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汉王朝 中国国家和民族的缔造者 文化上奠定两千年来大一统格局

中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大一统国家,从开始的缔造到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民族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在大汉王朝时,完成了这一使命。

大汉前夜:秦统一,中国成!

周公制礼:中华文明奠基第一人,周公旦

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周公时代的西周王朝。周公姬旦是个真正制定规矩和完善规则的人。他制订的可不是一般的小规矩,而是严格意义上华夏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大规矩。在某种层面上,他才是中华文明的真正意义上的奠基者。

周公姬旦制订宗法制度,明确了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和长幼关系;创立封建制度,清晰了诸侯的责任和义务。制订周礼、完善礼乐,敬天保民、明德慎罚,礼仪之邦和法制之邦的雏形形成。嫡长子继承制度也在这时开始实施,一丝不苟的明堂朝觐制度,符号化和礼仪化了天子和诸侯之间尊卑上下的等级关系。在经济上则是实行井田制。

法国童话《小王子》里说:“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仪式感,使人在心理上,对一件事的认可有极大的重要性。而周公所制定的礼制,就是让维持整个社会有规则运转的等级制度,有了宗教般的仪式感,让人们发自内心地信服这件事。

连生活中男女关系之礼也是由周公制订,所以叫“周公之礼”,因为西周时的社会还有很多原始生活的遗迹,男女可以随便发生关系,而周公也为男女关系做了规范。

周公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不止为巅峰,而是创世纪之功。这也是孔子和后世对他极高评价的原因。而西周之前的殷商文明盛行人殉和占卜,更像近代的印第安人那样的酋邦,从周开始,中国从氏族社会转化为一个真正的帝国。也是从这时期,华夏大地上才有了真正的国家文明。

要“霸道”还是要“王道”?:中国国家奠基第一人秦始皇

西周末年,周幽王在骊山玩了一次烽火戏诸侯后,周平王被迫迁都洛阳,脱变为东周。从此后,天下共主周天子的地位大大削弱,宗周式微,列强并起,诸侯势力越来越大。这个时代叫“春秋”。这时的世道被称为“礼坏乐崩”,整个社会程序出现好多bug(瑕疵),老百姓也生活得潦倒不堪。强大王朝,凡是由长安东迁后,实际是中国广大西部及西域的放弃,国家也又一个向西开拓的”世界国家”而变成了一个退守中国中部及东南的防守国家。国家也基本就走向了颓势,西周、东周如此,西汉、东汉也是如此。越往东南退缩,中国就颓势越显,例如南宋。

而在这种情况下,诸子百家层出不穷。大家都给患了重病的社会开出一剂又一剂的治世之药。那么哪副药方最管用呢?

不看广告,看疗效。疗效跟踪是这样的:

天下由“春秋”进入”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基本上是放弃了'道',也放弃了'理'。那时没有“道理”可言。谁弱就打谁,谁的拳头硬谁就是老大,丛林法则尽显。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儒家相信人心向善,法家认为人心有恶。而秦国则选择了韩非子、商秧、李斯的法家思想为立国之本,用“法”来治理'人性本恶'的社会。对人必须要严加管理,否则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他们认为偷懒,不负责任等特征是人的天性。一切按法律规矩办事,严格纪律,重赏严罚,用繁缛的法律和严厉的刑罚约束人们的行为,最终造就了一个强秦。而秦国所采取的法家理论被后世称为“霸道”。与此相对,儒家理论则被后世称为“王道”。

在秦能够统一中国,“霸道”该国策的运用发挥了巨大作用。以至秦国能最终横扫六合,平定天下。这一阶段法家的“霸道”也成了大赢家。

秦始皇信奉法家治国,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的格局。他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开创性施行郡县制的中央极权统治,结束了以周的诸侯分封制,也就是所谓封建制度。就是因为秦始皇,才有了后来的中国的概念。秦统一,则中国成。没有秦始皇,就没有后来的中国。某种意义上,秦始皇和周公旦一样是史上对华夏文明乃至整个中华民族贡献最大的人之一。

