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散文】张芳华/高山大海化丰碑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网络版

张芳华

      人们常用高山大海来比喻父母之恩,这固然是缘于父母双亲在儿女身上所付出的无穷心血。此等付出,绝非仅限于生理本能上那种无怨无悔的辛劳,而是他们在儿女从生长到成长,从成长到成人,从成人到立身,从立身到成功,从成功再到人生不断完善和升华过程中的所有付出。

       我的父母亲一生养育了八个儿女。正是有了父母亲那种最无私最纯洁最彻底的付出,我们才能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幼到熟,从弱到强地一路发展而来。父母俨如两座巍峨的高山,不仅是我们永远的依靠,更是我们永远仰慕的高峰。父母就像一片汪洋大海,不仅永远荡漾着浩瀚的恩波,更是永远温慰我们的博大怀抱。虽然父母已经先后离我们而去,但那两座高山,那一片大海,却早已化作天地间永恒的丰碑。

       对于父母的浩荡恩德,我们纵然有千言万语,也诉说不完;纵然用百杆巨笔,也书写不透;纵然以再大的孝心,也报答不尽。做为普普通通的农家百姓,又赶上那个经济困难的年代,要养育四双儿女,其饱受的艰辛磨难不言而喻。如今我仰慕着天地间那座永恒的丰碑,潜心品读着父母的育儿之道,禁不住心潮激荡,感慨万千。尤其是碑上“养、教、慰”三个大字,金光闪烁,熠熠生辉,是那样穿心透骨般地震颤着我的灵魂。

       所谓“养”,生养也。有道是,“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父母在孕育八条生命过程中所付出的心血,尤其是母亲在生儿育女每一轮回所屡屡承受的痛楚,是我们在长大成人乃至为人父母之后才切身体会到的。除了母亲在身怀我们期间诸多的生理反应,更有当时因客观条件所导致的意外负担,频频累加其身。在上有老下有小的情况下,天性善良的母亲,总是把有限的细粮油物等最好的食品,优先省给年长辈尊的我的爷爷奶奶、姥爷姥娘,以及作为家庭顶梁柱的我的父亲;其次则要省给相继出生的我们兄弟姊妹。她每每都把粗粮淡饭留给自己,即使身怀六甲亦不例外,而胎中的我们所吸吮的,则全是娘身上的精华。记得鲁迅说过:“我好像一头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这不正是对我母亲最最生动的写照吗?

我们在母体内喝的是娘的血,出生后吃的是娘的奶,紧接着又吃娘克扣自身省下来的精细食品。我作为长子,在父母那里所得到的宠爱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我人生的每一阶段所领受到的父母之爱,无论怎么形容都不为过。由于我幼时身体孱弱,胃口奸馋,为保证我的营养,母亲总是变戏法般地给我做最合口最好吃的,并且巧言相哄,一口一口地喂食,直到我腹饱兴尽为止。纵观她老人家呵护我成长的全部过程,其不遗余力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我们兄弟姊妹,无论谁说起父母亲的疼爱与呵护,人人都有着数不尽的故事和道不完的心声。在父母眼里,儿女就是他们的心肝宝贝。不管他们手头多紧,家中多难,都要千方百计保障我们的基本需求。总难忘,当年那个饥寒交加的严冬,母亲顶风冒雪徒步去到北关菜区,一点一点捡回人家丢弃的老白菜叶,再经其精心清洗和熬煮,而为我们填补了急需的营养。父亲则在那个青黄不接的荒春,求亲借钱,拉起地排车,披星戴月,风餐露宿,远涉至数百里外的皖北亳州,买回廉价的地瓜干,从而缓解了我们的饿腹之饥。

       再说穿衣。虽然当时棉花和布料极其匮乏,但为让我们免受风寒之苦,母亲总是七拼八凑地到处筹集原料(包括在棉柴上反复捡拾烂姜般的花瓣,翻箱倒柜打兑破棉衣、旧棉套等),纺花织布,巧针细缝,为我们做出了一件又一件、一双又一双舒适可体的衣裳和鞋袜。家境的贫困,逼着母亲不得不随着季节的变化和我们年龄的增长,循环往复地采取单改棉、棉改单,大改小,里外翻等办法,来打理我们的穿衣之事。在母亲不厌其烦的浆洗缝补下,虽然我们的衣着是那样的简朴,但却又是那样的实惠。尽管父母亲手头艰窘,但逢年过节或遇有抛头露面之机,亦总会想方设法让我们穿上新衣、新鞋。每临春节,一个个冰冷刺骨的冬日,一个个长夜难明的通宵,外面刮着凛冽的寒风,屋内点着微亮的油灯,床上坐着一刻也不肯停歇的母亲。如此这般,她老人家每每都要忙到大年五更。当我们一个个穿上新衣新鞋,齐刷刷站在父母亲面前的那一刻,举家人立刻都沉浸在了浓郁的幸福之中。1966年“文革”之初,正读初三的我要去上海“串联”,那是我第一次出远门。母亲闻讯,立刻拿出她亲手织好的一块条纹色棉布,请集上的裁缝为我量身制作了一条西式裤子。那是我第一次穿西裤,穿在身上,既洋气,又美观。是母亲的心血,母爱的温度,才把我滋润得那般光鲜。

