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打破思维的墙 如何摆脱认知局限

如何摆脱认知局限-认识认知局限

宋华振 | 文

就像人们经常开玩笑说的“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其实,思维也限制了我们的发展,我们看待朋友圈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这个世界很混乱,每个微博和微信文章后面的评论都会看到”混乱“—就像《乌合之众》所描述的认知障造成的”冲动与浮躁,易受暗示并轻信、偏执专横与保守、情绪夸张与单纯“。就像“认知局限“这个话题,我们都会避免陷入认知局限,因此,保持开放的态度,保持学习是有必要的,因为,世界实在是太大了。其实,每个人都存在认知局限,只是放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里,我们会发现有些人会进步,而有些人似乎停留在既有的思维无法摆脱,生活中,以及我们的工作中我们会经常看到非常多的“认知局限”的场景。

一、典型的场景

1.对别人的专业不屑一顾,很多人就像韩寒曾经有篇文章《不要拿你的爱好挑战专业》,其实,我对此非常认同,经常会有人对别人的专业不屑一顾,就像很多人认为那些控制器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差别,“无非”、“不就是”….这种词语经常出现,其实,专业真的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很多年前我在联众世界下五子棋,经过大量的训练,已经在那里达到了“五段”棋手的水平,一般来说,我能够预测对方的落子意图,并且对“趋势”比较有较长的判断,因此,对于在这个阶段之前的棋手,我都是赢多输少,但是当我偶尔因为和5段多赢几局时积分可以到6段也有机会去挑战一下6段的棋手,那是件让我崩溃的事情,因为,我发现这些6段的棋手的落子和趋势对我来说就完全无法判断—现在回头想来就是我根本无法认知他的强大。

2.单维度的线性思维

经常会看到这样的讨论,就像“星巴克咖啡是暴利“这样的缺乏经济常识的认知中的,因为据说星巴克一杯咖啡的成本才1.5元,一件衣服的成本才50,标价500,实在是暴利,其实,他们不知道对于服装公司而言,设计20款衣服就1-2件能爆款就非常不错了,对于爆款那件衣服,你也不要以为标500就是能卖到500,不是经常打5折吗?还有促销、最后卖不出去的还是得回收,店租、人工、仓库、税收都不是钱啊?大部分人都想当然的认为人家暴利,真让你做这个生意—1杯1.5元成本的Starbucks咖啡你赚1倍卖3块算暴利吧?一件50成本的衣服你赚1倍卖100算暴利吧?--你可以做这个生意试试,保证能把首富王健林亏成0资产。

人们降低自己的思维维度,这也算是一种认知偷懒,不愿意做深入思考,单个维度评判事物,就很难有完整的认知全局的能力,无法做到客观。事物又往往是相互关联的,并且又存在多个层级的,它是一个空间结构而不是一个线性结构,要知道在数学上,我们所理解的“线性系统”是“非线性系统”的特例,这个世界本质是“非线性”的,而线性系统是个例,或者为了处理方便而进行的线性拟合。

线性思维也表现在“非黑即白,非此即彼”,就像我们把人分为“好人”和“坏人”一样,其实,人的好坏完全是在“利益”、“底线”、“法律与规则”、“信息对称“等多种情况下的决策。

3.双重标准:在一个熟人社会,人们往往会因为关系之亲疏而进行评判,对自己朋友通常会更多的宽容和接受,而对自己不熟或者其它人则会采用另一个标准评判。

双重标准,本身就并非建立在理性与客观的,这个也会让我们认知出现偏差,或者在另一个方面,我们只是看到我们想看到的,而不是事物本身。

4.缺乏换位思考:以自身的利益或立场来看待问题,而无法从对方的利益思考问题,这会导致矛盾,所谓“我执”。

我执也是一种局限,人们对自己过高的评价,有一种机会让我们看到换位思考的重要性,如果我们去站在两个争执的人对面,听他们诉说,你会被他们每个人的义正言辞所感染,你会觉得每个人似乎都那么有道理,其实,显然并非如此,而是每个人都从自己的视角、立场、态度出发看问题,而这些又来自于每个人自身的出身、背景、环境、所处的位置等。

