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村庄:阵痛后如何重生

村庄:阵痛后如何重生
 ——我读《上庄记》

    闵生裕 


《上庄记》是季栋梁先生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力作,小说以我和老村长为引子,将上庄人与事有机串连。作者怀着极大的温情与悲悯,向我们展现了城市化进程中中国西部一个偏远落后村庄的全景。和我的家乡闵庄一样,上庄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即将消逝的村庄的缩影。但是,在消逝之前,上庄人要经历多少纠结多少挣扎多少痛楚。季栋梁有深厚的农村生活经历,有在农村长期任教的经历。他懂村情知民情,村庄之于他而言,太熟悉太亲切。小说中的“我”作为下乡的扶贫干部,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冷静地见证并审视着这个村庄的变迁。作者真正走进了上庄,走进了上庄人的内心世界。一部《上庄记》写出了中国西部村庄的魂,写出了中国西部村庄的神,写尽了中国西部村庄的痛。

村庄之美

上庄是宁夏中部干旱带上一个焦渴而且贫瘠的村庄,就自然环境来说,它谈不上美,然而,作者却向我们真切地展示了上庄的另一种美—人性美、人情美、风俗美。

老村长的子女在城里工作,他完全可以进城享福,但他放不下乡亲们,选择了坚守。凡事为上庄计,为上庄谋。他是上庄的主心骨,虽是一介村官,但他有大将风度,有责任与担当。在作者笔下,上庄人无论大人小孩子,他们身上焕发出的质朴善良与坚韧让人温暖,让人欣慰。村民对“我”这个身兼乡村教师的扶贫干部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友善令人感动。

上庄的孩子们是可怜的可爱的甚至是可敬的。可怜的是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可爱的是他们的自立和友善,可敬的是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以及积极、向上、乐观的精神种种。在校园内的地上划“责任田”为作业本,中午自己在炉子上烤土豆,喝生水,即使这样,他们并没有放弃美好追求。他们能把别人看来不屑的事做得很庄严,如春寒料峭中升国旗,一只只小手高擎着,一脸庄严。还有比如上庄人在劝“我”吃饭、喝水、抽烟的问题上,表现出与他们捉襟见肘的生活条件不相衬的慷慨与实诚。他们虽然卑微,但他们渴望尊重,渴望被他人需要。

瘸腿李谷以妹妹换亲,娶了一个俊媳妇桑巧,在孩子三岁时,桑巧跑了。在这桩不幸的婚姻中,桑巧其实隐忍地履行了自己的义务之后开始反抗。这个人物虽没有正面出现,但是,我们能感觉到她内心的美与苦。桑巧在城里当过保姆,见过世面,但是,她并不是完全自私的,她对现实的反抗并不任性,相反是有底线有保留。桑巧无法战胜外面世界对自己的诱惑,但她内心希望自己已经做过的事情对自己的“叛逆”行为是一种灵魂上的救赎与安慰。首先,她为哥哥换来了媳妇,其次,到婆家给残疾丈夫生了儿子。甚至在她出走后,丈夫发现,三年里桑巧给儿子做下了能穿四五年的大小不等的衣服和鞋袜。桑巧跑了,按民间规则,一方违约,这门换亲应该中止了,但是,李谷的妹妹表面上带着孩子乖乖地跟着哥回了娘家,但是临走前对丈夫的叮咛,说母猪肚子大了,别下下来一屁股全压死。晚上记得上大门,豌豆该锄二遍了。善良娴淑的妹妹的这些貌似不经意的举动,让当哥的心软,最终作出妥协让步。

在表现乡土文化方面和乡间风俗的描写上,季栋梁做足了功课。小说中大量运用乡土俚语、俗语段子,个性化语言非常传神地表现人物性格,不仅增强的小说的可读性,也使小说里的人物更鲜活更生动更具地域特色。他笔下的汉子满嘴的粗言糙语,但是,他们一个个纯净质朴,内心明澈。作者写了李玉堂的倔,比《世说新语》写王蓝田吃鸡子更传神。李玉堂在山梁放羊,风将草帽子刮到沟底,他两次跑了二三里路,追到沟地捡回来,第三次追到沟里,驴日的狗养的骂着跳着蹦子将草帽子踩个稀烂,还唾了几口。寥寥几笔传神地刻画出这个乡间人物的可爱。

老村长唱的秦腔《打鸾驾》唱得字正腔圆,老骚胡唱的《拾黄金》及各种荡气回肠的表达相爱和相思的所谓“骚花儿”,内容丰富,别有风味。比如阴阳谢土散五谷时念的经文的内容。一个人若不用心观察生活的人,这样的内容无法形诸笔端。作者对上庄人的谢土、送鬼等乡间习俗,给予了极大的包容和理解。认为这不是简单的迷信,而是对自然和生命的某种敬畏与感恩。

老村长、老顾等人是上庄智者的代表。那句“人活一世干球蛋,就像蚂蚁搬土山。东边搬到西边去,最后钻到了土里面。”作者无意向我们阐释着平常人的朴素的生命哲学。这也是相当一部分人热土难离的理论依据。是的,哪里黄土不埋人?正是有了这份精神力量的支撑,他们才能保持内心的安详对及未来的信心和希望。                 

