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物质存在的绝对性与人类认知相对性的思辨

物质存在的绝对性与人类认知相对性的思辨

——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思考

一、关于形而上学

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离世后200多年,安德罗尼柯把他专讲事物本质、灵魂、意志自由等研究经验以外对象的著作编集成册,排在研究事物体运动和具体形态变化的《物理学》(physica)一书之后,并名之为《物理学之后诸卷》(拉丁文meta physica)。

日本明治时期著名哲学家井上哲次郎根据《易经·系辞》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将“metaphysics”译为中文名“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这部书主要探究的是关于宇宙万物的根本原理,比如: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宇宙万物的生成和演化,时间和空间的本质,自然界的规律法则,灵魂是否存在,人与宇宙自然的关系,自由意志等。总之,存在,虚无,宇宙,灵魂,自由意志,都属于古老的形而上学话题之一。所以,形而上学研究的核心是本体论(ontology),后者所针对的是“being”(“是论”)的问题。根据西方哲学传统的主流,尤其巴门尼德、柏拉图以来的理解,由于“being”超越于变动不居且虚幻不实的感官经验世界,不在具体的时空之中,因此也不是具体的而是抽象的,不是“多”而是“一”。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being”是静止的。

康德认为,人们很容易将自己的主观构想不自觉地当成绝对的客观原理来认识自然的倾向与禀赋,这是人所不可克服的自然冲动,它促使我们总是将我们自身受到局限的经验作为完善的东西、也就是物自身的表象来加以表述。所以,作为非理性的形而上学就在我们普通人的日常思维中(康德的认识论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感性认知、知性认知、理性认知,依此判断,前两种都是非理性的)占据着主导地位。

在经过柏拉图到康德的漫长的哲学思考之后,黑格尔在康德对知性批判的基础上,认为知性的形而上学的抽象性方法使知性成为孤立的、静止的,是有限的方法。因此,形而上学常被引申为是以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事物的思维方式 。

二十世纪的逻辑实证论者甚至认为,绝大多数形而上学的问题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主张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清除形而上学。他们认为,形而上学命题割断了与经验世界的联系,在经验上、理论上,即在认识上是无意义的;因为这类命题所涉及的对象不在感觉经验的范围之内,既不能通过经验予以证实,也不能通过经验予以否证。换一句话说,即形而上学命题不能在经验范围内确定其真假,而一个没有真假值的命题由于没有断定性的内容,因而不能给我们提供任何知识,即对增进我们的认识毫无帮助。

事实是,所有批驳、拒斥形而上学的学说、论述,他们所秉持的方式、方法和结论毫无例外都是形而上学的,因为它们也都是不能够通过感觉的直接经验证实和验证的思维推理、判断。而且,更深入地思辩,人类所有的知识究其本质而言,都是形而上学形式的结果。因为,尽管一些知识确实基于感觉的直接经验,然而,一方面,所有的事物都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任何直接经验的结果都是事物发展变化相对静止的片段,当用这样基于事物相对静止的片段形成的概念作为描述、反映不断变化之中的该事物的知识时,知识就具有了形而上学的特征;另一方面,当人类用文字、或语言符号描述、反映这些直接经验结果时,因为这些文字、或语言符号工具本身都是人类主观的、纯思维性的形式,因而亦是形而上学性质的。

所以,如果在一般意义上,哲学是人类对自身感觉事物的认知与思考;那么,所谓形而上学则是人类对自身感觉事物的认知与思考的再认知与再思考。

亚里士多德关于世界的本原、宇宙万物的生成和演化、时间和空间的本质、自然界的规律法则、灵魂、人与宇宙自然的关系自由意志等问题的思考,其实质也就是对人类直接感知事物的认知和思考进行再认知和再思考,以探究其本体和根源。易经形而上的道的含义,也是对支配、左右人类直接感知的客观事物的存在再认知、再思考,探究其本源的形式定义。

人类对于感知事物的认知固然必须基于自身的感觉经验,然而,如果没有形而上学的工具、方式和方法,也不能够形成知识,对于已经形成的一些知识,也需要通过形而上学形式的再思考、再认识,单纯从逻辑上分析和推理,间接的证实、或证伪其真与假,或者通过形而上学的再思考、再认识引导进行更深入地验证、检验。

