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吴三桂手握雄兵30万,巅峰期打下江南半壁,为何脚步跨不过长江?

1673年面对康熙决心已下的撤藩诏令,不甘心失去权力的吴三桂假称前明崇祯皇帝的朱三太子在自己军中,打出“兴明讨虏”的旗号,云南昆明举兵反清。

起兵之初,吴三桂进展迅速,一度打得清廷措手不及。

康熙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举兵,杀云南巡抚朱国治。十二月一日进兵贵州,在贵州巡抚李本深、云南提督张国柱响应逼得云贵总督甘文焜举家自尽。随后,吴军攻入湖南、进逼湖北,迅速形成了饮马长江的势头。

战场上连连得手的利好形势,带动着吴三桂的昔日部将纷纷响应,四川提督郑蛟麟、陕西提督王辅臣先后叛降。康熙十正月下旬,四川全境落入吴三桂掌握。

与此同时,吴三桂联络的外部势力,也开始有所动作。二月二十八日,广西孙延龄举兵控制全省。三月十五日,福建耿精忠发动兵变,并与台湾郑氏联络合兵。

不到半年的时间,吴三桂的势力已经波及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福建、陕西、湖南及湖北南部。仍在清廷手中的,只有浙江、江西、湖北北部,还有那个摇摆不定的广东尚可喜。

清廷在江南的局势,面临着随时崩盘的境地。

更要命的是,清廷在后方的局势,也充满着变数。

康熙十二年底,一个叫杨起隆的人假称朱三太子在京城四处举火制造动乱。

康熙十四年春,察哈尔亲王布尔尼又趁八旗军南下京城空虚的时机,发动了叛乱

可以说,在最初起兵的一年时间里,吴三桂都处在战略进攻阶段,风头在叛军这边,内忧外患一并爆发的清廷,完全丢失了江南战场的主动权。

然而,有着如此精彩开局的吴三桂,为何武运终究还是止步在了长江南岸呢?

导致吴三桂先胜后败的因素,首当其冲的便是兵力的分散。

吴三桂最早起家的资本,是明朝驻守山海关、宁远城一带的关宁铁骑,虽然是精锐,但数量不多,撑死了也就4万多人。

而且当年山海关之战,多尔衮是眼瞅着吴三桂与李自成死磕,估摸着关宁铁骑消耗得差不多了才夹击的李自成,所以战后吴三桂手底下,只剩下了一万多人的家底。

为补充兵力,在追击农民军和南明的过程中,吴三桂不断收编降兵败将。

比如顺治十八年十一月,南明白文选部,带着兵丁11749人、马3260匹、象12只归降。康熙元年九月,南明名将李定国的儿子李嗣兴,连带手下5000来人,也接受了吴三桂的收编。

综合各部人马,这个阶段吴三桂手底下,大约有六七万人马。

但随着南明永历帝的被剿灭,清廷内部裁撤三藩的声音越来越高,吴三桂、耿精忠和尚可喜都挺“识趣”,主动裁剪了所属的兵马。

至三藩之乱爆发前,账面上的数字,平西王所属兵力53佐领,绿营兵12000,平南、靖南二藩各有兵力15佐领,绿营兵各六七千

这么点人马,即便个个都是精兵强将,显然也折腾不出席卷江南半壁江山的动乱。

不过,吴三桂有两点手段十分厉害:

一是作为云南的土皇帝,吴三桂搞起寓军于民、寓军于地方来,还是挺方便的,地方官府的衙役捕头、偏远地带垦荒的退伍老兵,发给刀枪换套军服,立马就能组成一支数量可观的军队。

二是吴三桂的“西选官”特权。所谓“西选官”,就是平西王府有任免地方官的特权,由此吴三桂得以插手地方行政和商业活动,更厉害的军事部署方面,如李本深为贵州提督,吴之茂为四川总兵,王辅臣为陕西提督都曾是吴三桂的部下。

因此,吴三桂才能在起兵之初,做到在云南迅速扩军,席卷贵州、湖南,带动四川、陕西、广西等省份加入叛乱,更有福建靖南王、广东平南王台湾郑经应,又兼京城杨起隆、察哈尔亲王布尔尼、青海墨尔根台吉、四川的几个土司、苗民等势力,为了各自的利益纷纷趟浑水捡便宜

这时各路叛军的总人数,应当不下30多万,直奔40万。

可问题是,这30多万,不全都听吴三桂的啊!