但秦朝的这个立国之本却没能在大一统后的中国,行之有效。酷吏严刑反而使得陈胜吴广们揭竿而起。大秦王朝对以前政体的革命,并没有能千秋外代。仅仅几十年的功夫,大秦航空母舰般的帝国就分崩瓦解了。强秦只是昙花一现,大秦帝国最终灰飞烟灭。

在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下,大一统的方向没错,愿景(Vision), 使命(Mission)都没错,但实施的工具却还待锤炼,其道德纲领和政体手段还不能维护大一统的理想。过犹不及,过于严酷的刑法、不把老百姓当回事和缺乏纠错机制的绝对集权,导致秦始皇缔造的秦王朝刚绽放出烟花一般的美丽,就摧枯拉朽,然后大厦轰然倒塌。

大汉来了,民族成!

秦灭亡后,接下来的就是改朝换代,大汉替代了大秦。

如何避免像秦一样二世而亡,使中国成为一个稳定、长治久安的大一统的超级大国?这是大汉王朝几代皇帝都在思考、制订解决方案以及实施的重大课题。

刘邦在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他吸取了秦始皇靠武力征服天下后,瞬间却又失去的教训。他也放弃了战国时代的好战精神。他努力平衡中国人的民族感情,从地方的分权主义持久地引向了“世界主义”,使得原来六国的臣民,从内心在大汉王朝找到感情归属感。 这也不是刘邦一代皇帝所能完成了。

文景之治:小就是大,少就是多;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对如何统治老百姓这件事进行探索,首先是从汉文帝和汉景帝开始的。而这父子俩创造了中华史上的第一个大治之世,被称为“文景之治”。而这次大治也成为大汉王朝的几个最光辉灿烂的成就之一。史书对这次大治的描述是“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相对比汉初太祖刘邦之时,连皇帝的马车找四匹颜色一样的马都找不到,文景时代的社会,空前富裕了。国库里的钱多,而且多年储存,连穿钱的绳子都腐烂了,多到数都数不清。国家太仓的粮食,新粮堆老粮,多到溢出舱外。

那文景之治 是用什么方法让贫穷的社会在短时期内就复苏、发芽、成长和果实累累呢?他们的药方是“黄老之术”。

这父子俩饱受老庄思想浸淫,实行无为之治。放手让老百姓自己搞生产,政府就别管那么多了,少折腾老百姓,甚至不折腾老百姓,轻徭薄役。因为文景二帝懂得这个道理,那就是:少就是多,给老百姓充分休养生息。

一般税率越高,政府税收就越高,就可钵满盆满。但物极必反,税率过高,企业和个人成本增加,净收入减少,使得“税基”减少,反而使得政府“抢”不到钱。

这个道理被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一个叫拉弗(Arthur B Laffer)的人画了个图,这就是著名的拉弗曲线。

拉弗和他的拉弗曲线

拉弗当年把这个道理说给里根,里根听进去了,立马减税,结果导致里根时代,米国经济大幅提高,一派欣欣向荣,里根也成为老米最伟大总统之一。

文景二帝因为知道这个道理,因此所取得的成功也是前无来者。

由于崇尚黄老之术,这时的儒生就不怎么受待见。于是有了汉文帝见大儒贾谊彻夜长谈而“不问苍生问鬼神”的一幕。因为当时的社会,“无为而治”的黄老之术可以解决汉朝的问题。文景二帝为子孙汉武帝置办了一个相当可以的家当,也留下了一个相当厚重的家底。为汉武时代的更加辉煌,奠定了基础。

