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尼采与他的“差异性重复”理论

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 年)是第三位后康德主义者,他对其时代危机的回应不是要求一种新的“理性批判”,而是提倡一种新的人类存在方式。(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另外两位后康德主义者是克尔凯郭尔和马克思。)尼采是一位孤独的思想者,比起学术殿堂,他更喜欢阿尔卑斯山的羊肠小道(他在三十多岁时就已经放弃了学术)。他把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花在著书立说上,试图以此来克服对他童年时代产生强烈影响的东西:路德主义,日耳曼民族主义,以及来自他强硬的母亲、祖母、姨母和妹妹的支配。(其中某些方面的努力要比另外一些更为成功。)他的努力所产生的实质性成果是一条规模空前的著作洪流,这些著作是哲学史上最为光怪陆离的著作,其中包括《悲剧的诞生》《善恶的彼岸》《道德的谱系》《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以及他令人吃惊的思想自传,自命不凡地命名为《瞧!这个人》(“瞧,这个人”,是彼拉多将耶稣介绍给众人时说的话),书中有些章节标题为《为何我如此智慧》、《为何我如此聪明》以及《为何我能写出这样的好书》。由于(很可能是因梅毒引发的)精神病的发作,尼采短暂而多产的著述生涯到 1888 年就结束了。

尼采的认识论构成了对智者时代的一种彻底回归。他的理论通常被称作透视主义,而它则来自于尼采早年所受的语文学方面的训练。语文学家,也就是那些学习古代语言的人们,认为那些被称作《圣经》《吠陀》《奥义书》和《伊利亚特》的书籍都不是直接源自流传下来的单一文献;相反,它们是一堆片段的汇编,这些片段的证据相互矛盾,有着数目惊人的不同来源。语文学家们的梦想就是为历史中的每一部伟大经典找到其源文本。作为语文学家,尼采的结论却是根本不存在源文本。这些著作中的每一部都只是一种“决心”的结果,即决心让某个特定的解释成为最终作品的代表。而事实上这个“最终作品”也只不过是存在于无数残缺不全的文献、记录、历史研究和闲言碎语之间的关系的一个象征。这个理论现在被称为“差异性重复”(differential repetition)。

尼采将其语文学洞见转化为一种本体论和知识论学说。正如在语文学中不存在源文本一样,在实在和知识中也不存在“纯存在”,也不存在“源资料”。没有神,没有柏拉图的理念,没有实体,没有“物自体”,甚至没有任何“事物”。只存在着流变和混沌,我们必须把我们的意志施加其上。因此,尼采认为,也就根本没有柏拉图意义上的“认识”这回事。所有“认识”都是虚构,而所有虚构都是撒谎。然而,存在着谎言,并且,存在着的是谎言。非本真的谎言就是自欺。在尼采看来,自欺者是“惯于说谎”的人,也就是说,按照既定传统来撒谎的人,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些谎言在他们生命的初期就已持续不断地被强加给他们。

面对这看起来像是对撒谎人生的谴责,尼采的建议是“创造性地撒谎”,也就是说,创造性地虚构,或创造性地“认识”。创造性地撒谎就是表达尼采所谓的“权力意志”,这个观念借用自叔本华,他同时也颠覆了这个观念。权力意志的表达就是迫使现实听命于人自身的创造力。尼采也把权力意志称为“自由冲动”。我们的所有生物本能通过将自身表现为这种自由欲望而消耗殆尽,尽管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本能受到了规范化力量的抑制(规范化力量本身是权力意志的其他表现方式,或者是渴求他人权力的意志表现)。

不仅我们的生命过程,而且我们的思想和语言也都是权力意志的表现。但是同时,语言和思想却是自欺的主要手段。按照尼采的极端唯名论(使人联想起奥卡姆的威廉的唯名论),语言正是通过撒谎来发挥作用的,亦即通过否认实在的相异性,并捏造虚假的相似性来发挥作用的。例如,我们可以把从树上以及灌木上生长出来的所有形式的叶子都归入“叶子”这个类中,而进行归类的唯一方式就是忽视,实际上是掩盖了没有任何两个此类存在物是相同的这个事实,并断言它们之间具有事实上并不存在的同一性。所以,语言可以是并且通常也确实是存在变得物化和僵化的中介。语言生产出谬误,而这些谬误“作为生活的条件对我们施行暴政”。但是,语言必定撒谎这个事实也是语言固有的创造性得以可能的来源。尼采拒绝了对语言的传统看法,也就是以下看法:与文字功能相比,语言的诗性功能是次要的。他觉得所谓的文字功能不过是语言的创造本性下的附属而已。尼采认为,语言是“比喻、转喻和拟人手法的机动部队”。(注意:比喻是这样一种说话方式,即通过比喻,一种意象取代了另一种意象,在原有的语境中输入了新的意义。例如:“阿喀琉斯是战场上的雄狮。”转喻则是这样一种说话方式,即通过转喻,原来的意义被从一个意象转移到一个相连的意象上,这个相连的意象这时负载了两种意象的分量。例如:“他太喜欢酒瓶子了。”拟人则是将人类的特性投射到非人类世界上,例如:“玫瑰奋力迎接光明。”而拟人通常又是无意识的比喻或转喻。)比喻和转喻的链条整体可以产生对于实在的一种创造性演绎。尼采把这些推理链看作是权力意志的贴切表达。