村庄之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作家的责任与使命。作为一部现实题材的小说,《上庄记》的可贵之处是不回避问题,作者通过对上庄人的生活现状的描摹,在向这个时代发问,以亟待回应或回答。如农民的信仰问题、贫困问题、买卖婚姻问题、医疗问题、留守老人的孤独,留守儿童的教育,进城打工者的生存现状,比如进城青年女性当“小姐”,长武染性病等等。除此之外,作者还写了李谷的婚姻、杨六郎的心事、盼香的烦恼等等,他们的不幸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村庄之痛。李谷与李玉堂是买卖婚姻的直接受害者。尤其是李玉堂花了十三万娶来的俊媳妇跑了,去要儿子岳父还要他花钱赎买。在婚变中几欲冲动报复,杀人的心思都有。2013年,发生在彭阳的七尸八命灭门惨案在情节上与之极其相似,庆幸的是李玉堂保持了克制,没有走向疯狂。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如何融入城市,如何在城市寻找认同感与归属感,可以说,对于这个问题,农村没准备好,城市也没准备好。农民被教育绑架、被城市化裹挟,城里人没有充分的包容与接纳,甚至还有傲慢与偏见。一边是村庄田园将芜,一边是进城后的苦苦支撑;一边是在家的老人热土难离,一边是进城的年轻人不愿返乡。外出的人不回村庄,老马到死的时候没有见上他在城里的重孙,老马死了没人抬重,这些都令人唏嘘。面对凋蔽的村庄,上庄的老人这样感慨:“钱把人心挣疯了”“没人了啊,都进城撵钱去了,钱比他爷他婆还亲哩”“等我死了,这个庄子也就死了”。

我们在感受上庄之痛时,也有些许慰籍。在我们这个信仰迷失,价值观扭曲的时代,上庄人保留了对知识改变命运这一信念的坚守与笃信。他们尊重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就连小女孩子在儿歌中唱的“红豆豆,煮米米,我爹妈给我寻女婿......不要耕地拿粪的,就要双手写字的。上庄的人看重孩子的教育,即使教学条件再差,他们也要留一份对孩子成才的盼望。就像“我”到每家都说这个孩子能考上大学一样,正如无论天有多旱,上庄人从不放弃对土地的捣饬,保留一份收获的希望。小说让人读来酸楚、疼痛,但没有绝望。孩子是希望,教育是希望,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上,以老村长为首的上庄人达到了令人惊讶的一致。而且为了孩子,他们倾尽所能,不遗余力。凡此种种,在上庄人无奈无助的背后,我似乎看到了随时可以喷薄的正能量。                    

村庄涅槃

小说结尾,“我”争取到了企业的的支持,征得单位领导的支持,为上庄的困难户解决了一笔21万元的扶贫资金。这种对上庄人的关爱固然让人欣慰,但是,这就能完全改变他们的命运吗?不,这只是一块生日蛋糕,吃完后他们面临的是更多的平常的日子,许多重要的紧迫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这是让我困惑的。

小说中,“我解决问题的方式是“非常道”,如利用个人关系帮他们拉企业,联系孩子城里入学。城市化进程中农村面临的是社会问题是普遍问题。据说中国用30年时间走过了西方200年的城市化历程。欲速则不达。上庄的问题种种乃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达”之处。在一路狂奔中,谁跟不上趟?谁在喘息?被远远抛在后面的当然是老弱病残与妇幼。城市化的狂奔中,跑掉了鞋子,跑掉了裤子,或许就是裸奔。季栋梁将一个非常冷峻的现实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提请我们关注。城市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为什么不在机制上制度上作些因地制宜的改变?而让一个既有同情心和人文情怀,又有门路的扶贫干部去充当救世主,去让农民感恩戴德。我们是否思考,这个过程中是什么缺了位?我以为这是作者无声的批评和狡猾的吁请。如果我们都能这样坦诚地面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时,中国是有希望的。

我希望当下中国的村庄之痛是城市化过程中的阵痛,经历了阵痛后,或许迎来新生。马上过年了,像我和季栋梁这样的从农村走出来的人,似是徘徊于城市与乡村的幽灵。我的家乡闵庄,这个没有爱情没有童话的村庄在我眼里一度是垂死的,曾无数次诅咒并且胜利逃亡,从厌倦、逃离,再到依恋,今天,当闵庄即将消逝,化作另一种形式存在时,我们内心却充满了忧伤与惆怅,我不敢想象,如果闵庄消逝了,我的乡愁何处凭吊。

城市化进程中,我们或许要放弃上庄,但是,村庄消逝后究竟要留下什么?走出村庄,在我们的行囊中应该带走什么?城市化进程中,我们究竟追逐什么,丢失了什么。对于走出村庄的人而言,如何回望故土,小说引发了我们深深的思索。

感谢《上庄记》,感谢季栋梁。 

按:《上庄记》继代表北京市获第十二届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之后,最近又获得北京文学艺术奖。北京文学艺术奖是北京市的政府奖,获奖长篇小说只有2部,而且这是首次将此项颁给北京籍以外的作家。

文艺众家》“心中有座城征文 赛事进行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月亮照中天》闵芝萍
阵痛(小说1986 总20期)
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100位国之栋梁,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极弱的村庄 ——《狗村长》读后
好看的短篇言情小说推荐30本
杨仕芳《和影子赛跑的人》【小说月报3期精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