强汉出世- 中华民族奠基第一人汉武帝

汉景帝共有十四个儿子,“文景之治”后,景帝把自己的皇位传给了自己的第十个儿子刘彘,后改名刘彻。刘彻能当太子和馆陶长公主关系很大,作为交易刘彻娶了馆陶长公主的女儿陈阿娇,这个故事还引出一个典故叫“金屋藏娇”。而即位之后的汉武帝成为汉代皇帝里最耀眼的一颗明星,也是中华史上最耀眼的几颗帝星之一。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整个一个中华史,半部写得都是这几位。而秦皇、汉武和唐宗三位伟大帝王的足迹就遍布汉唐两座长安城的皇宫和里坊之内。(咸阳朝宫章台宫位于后世的汉长安城)

汉武帝被史学家们称为战略家,他是谋划大局的人,而不仅仅是谋划解决具体问题战术的实施人。国家富有到一定程度,还有继续“无为”吗?是否要使得一些事情发生(Make something happen)? 要做点什么事了吧?国家战略是否应从“无为而治”的防守战略转换成积极进取的进攻战略?

汉武帝像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定于一尊

就在汉武帝励精图治的时候,汉代出了个大儒,名叫董仲舒。他提倡儒学,并尊孔孟为先师,把孔孟之道尊为“王道”。王要有王样,王要爱民,做道德楷模。民要有民样,要尊王,王比亲爹老子还重要。由于儒家思想的忠君和等级思想,能给皇权至上和中央集权在理论上找到一个坚实的依据,在道义上给集权政府的合法性深刻背书。更重要的是,儒家定位读书人的最高理想是为国家建功立业,充满了进取精神。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登上未央宫前殿,君临天下。觉得老董鼓捣的这件事儿有点意思,值得琢磨和利用。他徘徊于汉长安城长乐、未央两宫之间,想明白了一件事,要治理这么大一个国家,仅使用秦始皇的“霸道”不行,把老百姓全逼急了,到处造反。而长期使用“黄老”的“无为而治”太没有存在感了,而且到了这个阶段,倒是想低调,但是实力不允许呀?况且现在有点家底了,是否可干更大一票?

而仅使用老董极力忽悠的“王道”也有问题,忠君思想很受用,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听起来也不太舒服。而把这两个工具结合起来,是否就完美了?打着“王道”的旗号,实质上却使用“霸道”治国治民,岂不二者之间取长补短, 1+1大于2的结果?

2000多年后,地球背面的美利坚合众国俄亥俄州的首府哥伦布出了个全球闻名的内衣帝国,叫维多利亚的秘密,他们每年都要用钻石装饰的内衣在全世界作秀,每件价值千万美刀,而真正大量卖的都是几十美刀的普通商品。他们深悉汉武之道。

治国的实质是打着儒家仁爱的旗号,显示王朝温馨的面孔,但骨子里却该杀就杀,该罚就罚,做着法家的实质。追求理想社会的人本善,却以人本恶作为治理社会的前提。于是乎,汉武帝开始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央集权的游戏在汉武帝这里也玩到了极致;独尊儒术为后世诸朝树立了上层建筑层面的旗帜。

而关键是这些理论,被中华民族现代化之前的民众广泛认可和接受,认为这就是天理,这就是完全正确的想法。儒家为天下立了一个大“道”,汉武帝也以此为“道”,但却不放弃将法家作为“器”。高举儒教人性本善、仁爱的旗帜,却毫不手软地用法家手段处理问题。所谓的菩萨心肠,兼霹雳手段。这种“商业模式”成了后世各个朝代集团公司的统一模式。

站在历史的高坡上,回头看看,汉武悟透此道而且成功了。从此中国延续2000年的政体就此固定,任凭朝代更改,任凭时间变换,中国大一统配合“霸道”加“王道”的combo组合套餐,代代畅销。而后世历代王朝打着儒家的这面旗帜,也一直被后人所接受,直到现代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汉长安城遗址汉武帝雕像

罗马帝国解决不了的问题

西边的罗马帝国几乎和汉代是同时代的王朝,罗马不断得开疆扩土。疆域最大的时候是在公元96年至180年期间的五贤帝 (5 Good Emperors) 时代,那时的罗马疆域大约为590万平方公里,西起西班牙、不列颠,东到幼发拉底河上游,南至非洲北部,北达莱茵河与多瑙河一带,地中海成为帝国的内海。此时的中国已经进入东汉的第四个皇帝汉和帝刘肇时代,其在位时间为公元88年到105年。