现代哲学因为各种原因摒除、或回避关于事物本体、本源等形而上学问题的思考与探究,事实上是舍弃了以形而上学形式的再思考、再认识的思辨和分析推理,进行间接、深入地自我检验、论证的方式、方法 。所以,无论是意志论哲学、现象学派哲学、存在主义哲学、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分析哲学等,他们的所有结论和学说,大抵呈现出形式性(表面)、现象性特征,流于表象,不能触及事物更深入的根本,以至纷繁杂芜。犹如康德的判断:人们很容易将自己的主观构想不自觉地当成绝对的客观原理来认识的自然倾向与禀赋,这是人所不可克服的自然冲动,它促使我们总是将我们自身受到局限的经验作为完善的东西、也就是物自身的表象来加以表述。

现代物理科学亦是如此。比如,我们人类基于物体的相互作用定义了“力”的事物及对应概念,认为是物体相互作用的“力”改变着彼此的运动。并定义、区分了不同性质的“力”,如重力、万有引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等;而且理论家们还在如何统一万有引力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力,以及探究传递这些作用力的物质粒子而努力着、烦恼着。

可是,如果我们作如下形而上学思考:“力”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它是怎样一种形式的存在呢?它是存在于物体里面、还是其它某处呢?这么多种力存在于物体里面、或其它某处为什么不会相互干扰、抵消?特别是,一般作用力,其作用力的方向都是从用物体传递制备作用物体,如A作用于B,力的方向为A→B;但是我们知道,万有引力等四大作用力,在没有刚性物体传递的情形下,作用力的方向却是从被作用物体传递向作用物体,如太阳A对地球B的引力作用力的方向是A←B,这样反向传递的力如何能够实现?且为什么没有与人们生活中和自然界存在着的如此之多的其它正向作用的力相互抵消呢?

“能量”又是怎样的存在呢?各种能量的存在为什么不会相互干扰、相互抵消呢?物质体具有、或包含的各种能量和作用力又是怎样的关系?它们相互间如何能够“相安无事”地“和平共处”?而且能够相互转换?

如果能够如《探究第一推动力与宇宙能量之源》文章,形而上学地思辨探究至“力”的本质,只是物质运动动量的线性传递的外部表现;所谓“能量”,则只是物质体运动动量离散性传递的外部表现,它们都是源自于物质运动的根本属性,那么,以上烦恼和疑问也就完全消解、作云散了。

再比如,依照爱因斯坦狭义和广义相对论,自然界存在钟慢效应、存在时空扭曲。可是,如果我们能够形而上学地思辨探究及时间的本质是、且只是人类以地球的自转运动的过程,结合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运动过程,以及基于此以钟表、或原子等物体的某种运动过程的拟合形成的,对人类生命、以及人类感知到的其他事物运动、发展过程进行计量、比较的工具,理念性形式事物;那么,我们也就不会因为“双生子佯谬”而困惑,也不会存有寻找“时间虫洞”穿越时空的不实幻想,也可以避免当今世界各国科学界纷纷耗费巨资和大量人力资源探测所谓“引力波”的无谓之举。

不过,我们也需要作如此形而上学地思辨探究:为什么思想根基并不科学、甚至堪称荒谬的爱因斯坦相对论,却能够被当今科学界普遍接受、甚至如此盛行,且不时传来基于相对论的各种科学研究成果?是不是该理论本身确实存在有某些有益于促进人类认知、探究相关未知领域的指引性理论价值、思想意蕴?

