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遂宁三问(1):水线去哪儿了


广州龙泉堂

发布时间:19-02-1714:3

春节长假,博物馆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虽然有的大馆不能预约还要排长队,但有些馆却人少清静,可以静静欣赏学习,让古老的文化为自身注入新的能量。

今年春节,我就专门从广州去了四川遂宁宋瓷博物馆。

此馆虽只是一个地级市馆,却名震海内外,在宋瓷,特别是青瓷、青白瓷爱好者心中,是永远的网红店,打卡必须滴。

关于此馆的介绍,网上介绍不少,就不重复了(有兴趣的朋友也可点开文尾链接的本号旧文《收藏硬通货,金鱼村版速度与激情》)。

虽然此前经常翻开《蜀地遗珍》图录,对其中几件珍品的器型、尺寸烂熟于胸,但看到实物,还是颇感震撼。

毕竟是奔着学习的目标而去,一件一件,细细端详,数小时弹指过,居然也发现了一些专家论文中不曾提及的问题,逐一提出,疑义相与析,观点共探讨。

(南宋龙泉窑盖碗,四川宋瓷博物馆藏)

水线去哪儿了?

这个问题,对于不玩青瓷的朋友,可能会觉得是个伪命题。

“水线是个什么鬼?没听过。”

真正的龙泉玩家自当会心一笑。

毕竟,看水线也是鉴定龙泉器物的一个重要标准。

水线,简言之就是器物在胎釉或釉釉交接处,铁离子氧化后形成的一条或多条线状钙化痕迹。在南官、龙泉等厚釉产品中出现较多。(有兴趣的朋友也可点开文尾链接的旧文《一条水线引发的血案》)

说来也怪,宋瓷博物馆里窖藏的这些龙泉青瓷,极少水线,不知是光线原因还是我眼神不好,发现足底带水线的,只有一件。

三百多件器物中只有一件,这个比例不可谓不小吧?

这一件,就是馆藏中惟一的一件灰黑胎产品——海棠式瓜棱瓶。(1)

这个疑问一直存在心中,回来之后,第一时间又翻看了窖藏图录,发现足底带水线的确实只此一件,另有一只莲瓣盘和斗笠盏在器身上看起来有点白线,因图不清晰,也不好算作水线。

排除足底内侧看不到、未收录、图片信息不全等原因,应该说,该馆所藏这些宋龙泉青瓷中带水线的极少,这个问题还是站得住的。

要弄清为什么没有,就得先弄清为什么有。

水线的形成原因有多个方面,毕竟没有经过严格的科学检测和分析,不敢妄下定论,但根据所观察的瓷片来看,形成水线的通常有以下条件:

(1)两次以上施釉的厚釉产品

(2)烧制温度不是特别高,没有把多次施釉完全烧融

(3)胎含铁量较高

(4)釉中加入了紫金土

其中,只有第一条是充要条件,后面则只能算充足条件。

由此推断,水线的形成,无外乎这几个因素的影响:

(1)胎釉含铁量

(2)施釉工艺

(3)胎釉配比

(4)烧制温度

(5)保存环境(湿度、酸碱度等)

龙泉瓷土中本就含铁量较高,周少华先生在《南宋龙泉青瓷的研究》一文中提到,根据他们的实验结果,龙泉青瓷灰白胎产品中坯料氧化铁含量一般在2.5%左右,而黑(灰黑)胎则为4-5%左右。

而南宋龙泉黑胎产品,除了胎中加了含铁量高的紫金土外,釉中也要加入一定比例的紫金土。

(南宋龙泉窑黑胎水线)

(南宋龙泉窑黑胎水线)

(南宋龙泉窑黑胎水线)

(南宋龙泉窑黑胎水线)

由此可知,黑(灰黑)胎产品含铁较高,更易形成水线,这大约是惟一一件足底有水线的产品就是那件灰黑胎海棠瓶的原因所在吧。

那么其他三百多件灰白胎的产品为何没有(或许有屈指可数的几件)形成水线,而不像浙江多地出土或龙泉窑址所出,即使是灰白胎产品,水线也较为常见呢?

(南宋龙泉窑灰白胎水线)

(南宋龙泉窑灰白胎水线)

(南宋龙泉窑灰白胎水线)

(南宋龙泉窑灰白胎水线)

想来可能至少有这些方面原因吧:

其一,遂宁本地土质酸性相对较弱。

从出土当时的图片看,这批器物只是一层层直接埋于地下,每层之间以土相隔,如此简单粗暴,却连极易形成钙化的青白瓷也较少被沁,不得不说此处实乃福地,让后人得以饱览南宋美釉原貌。

(金鱼村一号窖藏发掘现场,图片来源于网络)

(金鱼村一号窖藏发掘现场,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二,掩埋较浅,没有受到水浸。

根据发掘报告,此窖藏距离地表仅1.1米,也许随着时间的冲刷,地面泥土可能加厚了,但土质疏松,容易渗透,使得这批宋瓷得以在四川这个多雨的地区却没有遭遇水涝。

其三,器物本身的工艺。

这三百多件灰白胎产品,有少量为南宋早期金村产品,大部分则为南宋晚期大窑产品。虽然釉色中既有粉青也有梅子青,但总体看,即使是粉青也釉色较深,基本都是多次施釉的乳浊釉,而且玻化程度较高。

(南宋龙泉窑荷叶盖罐,四川宋瓷博物馆藏)

(南宋龙泉窑琮式瓶,四川宋瓷博物馆藏)

(南宋龙泉窑鬲炉底,四川宋瓷博物馆藏,图片来源于网络)

(南宋龙泉窑葫芦壶,四川宋瓷博物馆藏,图片来源于网络)

根据对器型和窑址出土瓷片的观察,梅子青釉应当使用于南宋偏晚,无论是釉的配方还是烧制温度都较高峰期时粉青产品有所不同。按周少华先生在《南宋龙泉青瓷的研究》文中所论,釉的组成不变时,釉所呈现的色调与铁含量成正比,含量0.8-1.05%时,色呈粉青,而1.05-1.40%时呈梅子青。

周先生还提到,从扫描电镜可以看出,梅子青釉内气泡相对少而大,说明烧成温度略高。

金鱼村一号窖藏这批龙泉青瓷,除了那只灰黑胎海棠瓶和葫芦壶为溪口所产及少量南宋早期产品出自金村外,其他灰白胎产品目测其生产工艺术和施釉工艺极为接近,很可能是同一时期大窑同一产区产品。根据水线这条线索,能否对其断代缩小一点范围呢?或者对于解开其身世之迷又多了一点线索吧?

以上所述,仅仅是我参观四川宋瓷博物馆时想到的一个小问题及联想,在此提出,不周之处,期待方家不吝赐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博物馆札记:遂宁宋瓷博物馆(龙泉青瓷篇)
宋元明各朝荷叶盖罐特征
一个农民挖出来的四川宋瓷博物馆,背后还有哪些谜团?
千年龙泉窑的魅力(上)
青翠欲滴者,南宋之龙泉窑瓷器也!   (十三)
龙泉青瓷博物馆 元代龙泉青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