罗马五贤帝

罗马帝国当时最大的问题是,领土太大了,一个皇帝管不过来了。当时的交通条件、通讯条件,都无法保证由一个皇帝从一个首都发号施令去统治全国。于是在公元293年,一不做二不休,当时的皇帝戴克里先将国家一分为二,由两个皇帝分治,每个皇帝又给自己找一个助手。两个皇帝的称呼叫“奥古斯都”,两个助手的称呼为“凯撒”,实际上四个皇帝各管一片土地,分而治之。这时的中国,司马家篡了曹家的天下,三国归晋,已进入西晋。

罗马四帝共治时代,罗马被分成四份,分而治之

罗马的这四位皇帝分别是:

  • 戴克里先奥古斯都
  • 马克西米安奥古斯都
  • 伽列里乌斯恺撒
  • 君士坦提乌斯恺撒

这四个皇帝没有一个人选择罗马为首都。这四片区域的首都分别位于尼科米底亚(今天的土耳其西北的伊兹密特),米底奥兰努姆(今米兰),夕米南(今塞尔维亚的贝尔格莱德附近)以及奥古斯塔特列维罗拉姆(今德国的特里尔)

四帝共治雕像和戴克里先大帝头像

四帝共治时代也是昙花一现,随后罗马帝国走向衰落,最后走向分裂,成为现在欧洲的格局,整个欧洲由一大堆不大的国家构成,而没能维持大一统的构架。

但这个问题在中国却很好得到了解决,大一统的中国一直保持到现在,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独尊儒术。

儒家的核心价值观之一的“忠君”对2000年前的领土超级大国的统一起到了巨大作用。哪怕是千里万里之外,君主永远都在心中。儒家思想,将忠孝视为比生命还重要,一生不能放弃的理想追求。如果违背了这些思想,现世将永无出头之后,身后将遗臭万年。礼教杀人绝不比钢刀迟钝。同时具有共同价值观和文化背景的一群人,不管物理上的距离有多远,即使方言差异巨大,见面口语语言都无法交流, 但是每人都有一颗圣贤的心。

儒家可以让2000公里外的地方官,通过忠君思想而与中央保持一致。古代交通,信息传递等等不利的影响,在这种“大道”的影响下而微不足道。而正是儒家的这些理论体系的对民众的灌输,保证了中国几千年来一直能维持大一统的国家,而不像欧洲那样四分五裂成一堆小的国家。

秦始皇创下的祖国统一的大业,在汉武帝时代国家价值观和方针得到完善和发展。即使近代、现代这些基本路数至今不改,精髓尚存。“霸道”不改,重新探索和树立让人信服的新“王道”。

中国能走到今天,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问鼎楚翘,没有分崩离析成小国寡民,不可忘怀秦皇汉武对国家上层架构的设计的良苦用心。但是不论王朝多牛逼,都不能苦了百姓,需要维稳的皇权以及国之大局和鲜活的众生生命比,都微不足道,比鸿毛还轻。

开疆扩土:匈奴不灭,何以家为?

我们把镜头再转向大汉王朝。汉武帝开始了对匈奴的44年大战。

汉匈大战的导火索是匈奴人在汉武帝父亲新丧之时,来犯大汉一路烧杀抢掠。而且在大汉首都长安的门口,火烧了大汉王朝的祭祀圣地甘泉宫。家仇国恨一起涌到刚刚即位的少年汉武帝心头,此仇不报,誓不为人。

而这一仗的结果是,霍去病马踏匈奴、封狼居胥、匈奴臣服。客观上这场战争成了大汉开疆扩土的工具,也打出了一个强大的大汉,汉族从此站在高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而这场战争也迫使匈奴西逃,从而改变了世界格局。下文详谈。

