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毛泽东传》精讲08:毛泽东与《湘江评论》

上一期我们说到,毛泽东和新民学会的成员到达北京,准备赴法留学。然而,半年的预科班结束后,毛泽东却放弃出国,选择留下。

3月12日,他送别同学后又急忙赶往湖南探望母亲。在湘雅医院的病床前,毛泽东见到了痛苦虚弱的母亲。想到自己这些年辗转各地,几乎没有关心过家里,毛泽东心如刀绞。他决定留在长沙侍奉母亲,尽量弥补自己的亏欠。

经过同学周世钊的推荐,毛泽东在长沙楚怡小学谋得了一份历史教员的职位,这是一份兼职,每周只需要上六节课,薪资不多,不过也恰好符合毛泽东此时的需要,他把母亲从医院接到宿舍,每天“亲侍汤药,未尝废离”。

但这样的日子注定无法在剧烈变动的社会中维持过久,就在毛泽东回到家乡一个月后,五四运动爆发了。

1919年5月4号,为了反对巴黎和会针对山东问题的决定,大概5000名北京的学生举行了大规模的游行活动。这场运动来势汹汹,中国人在帝国主义的长期侵略和压制下的愤怒爆发了,学生们发誓要以血保卫山东。

《申报》有一篇评论这样写:巴黎和会之始,我们多闻所谓的“公正的胜利”“支持弱小民族的圈里”,但是我们得到了什么?求助他人者注定是要失望的。让国人今天知道,一劳永逸的是自力更生。如不是国人抛弃了自己的利益,谁能侵犯它们?

运动迅速波及全国,当时任职湖南督军的是张敬尧,他对改革势力多加阻挠和迫害,然而依旧没能挡住五四浪潮的来袭。

五月九日,长沙报纸纷纷报道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毛泽东立即联系新民学会的成员,号召大家积极行动,加入到这场爱国运动中。然而此时,成员们大多已经工作,在张敬尧的高压之下,思想趋于保守,虽然他们都认同毛泽东的主张,但谈到具体行动方面,热情立马消散了一半。

就在这时,毛泽东曾经在北大的挚友邓中夏,受北京学生联合会的委派,回到湖南和毛泽东取得了联系,商量如何在湖南开展学生运动。

5月25号,张国基、易礼容、彭璜等二十余名各校学生代表一起来到楚怡小学,邓中夏向他们通报了北京方面的情况,当他讲到学生们火烧赵家楼、痛殴章宗祥的事情,大家都击掌叫好。

接着,大家对之后的行动方针达成一致:“一,立即成立学生联合会,作为统一行动的领导机构;二,到会代表散会后,都要抓紧传达北京两代表的报告内容;三,尽快实行全省总罢课。”

6月3日,湖南学生加入了罢课大潮,第一师范、湘雅医学校、商专等二十多所学校的学生共同罢课,6月4日,湖南学联又在《大公报》上,发表了罢课宣言,“外交失败,内政分歧,国家将亡,湖南学生,力行救国之责,誓为外交之盾。”

张敬尧见势不妙,迅速向学校方面下达指令,学校被迫放假。然而毛泽东和学联们并没有就此罢休,抵制日货行动开始了。

他们一方面走街串巷,散发传单,宣传反日主张。一方面在学校设置纠察机构,禁止学生使用日货。

这样的政治实践,让毛泽东等一些进步人士,对中国的问题有了更深的思考。他们不满足于停留在具体的执行中,而是把眼界扩展到了观念传播之上,各种介绍新思想的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湘江评论》应运而生。

出版《湘江评论》的最初设想来自毛泽东,他认为这样不仅可以传播新思想,也能够通过约稿、组稿吸收优秀的学生骨干,然而,出版刊物需要相当的资金和人力支持,按照当时学联的情况,很多人认为两个月出版一次的双月刊比较合适,毛泽东却坚持做周刊。

他的执着再次发挥了作用,代价是他揽下了刊物绝大部分工作。没钱租场地,就把自己的宿舍当作办公区,稿子无法按时叫过来,只能自己扛起全部撰稿的任务。

据周世钊回忆:“润之为了赶稿,每天挥汗疾书,常常写到半夜。好几次,我深夜醒来,从壁缝中见他的房里,仍灯光荧荧,原来,他还在赶写将要付印的稿件。还有,因为经常睡得太晚,第二天早晨起迟了,有时,他连洗脸吃饭都来不及,就得去教室上课。”

