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散文】冯爱霞/芦苇风韵沙家浜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大型文学刊物

用文字温暖世界

微信号


   本刊网络所发作品,同步在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搜狐号、网易号、百家号、知乎号、360个人图书馆七大平台推送。敬请关注。本刊纸媒及公众号只刊发原创首发稿件,请勿一稿多投!


冯爱霞


阳澄湖的臂弯,水域辽阔,碧波如镜,湖光潋滟。一片片芦苇荡,层层叠叠;一汪汪碧水,纵横交错。烟雨丝帘间,一叶小舟缥缈而至,传来了“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的婉转唱腔。桨声欵乃,风吹芦叶,皮黄的高亢、散板的新韵,将时光牵引至那战火纷飞、斗智斗勇的年代。

美丽的常熟,曾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抗战游击根据地,当年新四军东进这里,和常熟人民一起,打击日伪军,建立起苏常抗日游击区。后来东进部队奉命北撤,留在后方医院的伤病员与当地群众一起,坚持同日伪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现代京剧《沙家浜》讲的就是这一时期的故事。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可谓家喻户晓,唱红大江南北。主人公郭建光的“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放,稻花香,暗柳成行”令人回味无穷;阿庆嫂八面玲珑,干练泼辣,巧于周旋,给观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天高云淡,风清气爽,蟹肥芦花开,秋爽沙家浜。一个灵动水乡如水墨画延展开来。


芦苇将阳澄湖湿地变成了一片绿油油的大海。走进芦苇丛中,仿佛置身一片梦幻,缥缥缈缈,光与影、动与静,婀娜多姿、婉约柔美,令人沉醉不已。微风拂过,碧绿的浪花在湖面上此起彼伏,柔美的芦花,簇拥的芦穗,像一支支饱蘸诗情的妙笔,仰望苍穹,流淌着神韵,秉持着坚强,彰显着生命的底色。

漫步在婀娜多姿的“隐湖长廊”,莲花、岸柳、芦苇、茶庄、游船,在湖光水色中若隐若现,宛如一轴意境悠远的水墨丹青长卷,碧水浩渺,道河蜿蜒,岸柳成行。

“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一方荷池,水中亭榭,波光粼粼,绿风和畅。时有蜻蜓点水款款落,时有蝴蝶起舞翩跹至。水中荷花、睡莲竞相开放,粉白相间,这便是“双莲湖韵”了。在湖中央有一间“双莲轩”茶馆,据说是当年新四军的地下联络点。有情况异常时,联络点的老百姓就向湖中丢茶壶作为暗号,以向芦苇荡中的新四军传递信息。

“芦苇迷宫”坐落在双莲湖旁,这纵横交错的河港和茂密的芦苇,把辽阔的水域打造成狭长、幽深、曲折,形成了一个个迷宫。当年的天然屏障,成了现代人吐故纳新的天然氧吧。


乘船于狭窄的水道中,微风习习,沙沙作响,阳光七彩成映,偶有尖尖的苇叶船从翠绿丛中划出,“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船娘缓缓摇动木橹穿梭其间,犹如鲁迅笔下的乌蓬船,载着欢乐看社戏,时而在芦苇丛中隐藏,在水道上畅行;时而在曲桥中穿过,在九曲十八湾中漫游。迂回前行中,似乎传奇与梦幻交融在一起。仿佛看到了侦察员划着小船凝神细听;新四军战士隐身在芦苇丛中随时准备出击。

游客既可以乘坐竹筏或手摇船在迷宫中穿梭,也可在茂密的芦苇丛中顺着木栈道徒步,其间鸟儿婉啼,苇香扑鼻,野趣横生。时现白鹭单脚鼎立,悠然自得,洁白如雪的羽、苍劲华丽的翅,成千上万只栖息于此,成了芦荡深处靓丽风景。湿地科普、感受自然、追寻野趣,让游人沉浸在“抚今追昔,人在画中游”的梦境。


芦苇剧场上演的大型现代剧《芦荡烽火》,将声、光、电和现场技术结合再现,令人震撼,仿佛回到了烽火连天的时代,一群英雄儿女们在艰苦的敌后环境下与日伪军作英勇斗争,谱写了一曲“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史诗篇章。此时,芦苇上空响起了《我和我的祖国》赞歌,令人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芦苇深处富人家,从苇荡出来上岸后,就是沙家浜横泾老街景区。江南、芦苇 古镇、老街,岁月的古韵神工,将横泾老街雕琢成一座古朴而幽雅的街市,激荡着红色情怀,展现着现代风采。河水穿镇而过,住民枕河而居。深宅大院、戏台、茶馆、酒坊、药店、客栈,古色古香,街桥相连,粉墙黛瓦,错落有致,古韵犹存。酱鸭店、打铁铺,染布坊等,墙面上的海报,也充满了沧桑气息,如同穿越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江南的市井风情。横泾老街,还是颇有名气的影视拍摄基地,《茉莉花开》《金粉世家》等数十部影片,便是在此拍摄。


