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散文】石少华/家乡的糍粑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微信号


   本刊网络所发作品,同步在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搜狐号、网易号、百家号、知乎号、360个人图书馆七大平台推送。敬请关注。本刊纸媒及公众号只刊发原创首发稿件,请勿一稿多投!



 石少华


“二十八,打粑粑”,说的是家乡湘西传统的过年打糍粑的习俗。一到腊月二十七,各家各户的主妇把早就精选好的打糍粑的上等糯米洗干净,用冷水泡胀米粒。二十八天还没亮,捞起沥干,倒入大木甑里,上水、烧柴、开蒸。火焰呼哧,当大木甑里飘出糯米的阵阵香气时,人们感受到春节的脚步声渐渐地近了。

石臼早已洗净摆放在屋外的坪里。大木甑抱了出来,蒸好的糯米被倒入石臼,热气弥漫。两个汉子各执一根T形木锤,趁热开始在石臼中鼓捣,先慢后快,一锤下去,另一锤起来,此起彼落,进退有度。在极富节奏感的捶打声中,两名汉子围着石臼越转越快,越砸越有劲,越砸越响亮,哪一锤砸下去的响声越大,围观人群的欢呼声就越高。每砸一锤,汉子们的口中还不忘大声说一句祈求主人财运亨通、五谷丰登的祝福语,如果是有新媳妇的人家,就会说:“恭喜老板家的媳妇生个胖娃娃!”整个场面既洋溢着欢乐喜庆,又充满了神秘的仪式感。

两个汉子在打糍粑的时候,旁边一个人为了使糯米受力均匀,要俯身不停地翻动米团,同时往石臼上沾水,避免糯米黏在石臼里。木锤划出迥劲的弧线,石臼响着闷鼓一般的“咚咚”声。当反复多次转了数圈,直到糯米捣成了泥糊状,如一团纯白绵软的绸缎后,两个汉子加上几个帮忙的汉子齐喊一声“起”,汉子们将木锤向上扬起,那打融了的糯米团缠绕在打糍粑的木锤上,翻过他们的头顶,只见白光一闪,糯米团被整个掀了一个边,重重地砸在抹满菜油的八仙桌上。缕缕米香扑鼻而来。


刚打出的糯米团,不见一粒碎米,吃起来软软糯糯,有高粱饴软糖入口即化的感觉,大人们往往会在这时揪下一坨糯米坨给那些早就咽着口水的孩子尝鲜。同时,趁着糯米团还没冷却,女人们手里抹上菜油,将米团瓜分,滚成长条,然后扯断一块,揉成大小合适的一个个圆球,间隔适度地摆放在桌面上,再用另一张八仙桌倒扣压在上面。这时,小孩子们的欢呼声像波涛一样涌了上来,他们在桌子上面尽情地蹦啊跳啊,欢声笑语随着桌子下面的糯米坨一同被压扁成了糍粑。

打糍粑是个体力活,一般每户要打100多斤糯米的糍粑,每锅又只能蒸40斤左右的糯米。抡着木锤不断反复捶打的两个男子,仅几个回合就累得气喘如牛,即使天寒地冻,两三个壮汉也会打出一身汗水;打糍粑又是个技术活,要想打出来的糍粑软糯、细腻有韧劲,必须快、稳、准、狠,不然用力不得法、打得不准,有可能伤手。像这样既要有体力又要有技术的活,一个家庭往往难以胜任,邻里亲戚都会一起帮忙互助,有借打糍粑工具和八仙桌的、有烧火的、有蒸米的、有捶打的、还有制作的,大家各司其职,忙得不亦乐乎。

当浓浓的人情味和年俗掺杂在一起的时候,往日平淡的生活在今天共处的日子变得更为浓酽。打糍粑那天,这家会很热闹,周边的男女老少都来围观。糯米的芳香、咚咚咚的捶打声、村民的欢笑声和和孩童的追逐声相互交织,氛围和谐,其乐融融。


