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散文】阿瓦/春联记忆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微信号—


     本平台所刊发作品,同步在搜狐号、网易号、百家号、今日头条四大平台推送。敬请关注!


阿瓦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小时候每逢过年,父亲就会给自家和亲戚朋友写对联。我在父亲身边忙前忙后,帮父亲做一些研墨、按纸、凉干对联的小事。

        父亲写对联用的是一张“八仙桌”,小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是这种桌子。这张“八仙桌”是父母结婚的时候请木匠打的。用的材料是硬木料,桌面是由整块木料做成,十分牢固、也相当沉重,要两个大人才抬得动。它还是家里的重要家具,摆放祭品时要用,吃饭时要用,父亲写对联要用,三姊妹写作业也同样离不开它。

       那些年,每到年边,父亲都要到街上去摆摊卖对子(春联)。摆摊的工具很简单:一张桌子、一盆炭火、一张板凳、一个茶壶、一把雨伞。父亲从米箩里拿出之前写好的对子,一沓一沓摆在摊子上,再挑出不同内容的对联,挂在背后搭好的竹竿上。不一会儿一大片红彤彤的对联摊子就摆好了。父亲坐下来点燃一支烟,一边抽烟一边等待买主前来选购。

       青山,是盘江八属的三大农贸集市之一,前来赶集的人络绎不绝。大街小巷人流如潮,他们汇集到平街头、卖米坡、盐行街、铁匠街、朱家巷等地置办年货。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叫卖声不绝于耳,呈现出一片繁华热闹的景象。父亲的摊位刚好位于中心地带平街头。

      父亲不仅字写得好为人还和善,几年下来积累了一些专门找父亲写对子的老顾客。他们来到父亲的摊位边,一边欣赏对联,一边和父亲摆白。前来买对联的人大多是附近村寨的农民,他们大都不识字。临走父亲都要交代一下哪张贴右面,哪张贴左面,哪幅贴大门,哪幅贴“脚门”,哪幅贴“朝门”,都要交待清楚。实在记不住的父亲会用铅笔在背面标注“左”“右”“中”“大”“小”,让他们回去请识字的人帮忙看。

         正午时分人越来越多,到了父亲展露身手的时候了,父亲开始研墨,他说卖的墨汁写字不好看。墨条不湮纸,墨很细腻,写出的字温润有光泽,还有淡淡的墨香。他还告诉我,磨墨的时候水不能兑太多,也不能兑太少,多了就淡,少了就酽。

       磨好墨,裁好纸。父亲炯炯有神的眼神看了看要写的字,想了想,熟练的拿过来那只跟了他几十年的毛笔,然后挥毫泼墨,笔走龙蛇。围观的人越来越多,父亲越写越有劲。不一会就写好了一幅,父亲才直起腰杆,用手轻轻捶一下后背。围观的人纷纷恭维,说字写得好如何如何的好,父亲满意地笑了。有时候写错一个字父亲舍不得丢,怕浪费纸,一边责怪自己,一边用剩下的红纸裁一块补在上面,再重新写那个字。

       父亲会根据买主的身份来写对联。做生意的“好生意年年兴旺,大财源时时通达”;“开门做生意喜迎八方客门庭若市 ,举酒敬财爷笑纳四海财人流如潮 ” ;“年年顺景财源广,岁岁平安福寿多”。农民的就写“猪肥牛壮家家乐,燕舞莺歌处处春”,“富贵双全人如意,财喜两旺家和睦。”“猪多粮足农家富,子孝孙贤亲寿高”。“孩子出年要参加高考的就写“大鹏之腾飞非一羽之轻,骐骥之速奔非一足之功,横批“金榜题名”;“将要结儿媳妇的“喜期办喜事皆大欢喜,新春结新婚焕然一新,横批“百年好合”……

        这些对联都藏在父亲脑海里,不用翻书,父亲略为思索就能写出来。我从比桌子高一点就帮父亲拉对子,看的遍数多了,有些我也能记下来。父亲刚写出上一个字,我就能把下一个字读出来,亲戚朋友都夸我聪明。就这样我记下了许多句对联,有些至今记忆犹新,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爆竹一声除旧岁,桃符万户换新春”;“春回大地风光好,福满人间喜事多”…

        父亲的生意特别好,那时候识文化的人不多,年纪轻点的又碍于脸面不好意思上街“卖字”,觉得丢人现眼。以至于父亲常常要写到傍晚方才歇气。常常有一两个人,从中午来帮父亲拉对子到下午都没有走的,父亲就会写几幅对联连同卖的“财神”送给他。他们千谢万谢,拿着对联小心翼翼地放在背箩上再用塑料纸盖好,方才离开。