江南水乡的浓郁风韵和红色元素交融在一起,使沙家浜俨然成了一处大舞台。露天戏台上正上演着京剧《沙家浜》,那熟悉的唱腔扑面而来, 游人们驻足观看,如痴如醉。戏在台上唱,人在街上吟,船埠、柳道、河汊,雨巷,身旁一个个“阿庆嫂”、“郭建光”等唱腔呼之即出,游人在不知不觉间客串起了戏中角色,既是观众又似演员。蓝印花布艺术品让人目不暇接,农家乐老板娘,个个发辫盘头,身着印花对襟短衫,腰系靛蓝围裙,活脱脱一群精明的“阿庆嫂”,热情招呼着天南地北的来客。望着“刁宅大院”,我们一家人,也饶有兴趣地唱起了“智斗”。

芦荡村,是《沙家浜》故事的重要发生地之一,三面环水,风景秀丽。一处老宅是抗战时期新四军养伤旧址,当地将旧址翻修,并收集了大量珍贵历史资料,生动还原出当时的场景。店内的八仙桌、长条凳、青花瓷茶壶,让人穿越时空。而今,芦荡村一幢幢别墅鳞次栉比,环境清幽,耳畔传来芦苇叶的沙沙声,和白鹭飞鸟的低鸣声,白墙黛瓦与小桥流水相映成景,尽显诗意婉约,仿佛置身世外桃源。


一道瀑布从假山中流泻而出,绿树掩映下沙家浜红石村,依水而建。前面流水潺潺,渔翁垂钓,橹声咿呀;后有荷塘、田庄,一派水乡恬静。春来茶馆坐落其间,阿庆嫂的“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依在,虽有些陈旧,却摆放有序,栩栩如生。七星灶的七个眼,如同天上的北斗七星。而那三江水,主要指“长江、黄河、淮河”之水,招待八方来客。倚窗落座,一边品茗,一边看戏,闭目惬意,“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

一路走来,听着熟悉的旋律,品味着江南水乡昔日红色传奇,感受新时代风采。站在沙家浜金秋的阳光下,风温柔地缠绕着发丝,摇曳着芦苇。芦叶像一把把长剑,指向天空,芦花似穗状,布满了星星点点,柔中带钢圣洁轻盈。芦苇青青,含蓄深沉,似蕴含着当年战火雷雷,硝烟滚滚的记忆,激荡着历史风云,即使到了秋冬,荻花瑟瑟,也显得悲壮潇洒,别有一番风韵。


芦苇还是一种古老的植物,在诗经里,既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美丽诗句,也有种种神奇的传说。芦苇还浑身是宝,花絮可填枕头,花穗可作笤帚,苇叶可用来包粽子,鲜嫩的根可熬糖、酿酒,老芦根可入药。成熟的芦苇,既可以织席打箔,铺房扎围,编篓围栏,还可以编织工艺品,还是造纸的上好原料。在往昔的苦难岁月,还把它织成芦花蒲鞋,“保暖鞋”,芦根,也曾是受困伤病员的“救命药”。

“绿波不尽尘难染,芦苇深处浮人家。”昔日沙家浜,今日好风光,遇见与追梦此起彼伏,一根芦苇是渺小脆弱的,千万根芦苇站在一起,排兵布阵,就有了战斗的力量,变成了芦苇的海洋。芦杆高傲向上,芦花轻盈飘逸,穿过岁月静好,用风骨和诗韵,守望着这方过去和未来的热土。

沙家浜,河港纵横,绿波摇曳,沙鸥翔集,芦苇风韵,如诗如画。正如作家贾平凹所说:“游了一次沙家浜,再也忘不了江南的这个古镇,记住了这片可能是中国最干净的水和水中浩浩荡荡的芦苇”。 

长按二维码,

在音乐中回顾

河南文学杂志成长历程

敬请欣赏

河南文学杂志

创刊号电子版


欢迎关注河南文学杂志抖音号

作者简介


     冯爱霞,笔名小雨,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协会员。作品在国家、作品散见各类媒体。有系列获奖作品入编《中国当代优秀作家散文选》等。   

一份带有浓郁地标色彩的纯文学刊物

一份不厚名家、力推新人的亲民杂志

具体订阅方法如下:

订阅一份《河南文学》(快递寄发),共210元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直接订阅,并请在文末留言处注明通联方式。

本刊订户稿件同等质量优先发表。

每一份订阅,都是对纯文学期刊最好的支持!

    《河南文学》杂志是一份带有显著地标色彩的纯文学刊物,双月刊。她以“不厚名家、力推新人”为办刊宗旨,以“不唯名家,但求名篇;不拘篇幅,唯求美文;不唯形式,文道并重”为原则,主要刊登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所刊登稿件主要从“河南文学杂志”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稿件中选取(已在其他媒体刊发并被原创保护的,本平台不予刊发)。欢迎各界人士踊跃投稿!

本平台每周一、三、五至周五更新

投稿邮箱:

散文:hnwxsanwen@126.com

小说:hnwxxiaoshuo@126.com

诗歌:hnwxshige@126.com 

评论:hnwxpinglun@126.com 

出品/河南阅读学会

编辑/河南文学杂志社

主编/李一

副主编/阿 若  冯新林

编辑部主任/ 任学青

责任编辑/宋  兵      达  林     

刘海波      蓝   岛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俏江南,沙家浜
江滩芦苇(游记)
跟着这份赏芦地图,探秘常熟沙家浜的秋
江南芦花 (王曙摄影散文之703)
【画外】25:散文《芦苇》
散文||走进沙家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