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游记】La Jolla旅行感触
LaJolla是美国西南角圣地亚哥市的一个区,离圣地亚哥downtown十几分钟车程,虽然属于圣地亚哥,却相对比较隔离,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在这里住了近一个月,回想旅程,颇有感触。
LaJolla丘陵遍布,几乎没有平地,住宅分散错落在一座座小山的山腰和山顶。这里的海岸是南加州风景最好的海岸之一,海水湛蓝清澈,近岸处或是削直笔立的悬崖,或是平坦延展的沙滩,或是大块大块的礁石,全年气候温和,近海有数十平方公里的海洋保护区,禁止捕捞,海洋生物丰富,在La Jolla downtown的海岸,一只只鹈鹕在岸边梳理羽毛,成群的海狮躺在沙滩和礁石上、在海里嬉戏,人们在海里浮潜或潜水可以看到海狮灵活的从身边游过。


圣地亚哥是美国西部最早的欧洲殖民者居住点,起初是西班牙人的殖民地,从La Jolla的建筑风格尤其是天主教教堂的建筑能看出西班牙文化的影响,不过LaJolla这个区因为和圣地亚哥其他地区隔离,来到这里定居的早期居民是盎格鲁撒克逊人,历史上很长时间是一个纯白人社区。
我在闲逛时,走进La Jolla历史协会的小楼,里面的一位老太太在值班,正如所有有闲有钱从事这类文化职业的老年白人女性,她穿着优雅时髦,她不无自豪的对我说:这儿以前只有盎格鲁撒克逊人。她指指自己,她的脸布满蜘蛛网似的皱纹,皮肤雪白,甚至眼白都分外的浅,她说:“就像我这样的,蓝眼睛,白皮肤。”
我后来听到一模一样的描述,是在我度假时上的一个油画班里,坐在我后面的老先生,很热心,主动和我这个班里唯一的非白人聊天。他说他出生在威斯康辛州的Milwaukee,小时候周围只有白人,“蓝眼睛,白皮肤”的白人,后来他搬到了南加州,看到了各种体型、肤色、文化的人,他强调说:“Itchanged me”(这改变了我).然后看着我,补充道:“ Changedme to a better person.”(让我变得更好。)


现在走在La Jolla 的downtown依旧能感受到这是个白人为主的富人区:昂贵的海景住宅、设施高档的教会学校、美术馆、精致的餐馆和店面。当我走过网球俱乐部时,听到围网内一个男人大声的对他的球友说:“唯一值得吃的蔬菜是有机蔬菜.”我从网缝隙间看到这是一个皮肤晒得发红、高大健壮的白人男子,我想他不会自己种植蔬菜,而是那种只去有机食物超市的人。走进downtown的图书馆,图书馆的展厅内正展出社区水下摄影协会的海洋生物摄影展,我走累了,坐在幽凉的负一楼读书,这一层只有我和一个流浪汉,他不知道在读什么,一边读,一边拍腿笑,他的行囊就放在他脚下。
加州的流浪汉很多,其中洛杉矶是美国流浪汉最多的城市,但是在La Jolla我只看到过三个流浪汉,一个在图书馆,另一个是在一家古董家具店门口,我当时看手机,没有注意,过了会儿抬头,才注意到一个男人一直挡在我身前,他等着流浪汉走过,然后对我:“那个人有点问题,我怕他骚扰你。“我谢过他,转脸看到流浪汉是个年轻的白人男子,长发打结,光着上身,背着肮脏的背包,边走边咒骂。第三个流浪汉是在一个十字路口,我开车停在红灯前,他头发花白,胸口挂着一个牌子,写着他是越战老兵,却无家可归,我从窗口递给他零钱,他接过,又跛着腿到后面车接钱。
第三个流浪汉是我在La Jolla downtown一带唯一看到过的黑人。离开downtown,到La Jolla的其他地方,尤其是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所在的区,有色人种明显增多,大学和周围世界领先的生物医药研究机构吸引了来自各国的年轻学生和学者,在街道和公园经常可以看到华裔和印度裔的学生与家庭,UCSD校园中悬挂的杰出教授的照片和介绍,其中也中来自中国的教授。
人种的多样化在La Jolla的历史并不长,直到1960年,La Jolla的租房购房都排除有色人种,包括犹太人,犹太人在当时被认为是非白人。1960年La Jolla争取在本地建立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时,面临的问题是一个好的大学不可能没有犹太人知识分子,当地社区不得不面临选择是纯白人社区的现状还是开放接纳其他种族,他们选择了后者,从此LaJolla开始逐渐种族多样化。
不过种族依然是个争议话题,尤其在今天的美国。度假期间,我每天开车时会收听PBS圣地亚哥电台,这个公共电台经常抨击美国总统特朗普,尤其是针对他的环境政策、难民政策和种族偏见。特朗普在推特上要求四位非白人国会女议员滚回自己的国家,以及随后在北卡的集会上,特朗普的支持者集体唱喊:“Sendher back!”(指遣返一位来自索马里已经入美国籍的女议员),被这个电台强烈谴责,其他新闻媒体也在热议,打开任何一家新闻网站或媒体,都会看到有关种族的讨论。