二、物质存在的绝对性:实体实在与运动变化的绝对性

人类迄今对于宇宙世界的认知,以现代哲学普遍性的分类,主要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性质不同、甚至对立的基本观点。

1、关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思辨

唯物主义坚持宇宙世界的存在是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的认识是对客观物质存在的意识反映。

据于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因为人类的认知是对客观物质存在的意识反映,人类的认知也就必然受限于自身的视觉、触觉、嗅觉、听觉等感官意识功能,所以,尽管现在的人类还是能够通过各种努力不断增进对于这个物质世界的认知,但是,可以肯定,人类并不可能彻底探究明白物质究竟有多小、宇宙究竟有多大、物质如何形成等等终极问题。

宇宙世界是物质的,且物质具有质量和运动的根本属性。或者说,我们能够、且必须基于具有质量和运动两种根本属性的物质论基本观点,实现合乎逻辑一致性地诠释人类已经认知的宇宙世界各种形式的存在和变化。而且,物质表现为实体性(表现为长宽高、个体、重量等综合的质量特征)和运动的本质特性,是我们人类每一个正常生命个体普遍能够直接、或间接观测和感知的客观事实,是人类认知的基础,因此是人类无法改变、不依赖人类意识和意志为转移的绝对存在。

古希腊主观唯心主义的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的始基不是可以感觉的具体物,而是抽象的数,数才是万物的始基,数支配着世界,数包含着万物的“实质”;认识世界的结构及其规律,就意味着认识支配世界的数。以他的一些哲学观点形成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数的概念绝对化、神秘化,把数看作是先于事物而独立存在的神秘实体。然而,他们没有说明,数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如果没有客观的物体的存在,以及人类对于客观物体存在个体形式的辨识和区分,如何能够形成数的认知及理念呢?所以,事实应该是,如果没有人类对于物质体结构“形式”的认知,人类就不会创造形成“数”的概念、宇宙世界也就不会存在有所谓“数”的理念事物;也就是说,“数”的存在是、且必须是以物质体的结构形式的存在为基础、为前提。

还有一些唯心主义者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他们认为,世界由某种神灵或不可捉摸的绝对观念及力量创造、决定,比如我国宋朝的朱熹“理在气先”,柏拉图的“理念”世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世界;以及上帝、或其它神等神秘力量创造、支配世界等等。

然而,一切形式非唯物主义者无法否认,自己生命体的存在与死亡的绝对客观实在性。人类生命个体是由一定性质的质料(物质)演化形成的具有长宽高的三维结构的实体,人类还必须通过不断摄入同样由一定性质的质料(物质)构造形成的具有长宽高的三维结构实体的各种食物和水才能够生存,且人类任何形式的精神、理念、思维和意识等,都必须依赖于物质基础的实体躯体才能够存在,这些都是任何思想者无法否认的客观事实。

同样无法否认的是,任何一个人类生命个体都会死亡,且随着作为生命个体物质躯体的消亡,依赖于其存在的精神、理念、思维和意识等形式存在也将不复存在,可是物质的世界依然自然地自在着,不会有任何的消失,只是结构形态发生了变化而已。或许有人始终坚持认为,包括上帝、神、灵魂、精神、理念、思维和意识等事物,其实是以人类无法感知的隐形的形式存在着;可是,人类迄今不仅没有直接探测感知这些事物独立于物质存在的任何证据,也没有发现它们直接构建形成人类已经认知的现实存在着的任何事物事例、形式,那么,怎么证明它们是真实的存在?又如何证明它们是这个物质世界的基础呢?

何况,承认它们作为存在的基本形式,并不会在物质世界存在和变化作用之外,发现完全不同的世界、由此增进人类关于宇宙不同于物质世界的认知和福祉,那么,它们的存在又有着怎样的意义呢?

所以,所谓思维、意识是第一性,存在、物质是第二性的唯心主义观点,很显然颠倒了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真实关系,背离了自然科学和人们实践与认知的客观基础,超越了人类探究、认知世界的原初本意。

正如没有任何实在的事物证据能够证明,上帝、神、灵魂、精神、理念、思维和意识等任何一样事物,能够结构形成人类依存的宇宙世界,所以,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认为它们是这个世界存在的基础;可是,因为我们人类迄今直接、或间接感知的这个世界的几乎所有的事物都能够基于具有质量和运动属性的物质存在予以解释、说明,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的理由否认物质是这个世界存在的根本。