5.认知自负:对自己的能力、地位、权力过于自信,往往无法认知自身的局限性,成功的套路会限制一个人对新的思想和理念的接受,会认为自己是一种权威、而无法认知跨界或者高维思考者的视角其实,这个是显然的错误。

认知自负就容易陷入“固执”,而固执又让我们更无法走出自己的固执,固执使得我们无法跳出已有的定势,形成路径依赖,这种路径依赖就难以迈出“创新”的步伐,或者另一个维度,它锁死了我们对新的方法、思想的接受程度,整体而言,难以获得进步。

二、认知局限到底有多大?

就像在电影《大腕》里葛优对关之琳说的境界一样,你能看一个台阶,我能看多两个台阶,然后把石子扔到很远的地方说“佛能看无限远“—这就是境界的差异。

记得在15年的时候,感慨于很多时候大家对制造业我们与先进技术的差距,我曾经原创的开发了一个认知的说明模型(真的是原创),谈到“点“、”线“、”面“、”空间“、”时空“的五个维度的差异,用于解释人和人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图1-观点的一致

我们会经常陷入一种误区,以为我们也是很有真知灼见的—的确如此,在很多观点上我觉得我与那些大咖、意见领袖、专家也没有什么区别,就像我觉得人类未来会走向数字化一样,我也会认为智能制造将是未来的大趋势。

图2-两点一线构成“思路”

然而,第二个层级称为“思路“,两个及以上的观点会构成思路,就是你有没有把这些问题建立一个清晰的路径,即将点穿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线条,这就是人家夸你”思路清晰“的时候,你要记得,其实,你还只是迈向第一步而已,当然了夸你的人也许未必认识到你展现的仅仅是一个思路而已。

图3-三点一面—“全面的看问题”

如果说思路清晰了,我们再谈三个点构成的一个面,能够在多个点构成的完整面上探讨问题,即达到“全面的看问题“的能力阶段,这个其实还在二维平面里,能够对某个方向的问题独自进行分析判断,具有处理这个专业方向的能力,人家才会夸你一句”独当一面“。

图4-四点一空间—面面俱到的差异

就算你“独当一面“了,你到了图4的时候还会发现有人”面面俱到“的水平,能够在多个维度考虑问题,记得有一次,去一个企业那里,下午要见大佬,中午的时候陪我们吃饭的经理跟我讲起下午要见的人”就是个会写报告的,玩虚的“,其实,这种事情也比较常见,很多人都会觉得别人就是靠嘴,或者靠会写PPT,然而我下午见了那位大佬,对智能制造如何构建,多个维度的问题,包括对人员培养、绩效评估、组织文化等除了原来交流的技术之外的话题都认知非常深刻,我受益匪浅,这种事倒也经常遇到,很多人都无法认知自己的不足,总觉得看到人家的表面。

图5-时空-从历史的视角看问题

时空是加入了时间轴的思考,这个就是“历史”,可以理解为阅历,即通过对过往的历史发展规律的把握,以及今天的发展,来看到未来,这是一种洞察力,对未来的判断力,显然这个需要时间积累,很多人就无法认知。

人云亦云的分析:很多时候,有些文章会对一些商业成功与失败进行评估,人们总是会去说“它们没落了,因为他们缺乏对战略的执行力”,我经常觉得这些根本一个无关人员对一个大型公司的评判究竟出于什么样的勇气?就像有人会说“梅西已经走下坡路了”-我觉得他即使下坡路了,他也拥有你无法认知的成就,不要对英雄迟暮就表示轻视,因为,他达到了你永远无法达到的巅峰。

