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决策与判断》: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是关于人们如何进行“因果归因”的心理学理论,也就是对行为的因果进行解释。

1、变异分析框架
根据这个模型,人们一般依据三种可能的原因来解释行为:
(1)个人——当事人的某个方面可能导致行为;
(2)情境——情境的某些持续存在的特征可能导致行为;
(3)时间——特定时刻的某些因素可能导致行为。凯利认为这三种归因方式主要依据三种信息源:
1.普遍性:在相同的情境中,其他人的反应是否类似?
2.区别性:其他情境或者刺激是否会引发同样的行为?
3.一致性:同样的事情是不是每一次都会发生?
根据凯利的理论,因果归因的基础是对协变关系的判断。

2、普遍性缺乏
对普遍性信息利用不足本质上是忽视行为的基本比率,因为在既定情境下,普遍性信息就等同于行为的基本比率。
相对于普遍性信息,一致性信息和区别性信息看起来更加容易进行因果归因,因为后两类信息通常更为具体、生动和突出。

3、突出性
突出、易得、生动的信息一般更有影响力。用更通俗的话来讲:(1)如果一个事件更易得,那么它似乎更频繁或更可能发生;(2)信息越生动,就越容易被回忆起来,也越可信;(3)事物越突出,看起来就越可能具有因果关系。因果知觉部分地由个体在环境中的注意指向所决定,而注意转而又是突出性的结果。
突出的个体相对更容易被进行因果归因。事实上,一项研究甚至发现,当人们坐在一面大镜子前时,他们会倾向于认为自己比平时更有影响力了。

4、基本归因错误
社会情境中最突出的事物是行为(同样也暗含发起行动的“行动者”)。
基本归因错误指的是对行动者及其行为的过分关注,会导致观察者将行为过度地归因于个性因素——如能力、特质和动机——而低估环境因素的影响。

5、我的情境是你的个性
如果行动者的行为席卷了观察者的场域,那么什么又席卷了行动者的场域呢?答案似乎是行动者所关注的当下情境。只有在很少的情况下,行动者才会以与观察者相同的方式看待他们自己的行为。
尽管行动者和观察者在进行情境归因的倾向上存在差异,相对于他人的行为,人们更加愿意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情境方面的解释。

6、交换位置
如果行动者—观察者归因差异主要是视角不同的结果,那么交换两者的视角是否会反转这些差异呢?
视觉的观察角度会强烈地影响人们的因果归因。

7、临床启示
就判断疾病的起因和推荐治疗方案而言,选择什么样的治疗师才是关键,而与实际的问题无关。

8、其他归因偏差
自我服务偏差:认知因素和动机因素的复杂结合(如错误的期望、对表现良好的渴望以及保护自尊的需要)导致偏差的出现。
自我中心偏差:指人们对于与他人共同完成的成果,认为自己比其他贡献者承担了更多的责任。
正性效应:是指将积极行为归因于个性因素,而将消极行为归因于情境因素的一种倾向。无论是谁表现出这样的行为,积极行为主要归因于个性因素,而消极行为则主要归因于情境因素。

9、结论
减少基本归因错误的一种方法就是
密切关注普遍性信息。如果面临相同的情境,大多数人的行为都是类似的,这时做出个性的解释就可能没有多少根据。相反,观察者应该从情境因素中寻找行为的解释。
另一种“消除偏差”的方法是
反问自己,如果身处相同的环境,你将如何行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我们总觉得自己比别人更聪明?
归因
切勿往自己脸上贴金
决策与判断:直觉与偏差—归因理论
“社会性动物”的心理
归因偏差:你忘记是不负责任,我忘记是工作太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