金融玩家、国际贸易推手

在金融上,汉武帝的币制改革保证了国家造币权的独享,并作为“汉五铢“钱的缔造者,并运用金融手段,发行大面额”皮币“以截留民间垄断财富等等,也算是玩金融的顶级高手。

在国际贸易上更是大手笔,大思路。为了打通去印度的通道,不惜挖昆明池操练水军打败昆明国,更是不惜派遣张骞凿空西域、首开丝路。创造了一个2000年后,还能作为中国全球战略的一条直通欧洲的贸易之路。

可持续发展战略:忏悔罪己的汉武帝

东拼西杀、霹雳手段的汉武帝到了晚年,又做了一件让世人唏嘘不已的一件事,他选择了和这个世界和解,也选择了和自己和解,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心里努了一辈子的汉武帝终于平心静气坐下来,反省自己做皇帝这几十年的作为,主动对自己做了自我批评。并将之写成政府文件,名为“罪己诏”或《轮台诏》。

汉武帝的《轮台(罪己)诏》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法国人卢梭在他54岁的时候,为了追求心里平静写了本《忏悔录》,剥光自己,坦然直面世界,需要勇气。但是反省后的世界是个更加美妙的世界,因为你的视野更清澈了。也许心里的平和自然,思绪的行云流水是人最舒服的境界。

而做为汉武帝的反省,远远不止这些。这不只是他一个人的反省,更是一个政府、一个国家甚至一个民族的反省。我们究竟要什么样的政府,什么样的国家,什么样的民族?而正是这次反省也为大汉政府的国家政策方向做了巨大调整。不再穷兵黩武,转向休养生息。

虽然汉武帝的《轮台诏》到目前为止还有很多争议,有人认为汉武帝并未罪己,甚至还有人说这是汉武帝为了自己的名誉而演的一出戏。但是,就算是演戏。《轮台诏》给所有人透露出了一个清晰的信号,那就是改变前些年为了虚无的“光荣梦想”而穷兵黩武、滥用民力的趋势,重新重视民生,让老百姓轻松些。

汉武帝一生经历过一个个令人炫目的成就,已大有当年秦始皇的势头。就是因为这个“罪己书”踩下的急刹车,客观上缓解了社会矛盾,救了汉朝一命,延续了大汉王朝的寿命,让两汉加在一起超过400年之久。

汉武帝封禅泰山后,曾经说过一段话:“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 这是《资治通鉴》里说的。

某种程度上,这次反省,给接班的汉昭帝和汉宣帝起到了提醒的作用。而汉昭帝、汉宣帝所开创的下一个盛世“昭宣中兴“ ,不可不谓是和这次反省有关。

这是汉武帝为自己身后的大汉可持续发展战略,所做的一件大事。

西汉的巅峰-汉宣帝

对于汉朝的印象,多数人会觉得最牛的时期是汉武帝时期,其实汉代最强盛的时期在汉武帝之后的汉宣帝刘询的年代。汉宣帝刘洵(刘病已)是有汉一朝,可以和汉武帝并驾齐驱的两个最伟大的皇帝。

在《汉长安城》闾里160一节中聊过汉宣帝刘病已。汉宣帝的一生充满传奇,从婴儿入狱,到幼年至青年间沦落到民间,混迹于长安市井并居住在尚冠里。还经常在长安诸陵和长安周围转悠,最喜欢的地方是秦宜春苑、和杜、鄠两县之间的下杜城。所以比宫里长大的王子们更了解民间疾苦和人情世故,造就了汉宣帝的高情商。

汉武帝留给汉昭帝和汉宣帝的摊子,虽然是个强势大汉,国家大的方针、政体以及上层建筑的框架也都基本完成,但是也遗留了一堆问题。 例如长期的和外族的征战所造成社会矛盾急剧加剧、国家“大道”还不完善,需要优化调整等。

接汉武帝班的是汉宣帝之前的汉昭帝刘弗陵,八岁即位,二十一岁驾崩,在霍光、金日磾(念咪低)、桑弘羊等辅政下,基本上实施的是汉武帝后期,《轮台(罪己)诏》反思之后的与民休息的政策。那么汉宣帝即位后,他都做了些什么?