三、认知局限的形成

1.文化遮蔽性

文化的遮蔽性是很普遍的,记得樊登在《思辨与立场》中谈到的一个跟我一样遇到的话题,我生在陕西,就觉得我们陕西的面条是最好吃的,全国哪里也比不过我们陕西的面条好吃,这种先天的饮食文化使得我们无法认识其实面还是有很多种的嘛!人家热干面吃起来也是很有味道的,担担面、小面、奥灶面、焖面,大家都花费了精力让自己的面好吃,你的口味吃习惯了,不能因此觉得人家的面不好吃。

文化遮蔽性来自于各种背景,地域、专业、职业背景、职务、成功的历史都会给我们造成遮蔽,使得我们陷入既有的经验和判断。

2.缺乏逻辑思维训练

认知局限,有些可能是“知道“的问题,就是有没有接触过这类问题,受过这方面的知识培训,但是,另一个问题局限则是”思维方法“的局限,即,缺乏逻辑的训练,逻辑学是思维的科学与方法,这个是我们非常欠缺的,事实上,数学、哲学与逻辑构成了现代任何一门学科的基础,亚里士多德凭一己之力开创了这门学科,这也为欧洲的自然科学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逻辑首先是在定义上,很多时候,我们讨论的话题似乎连概念本身都是模糊不清的,因此,这就会出现非常多的鸡同鸭讲场面,包括概念不清、边界不明、前提都是假的这样的基础问题,而推理过程如类比、因果关系分析都是混乱的,缺乏量化,在不同基准。不同的时间轴上讨论问题,非常多的混乱场景,经常会让人觉得缺乏逻辑。

3.常识

常识这个词Common Sense也包含有“判断力“的意思,因为,我们每天的生活都会面对各种抉择,那么判断力就显得非常重要,Common Sense是一种不依赖于专业,但依赖于底层逻辑与思维进行的决策,可以理解为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底线判断逻辑,就像”天上不会掉馅饼“,你不要相信那些”质量不守恒“的永动机,或者”要为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不要想当然的认为可以欺骗他人,这些都是在我们做人做事中可以进行过的判断力。

思维通常分为归纳和演绎推理,常识也来自这个支撑,一种是来自于我们长期生活的归纳,另一种则是来自于演绎推理,我们看《琅琊榜》里的梅长苏对于计策的设计,其实来自于推理,必然的逻辑,就是在这个场景里每个人所作所为,来自于其所处的位置、性格、利益的驱动、权力的制衡等,每个人都会必然做出具有“必然性“的行动,这就是一个推理的过程,但梅长苏的这种理解来自于对大量人性、体系设计的归纳。

因此,常识并非是一种看上去不好描述的判断力,而是一种思维方法的体现。

当然了,常识,有时候会出现错误—因为“术业有专功“,线性是非线性世界的特例,人们必须不断的认知世界才能更好的做出判断。

4.成长型思维与固定型思维

如果说方法缺乏是一种可以学习,但是,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则来自于“态度“,或者”认知惰性“,人的大脑的确是喜欢按照”最轻松“、”最舒适“的模式在工作,

如果我们认为人的才能一成不变,也容易对自己能力评估非好即坏,难免失真,而成长型思维认为能力可以培养,所以对自己现有水平能够进行开放的心态评估。

四、突破认知局限带来更好的人生

1.更和谐的人际相处

很多人总是把“人脉”看的很重,经常我看在微信里把每个人都加上,然后到处塑造和某人的关系如何之好来展示自己的疆界何等的宽广,然而,这并非事实,实际上,真正的人脉是那些能够在一起交流的人,畅快,愉悦的交流的人,具有高度相同的三观,因为如果人有人之间的认知差异太大,就会非常的艰难的交流,因为,他可能根本不想和你交流,仅仅出于礼貌,这样的人脉其实没有办法给你带来什么的。

提高自己的认知格局、视野,其实,都会让你赢的信任,因为,一个不学无术的人自然是不值得去交往,因为,人们交往也是很现实的“我不图你今天有多大的价值,但是,我至少知道你是个看得到未来的人吧?--对于很多人而言,这点判断力还是有的。

人们经常说“三观”吻合的人才能在一起做事,如果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有较大的差异,实际上,很难建立比较良好的沟通,因为“鸡同鸭讲”,这种认知的差异会无法让我们真正拥有所谓的“人脉”。