        有人会买一包烟或者拎一瓶酒来家里请父亲写对联。他们手里拿着绿色、黄色的纸,花花绿绿的看着很好看。我那时候不懂事,问父亲:“我们家怎么不用这种纸写对联呀?”父亲告诉我:“白事第一年用黄色的纸写对联,第二年用绿色的纸写对联,第三年才能用红色的纸写对联”。我又问父亲:“啷个不能用红纸写对联呢?”父亲说:“这个是农村习俗,家里如果有去世的长辈亲人,他就要守孝三年。而这守孝三年又分为重孝、轻孝和换孝这三个过程。从他家门上贴什么样颜色的春联,就可以看得出来他守孝的年限。当年去世的长辈,第一年就不能贴春联。要贴也只能贴白纸写的春联。第二年贴黄纸写的春联。自从盘古开天地有了人类之后就有阴阳之分。我们人间为阳间,死人的为阴间。人间行走的道路称为阳关大道,阴间行走的道路称为黄泉路。如在一些节气里给故人烧的钱纸就是黄色的。当亲人逝世第三年的时候,他就完成了从阳间转换成阴间的使命正式成为阴间的成员。不管是阳间还是阴间都遵循着日月轮回的规则。因此,绿色代表着轮回,所以第三年贴绿色的春联以示换孝。

        过年那天,父亲才得空写自家的对联。

我踮着脚尖,伸出两只手帮父亲拉对联,这种活,看似简单,实则很累。纸一定要拉平,不能歪,否则墨就会淌。写完一个字就往后退一步,两只手不能动,不能放空,就算身上有点痒也不能挠,要不就会前功后弃。几幅字下来,累得脚耙手软。

         我家的对联和其他人家的不一样,是书上没有的。每一年父亲都要亲自作对联,特别是大门哪一幅,是13字长联。字写得特别大,父亲说写好大字特别不容易,写大字要当小字来写,写小字要当大字来写。不仅要注意字的间隔还要注意字的摆放,一个字写不好将影响整幅对联的走向。

      写好后我和姐姐一人拉着一端拿出去晒。我家的天井很宽很长,地面是用青石板铺成,晾晒东西极为方便。我和姐姐捡来瓦片和石子压住对联的上下中间部位,防止对联被风吹跑。天晴还好,几下子就吹干了。遇到下雨就难办了,满屋都是对联,堂屋里,簸箕头,石磨上,无处下脚,我们走路就像“跳海”(一种游戏)一样。如果对联一时干不了,我们就拿去煤火上烘,我和姐姐小心翼翼地一人拉着一头来回烘烤,不能离得太近,近了就烤黄烤烂了,有时候一不留神一个火苗子窜上来,对联就烧起一个洞。烤过的对联皱皱巴巴的十分难看,父亲很生气可是也没有办法。母亲对父亲说:“明年提前写好,拿收起来,不要哪个来要就拿送人家,到最后各家贴的都没有”。父亲承诺明年一定先把自家的写好,再写别人家的。可是到了第二年,我家还是贴春联最晚的一家。附近的几家都在放鞭炮供年夜饭了,我家还在忙着贴对联。

        父亲用凳子垫着,用苕帚刷大门头上的蜘蛛网和扫灰尘,刷干净再把以前贴的对联一小点一小点撕干净,父亲做事情很认真,有一点纸都要撕干净。母亲早把面浆(浆糊)搅好了,她用一个锑盆端出来。面浆是用面粉做成的,搅面浆也是一项技术活。要先用冷水搅散,如果用开水面粉就会成坨,面粉和水放火上煮开,然后用文火用筷子顺时针方向不停地搅动,搅到粘稠为止。这样既不粘手,还对春联贴墙的粘性还很大,这样搅拌的面浆不容易往下滴,刷的时候刷子要由上往下刷,这样不但衣服不会弄脏,而且贴的春联能管上一年都是完完整整的。

         父亲管刷,两个姐姐管贴,我在下面端着面浆侯着。

        当红彤彤的对联一幅又一幅地挂在门框上时,我们开始放鞭炮,吃年夜饭。

         记得大姐刚考上了省重点中专那一年,家里的钱都拿给大姐做学费和生活费了,日子过得十分拮据,过年连肉都买不起。母亲很难过,叫父亲去赊点肉。父亲上街上转一圈又空着手回来了。父亲骨子里有着文人的清高,他不愿低声下气地求人家,最后还是母亲出面赊回了两斤猪肉。

       晚上,父亲和我们讲了一个关于对联的故事:相传郑板桥做县令的时候,过年的时候,他叫上随从一起出去体察民情。看到百姓们开开心心准备年货,郑板桥心里也甚是高兴。后来走到一户人家,看到那户人家自己在墙上手写的春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批是:又是一年。郑板桥立刻让随从回衙门搬来米面,送给那户人家,随从不解。问:“老爷,你怎么知道他家穷?”郑板桥答道:“你看他家门口的对联,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就是缺一(衣)少十(食)啊!”随从恍然大悟。父亲还讲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他教育我们要好好读书,只有读书才能有出路,才能过上理想的生活。

       父亲喜欢用毛笔写字,不论写个申请,亦或是写一封信,他都用毛笔,家里大大小小的毛笔有好几支,父亲很顾惜自己的毛笔,每一次洗笔都很认真,他把毛笔放进水里来回晃动几秒,然后轻轻把笔头在底部轻按,洗干净了,用手捋顺笔毫,然后将毛笔挂在笔架上,晾干再用笔帽套好。

