封髓丹有黄柏之苦寒,一潜一封,真阳难飞,交替服用,既无附子之燥烈,又无黄柏之苦寒,岂不妙哉!” 

此外,阳痿之治,亦时须潜阳。或有不解,阳痿不是阳欲振而乏力吗?该当升阳才对呀,为什么反要潜阳?阳痿者,若单纯的阳亏于下而痿,补火升阳确为常法,如升、柴之用;但部分患者却因龙火失守于下而上腾,此时,心火得龙火助纣为虐而愈炽,龙火离位则下愈亏,心火愈炽则欲念愈强,耐何下阳不足,不得与心相应,真真是应了那句“心有余而力不足”,治当引火归源,龙火下潜于渊则该活泼者自活泼矣!

药灸并用导龙火

 (2012-05-1814:52:29)

转载▼

标签: 

潘毅教授

潘毅博客

中医养生

中国文化

传统文化

文化

分类: 象之篇

前面提到:有没有一些方法不必那么大量的姜桂附也可补龙火而不至升腾呢?前几篇谈到了以土伏火以及潜阳以降龙,本篇再补充一个药灸并用导龙火。(中医文化、藏象、君火、相火、龙火、治法。转载需注明本文属潘毅教授原创)

其实补命火并引之归源不独方药可用,灸法更易操作,常用的补命火之穴有肾俞、命门、关元、气海、神阙等,最好用的引火归源穴位就是涌泉。

完全可以用补命火的一两个穴与涌泉穴相配,教会病人自己用最方便操作的灸条行温和灸,对付一般的浮火病证,只要操作得法,效果并不比之前介绍的方药差。医谚云:“火有拔山力,艾有回阳功。”山且能拔,何况是仅把上火下拔? 对付较重的病证若药灸并用,可使姜桂附的分量大减而功效不减。当然,如果由专业针灸师据经验选择灸法与穴位效果会更好。

笔者比较喜欢教病人以神阙配涌泉自灸之。神阙,又名气合穴,气舍穴,气寺穴,维会穴,命蒂穴,因神阙在脐,为先天之结蒂;脐之位,又为后天脾之所处,气之所舍,故先后天之气在此互充。《易》尚中和、得正,此穴居全腹正中,其上为阳,其下为阴,居中得正,为阴阳交通之枢,观其名位则其功自可意会矣!龙火离位者,常缘心火之引,今有神阙温补先后天,且斡旋中州,再兼涌泉之引,自可导龙归海,使潜深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以土伏火(转帖)
趣谈中医的火之3--龙火……潜龙勿用
《四圣心源》译读
白长川主任医师论相火为命与相火为病
讲座I火化万物-中医立极之道
师说|天地交泰,火得伏而久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