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书那些事儿

      今天下午第八届鄠邑区“我的一本课外书”演讲比赛决赛活动圆满结束。

      八年的读书演讲比赛活动,我都是参加者,而且多次担任点评工作。点评任务对我有点压力,但是也促使我不停地对孩子们的读书活动进行思考,对他们读了书还要学习如何讲出来进行思考。点评嘛,无非就是“指出问题,加以引导”。简简单单的八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今天,还是想谈谈读书的这个事儿。跟旅游一样,读书一定也是有目的的,即便是纯粹的消遣,那也是一种目的。拿我自己来说,我现在读书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学习别人如何写人物;一个是体会别人的语言特色。至于其他那些高深的东西,恕我直言,我还没到那个层次。

      人常说,“做人是一辈子的事情。”其实,对于作家来说,写人又何尝不是一辈子的事情呢?那些伟大的作家凭什么伟大?因为他们笔下有叫人熟悉于心的文学人物形象。那些伟大的作品为什么能够伟大?因为它们有经典的人物形象在里面。可以这么说,绝大多数的经典作品,是靠着人物形象立足的。

      世界上多的是相似的两滴水,但是绝对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语言特色,各个不同,所以文学世界才趣味横生。比如沈从文的清淡恬静,比如汪曾祺的幽默细碎,比如鲁迅的凝炼深邃,比如路遥的质朴深情。当然,外国作家也不乏其人,马克·吐温的讽刺幽默,莫泊桑的明晰流畅,欧·亨利的幽默优美。

      ——向名作家,向名作品,学习写人的技巧和他们的语言特色。这就是我目前的阅读层次。

      今天有个选手讲的是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很早就看过,说实话,没咋样被打动,觉得无非就是叫我们要珍惜时间,把自己的人生当作最后三天来过。人在拥有大量时间的时候,是不会珍惜时间的。有人就曾经这么说,丢了一百块钱,会心疼半天。白白浪费了一天时间,却没有一点儿感觉。你看看自己的周围,难道不是这样的么?

      恰好,前些天看到了一个关于爱写诗的外卖小哥的短视频。他的名字叫王计兵,是昆山人,五十四岁,他的成名作是一首小诗《赶时间的人》:

      
      从空气里赶出风,
      从风里赶出刀子,
      从骨头里赶出火,
      从火里赶出水。

      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
      只有一站和下一站。
      世界是一个地名,
      王庄村也是。
      每天我都能遇到,
      一个个飞奔的外卖员:
      用双脚锤击大地,
      在这个人间不断地淬火。

      这首诗不错吧!果然是诗要来源于生活!

      今天在比赛现场,在选手演讲的时候,我脑子里一直盘旋着这首诗。在今天这个时代,也许最最抢时间的人,就是满大街飞奔的外卖小哥了吧。

      果然是,人到了不同的年龄段,有了不同的经历后,对一本书的理解就会是另外一个深度。

      对于小学生,乃至中学生来说,他们读书的层次显然还比较初浅,理解也不会太深刻。但是,只要他们写出了他们的那个程度,就很好的了。如果非要故作成年人一样的写,讲,必然会走入空飘的泥淖里。

      今天,还有一个学生讲的是《西游记》。

      我揣测,《西游记》是以先电视后小说的方式走入很多人的心里的。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大人读,小孩子也读,但是理解层次显然有明显差异。就是一个成年人,在他的青年时期和中年时期以及老年时期,读出来的人生东西也肯定是不同的。所谓的人生况味,大概只有到了老年时候才能体会得到,读书也是一样的。

      小孩子读《西游记》,我想,他们多是冲着孙悟空这个人物去的。——“会七十二变”,能“降妖除魔”。哪一个孩子的心里没有一个自己就是孙悟空的梦呢?!他们喜欢孙悟空,佩服他;讨厌唐僧,无能,又昏聩;笑话猪八戒,懒,馋,还耍流氓;对勤勤恳恳不声不响的沙僧,倒是没有多大印象。那么,我觉得孩子们在写演讲比赛稿件的时候,应该就抓住对孙悟空的喜爱和神往谈起,然后涉及到自己,学好本领,提升能力,除恶除丑,扶助大众。至于深度的人物形象剖析,他们显然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所以,我建议学生们读书,还是要紧紧抓住一点细读精读深读,一定就能写出自己最深刻的感受的。俗话说的好,“贪的多,嚼不烂。”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我八九年前正儿八经读《西游记》的时候,读到一半感觉作者实在是有点无聊,九九八十一难,难难大同小异。无非就是唐僧师徒四人在路上叫妖怪给难住了,连孙悟空也没得办法。最后妖怪的靠山出山了,出手解了围。硬着头皮读完之后,我琢磨出来了一点儿味道:这是作者有意的一种写作手法。他给我们表达的一个意思是:人生在世,要干成任何一件事情,都会遭受这样那样,来自天来自地,来自近来自远的磨难。只有像唐僧师徒四人一样,勇敢地挺过去,才能成功。