吃糍粑的方法有很多种,有切成小块做作料回锅炒鸡炒鸭吃,有用油煎、用炭火烤熟后吃,吃的时候根据个人口味或放点白糖、土蜂蜜,或包上当地酸菜都很可口。我个人最喜欢吃火烤的糍粑。糍粑放在支在炭火上面的火钳上,两面翻烤,均匀受热,渐渐鼓胀开裂,热气外冒,继而在鼓胀的雪白的肚里灌进想吃的辅料,一口下去,那酥脆、香滑、软糯,外加热乎乎的感觉,妙不可言。不过正规的吃法还是把切成小方块的糍粑和醪糟(即甜酒)一起来煮,大家吃在嘴里,甜在心上,脸上散发出温馨、甜蜜和幸福的笑容。

糍粑还有一好处就是携带方便,食用简单。村民们外出办事、上山砍柴和放牛牧羊常带上几块糍粑就地烤食或煮食,解决肚子饥饿。听老人说,古时候没有水泥,家乡已拆除的城墙和长城上的青砖就是用黄土、糯米糊糊和石灰混合夯制而成,还说长城上面和很多城池的城墙上,古代人都封存有用熟糯米压制成砖墙储备下来的备战粮,万一遭敌人围困断粮时,则从砖墙内拆下糍粑砖食之,以御敌军。为此,我第一次登北京八达岭长城时,从山下到最高处的烽火台,一路好奇地在墙砖上遍寻糍粑砖,想犒劳

一下饥肠辘辘的肠胃,可惜没有找到。

 糍粑在湘西过年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过年烟可少抽酒可少喝肉可少吃,唯独打糍粑吃糍粑的事少不得。每年过大年的帷幕是在悦耳的打糍粑的声音伴随下拉开的。打糍粑是用辛勤劳动放歌生活的最高礼赞,吃糍粑的日子是栽出来的是干出来的。在湘西要是过年哪家没打糍粑,就说明这家人不勤快、混得不好、条件差,在人前会矮一截,今年的年不好过,接下的一年也会不顺利。谁家打没打糍粑,打了多与少、好与差,都会成为乡里邻里衡量勤不勤劳、宽不宽裕的标准。能得到众多乡亲的誉美,谁的内心自然都会甜腻腻,倍有面子。

打糍粑喻示着年年有快乐,年年有希望,粘连成团的糍粑象征着全家的和睦团结。所以,当一个个白得像晶莹剔透的玉盘一样的糍粑呈现在人们的眼前时,打糍粑主人的内心足足地充盈着踏实、吉祥和对未来生活的期盼。

过年的日子是在吃糍粑的氛围中打发走的。糍粑是湘西人过年拜年时必备的传统食物和礼品,孩子们吃着它是一道美食,大人们待客也不可或缺,轻咬一口绵长清香的糍粑,甘醇在味蕾间传递,品味到的是浓浓的年味。

离开家乡好多年了,难忘儿时糍粑的美味。虽然我现在生活的地方也有做糍粑的习俗,但机器轰鸣的独奏代替了喧嚣、热闹的场景,研成粉状压制而成的糍粑,吃起来全无绵绵糯糯、均匀瓷实的口感,更品不出内中的淳朴、欢乐和亲情了。

月是故乡明。在我的记忆深处,家乡的糍粑圆圆满满,冰清玉洁,如一轮悬空的皓月,照亮着我的乡愁。我的心底常常在孤寂的夜里,对着皓皓明月,望着家乡的方向,涌上一个小小的期许,期许与多少年不见的打糍粑的热闹场景能有一场不经意的邂逅。你听,那咚咚咚的打糍粑的声音如同故土浓烈而温馨的乡音,正在频频催促着我这个远方游子的启程归来。

欢迎关注河南文学杂志抖音号

作者简介


     石少华,苗族,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文学作品散见《湖南日报》《金融时报》《劳动时报》《湖南工人报》《粮油市场报》《现代快报》《珠江时报》《中国水运报》《中国建设报》报纸副刊和《新创作》《电影花丛》《参花》《长江文丛》《牡丹》《章回小说》《鸭绿江》《金融文坛》等文学期刊,并被多种文集和年度选本入选。

出品/河南阅读学会

编辑/河南文学杂志社

主编/李一

副主编/阿 若  冯新林

编辑部主任/ 任学青

责任编辑/宋  兵      达  林     

刘海波      蓝   岛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打着飞的去连城罗胜村吃糍粑
散文||家乡的糍粑【征文】
烧烤糍粑香
打糍粑
常振华:家乡的特产――糍粑|散文
难忘家乡的春节(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