事实上,正如尼采完全明白的那样,他自己的“权力意志”这一术语就是此类推理的比喻/转喻之链的产物,他的其他一些关键术语,例如“超人”“永恒轮回”以及“上帝之死”等等,也是如此。因此,诸如“生命只是权力意志”这样的主张并不是对生命的终极本性的一种哲学洞见,而仅仅是对生命的又一个诗性的解释。(当他面对这样的指责时,尼采回应道:“哦,那就更好了!”)

如果确实只存在着解释,那么是否所有的解释都是同样合法有效的呢?尽管尼采持相对主义观点,他也认为并非如此。对他而言,只有那些确认生命的谎言才是真正高贵的谎言。所有其他谎言都是虚无主义的,并且站在死亡一边。

这个信念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尼采认为权力意志必定充满了欢笑、舞蹈和确认,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必须谴责柏拉图主义(“对时间的恐惧”)和基督教(“大众的柏拉图主义”),它们因为渴求另一个世界而否认现存的实在(也就是说,它们都拒绝承认实在是混沌和流变,必须在每一个意志的化身中被塑造成形),从而不是渴求存在,而是渴求虚无和死亡。(人们多少可以从中找到些黑格尔的踪迹。)尼采将自己的学说具体化在一个他称之为“超人”的目标之中。超人代表着权力意志的胜利。除了教授欢笑和舞蹈,超人还教授上帝之死和永恒轮回。当然,尼采的“上帝之死”到底是什么意思,对这个问题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正如关于普鲁弗洛克下面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这样一个问题一样,他说:“我本该是一双尖利的爪子穿过寂静的海底”)。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尼采的意思至少是想要宣布传统形式的权威——历史的、政治的、宗教的、道德的以及文本的权威——的终结。(为了对尼采“上帝死了”这一表述作一趣味解读,可以试试把“上帝”一词换成“圣诞老人”。为什么“圣诞老人不存在”这一说法不如“圣诞老人死了”这一说法更有悲剧性呢?)

发生在上帝之死上的,同样也发生在永恒轮回上面。曾经有一股文学大潮试图对永恒轮回这一谜一样的学说作出解释。但无论它的意义是什么,可以肯定的是,它意在断言尼采对于如其所是的实在的忠实。尼采拥护在他看来是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理想相对立的东西:

最精神饱满、生机勃勃、肯定世界之人的理想,他不只是学着向曾经所是且正是着的一切妥协并学着与之相处,而且还想要将曾经所是且正是着的一切复制到全部永恒之中。

让我们思考一下这个思想的最可怕的形式:如其所是的存在,没有意义,没有目标,虚无不可避免地无休止重现:永恒轮回。

我们可以很轻易地批评尼采的前后不一和逻辑错误。(如果根本不存在生命或意志之类的东西——它们只是对解释的解释,那么我们如何按照生命本来所是的那样去意愿它?如果每个事物都是一个谎言,那么“每个事物都是一个谎言”这个主张本身不也是个谎言吗?)但是这个批评没有领会尼采的意思。他所要教导的既不是自相一致,也不是逻辑,而是一种全新的颠覆性的主体性,它将破坏以前的所有思想和存在形式的基础。然而,他也要为这种颠覆性付出代价。一个人可能会拥有他并不期望拥有的门徒。而实际上很多形形色色的团体都曾宣称继承了尼采的遗产,其中包括纳粹、精神分析学家、存在主义者,以及更晚近的被称为“解构主义者”的团体,有些人视其为新的解放者,而另外一些人则视其为新的虚无主义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尼采的笔记《权力意志》
战争中的哲人——从苏格拉底到尼采
尼采文选[德]尼采
尼采:人只能靠强力意志,才能征服真、利用善、获得美,赢得人生
《悲剧的诞生》尼采的美学经典:如何为本无意义的世界和人生创造意义
尼采逝世120周年:《悲剧的诞生》与尼采的诞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