“道”的问题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到了汉宣帝时代,他已经非常明确地指出,汉家制度是”以霸、王道杂之”。也就是我们前文说的”王道“加”霸道“的套餐,只不过汉宣帝不再遮着掩着,把这事直接挑明了。他的原话是:”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这样一个治国理念和“大道”明确了,下面就是实施层面的事了。而他的这一原则不仅仅成为汉代后世各代的国家指导方针,也成为汉代以后历朝历代的一个执政模式的基本思路。

除此之外,汉宣帝大搞文化辩论和确定精神道义上的标准,作为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甘露三年(前51年),汉宣帝在未央宫著名的石渠阁召开了一次大会,请来大儒名士,讨论当时的儒家经典,拿出了两本经典做对比, 一本叫《公羊》, 另一本叫《谷梁》。最后将《谷梁》选定作为国家层面所推崇和提倡的经义, 而且专设了官位和官员负责推广,于是设立了梁丘《易》、大小夏侯《尚书》、 谷梁《春秋》博士。

《谷梁》实际上是一本解释《春秋》的注解书。由于《春秋》的文字过于简洁, 后世有不同版本的解读,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的哈姆雷特,所以即使同一句话,大家的理解也不一定完全一致。汉宣帝做的事就是评比这些注解书,并选出一本作为经典。

儒家经典《梁谷传》

而《谷梁》的特点是“强调礼乐教化,尊王而不限王,力主仁德之治“。 这是汉宣帝选择它的原因。这本书成了那个时代的《马列》。

在文化上,汉宣帝时期还有件大事,那就是司马迁在汉武帝时代写的《史记》, 一直都未发表,只是在司马迁的后人手里,小范围内流传。而到了汉宣帝时代,司马迁的外孙杨恽换揣着外祖父司马迁写的《史记》,感觉到了当时的政治清明、社会宽容, 于是乎将《史记》公诸与众,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史家之绝唱。

“器”的问题

减税

继续实行武帝后期《轮台诏》后开始的“与民休息”政策, 汉宣帝执政期间,曾颁诏令下发过一系列的减税举措:

本始元年(前73年),免除了当年所有租税, 又对有自然灾害的地区免除了三年的租赋;

地节三年(前67年),降低盐价,减少百姓生活成本;

五凤三年(前55年),减天下“口钱“;

甘露二年(前52年),减全国“算赋钱“,减税比率为:1算减30钱。

甘露三年(前51年),免当年田租。

这些措施已经是减税的大手笔了,如果当今世界上哪个政府敢如此大手笔减税,估计政府都得破产。但正是这些措施,老百姓很快就恢复了过来。 小沟里有水, 大河才能满, 民富了国自然强了。

减少徭役

减少徭役,首都长安即四周诸陵人口超百万,其粮食消费在当时是个天文数字。所以每年都要从关东,也就是潼关、函谷关以东运来粮食,据记载每年要400万斛。而运输这些粮食,主要靠漕运,漕运不但需要船,而且需要人力。用于此的劳力,每年至少需要六万人。

而汉宣帝的措施是就近买粮, 解决首都地区的粮食缺口问题, 减少漕运所用的人力物力。就近买粮的地区包括三辅(关中地区)、弘农(今天河南灵宝附近)、河东(山西西南部)、上党(山西东南部)、太原等郡

兴农

除此之外,政府各级官员都被要求做老百姓的动员工作-劝科农桑, 大力发展农业。朝廷还专门设置了一个官员,官名叫“劝农使”,专门全国巡回指导并督促各地的农业发展。造成的结果是, 年年丰收,那时的粮食价格在有汉一朝位于最低点。

宏观调控

汉宣帝在执政期间还加深了在汉昭帝时期开展的一项宏观调控。经济政策不能一成不变,必须根据当时出现的问题和现状而及时调整,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汉宣帝在这点上做到了。