易礼容的回忆更能显示出毛泽东超人的毅力和专注力,他描述自己有一天找毛泽东的景象,“润之睡得太晚,到这时还未醒。结果,当他掀开蚊帐时,不料惊动了一群臭虫,它们在毛泽东所枕的线装书上,四处乱窜,每一只都显得肚皮饱满。想来这些臭虫,是饱尝了这位大主编的血,才养得这么肥的。”

1919年7月14日,《湘江评论》终于创刊了,刊物的宗旨是“以宣传最新思潮为主旨”,为了打开市场面,在周刊上市后,毛泽东就和几个学生到各个学校的宿舍里一对一进行推销,功夫不负有心人,创刊号首印2000份在一天内销售一空,大家连忙加印2000份,很快也销售告罄。

随后《湘江评论》各期印量是5000份,这在当时算得上是相当大的印制量。《湘江评论》的名声很快传开,到第三、四期出刊时,很多教师、社会人士也争先购买,甚至有来自武汉、广东等地的学生来信要求订阅。

毛泽东的文字激情澎湃,思想立意深刻,即使到现在,阅读时仍然能感受到他通过文字传达

给我们的震撼和鼓舞。比如他在创刊宣言中写,“什么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

“时机到了!世界的大潮卷得更急了!洞庭湖的闸门动了,且开了!浩浩荡荡的新思潮业已奔腾澎湃于湘江两岸了!顺他的生。逆他的死。如何承受他?如何传播他?如何研究他?如何施行他?这是我们全体湘人最切最要的大问题,即是 '湘江’出世最切最要的大任务。”

这时,他开始看到人民大众的巨大力量,他看出许多人在做无用功,因为他们飘在民众之上,没有根基。因此他写下文章《民众的大联合》,被《新青年》、《星期日》、《晨报》、《新潮》、《时事新报》、《星期评论》等多家报刊转载。

胡适曾经推荐:“现在从北京、广州、上海至四川,新出版的周报和日报数目不少。今天,我特别介绍两个小兄弟:一个是长沙的《湘江评论》,一个是成都的《星期日》。《湘江评论》的长处,是在议论方面。尤其是《民众大联合》这篇文章,眼光远大,议论痛快,是现今的重要文字。”

他在文章里提出实行社会改造的“根本的一个方法,就是民众的大联合”, “因为一国的民众,总比一国的贵族资本家及其他强权者要多”,而且“历史上的运动不论是哪一种,无不是出于一些人的联合。较大的运动,必有较大的联合”。

民众联合的基础是什么?是为了反抗压迫者的“共同的利益”。

他还在刊物里,用幽默讽刺的语调,为学生发声,他说:“如今,我们做学生的,真是好苦啊!教室的窗子那么矮小,光线照不到黑板,让我们成了'近视’;桌椅太不合式,坐久了便成'脊柱弯曲症’。”

“还有,我们的国文先生,是那么顽固。满嘴'诗云’、'子曰’,实际上,却是一窍不通。他们不知,现今已是二十世纪,还迫着我们行'古礼’守'古法’。一大堆死尸式的臭文章,强迫着向我们脑子里灌。”

在刊物创办前一个月,远在北京的陈独秀由于上街散发传单,支持学生运动,被军警逮捕。随后,社会各界频频发声要求释放陈独秀。《湘江评论》创刊后,毛泽东也在文章中为陈独秀声援,文章结尾这样写:“政府绝没胆子,将陈君处死,就是陈君死了,也不能损及他至坚至高的精神毫末……我祝陈君至坚至高的精神万岁!”

这篇文章几经流传到了陈独秀手中,令他大为感动。彼时,也许双方都不曾想到,短短几个月之后,他们两人将在上海相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驱逐张敬尧,毛泽东初出茅庐第一战,实现知识分子向实践家的转变
《毛泽东传》五四大潮的洗礼2
毛泽东年轻时有多拼?
毛主席写湘江评论的时代背景
什么样的人一看就是潜力股?毛泽东!
56年李达见毛主席喊不出“主席”二字,毛主席:你主、主、主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