2、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实体与表象的形而上学思辨

哲学是人类探究、认知自然世界和自身、以及宇宙万物相互关系的最初思考、自我诘问的思想汇集,是人类智慧的萌芽、理性的根基。后来的物理学、化学、医学、生命科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各种科学的创建和发展,无不必须依赖源自于先圣贤哲反复究问、穷思竭辨中累积的哲学思想启发和培育的理性和智慧。

至今,或许在人类某些人群里尚还有关于这个宇宙的世界究竟是物质第一性、还是意识第一性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穷思、究问,甚至还流行有关于科学之后是神学的玄想、或信仰。但是,作为人类理性的源泉、智慧的最高级形式的哲学,在几千、近万年反反复复未曾停歇的思辨和求证的探究征程中,迄今尚还没有发现在物质和意识之外,宇宙世界还有第三种存在的基础、或本质形式。

那么,时间究竟是一种什么形式、或性质的存在呢?是物质、抑或是意识?各种能量、力、和色彩等又是怎样什么形式、或性质的存在呢?是物质、抑或是意识?

在《探究第一推动力与宇宙能量之源》、和《阶度宇宙空间理论》的文章,基于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思辨,我们已经辩证、阐述了,宇宙空间即是物质实体存在的广延性形式。所谓物质、或物质体,即是内在地包含着一定数量的基本质料、因而具有结构性实体和外在形态等要素综合表征的质量根本属性,和内在包含自驱动动量的运动根本属性的自为自在的绝对存在事物。

而且我们也已经阐述,所谓时间,只是人类以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对于包括人类生命和其他人类认知的事物的运动和发展过程的衡量、比较思想工具;所谓能量,则是物质运动的动量离散性传递的外在表象;所谓力,则是物质运动的动量线性传递的外在表象;所谓色彩,则是电磁波物质运动被人类视觉感能感知的一种意识反映、表象。总之,它们都是基于物质基础的存在表象形式。

因为物质是一定数量基本质料的结构形成,这就决定了物质具有不可入性的实体形式,是物质、或物质体自为自在的绝对存在形式、本质特征。也因为物质体这样结构形式的实体特征,我们人类关于它们的认识一般只能获得其结构形式的表象化信息,而且是内在结构形式决定的外在形态的形象性表象信息。另外,类似于时间、能量、力、色彩等事物,因为它们的本质是人类对于物质运动的变化和这些运动形成的人类感觉与关系的认知反映,这样感知、及获得的信息同样是物质存在的表象化反映。只是这类信息主要反映的是基于物质运动根本属性的物质体的变化、和相互关系的表象形式,一种现象性的表象认知。

无论是物质体的现象性的表象、或是形象性的表象,因为分别是基于作为绝对性存在形式的物质的质量和运动的两个根本属性的外在表现,因而,即使作为表象的外在形式存在,同样都具有绝对性的本质属性。

关于意识,如果不是物质,意识究竟会是怎样一种形式的存在呢?——没有实体、没有质量、没有形状?如果意识是第一性的,那么,这样没有实体、没有质量、没有形状的事物如何能够承载、决定具有实体、质量、形状的物质世界、及其变化呢?如果意识是物质的,那么,这样有形的实体的物质为什么能够、及如何能够形成无形的思想、理念、精神等事物呢?等等,关于这个世界和人类生命,还有许多神奇、疑问和秘密等待着我们人类去追索、去探究。

不过,有些事实是完全确定无疑的,比如,猪、狗、牛、羊、鱼、虾、虫、鸟等等生命与人类生命一样,也是有意识的,只是它们的意识形式更简单、低级一些;所有的生命具有的意识,一旦他们失去有机的生命体征而死亡、物质实体形式化解,其意识也就随之泯灭、消失,在这样的生命体征之外,我们尚没有发现有任何能够反映意识存在特征的点滴、片段的事实迹象。所以,由此我们完全可以判断确定,物质是意识存在的基础,而不是相反。

而且,我们现在基本能够基于具有质量和运动属性的物质存在解释、阐明人类迄今直接、或间接感知的这个世界的几乎所有的事物形成和变化,因而推理判断物质是宇宙世界存在的根本。当然,我们却也并不能因此自大的以为,人类能够因此左右自然世界的发展变化、或任意设定自己的未来。宇宙何其大?物质何其小?不断运动中的万事万物如何相互作用?——限于自身的感知能力,人类或许永远不可能完全的认知和把握。现代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阐明,人们在测定物体的一种变量时(比如位置),难免导致其他变量(比如动量)测量结果的不准确;所以,如果人们甚至不能准确地测量宇宙当前的状态,那么,怎么可能准确地预言宇宙未来的发展、变化呢?