       见父亲用毛笔写字,我觉得很好玩。一次趁父亲不在家,我偷偷拿出红纸来练笔,学着父亲的有模样写“万紫千红总是春”,“开门大吉”胡乱写了一通,写完又悄悄地把笔放回原处。没过几天,被父亲发现了,因为他再用笔的时候发现鼻尖的毛掉了几根,变秃了。他没有生气,拿出新买的笔对我说:“一支毛笔最重要的地方就是它的笔尖部分,笔尖坏了很难把字写好。写字一定要保护好笔尖。”

        父亲最怕别人来给他借笔,有些熟人来借,又碍于情面,不得不借。父亲都会叮嘱几句,即便如此,借出去的笔还回来基本上报废了,毛笔的笔尖变形了,弯了。甚至有些没有清洗就还回来。父亲很恼火,他想出一个万全之策,把好的毛笔藏起来,不好的笔放在外面,这样既不得罪人又能保全好的笔。

         在我读三年级的时候学校开了书法课,父亲送我一个砚台,一支毛笔。砚台是水泥做的,四方形,有个盖子。父亲开始教我练毛笔字。最开始,我还不懂事,拿毛笔就像拿钢笔一样。父亲教我拿毛笔的姿势,他手把手地教我,从点、横、撇、捺、提、竖折、竖钩开始练。怎样用笔,怎么收笔。没有纸,他就把用剩下的草纸裁成书本一样大小,用钉子打四个洞,再用纸捻成条从洞眼里传过,再在后面打上结。这样我的书法本就有了。为了节约纸,他让我先用米汤蘸着写,等字干了再用墨汁写。这样反复几次,一张纸可以写几遍。他还用铅笔在纸上画上“米字格”,动手写了几个大字让我每天照着练习。一天父亲兴高采烈地回来,怀里抱着一大摞旧报纸。他说:“这么多纸够你练习一段时间了。”

       后来我长大了,有了工作,结了婚,生了孩子。

       过年回到家,父亲又开始教儿子写毛笔字,他拿来了许多报纸放在地上,叫儿子在纸上写,说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儿子觉得很好玩,就在地上乱画一通,等儿子玩了一天后,他才向小时候一样教我一样教儿子。手把手教他拿笔,书写。他也写了四个大字让儿子练习,并对儿子说:“这四个字你一定要写好”。这四个字就是儿子的名字“李瓦尔多”。父亲告诉儿子: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事事坚持,就一定会成功。经过多天的苦练和外公的指导,儿子的字有所长进。

         随着时间的流逝父亲渐渐老了,背也有点驼了,我不想让父亲再辛苦的写对联,从网上购买了许多对联带回家,年后回到家中,看到一张都没有用。母亲悄悄告诉我,父亲很生气,我买的对联全部被父亲送人了。后来才知道,父亲说我买的对联没有灵魂,都是机子打出来的字千篇一律。贴起一点新年的气氛也没有了。他说要自己写的对联才有年味。

          如今我也到了不惑之年,每当想起小时候帮父亲卖对子的经历,就觉得倍感亲切,看到有人在大街上写对联,也会忍不住停下脚步来观看。那红彤彤的纸,黑亮亮的字,勾起了我对久远春联的回忆,脑海里闪动着父亲写春联,卖春联以及和姐姐们贴春联的美好时光,那情那景,让人难以忘怀!

作者简介


     瓦秀丽,小学教师,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贵州作家》《文学贵州》《贵州宣传》《民族文学》《河南文学》《中国旅游文学》《中国布依族文学》《中国彝族文化》《人民日报》《人民网》《今日头条》《青岛日报》《贵州日报》《多彩贵州》《布依族文学》《贵州民族报》等文学刊物。

一份带有浓郁地标色彩的纯文学刊物

一份不厚名家、力推新人的亲民杂志

具体订阅方法如下:

订阅一份2021年《河南文学》(6期含快递费),共180元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直接订阅,并请在文末留言处注明通联方式。

本刊订户稿件同等质量优先发表。

每一份订阅,都是对纯文学期刊最好的支持!

    《河南文学》杂志是河南阅读学会旗下的一个纯文学刊物,双月刊。以“不厚名家、力推新人”为办刊宗旨,以“不唯名家,但求名篇;不拘篇幅,唯求美文;不唯形式,文道并重”为原则,主要刊登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面向全球各界征稿,所刊登稿件主要从“河南文学杂志”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稿件中选取(已在其他媒体刊发并被原创保护的,本平台不予刊发)。欢迎各界人士踊跃投稿!

本平台周一至周五更新

投稿邮箱:

散文:hnwxsanwen@126.com

小说:hnwxxiaoshuo@126.com

诗歌:hnwxshige@126.com 

评论:hnwxpinglun@126.com 

出品/河南阅读学会

编辑/河南文学杂志社

主编/李一

副主编/阿 若  冯新林

编辑部主任/ 任学青

责任编辑/宋  兵      达  林     

刘海波      蓝   岛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散文】儿时的年味(六)
​亲历|写春联,迎小年
〖正月•腊月〗彭江红 | 春联里的芳华
散文|| 写春联
征文 45丨 写 春 联
喻建辉|父亲教我写春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