就拿耿精忠和郑经来说,响应的倒是早,云南起兵刚四个月的康熙十三年三月,就跟着发了兵。

本来按照吴三桂的设想,是耿精忠的“陆军”由福建北上开辟浙江战场,郑经的“海军”沿东南海岸线拔除清军的据点。

没成想,郑经却抢起了耿精忠的福建地盘,耿精忠腹背受敌,只得于康熙十五年十月投降清军,随后合兵一处干翻了郑经的主力。

广东方向,尚可喜并不想反叛,直到康熙十五年二月长子尚之信夺权,平南藩才加入了叛军队伍。

但此时,吴三桂在湖北、江西方向的战场态势,已经与清军陷入胶着拉锯,离福建耿精忠投降清军也只剩下七八个月,尚之信的这波操作,怎么看都有些稀里糊涂。

结果,也就支撑了14个月,广东便又重新归入清廷的控制。

瞧瞧,连同为三藩的耿精忠、尚可喜都不怎么听吴三桂招呼,那剩下的郑经、杨起隆、察哈尔等势力,能归入吴三桂账目上的那个“30几万”吗?

拖着前面这些个不靠谱的盟友,吴三桂是越往后越不放心,于是干脆向孙延龄动起了刀子,直接控制广西。

从上文耿精忠、尚可喜的情况看,吴三桂在战略方向上,也是充满着太多的漏洞。

在吴三桂的策划里,是希望出现一个遍地开花的局面,迫使清廷军力受牵制分散在各个战场,但无论是杨起隆、察哈尔,还是耿精忠、尚之信,都撑不起吴三桂的“分战场任务”。

于是,在吴三桂与耿精忠之间,隔着个广东和江西,放眼整张江南地图,即便谈不上被清军分割包围,至少也被清军在两藩之间,打下了一枚楔子吧!

等到尚之信加入,广东这条走廊已经没啥意义了,因为耿精忠已经被打残,郑经接下去也要被打废。

回头看,就连吴三桂的湖北战场,也始终未能打通与陕西的地盘联系,这就给康熙用和平手段招抚王辅臣,提供了绝佳的战场条件。

在这里,咱们得插播一下康熙“剿抚并用”的平叛策略。

康熙打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孤立吴三桂的平叛思路,云南叛乱6个月后,清廷果断下令处死吴应熊、吴世霖父子,彻底断绝了吴三桂寻求谈判,搞划长江而治的目的。

这叫首恶勿谈!

现在小孩子打架,也还用这招,把对方那个最嚣张的打服了,其他小喽啰也就不跟着咋咋呼呼了。

不过,在对待耿精忠、尚可喜、孙延龄、王辅臣等的问题上,康熙却是相当大度,采取招降和安抚的柔性手段,尽量将他们拉回到清廷的阵营。

康熙这套分化瓦解叛军的策略,很是管用,相继摆平了福建、陕西两个方向,至于那些投诚的将领兵丁,更是数不胜数。

到这时,吴三桂抬头一看,整张地图上只剩下占着西南的自己,还有那个退回到台湾的郑经。此时的吴三桂,应当对这幅图景是不陌生。

这不就是当年南明皇帝朱由榔,最后的绝路嘛!!!

朱由榔、郑成功——吴三桂、郑经,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想想那个被自己亲手拿弓弦勒死的朱由榔,气急败坏的吴三桂,干脆趁活着也过了把皇帝瘾。康熙十七年三月初一,67岁的吴三桂在湖南衡阳称帝,建立了吴周政权。

此举,又是一招臭棋。

当初云南起兵,吴三桂打出的口号是“兴明讨虏”还信誓旦旦地宣布前明崇祯皇帝的三太子隐藏在自己军中,所以自己起兵不是叛乱,而是要复兴明朝剿灭胡虏满清

起兵这年是康熙十二年,距离清军入关也才30来年,很多曾经激烈反抗过满清的明朝遗民尚在。且清军剃发易服、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带来的满汉矛盾,也尚未弥平。

吴三桂打出“兴明讨虏”的旗号,还是能获得相当多汉人选票的。

然而,衡阳称帝的举动,彻底忽悠了全天下一把!

清军入关,是吴三桂甘当马前卒,把南明最后的火苗永历帝朱由榔绞死而且,起兵之时说拥立朱三太子,整整5年过去了,也根本拿不出这个人。

这些个黑历史都不说了,但你吴三桂至少该找个姓朱的做皇帝吧,可搞到最后,自己一屁股坐在了龙椅上,你现在还有什么话说?连大义名分也给整没了。

康熙十七年秋天,吴三桂病逝,由15岁的孙子吴世璠继位。

15岁的孩子,无论是威望,还是军事能力,都压根掌控不了局面,清军由此开始进入战略反攻,在湖南、江西、广西、四川等各个战场步步紧逼。康熙二十年十月,吴世璠自杀,清军攻入昆明

至于吴三桂的下落,据说其遗体由亲信部将护送,带着那个当年他“冲冠一怒为红颜”的陈圆圆,隐藏到了贵州岑巩县马家寨。此后,这支吴氏族人在此隐姓埋名,繁衍生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康熙平定三藩的故事
沉着冷静建业,抓住机会做事
清初“三藩之乱”席卷了中国半壁江山,为何最终还是失败了?
清朝初期“三藩”的前世、今生、结局
吴三桂如果接受削藩而不是起兵反清,康熙会让他平安终老吗?
三藩之乱声势浩大,占领大半个中国,为何突然就打不过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