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原文 译文 提要 事例(第十六、十七章)

《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守静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译文:

尽量使心灵达到一种虚寂的状态,牢牢地保持这种宁静。

万物都在蓬勃生长,我据此观察到了循环往复的规律。

万物纷繁茂盛,最终各自又会返回到它的本原。回归本原是事物的守静,这就叫恢复本来的状态,知道了这个规律可称之为高明。不知道这个规律,还乱来的,可就凶险了。

了解了守静复命这个规律就能包容一切,能包容才会公正平等;做事公正平等才会周全无遗,周全无遗就合乎自然;合乎自然就能合乎道,合乎道就能长久,终身不会有危难。

提要:

本章主要内容记住六个字“致虚极,守静笃”。人的本质是虚空、宁静的,由于受到私欲的影响,无法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事物的运动变化虽无穷无尽,但也各有规律,了解掌握了虚静的规律并能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就能看清一切事物的根源。

事例:

有一个小和尚发现禅院的草枯黄了,他就去告诉老和尚说:“快点洒上草种吧,草枯了。”

老和尚说:“等天气凉了。”

时至天凉,老和尚拿了草种让小和尚播种,这时秋风刮起,许多草籽都被刮走了,小和尚说;“不好,草籽被风吹跑了。”

老和尚说:“没关系,被风吹跑的都是空草籽,播种也不能发芽。”

撒完种子,有许多小鸟飞来吃种子,小和尚说:“鸟儿要把种子吃光了!”

老和尚说:“没关系,种子多,小鸟吃不完的。”

晚上一阵骤雨,早上小和尚冲进禅房说:“雨水把种子都冲走了!”

老和尚说:“冲到哪里哪发芽。”

七天过去,原本枯黄的草地上长出了绿色的新芽,一些原本没有播种的地方也有了绿意。

多少人像小和尚那样,私欲过重,做不到虚静,总想着所做之事能够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像老和尚那样达到了虚静的状态,那接下来看清事物本原,明察事理也就是顺便的事情了。

《道德经》第十七章:功成事遂

原文: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亲之;

其次,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故信不足,焉有不信。犹兮其贵言哉!

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

译文:

最好的领导者,

人们不知道他的存在;

其次,人们亲近并赞美他;

再其次,人们害怕他;

最差的就是人们蔑视他。

诚信不足,人们自然不会信任他。

领导者应该要做到悠闲自得,不要随意发号施令。

这样事情做成了,人们会说:“我们本来就是如此”(即达到了“太上,不知有之”的领导境界)。

提要:

老子在本章中为的领导者设计出了理想的领导方式,就是顺乎自然,清静无为。

他认为领导者应该以贵言、无为、诚实守信为最佳,这样人们就能按照自身的特点自由发展。

老子把这种理想的情境,与儒家主张实行的“德治”、法家主张实行的“法治”相对比,实行“德治”,老百姓觉得领导者可以亲信,而且称赞他,这虽还不错,但还是次于“无为而治”。实行“法治”的领导者,用严刑峻法来树立权威,实行残暴扰民政策,这其实是领导者诚信不足的表现,人们只会因此逃避、畏惧、蔑视他。所以老子认为最好的领导者,在于“贵言”,从不轻易发号施令,大家相安无事,工作有序进展,以至于都不知道领导者是谁。

故事:

老子认为,最理想的领导者是人们根本就不知道他的存在。虽然这只是老子个人的主观愿望和乌托邦式的幻想,但翻看历史可知,那些为人们着想,并取信于民的领导者还是有不少的,尧就是一个。

尧帝是中国上古时代的圣王,姓尹祁,号放勋,为上古五帝之一。据《史记·五帝本纪》和其他相关文献的记载,尧帝是黄帝的后代,帝喾(kù)(五帝之一)的儿子。他十五岁时,被封为唐侯,他在唐地与百姓同甘共苦,发展农业,妥善处理各类政务,把唐地治理得井井有条,不仅受到百姓的拥戴,而且还得到很多部族首领的赞许。九年后,尧以绝对的服众力被大家推向帝位。

尧帝即位初期做的几件事,让百姓受益的同时也让自己达到了“太上,不知有也”的领导境界。

1.由于当时的天文历法还很不完善,导致百姓经常耽误农时,尧帝便亲自组织专门人员总结前人的经验,重新制定了适于农时,助于生产的历法。

2.时刻注意倾听意见。他在简陋的宫门前设一张“欲谏之鼓',不管是谁,只要对他或国家有什么意见或建议,都可以随时击打这面鼓,尧帝听到鼓声后便会立刻接见,认真听取建议或意见。不过国君哪有那么多时间随时接见百姓,所以就又设立“榜木”让百姓有了随时可以发表意见的通道。这榜木旁有人看守,有什么建议或意见,可以向看守人陈述,看守人则将大家的意见一并上呈。

3.建立国家的政治制度,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按各种政务任命官员,在中匡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较为系统的政治制度。另外,尧帝还考察百官的政绩,区分高下,奖善罚恶,使政务井然有序。同时注意协调各个部落之间的关系,教化百姓和睦相处。

这样的一系列举措,使得国家很快出现了“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天下安宁、世风祥和的政治清明局面。

《史记·帝王世纪》中,这样记载尧帝时期的太平盛世:“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五老人击壤(一种休闲游戏)于道,观者叹曰:‘大哉尧之德也!’老人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正是老子所说的“百姓皆‘我自然’”的现实写照。也难怪老子要把老百姓“不知有之”视为最牛领导者标准了。

击壤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原文 译文 提要 事例(第十八、十九章)
老子《道德经》后40章原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译文1-9章
【战国策】提要、原文、译文、评析
《战国策》提要、原文、译文、评析
《荀子·非相》原文与译文(五十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