 当写到这里的时候,伴随着母亲飞针走线为我们缝衣做鞋身影在脑海里的频频再现,唐代大诗人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佳句,亦再次在我的耳畔回响。虽然现在的吃喝穿戴早已是今非昔比,但我们永远也忘不了“慈母手中线”传予的那一缕缕贴心的温暖。                                                                              所谓“教”,即为父母亲在子女成长过程中所履行的教育引导之责。《三字经》中的“养不教,父之过”,即乃此意。我的父亲母亲全都出身于“老门老户”的传统人家,他们和祖父母、外祖父母一样,都是“孔孟之道”和中华美德的忠实践行者和传承者。从我们刚刚懂事的那天起,父母亲便言传身教地经常向我们施以尊老爱幼、孝悌仁爱、和睦礼让、诚实守信之类的思想教诲。可以说,我们身上现存的诸多优良品质,大都是从父母那里传承而来的。难怪邻里乡亲经常在我的父母面前赞叹:“恁家的孩子都那么知情达理,也不知恁是咋教育的!”与此同时,父母亲特别注重对于我们的文化教育。这当然是有缘可循的。

       父亲的思想和行为自幼深受我祖父母的熏陶,特别是祖父幼时上不起学,硬是倚在村东学堂的门窗外旁听,而最终学会了“四书”“五经”的故事,深深影响着我的父亲。他同样亦是因家贫从未进过校门,而全靠自学成就了一名知古晓今能写会算的文化人。凭其文化功底,他曾多年担任生产队和生产大队会计等职。他深谙文化之重要,而一心要把我们培养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于是,在我七岁与同龄孩童玩耍正欢的时候,被父亲连哄带拉地送进了本村小学。继而使我一路骎骎而上,从初小到高小,从高小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直至后来因“文革”之故被迫停止了进入大学的脚步。十余年的读书生涯,全程都充满着父母亲的殷切希望,充满着父母亲无微不至的关爱,充满着父母亲艰难困苦的付出。尤其令我刻骨铭心的,当数我在菏泽二中读书时那段艰难岁月了。在食不饱腹的家境之下,尽管国家和学校给予了一定的救助,但毕竟是杯水车薪。然而,不管多难,父母亲供我上学的决心却始终坚如磐石。他们节衣缩食,哪怕自己吃糠咽菜,也要让我在学校吃饱肚子。除了每学期要用家中的粮食换成粮票交给学校食堂,每周母亲还要蒸出一大兜馍馍让我带到学校。最最困难之时,为了全家的吃喝,为了我的学业,父亲不惜卖掉了母亲心爱的衣橱和遮风挡雨的房瓦。自那之后的若干年间,我的三个弟弟又相继读完了初中、高中和中专。这期间父母亲所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由此曾频频招来周围人诸如“上学遭罪”“读书无用”等各种各样的讥讽与嘲笑。然而,他们却始终坦然以对。大年三十,父亲将亲笔书写的“门前车马不为富,家有读书不为贫”的春联张贴在大门上,以此激励我们的意志,亦强化其矢志不移培育我们成才的坚定信念。

       正如毛泽东所言“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一样,没有文化的人则必定陷于平庸。正是由于父母亲当年明智的决断,我们兄弟才一个个插上了文化的翅膀,冲出了平庸的窠臼,从而各得其所,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发展。在当年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能够具有如此高远境界和顽强毅力的父母实不多见。他们这样做的效果,绝不仅仅造益了家庭和子女,其对于国家人才培养和社会进步的积极贡献,亦是不容小觑的。

       写到此,我忽然想起了著名作家路遥的求学经历。从小父亲将他过继给了伯父。伯父没有孩子,收养他的目的仅是为了养老送终;让他上学的目的,则是为了能认得“工分”(当时生产队的计酬方式)。故当他刚读完小学,伯父就命他弃学回家。后来经其苦苦抗争,并自求小伙伴的家长帮忙,才得以重新入学。由此我想,自己的童年和学生时代,比路遥幸福多了。虽然当年生活困苦,但我却为有如此深明大义、目光高远的父母亲,而深感自豪。

       所谓“慰”,即是父母亲在儿女人生历程中时时处处所给予的贴心慰勉。这种慰勉贯穿于我们生命的各个阶段,即便父母已经逝去,却依旧历久弥新般地永远伴随着我们。每时每刻,父母亲贴心慰勉我们的那一件件往事,总在我的眼前频频浮现。