何况,虽然作为宇宙世界的基础,物质存在具有的绝对性,决定了宇宙整体、及其构成的各物体各个时刻、或各形态存在,都是客观、确定的;但是,因为物质存在的绝对性既包括质量属性的实体存在的绝对性,也包括运动的绝对性,所以,由物质构建的形形色色物质个体和宇宙整体,其实体存在的绝对性并不是静止、固定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就曾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三、人类认知的相对性

物质、及各种由物质结构形成的相对独立物质体的存在具有不以人类意识为转移、或左右的绝对性的本质,但是,人类关于它们的认知却具有相对性的特征。

1、人类认知的形式相对性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基于物质结构形成的任何物体也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而且,由于人类关于它们的认知,必定是基于自身感觉器官对于物体某片刻形式、状态的感知形成的静态的知识、抽象观念,由此决定了人类认知的相对性。可是,由于这样的认知是对于具有绝对实体存在的物质体的感知、反映,是直接、或间接地以绝对的实体存在为对象和基础,因此这样认知的相对性仍然具有绝对性的本质,是相对的相对性认知。

因为,在人类的认知体系中,还存在有并不以具有绝对实体存在的物质体的直接、或间接感知形成的认知、知识形式。比如,上帝、神、真空等纯理念事物,因为宇宙中并不真实存在与这些理念客观、真实地对应着的物质实体,它们完全是人类参照自身生命、或物质空间的实体存在形式,想象、编造的纯粹的理念存在,只存在于人类的意识中。这样的知识,显然与以上分析的依据具有绝对的实体对象、基础的相对的相对性认知获得的知识具有根本性的不同,是绝对的相对性认知获得的纯粹理念知识。

在人类基于具有绝对的实体对象、基础的相对的相对性认知获得的知识中,有一些是人类对于物质体对象本身实体的形象直接认知反应,比如太阳、地球、人类生命体、石头等等物体;有一些则是人类生命的认知器官对于绝对存在的物质体的某些运动、变化作用于人类生命呈现出的现象事物的认知,比如力、能量、时间、色彩等等事物。

太阳、地球、人类生命体、石头等事物是绝对存在的物质构成实体,但是,像力、能量、时间、色彩等事物,它们本身并不是物质直接构成的实体形式存在,而是物质直接构成的某些形式的物质体的运动变化呈现于人类意识的现像存在形式。正如我们在《探究第一推动力与宇宙能量之源》中已经阐明,力是物质体运动动量线性传递的外部表现,能量是物质体运动动量离散性传递的外部表现,时间的本质是人类对于物质运动过程相互比较的意识表现,等等。

不过,尽管力、能量、时间、色彩等等事物只是呈现于人类意识的现象存在形式,但是,由于它们基于物质直接构成的物质体及其运动的绝对存在的对象,所以具有绝对存在的本质,因而是客观的实在形式存在。鉴于两者还是有着显著的不同,我们可以将人类对于实体物质体的相对相对性认知的定义为客体(或自然)相对相对性认知,而将人类对于物质直接构成的物质体及其运动作用呈现于自身意识的客观现象实在形式存在的认知定义为主体(或意识)相对相对性认知。

无论是相对相对性认知(包括客体相对相对性认知和主体相对相对性认知)、或绝对相对性认知,它们都是具有、或被赋予具有由一定内在结构体现的存在形式特征决定的属性和性质,因此关于它们的认知又可以统称为形式相对性认知。