也因此,这个问题也开始占据我的注意力,我在旅行中更加注意到种族隔阂。我住处的小区里有一个小狗公园,有一个晚上我和孩子们看一个男人在里面训练他的狗,他和我们闲聊,他说了一句:“这里的外国人越来越多。”我心想:“为什么非白人或者母语不是英语的人一定是外国人呢?美国不是移民国家吗?”
后来我油画班的老师说起她来自德国,我和她聊了一点德国的事情,她澄清说她不是德国人,她说:“我是美国人,我们美国人来自欧洲。”我没有反驳她美国人来自世界各地,更不要说真正土生土长的美洲大陆人是印第安人。
也许我是过于敏感了。为什么我会敏感呢?一位叫Peggy McIntosh的学者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提到作为现代美国白人的五十种特权,诸如:”I can swear, or dress in  second hand clothes, or not answer letters, without having people attribute thesechoices to the bad morals, the poverty or the illiteracy of my race.”(我可以说脏话,穿二手衣服,不回信,而不会有人把我的选择归因于我种族的道德低下、贫穷或者缺乏文化)、“If my day, week or year is going badly, I need not ask of each negative episode or situation whether it had racial overtones.”(如果我这天、这周、这年过的不顺,我不用问这些境遇是否和我的种族有关)、“ If I have low credibility as a leader I can be sure that my race is not the problem. ”(如果我作为领导不被信任,我可以确定这不是因为我的种族)这些其实就是指作为没有被歧视过的白人,天然对这种种族歧视的敏感有免疫力。他们不会也不需要敏感。
我在美国生活过十二年,其中日常上学或上班,过的平静,似乎一切很正常很顺利,但在某些时刻会突然醒觉自己依旧是个外来者。我记得9/11事件发生那天,我在校园打工做收银员,一大早去财务室领零钱,财务室的几位白人女士正神情凝重的盯着电子屏幕,屏幕上世贸中心在烟尘中倒塌。我没有注意到屏幕上惊心动魄的新闻,和往常一样和她们打招呼,她们一起扭过头来看我,脸上没有平日温和礼貌的表情,而是在恐怖事件发生时看外来者的怀疑。
在纽约唐人街有一个美国华人博物馆,我曾在那里看过一次展览。展览是关于90年代一艘华人偷渡船翻船,数百名偷渡客被关押后发生的故事。展览中有一位华裔记者的叙述,他说当时报社派他去偷渡船事故现场,他赶到海边,才知道有数百名偷渡的华人。当他走到记者集聚处,其他记者纷纷转脸看他,似乎他也是一名偷渡客。虽然他出生和成长在美国,那一刻却清晰的感觉到自己被视为一个外来者。
经常有人说中国人到了美国难以融入美国文化,总是在华人的小圈子里交往,这样说的不乏华人自己。但我怀疑一个华人改变到什么程度,才能融入主流文化呢?或许,不管你如何改变,这个文化永远把你拒之门外?