       1963年9月,父亲从乡下家中送我去菏泽二中报到。我们爷俩一路上谈笑风生,但当办完住校手续,父亲就要返回的时候,我忽然恋恋不舍起来。那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顿时觉得好像没了依靠。望着眼泪汪汪的我,父亲千叮万嘱,语重心长。那一刻,他的身影是那样的高大,他的目光是那样的明亮,他的话语是那样的铿锵。那种父爱如山的感觉,一下子定格在了我幼小的心灵里。1969年,高中毕业刚刚回乡的我,曾一度陷于彷徨之中。是父亲母亲的贴心劝慰,让我迅速摆脱茫然,而振作起了奋发向前的精神。在之后相继担任民办教师、大队干部、公社临干期间,父母亲的温情鼓励与支持,一直都是激励我前进的无形动力。1975年11月,我被上级选拔为“三不脱离干部”(即不脱离农村,不脱离农业生产,不脱离农业户口,1978年如期转为国家正式干部)而光荣参加工作。父母亲更是欣喜异常,他们一方面由衷地为我而高兴,一方面又时时处处关心着我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当我在公社团委书记、管区书记、党委常委等岗位上屡创佳绩的时候,他们的欣慰之情溢于言表。每当我回到家中,他们总会问长问短,并经常给予我有益的提醒,冥冥之中使我倍增了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都说男主外女主内,而我的母亲却是一位胸襟阔远内外兼收的伟大女性,她的这种品格在其对我们的殷切关爱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父亲身患中风瘫痪在床的七个年头里,我们兄弟姊妹轮流陪护从无懈怠,可母亲为了减轻儿女们的负担,尽管年逾古稀,腰驼背弯,却依然坚持要陪伴我们的每一班岗。他时常担心会因此影响我们在单位里的工作,或者怕误了我们个人之事,故而经常以有她顶着为由,让我们尽管放心。虽然我们谁也不肯依着她,但她老人家疼爱儿女的那颗火热之心,却一刻也没有止熄过,她对于我们的关爱与慰勉一刻也没有间断过。在我担任曹县县委常委、纪委书记期间,她经常嘱咐我“要像包公那样当个好官、清官。”当她看到老百姓给我送来那块“新时代包青天”牌匾的时候,脸上立刻溢满了会心的笑容。如此等等,直至其晚年,他(她)们对子孙后代的贴心关爱与慰勉,依然丝毫未减。儿女孙辈自不必说,就连家中第四代,他们依然疼爱有加。年届耄耋的老母亲,每每都要戴上老花镜,亲手为她的重孙重孙女做一双崭新的绣花鞋。如今二老虽与我们阴阳两隔,但他们的抚爱与慰勉依然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每当我们遇有困惑难解之题,一想到父母的句句教诲,立刻便会心明眼亮起来。父母一生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太多的温暖,太多太多的教益,太多太多的关怀,太多太多的慰勉,太多太多令我们享益终生的无价之宝。

       十八年前,我曾撰写过一篇题为《父亲留下无价宝》的怀念文章。十五年前又写过一篇《母爱无边》。当时父亲已逝,而母亲健在。如今母亲也已仙逝了三个年头。古人早有“天若有情天亦老,月若无情月长圆”的慨叹,而如今我却更有着“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的伤感。多么善良而伟大的父亲母亲,是他们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智慧,给了我们方向,给了我们温暖,给了我们家庭,给了我们幸福。我们多想父母能够长命不老,多想与父母共享天伦的日子能够地久天长,多想我们报孝父母的时间能够绵延无穷,但这毕竟只是一厢情愿矣!二老遵天命说走就走,且走了永不回返。尽管我们在父母生前亦竭尽了一片孝敬之心,但父母匆然离去所带给我们的无尽伤悲与缺憾,却无论如何都是无法弥合的。虽然我深谙自然规律不可抗拒,但却丝毫不能因此而消减我们对恩重如山父母双亲的永久思念,不能消减我们对情深似海父爱母爱的深深眷恋,不能消减我们永远报答父母大恩大德的固有心愿。

      “父母的爱,为诸德之基。”(英国谚语)我们的身体,我们的灵魂,无一不是父母所给;我们的人生,我们的福分,无一不是父母所赐。父母之恩与天地同在,父母之爱与日月共存;父母亲留下的无价之宝,将永远伴随在我们身边;父母亲这座不朽的丰碑,将永远屹立于我们心中!

作者简介


     张芳华,笔名清泉,山东省菏泽市人。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菏泽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品见诸《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监察》《山东文学》《时代文学》《青海湖》《西部散文选刊》《作家报》等报刊。出版有散文集《心灵的放歌》、诗文集《情怀依依》。


出品/河南阅读学会

编辑/河南文学杂志社

主编/李  一

副主编/阿 若  冯新林

编辑部主任/ 蓝  岛

责任编辑/宋  兵      达  林     

刘海波      李家琛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马莉 |​​弟弟
散文||常在梦中思爹娘
[黄石文坛]徐凯的散文《陪父母的分分秒秒》
九九重阳节,十跪父母恩!(感动)
秋实
父亲是灯塔,母亲是港湾---程培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