2、人类认知的数理相对性

在人类对于宇宙事物的本体的客观形式认知之外,还有对于认知对象的量的认知,而且这样的认知也具有相对性,即数理相对性认知。

比如人类对于物体的质量、长度、或时间等的计量。

人类能够直接感知的自身的躯体、树木、石块、土地等等事物都是具有长、宽、高三维结构特征、具有独特属性的个体化实体,而且,通过不断的研究、探测,我们也确定,这些具有独特属性的个体化实体事物,都是由一些共同的具有长、宽、高三维结构特征的更为细微的基本结构形式实体质料构成,这样质料形式实体的事物我们称之为物质。由于构成不同物体的质料形式物质数量、及累积叠加的结构形式不同,根本地决定着不同物体独特的性质、特征。

最初,牛顿用“质量”概念定义、反映物质体包含基本质料形式物质的数量,即物质多少的量度 。后来,理论家们依据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定义了质量(mass)是量度物体惯性大小的物理量。

1791年人类科学家规定:1立方分米的纯水在4℃时的质量 ,并用铂铱合金制成原器,保存在巴黎,后称国际千克原器。1901年第3届国际计量大会规定:千克是质量(而非重量)的单位,等于国际千克原器的质量,千克用符号kg表示。

2018年11月16日,第26届国际计量大会(CGPM)将1千克被定义为“对应普朗克常数为6.62607015×10-34J·s时的质量单位”。

这样不同的“质量”的计量标准定义,显然会产生不同的计量结果形式,所以具有相对性;但是,不同计量标准反映的客观对象都是共同的实体存在的物质的数量,所以具有绝对的本质、基础。这样因为客观计量标准不同的数理认知相对性我们称之为标准相对性。

宇宙间任何物体的存在,都是因为一定的自然空间环境中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且,客观空间环境条件不仅决定着物体的存在形式,其不同程度的变化也决定着后者某些数量的相应变化。比如某物体的长度,因为热胀冷缩效应,不同温度下物体的长度会有一定程度的差别,这样也就决定了人类对于物体长度的认知存在着相对性特征。因为外界客观条件变化导致物体某种量的变化形成的人类对于物体数理认知的相对性,我们称之为条件相对性。

在这里,无论是标准相对性还是条件相对性,根本地决定人类数理认知最终相对结果的都是因为被认知对象、物体本身、或物体在自然条件下决定的客观事实,所以,它们又可以共同归类为客体数理相对性认知。

此外,还有一类主要因为人类作为认知主体的一些主观因素影响形成的主体数理相对性认知。比如,我们已经论述,时间只是人类以地球的自转运动过程、以及地球绕太阳公转运动的过程相结合,并以各种钟表、或原子等其它物体的运动过程对于前者的拟合形成的工具,共同衡量、比较人类自身生命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人类能够感知的所有事物的形成合发展过程的现象理念事物。因为是以地球及其运动的绝对存在为基础,所以,时间事物因此也就具有了绝对的存在本质和标准,那就是地球的自转运动过程、以及地球绕太阳公转运动的过程。当人们以各种机械装置、或原子等物体的运动拟合地球的自转运动过程、以及地球绕太阳公转运动的过程制造出的计时工具,因为制造工艺的选择和制造过程的管理导致不同计时工具对于绝对标准的拟合、反映结果的差异、不一致,表现出计量结果的相对性,即工具相对性。

同时,因为即使非常精确的相同计时工具,不同的使用者在观察结果时,也会出现因为纯粹主观判断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相对不一致的结论,这样的数理认知相对性,可区别为主观相对性。

无论是工具的制造、或选择原因,还是主观观察判断形成的数理认知,都是因为人类作为认知主体导致的相对性结果,所以它们可以归属为主体数理相对性认知一类。

四、关于相对主义、或唯心主义的思辨与考察

(未完待续)

五、关于唯物主义的思辨与考察

(未完待续)

六、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的相对性认知

(未完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笛卡尔的唯理论
形而上学——探索之误
笛卡尔|近代哲学
爱因斯坦理论的致命缺陷和错误
量子纠缠的具体机制158:《信息量子狭义相对论、信息量子广义相对论》——对21世纪机械唯物主义的哲学批判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