      可是,过了这么八九年,我回味《西游记》的时候,又琢磨出了另外的一点点儿意思:无论你干什么事儿,尤其是正事儿好事儿对公众有益的事儿,那些出来找你麻烦的,都是有个大靠山的。你只有求到他们的靠山那里,也就是俗话说的把烧上对了地方,才管用。

      我不知道再过十年,二十年,我再读《西游记》的时候,还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百分之百跟现在又有所不同。

      但是,今天叫我很意外的是,这个小选手读《西游记》读出来的意思:只要你是在做好事儿,就一定会有人施以援手。他是从唐僧师徒四人路上走过村庄的时候,沿途有老百姓送吃的送喝的,尽量给予方便谈开的。我觉得这个学生读书找到了秘境,读出了味道——一种属于他自己的味道。

     日前,著名作家余华和女作家王安忆曾经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过一次读书对话,对话上他们谈到了这样一个话题:“孔乙己脱下长衫之后”。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很经典的一篇小说,入选在中学课本里。鲁迅先生的小说社会意义很深刻,比如他用了一句话就把孔乙己的尴尬地位写了出来:“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咸亨酒店这个地方,穿长衫的一般都在酒店里面坐着慢慢喝,打短工的都在外面站着喝,——孔乙己属于两边都不搭。

      记得中学时候老师给我们分析讲解,说孔乙己是被封建制度害成了这个样子的读书人。尤其在说到他的结局的时候,老师特别叮嘱我们说,这个小说的结尾真的是太精妙了:“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而且考试也经常考《孔乙己》最后这一句里“大约”“的确”是不是病句。

      一句话,老师把我们的注意力都拉到了万恶的封建制度。

      我曾经在好几个场合讲到过鲁迅先生小说的伟大,就是他用了几篇小说就写出了中国社会的三类典型人物:死了丈夫的母亲——祥林嫂,一辈子没结婚的父亲——阿Q,一辈子没进入仕途的读书人——孔乙己。

      武汉疫情期间,图书馆封闭,家里又没有好书可看,我就把有鲁迅先生小说的老课本拿了出来。这一次,我读的更加细致,最后我干脆抄了一遍——它们是《祝福》《孔乙己》《阿Q正传》和《狂人日记》。反正也没的事情可干,我还狗尾续貂式的给这几篇小说写了一个续篇(具体大家可以在我的微信公众号“南山白丁”里面搜索阅读),我尽量模仿鲁迅先生的语言特点,把他笔下的人物命运来了个翻转。不管别人说好不好,反正我自己是玩儿嗨了。我觉得把鲁迅先生的小说细读之后,尤其是抄了一遍之后,体会完全不一样了。

      回到余华和王安忆的那个话题吧:“孔乙己脱下长衫之后”。什么意思呢?就是在目前这个手握研究生博士生文凭的都找不到工作的时代,那么其他人该如何生存呢?是不是像一个搞笑视频里所说的,——那是一个开挖掘机的,在那里慨叹:“得亏当初我没考上大学,要不然我还瞧不上干这样的活儿呢?”

      文学作品的意义其实是会发展的,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也会随之而来。《孔乙己》不就是这样的吗?它不就正好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吗?

      可见,书要常读,精读,常读常新。你总会有收获的。

      最后我要说一句:读书也是一辈子的事情。“我的一本课外书”演讲比赛活动的意义,就在于从小引导孩子“走进图书馆,走近书籍,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这可以看作是我参加该项活动而且多次点评的一点心得体会的积累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少年说||默默(49):《孔乙己》读后感
《<西游记>与<悟空传>人物形象塑造比较研究》开题报告1
西游记读后感
鲁迅 《孔乙己》之赏析
《西游记》的真谛
再读鲁迅《孔乙己》:大约死了的“孔乙己”,又活了下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