我在La Jolla 听过圣地亚哥历史协会的一位研究员介绍圣地亚哥downtown的历史。一个来自东部康涅狄格州名叫Horton的人颇有野心和愿景,以3美元一亩的价格买了大量土地,开始建设圣地亚哥新downtown,他捐献了土地给教堂和市政,同时邀请其他地方的开发商以低廉的价格和他一起开发,成为圣地亚哥历史上重要的奠基性人物。在圣地亚哥的建设过程中,本来居住在这里的印第安人先是被西班牙殖民者当做奴隶来使用,后来又被美国政府种族屠杀,土地和财产被剥夺。圣地亚哥的历史也反映了美国西部的历史,一个野心家、慈善家,冒险家和教徒混合建设的开拓历史,也是一部印第安人的血泪历史。
讲座结束后这位研究人员和我聊天,他父母来自波兰,他认为美国大众有一个误解,说美国是一个移民社会,欢迎移民,他说这就是一个巨大的谎言,美国从来不欢迎移民,任何少数民族在这里都要去通过抗争和斗争才能获得自己的权益,并且现在社会依然非常不公平,他说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告诉孩子:我们任何人都不是二等公民,都要有自己应得的正当权利,保持昂首挺胸的姿态。
如果华人永远不能变成主流文化或者被主流文化平等的接受,也许他说的是对的,与其做顺从的二等公民,不如主动的宣扬和争取:这就是我,我存在,我是这个社会的一部分,我自豪,我要求我应得的尊重和权利。
后来我在圣地亚哥Balboa Park看到LGBT人群的Pride festival,彩虹旗飞舞,人们穿着七彩奇服,在喧闹的音乐中恣意的展示自己。我开始能够理解为什么他们的态度如此张扬:他们无法改变性取向,他们也不甘心做沉默的异类,因此他们只有张扬,只有争取,要别人正视他们,要别人平等的对待他们。
在Pride Festival当天,圣地亚哥人类博物馆里有一个关于种族的展览,其中有这样的叙述:人类本没有种族之分,人类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产生了外观和肤色的改变,但生理的差异并不是种族概念的起源。种族是18世纪随着欧洲殖民扩张,基于经济和文化理念,将人类区分归类而发展的概念。简而言之,种族不是科学发现,而是文化概念。看完这个展览后,我在一楼碰到一位讲解玛雅文化的志愿者,是一个年轻白人男子,他穿着支持LGBT的扎染彩虹衣服,他回答我关于玛雅文化的问题后,特地对我说:“你看了楼上的展览吗?其实并没有什么种族,人类只是因为生活在不同的日晒环境中而肤色不同,我们都是同样的人。”


我油画班的另一个同学,一位五十多岁的白人女性,很开朗,经常和我聊天,指点我哪里看日落或看星星,还教我如何适应圣地亚哥人民狂飙的车速。在最后一天的油画课,她聊着聊着,突然告诉我她的丈夫也是华人。我非常惊讶,她挑着眉毛说:“你看不出来吧?!“她给我看她手机里和丈夫的合影:两个很可爱的人,还有她丈夫的侄女侄子们,也是非常可爱的孩子。
她告诉我她公婆来自中国,但她丈夫出生在美国。她问了我一些我在中国成长过程的问题,很显然,她对中国的了解是她公婆那代人的中国生活,她很惊讶我竟然能够在中国读大学并且能够选择就读的大学,她以为中国女孩子难得上学的机会。我很乐意的纠正她的印象。
她不是我唯一碰到的对中国有错误认知的美国人,我在圣地亚哥老城的一所教堂,也遇到了一位热心的女士,她告诉我二战后她随着空军军官的父亲在日本生活的经历,她是天主教徒,但对其他宗教的精神追求也很认同。在离别时,她给我一个拥抱,祝福我在危险重重的中国能够安全的生活。我安慰她我生活的很好。
这样的白人代表了很多美国人:不了解其他文化,但持着善意的态度,也因为有这样的人,才有了美国社会文化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带给美国其他国家所没有的活力和魅力,不过这种多样性在战争敌对的年代或经济矛盾的时刻却也是仇恨和隔阂的来源:加州历史上的排华暴行,一战后对德国裔美国人的歧视,二战中日裔美国人被关进集中营,到今天华人学者头上笼罩的间谍嫌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行我秀】圣地亚哥的海豹占了儿童游泳池
何正忠 美国见闻录-96 美国1号公路遊-48 憨态可掬的海豹
【光影】美国之行—我想死在圣地亚哥
[转载]【美国圣地亚哥】La?Jolla?Cove?拉荷亚海滩,圣
20130504美国房子最贵的地方
邂逅圣地亚哥La Jolla海滩那上天入海的精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