另外一个方面,我们会在人与人的相处中更多的理解他人,在一个更高的认知格局中你讲看透,而不至于为表象所蒙蔽,也不会为他人的情绪所左右,保持理智。

2.给自己盖一个屋顶

认知局限,也会给自己盖个屋顶来限制了自己的发展,人与人的差异是在思维的层次、维度上的差异,那么,如果我们不开放的学习、采用批判性思维去质疑,使得自己更为客观理性,那么,我们就相当于给自己一个屋顶,让自己无法突破。

佛家讲去除“贪嗔痴”,得“戒定慧”,其实,都是一个道理,贪嗔痴会左右我们对事物的正确判断,使得我们失却理性,错误的判断。贪嗔痴来自哪里?来自“无明”,就是纯然的不明了,不知道事物的本质道理,而浮于表象,这个虚浮的表象给了我们盖了个屋顶,而无法看到苍穹的深远。

3.不要限制了你的孩子

在有了小孩后,我发现,如果我爱读书,小孩子也喜欢读书,如果我能够不看电视她也就可以,如果我会不穿马路,小孩子也就不会,言传身教正是如此,如果我们自己就是一个勤奋的、爱好学习的、不断进取的,那么这个也同样会有示范效应给你的孩子,如果你整天打麻将,你看他们长大了也是会玩这个得,在很多时候都是如此。

五、关于如何摆脱认知局限

1.认知谦虚:我们当然需要对自己有信心,但是,就像郭老师经常谈到的,今天,在探讨智能制造的时候,有一些院士发表一些非常不能符合真实工业生产场景的言论,在很大程度上,我们相信一个专业人士在其所在的专业的认知能力,但是,跨越一个领域的时候,必须要谨慎,不要轻易对自己不熟悉的东西发表意见,这并非是科学的态度,尤其是对科技界的人而言。

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很多人都会被自己的成功所掩盖了,人格的膨胀印发对新的事物的难以接受,多少人害在小事情上,这样的故事如此之多。

记得小时候踢球,和市里的足球队踢球,我们觉得自己还可以,但是,他们都根本不需要德尼尔森的花里胡哨的盘带,仅仅就依靠加速转向的能力就可以轻松过你。

2.构建科学的思维:批判性思维:构建批判性思维是有必要的,必须说明的是,批判性思维并不是让我们成为一个“杠精”,老是对别人说的话质疑、抬杠,批判性思维是用于评价思维本身是否客观、理性,并富有逻辑,并且,在很大的意义上,批判性思维是对我们自身的思想进行批判,进行认知的评判。系统性思维则是基于全局的视野看待事物的结构及动态的发展。我们每天刷朋友圈以为在学习,其实碎片知识完全不具有 我们能够更为系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我们仍然要完整的阅读一本书、学习一个专业的体系架构,构建其中关联,形成整体的架构。

3.经常性换位思考:不要站在自己的立场、利益、理解、思维看待人和事,经常设身处地的思考对方,这会让我们释然很多,也会让我们平和很多,平和的心态则会带来理性与客观的。

4.保持开放与学习的态度

保持学习的态度,open实际上也代表着接收新事物的态度,一个开放的人保持着学习,接受人家不同观念,来自不同人身上都有他的优点,我们要学习。

一个人在某个方向的专业性,可能完全不能理解另一个领域的专业,就像机械、电气、工艺,真可谓“隔行如隔山”,思想也许具有一致性的,但其中的细节却大相径庭。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说东道西”

责编| 王悦欢  yuehuanwang@caijing.com.cn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CIO说】CDO取代CIO? 太天真了!
房地产企业从“活下去”到“数字地产-技术驱动创新、数据洞见未来”焦虑下的破茧重生
失眠者要有正确的认知,突破自己的思维局限,从内心真正的蜕变
CIO心法
碧桂园集团CIO徐斌:数字化转型的能力建设
我为《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化转型》写了一篇后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