武帝时代启用了经济学家和敛财专家桑弘羊等人,搞了一次规模巨大的“国进民退“运动,富商巨贾的生意全被国家收了,改造民族工商业成了国有。把一系列的商品收回国家专卖,其实就是国家方便收到国税。很快政府赚了个钵满盆满,也为汉武帝打仗、修建庞大工程等海量支出提供了资金支持。但是如同所有的税收和经济政策都有其两面性,带来负面的影响是,专卖了就产生了垄断,盐、铁等专卖产品不断涨价,管理这一块工作的政府部门成了肥差,贪污腐败徇私枉法的行为不断。而这两项关乎民生的最基本的生活和生产材料给老百姓的生活造成了极大负担,加上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社会矛盾越来越突出。在汉武帝的后期执政期间,汉武帝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并已开始恢复汉初的“休养生息“的政策。

在汉昭帝时期,霍光曾召集众臣开了一个史上著名的“盐铁会议“,会议上大家激烈争吵。最后在这次会议上, 没能废除汉武帝当时所采取的盐铁专营和由国家统一征购和运输货物的”平准均输法“,但是却停止了酒类专卖。 更重要的是这个会议给大家了一个清晰的信息,大汉王朝要转向”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了。

这个著名的“盐铁会议“在文革中也被当成一个辩论的热点,当时的主流观点是:”这是一场西汉中期儒法两条路线的全面阶级斗争。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代表桑弘羊等,与以霍光为后台的代表工商奴隶主和地主阶级保守派利益的儒家门徒,进行了面对面的斗争。斗争的实质是巩固还是颠覆新兴地主阶级。“

而汉宣帝时期,不但继承了霍光一派的“休养生息”战略,而且继续深化和整顿这些政策,使得这项政策能落实到底。从而出现了汉代的第二个大治之世。

抑制土地兼并

大地主越来越多,同时很多农民失去了土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无)立锥之地”。汉宣帝的政策是一迁,二收,三配给。给土地拥有量设上限,下诏令将“赀百万者”得豪强搬家,搬到汉长安城的卫星城平陵、杜陵等地。他们原有的土地充公,然后把充公的公田, 以国家的名义再租给没有土地的农民, 让这些农民直接和政府打交道,而不是和地主豪强打交道。

建常平仓

设一个仓库很重要吗? 是的,非常重要。由国家设立常平仓第一大作用是可以调节粮价。根据市场的供需关系,市场缺粮时, 则国家放粮出库以平抑由于供应紧张所造成的粮价上涨。同时也避免粮价过低而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汉宣帝通过这一系列的“道” 和“器”上的确认和调整,终于出现了一个最强大的汉朝。

结果

这个强大汉朝的时代被称为“昭宣中兴”,西汉学者刘向对宣帝以及这个盛世的评价是:“政教明,法令行,边境安,四夷亲,单于款塞,天下殷富,百姓康乐,其治过于太宗(文帝)之时”。

降服匈奴

神爵二年(前60年),统治西域的匈奴王日逐王先贤掸, 带着数万人投降汉朝, 被封为归德侯。

同年,郑吉破车师国,将郑吉封为安远侯兼护车师以西北道诸国。随后大汉在西域设置幕府,修筑乌垒城。从此西域都护府横空出世,统领天山南北,西域首次被纳入大汉, 也就是日后中国的领土版图。而这里距帝国西北的阳关已有2700余里,而这个阳关就是“西出阳关无故人”的那个关,阳关距长安大约3400里(1700公里)。东自车师、鄯善,西抵乌孙、大宛等等西域诸国从此改姓汉。汉武帝的“中国梦”在汉宣帝这得以实现。

甘露三年(前51年),匈奴呼韩邪单于,不但臣服大汉而且亲自前往长安朝觐汉宣帝,宁愿自己做大汉的北藩。单于被安排在大汉的第二首都“甘泉宫”朝拜宣帝。甘泉宫在汉长安城北300里处,朝拜结束后,所有人都回长安城。单于先行,并被安排在回长安城途中的长平宫歇脚,长平宫在刘邦的长陵附近,和渭河南岸的汉长安城隔河相望。这时,宣帝也从甘泉宫出来经过池阳宫,登上了单于住的长平宫附近的长平坂,专门给单于留话说, 刚见过,就不必出来迎接了。而和单于一起来的群臣可以参见宣帝,正好各蛮夷部落的首领王侯有几万人都在渭河桥下的夹道上。当宣帝经过的时候,几万人山呼万岁,声音响彻渭河上空的云霄,而这一刻也成为宣帝和大汉王朝最得瑟的一刻。

大破西羌

神爵二年(前60年)。同年秋天,羌人若零等率煎巩、黄羝部落的四千多人投奔了汉朝。而汉朝在青海湟中附近设置金城属国来安置投降的羌人。 从这一刻起,青海纳入大汉版图。

大汉领土和控制疆域是两个概念

“西汉极盛疆域东并朝鲜、南据交趾、西逾葱岭、北抵大漠,国土面积达609万平方公里“ 关于西汉的领土和疆域,这是大家广为认可的历史书的一段描述。

首先国土面积和统治疆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由于从汉代起一直到唐代,由于国家控制疆域巨大。所以国家的管理层次和方法也不尽相同。

汉初曾设13郡7国,到了西汉末年共有103个郡、国。最大的地方官称郡守,景帝时改称太守。 郡、国下设县(侯国、邑、道)。

西汉国土面积达609万平方公里, 就是指的这些,西汉政府直接设立的地方一级及二级政府。

而西汉实际控制的疆域远大于此,除了政府直接设立的郡国、县等行政机构, 帝国疆域还有很大一块,那就是像匈奴这种臣服的国家,大汉王朝封其首领,但并未在其国家设立直接行政单位。其原来土地还是其民资自己承认的首领来统治。类似今天的自治区,其享有的自主权要多一些,但是其却为大汉的臣属国。

这也是为了适应不同情况下的行政管理模式,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出不同的解决方案的方针。这个疆域就是所说的“东并朝鲜、南据交趾、西逾葱岭、北抵大漠” ,面积远远大于609万平方公里, 估计超过1500万平方公里。

民族成

至此中国的版图也已基本成型。更重要的是,有极大吸引力和旺盛生命力的中华文化也基本在汉代形成。而中国的概念从此也不仅仅是个地理概念,而是接受中华文化、敬天法祖,并愿意传承春秋大义的一群人聚在一起。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长幼有序,夫妻有别,朋友有信”成了世界工业化之前的中华文明价值观。不仅仅以是否居华夏,人种而分。有居华心夷者,也有居夷心华者。

说起中华文明,我们牛掰的地方,不是我们如何古老。而是,我们是最古老的一直延续下来有传承的文明。我们在文革时期故意人为“自宫”,斩断自己的文明脉絡的那次除外。

我们的古老没法和两河流域相比,也无法和古埃及比,甚至无法古印度比。但我们的文明一脉相承,如滔滔江水延绵不绝。

那几个更古老的文明都中断了,没能延续下来。两河流域还有埃及,现在住的这帮人和五千年前住的那帮人没啥联系,也不是他们的子孙。尤其是埃及,已经换了好几波人了。

从这点讲,中文明华还是有牛逼的资本。而这些文明在我们的大汉一朝基本锤炼而成。大汉兴,民族成。从此有一群人,无论到世界各地,都被称为汉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汉武大帝刘彻,反击匈奴开疆拓土,汉民族因他而命名!
汉宣帝为什么能彻底打败匈奴?
他坐过5年牢,仅用1天就当了皇帝,成就大汉中兴
西汉终灭匈奴总战略设计师,八旬老将老谋深算,搞得匈奴四分五裂
新疆那些事——西汉时期(8)
UC头条为何汉文帝和汉宣帝死后却无法入葬于祖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